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燃顶、燃臂、燃指有必要吗?


   日期:2009/1/12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根据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损毁、伤害、虐待自己的肉体,均非佛所允许。至于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种种自虐方式,使自己的肉体受苦,作为修行的方法,目的是为自己赎罪而求得神的宽恕。其起源可能跟用动物乃至生人祭神有关,神类喜欢血食,以生肉供养是表示最高的虔诚。然而,即使用苦行能达到某些目的,却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比丘戒规定,凡四股残缺五官不全者,不得受比丘戒。

  可是,在大乘经典中,就有燃顶、燃臂、燃指的记载。例如《梵网菩萨戒经》轻垢戒第十六条说:‘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又在《法华经》的〈药王菩萨本事品〉,也有燃身供佛的记载,其中说:‘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能燃头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于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森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大乘的苦行,是由释迦牟尼佛的因地修行的方式而来,他在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曾做种种的舍身供养及救生供养。比如他曾经为了向罗刹恶鬼求得一偈,而不惜投身相喂;又曾在雪地见到饿虎,因缺食物,几只幼虎也将饿死,所以投身饲虎。这是基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精神而倡导苦行。

  苦行的本身跟神教所修的苦行不同,也和以生人血食祭神的意义不同,在中国的《高僧传》中,有〈忘身篇〉及〈遗身篇〉,专门收集舍身修行的高僧事例。千古艰难唯一死,人无不爱惜自己的身命,若能以身相舍或用火烧身,那是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忍苦耐心的。

  但是,正常的修行法是以人的行为为标准,以人间的伦理思想为基础,若有违背常情常理的行为,便不是常人所能用而当用的,否则会使自己产生更大的烦恼,并且招致他人的物议。修行应根据原始佛教的精神,以人间身修行,佛法应是普遍大众都能接受的修行方法;如果强调特殊的菩萨行,而忽略了人间性、人类的共同性以及社会的普遍性,那就很难产生普化世间的功能,至多只让人评为奇行和异行而已。如此即使能够博取若干人的尊敬,也不能达到佛法普及化的效果。

  燃指焚身的例子,在近代有八指头陀敬安禅师燃掉两指;在越南有广德焚身;在台湾也有某法师燃去一指,其目的都是为了某一桩心愿。这些行为者的存心和勇气值得赞叹,但是我们不应效法,否则就偏离了佛法住世的正途。

  至于燃顶虽有根据,出家人受戒烧戒疤则没有出典可察,而且也为时不久。在佛教流行地区,不论南传北传,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另外一个国家有此习俗。在明末清初之前的中国,也没有这样的风气。而中共在文革之后,恢复传授三坛大戒,也废止了这项规定。只有台湾还在新戒头顶烧香疤,然而这大概也烧不了多久了,所以我们不必提它。至于头上烫十二个、九个、六个、三个,乃至一个香疤,都没有多大意义,只能说,烫得越多,表示发心越诚;如果是出于戒师们的硬性规定,那跟发心者本人的愿心无关。所以,我极不赞成戒师规定烧戒疤。(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论臂香

  如来于法华、楞严、梵纲等大乘经中,称赞苦行,令其然身臂指,供养诸佛,对治贪心及爱惜保重自身之心。此法于六度中仍属布施度摄。以布施有内外不同,外则国城妻子,内则头目髓脑,然香然身,皆所谓舍,必须至心恳切,仰祈三宝加被。唯欲自他业消慧朗,罪灭福增,则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如若心慕虚名,徒以执著之心,效法除著之行,且莫说然臂香,即将全身通然,亦是无益行。(出自《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问:请问念佛人可以在臂上燃香吗?

  答:可以!但是要知道燃香的意思是供佛。经典告诉我们,燃指、燃身的意义在于‘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不是真的叫你烧自己的身体;身体烧掉了,还有什么用处?所以,燃香的真义是在佛前发愿,舍己为人,这叫真供养。能够为别人牺牲自己生命,在所不惜,这是真的燃香。否则,你将全身燃完了也毫无功德。所以,你在身上燃一颗就行了,常常看到,提醒自己绝对不能有自私自利,一切要为众生、为正法,这就对了。(净土法门法师《学佛问答》21-90-07)

  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佛门中燃顶、燃臂、点戒疤是否有冲突?

  我们的身体四大之躯,是来自父母所生育而成,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不可以任意毁伤父母给我们的发肤呢?若任意毁伤即构成不孝之罪,其意义何在?这是站在无意义立场因而伤及身体是不可以的,若消极悲观的破坏自己的身体是不可以的,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无利益而伤及自身是不可以的,若自杀自己,厌恶而戕害自己的任何躯体是行不通的,是基于这几点理由而不可毁伤自己之发肤。

  但假使食古不化,一成不变,墨守成规,一味的以不孝之罪在压阵,动不动就是不孝的话,这莫非是狭义的论调,自私的行为,私而不公,小我的展现,大仁大义大忠大孝彰显不出,真理被埋没,世界亦形成自私自利的狭隘冷酷世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了。

  我们能肯定一个事实,为了救一个人,我们可以捐肾脏给对方,这是仁心的表现,慈悲(梵语maitrya)的关怀,具足爱心伟大的精神,难道这也对父母不孝吗?对方极需眼角膜,若无眼角膜来医治即成双目失明了,你以大爱之心,抛开个人的幸福与利益,而奉上无价珍贵的眼角膜救度极需要眼角膜的人,难道这也是不孝之罪吗?

  为了保护国家,爱护国人的生命财产权,因而当兵杀敌,不幸被杀而身亡,这也是不孝吗?救度一人乃至数百千人,舍身成仁,也是不孝吗?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

  我们可以说:孝的定义有狭义有广义的层次;孝有大孝小孝之别;孝的境界有高低深浅厚薄之异;孝有究竟与不究竟差别;孝有圆满与不圆满之别。

  所以儒家之说仅局限在某一个方位而立孝道,似乎有点独善其身之意味,难得大公无私的忘我境界,被父母所生之发肤所限,被中国人少数狭义之辈所冠上不孝之罪,形成处处皆罪之隐忧局面,将孝字拥有圆满庄严(梵语vyuha)的一面始终不得明朗化、光明化、大公无私化,甚至严重不得究竟解脱化。

  佛门燃顶、燃臂、燃指、燃戒疤,有其深深的意境,燃顶、燃戒疤略分七层意义:一、破相之义。二、警策之义。三、供养之义。四、发愿之义。五、精进(梵语virya)之义。六、自度度人之义。七、证佛道之义。是故佛门燃顶燃戒疤等之动机是建立在修行了道,明心见性,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立场为出发点,充满了大公无私之境界,展现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大喜大舍的崇高精神,非一般泛泛之辈所能为也。

  佛门这种神圣庄严圆满的动机与立场,岂是儒家所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能较量,如是百千万倍所不能及也。(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有一比丘尼,发心然顶香三十二支,又欲然指,闭关四年。道源老法师劝其暂勿然指,该尼于老法师去后,切断两指,乃行闭关,忽而著魔,状若疯人。老法师说著魔原因:‘一理不清,二进太紧迫,如琴紧则断,三宿冤妨其修行’,后学以为如此大心,必感天龙善神佛菩萨护持,何以著魔?(真惭愧)

  答:道老法师训示,既详且尽矣,尚有何疑?修行条件甚多,发大心是其一也。余不如法,佛菩萨何能为力,如蒸沙作饭,已是非因计因。佛菩萨虽慈,岂能助此怪诞之事而骇世俗。此‘理路不清’之训也。断指闭关,即蒙佛佑成就,天下之人尽可断指闭关成佛。而声闻七番天上人间,菩萨三大僧祇,岂不多事乎?此进太紧迫之训。又法师之训,而不听信,今致著魔,能咎法师乎?如曰不能,然则佛经昭昭,早训于前,自己违之,何尤于佛哉!(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