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一法师:随顺世缘善管理


   日期:2011/8/31 3: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随顺世缘善管理

 

前几天我们看了日记《随顺世缘要努力》,知道了我们所面对的一切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执着。如果我们去执着了,如果我们去分别了,那么这是我们自己在找烦恼,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如果能够明白这些,我们就能随顺世缘无挂碍。

自己说要修“不识好歹”有几年了,有什么心得体会呢?那就是要想彻底“不识好歹”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做到“不识好歹”就得破我执和法执,这点来说自己还差远了。只能说在现在遇到“好歹”会很快“不识”了。算是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有所进步吧。

几年前学通了平等的概念后,发现世上跟本没有什么好歹、是非、善恶等等对立可识,一切不过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一些规矩。这在社会上叫法律,用法律来规矩大家的生活,有的时候法律还不够,就又加上良心与伦理道德,甚至加上宗教信仰来规矩我们的生活。

在佛教来说就是戒律,因为戒律是在异国他乡产生的,有些不太适合我们的现实环境。所以,祖师们就增加了清规,所以清规戒律就成了我们现在佛教寺院的管理标准。所以,对于法律或者戒律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律和戒律就好比是我们因为要共同生活在一切,不得不付出一些自由来换取更多的自由。

在寺院来说,能够按照这个清规戒律标准生活的人,寺院就允许他们一起共住,不能够遵守这些清规戒律的人,寺院就不允许他们一起共住。还用一个很好听、很和气的话叫“无劳共住”。在社会上的法律来说,我们就设置了公、检、法的司法机构来落实。

所以,我们要想得到更多的自由,我们就要适应这一点点的约束,否则大家都不自由,甚至根本谈不上自由。我们只有训练自己适应了这一点点的约束,感觉这些约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明白这些约束的重要性,这样我们就能轻松自在地生活在一起。

明白了这些,自己也把这些观念用于现实生活。因为想得到更多的自由和自在,所以就想方设法去“不识好歹”。但又不能脱离实际,所以有的时候就要严格管理,这个平衡就要靠自己去把握。把握得好,你的自由自在就多一些,烦恼自然就会少一些。把握不好,烦恼自然就会多一些。

自己的办法是,如果自己处于管理这件事情的管理者位置的时候,就严格管理。如果自己不是处于管理者位置的时候就“不识好歹”。如果是处于管理者位置又管不了的时候,就绕道而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过不去的时候就双眼都闭上,装聋作哑闷声大发财去,事后再向有关人员反映情况。

因为自己很明白,破坏规矩的人实际上也不是全在做坏事。只是他的行为不能被我们大众所接受而已。这就像我们所说的神经病疯子,他看我们未尝不是认为我们是神经病疯子,只是我们的观念标准不同而已。当然,为了大众的安全与自由,能管又是该你管的时候,就要严格管理。

明白了这些,管不管实际上都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祖宗们有一个很好听的名词叫“匡扶”。其实“匡扶”这个词非常形象,在你快要倒下的时候扶你一把。实际上,佛陀的制戒精神也是按照“匡扶”来的。佛陀制戒不是一次全制完,而是有犯才制。这就是给你最宽松的环境,让你有最大的“不识好歹”机会。

自己这几年就被师父好好地“匡扶”起来,得到了很多的受益(师父管理寺院是提倡自觉、自由、自在的管理办法)。因为管得太死,人就没有活力,失去了禅宗的自由潇洒。一点也不管,就容易让人堕落,用适当的管理力度来“匡扶”,则可以让被“匡扶”的人得到最多的“不识好歹”机会。所以,师父也常常说,规矩不可用尽。

 

后面敬请关注《随顺世缘无好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