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你的家庭是道场还是战场?


   日期:2011/10/14 9: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家庭是我每一次演讲必须涉及到的话题。因为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长远、最复杂、最微妙的关系。在所有的家庭中普遍存在两种情况:道场,或者战场。

有很多人,在外面人人都夸他是个很不错的人,为人谦卑、厚道、勤快、热心助人,可是回到家里就完全卸下伪装,斤斤计较、执拗、霸道、懒惰、小心眼儿、疑心重,一身的毛病。有的人认为,我们天天在外面装人装得很累,回到家了,我自己的独立王国,我就是国王了,说一不二,随心所欲。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君子不是装出来的,君子是做出来的,无论外头家里,哪怕是一个人的时候,孔子讲究“慎独”,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也不能坏了规矩,这才是真君子。所以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只听外面人的,还要听家里人的。跟你距离最近的人对你的评价最真实。

其实,家庭里面也没有什么大是大非,真有什么大是大非也就不能过了,家庭很快就解体了。那么大多数还在运营中的家庭问题是什么呢?无非是吵架而已。就是把吵架当成了一种生活常态,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平时上班不敢吵,到了星期五晚上就精神放松了,痛快淋漓地吵上一架,两个休息日都躺在床上起不来。好不容易出去吃顿饭、出去郊游一下也是吵着回来。其实,每吵一次架,人的血管、神经、细胞都会受到严重惊吓和损伤,需要三天才能恢复。而往往三天过后,又吵了一架。这样,吵惯了就形成一种惯性,看对方什么都不顺眼,不管对方说什么、做什么,都感到气愤,于是吵啊吵啊,一生在口水战中度过,最后到老了,和你吵架的对手在口水战中丧生,你就会突然感到茫然:一辈子都吵什么了?好像根本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吵出什么结果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我们失去了什么呢?失去了你少女或者青年时人爱的那个人,那时候多么欣赏、喜欢这个人,不惜一切代价要跟他在一起。可是终于在一起了,却从来没有正眼瞧过他,也没有好好享受过他的那些优点,白白让他带到坟墓里去了。而自己也老了,再也不会在最好的年龄、最美的时候遇见一个最好的年龄、最美的他了。于是,就这样在孤独、落寞、懊悔中结束了自己的今生。这是大多数人的故事,也是大多数人的战场。

那么,如果我们把婚姻家庭当作道场呢?结果就会大不一样。把家庭当做道场,就要在这个道场里修行。

1、在家庭的道场里,要用义理来修行。

夫妻的结合不仅应该是感情、爱情的结合,也应该是义理、道义的结合。因为爱欲、感情本身就是易变的东西,而义理、道义是不变的东西。比如,一个出轨的女人,就是违背了义理和道义。破坏了丈夫的尊严,让爱子失去了精神家园,为了小夫妻能够过得轻松愉快,双方二老代为抚养孙辈,而女儿或儿媳的出轨却让他们的良苦用心、辛苦劳累受到了践踏和蹂躏,成了助纣为虐的帮凶。这样想来,红杏出墙的理由显得多么卑微、低贱,更不要说如果对方也是一个有家有女的男人,那么这种过失就成了一把双刃剑,其罪过也增加了一倍。善恶的标准就是利益别人的都是善,利益自己的都是恶。出轨的快乐和刺激是恶心浇灌的花朵,就像漂亮而有毒的罂粟。

出轨的男人就像品尝快餐和出门旅行,只是为了丰富食欲,浏览风景。但是很少有午餐是免费的,旅游景点哪有不花钱的。当你终于惹火烧身的时候,你将面对的是:亲手建筑的家园要坍塌,海誓山盟的承诺将背信弃义,自己的种子将开在别人的花园里,还要赔上自己半生辛苦打拼的事业和财产。结果真是得不偿失,捶胸顿足而已。所以,奉劝大家不要轻易离婚。离婚毁掉的不仅是一个家庭,还有三个人的精神家园、一生的承诺和奋斗的信心。有很多人因为离婚而一蹶不振,事业和身心都出现很大滑坡。当然,不包括因为家庭暴力和精神变态不得不离婚的情况。

古时候男女结婚跟今天意思完全不一样,古时候没有听说离婚的,现在离婚率为什么这么高,为什么古时候没有?这就是结婚的意义不相同。古时候人结婚是为什么?两个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标,互相协助,达到共同的理想目标。说实在的话,那个目标不是爱情。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古人是为道义,明理,懂道理,知道应该尽的义务,所以是义理的结合。今天的结婚是感情的结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这是现代婚姻跟古时候的婚姻完全不相同,在义理上讲完全不一样。

一个家庭要有正气,要有正风,要按正理出牌,要按正法办事,每个人都不能随顺自己的私心、毛病和习气做事。因为一块砖砌歪了,我们可以赶快把他纠正过来,如果是你砌歪一块砖,我就砌歪两块砖,砌来砌去,最后房子塌了,大家都没有房子住,要不就是被坍塌的房子砸死。所以,我们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感情用事。要修养自己的义理之身,让心久住正法。如果是义理中的事,不想做也要做;如果是义理之外的事,想做也不能做。虽然这样做,开始会感到很累,但是习惯了就会变成自己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就会越来越轻松了。只有将自己的因行把握好,才能期冀好的结果。否则,才是真的累,当天灾人祸到来之时,求佛菩萨也保佑不了自己。因为有因才有果,因不好,果报无法改变。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因果定律我们无法推翻。

2、在家庭的道场里,要用智慧来修行。

我们虽然能够力争自己不出现问题,可有怎么能保证对方不出现问题呢?一个人只要双脚踏上婚姻这条船,就注定要经历风风雨雨、激流险滩,才能最终驶向幸福的彼岸。走进和准备走进婚姻的人都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条旅途上肯定要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育儿的辛苦和艰辛、事业的起伏跌宕、爱情的高潮和低谷、贫与富的瞬息万变,还有疾病的侵袭和婚外恋的考验。如果没有充分的心里准备,或者只是一厢情愿地单纯地向着美好的方向想,对负面的情况估计不足,就干脆不要为难自己,等准备好了再步入结婚的殿堂。

那么当我们遇到了以上那些问题怎么办?结婚是因为爱情,守住婚姻则是要运用聪明和智慧。在一个人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理性远比感情更重要,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撒娇、妩媚的本领更有效。

在家庭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编剧、导演和演员。自己编出的喜剧,自己导、自己演、自己笑;自己编出的悲剧,自己导、自己演、自己哭。完全怪不着别人。在婚姻这条船上,我们自己就是舵手和艄公,是直达幸福的彼岸,是迂回曲折、回肠荡气、上下求索,是半路搁浅,还是翻船落水,都拿捏在我们自己手上。多数人结婚之前,看对方都是优点,欣赏、喜欢、爱不释怀,最后想永远据为己有,所以才步入婚姻的围城。可是,结婚之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对方哪里都不顺眼。其实,对方并没有变,是我们观察人的方向变了,以前总是欣赏优点,现在总是盯着缺点。聪明、智慧的人,如果总是盯着对方的优点看,越看越喜欢,永远也看不厌,把对方看成一朵花,这花就为自己送清香;把对方看成一块玉,这玉就为自己送清凉。自己岂不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富有也最幸福的人吗?如果总是盯着对方的缺点看,越看越厌烦,总是看不惯,从花上挑杂色,从玉上找瑕疵,整天为这点杂色、瑕疵闹心,闹着闹着,这杂色、瑕疵越变越大,最后占据了自己的整个心房,把自己堵得受不了,只好把它抛弃或者把心挤碎,这不是自讨苦吃、自作自受、作茧自缚吗?其实,那朵花还是那朵花,那块玉还是那块玉,没增一分也没减一分,都是自己的心态在起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就是因为你原本纯净的心地染上了病毒,这病毒就是:贪、瞋、痴、慢、疑和偏见。所以,现代人,活得很迷惘,结婚了离婚,离婚了复婚,情人变妻子,前妻做情人,真正憎恨、厌恶得这辈子都不想再见面的夫妻太少、太少了,反而失而复得、历久弥新、拉开距离后又发现新的美的太多太多了。所以,现代人这一辈子尝的苦,都是自己亲手酿给自己吃的,并不是原来有个苦,非等你吃它不可。

3、在家庭道场里,要用慈悲来修行。

家庭是矛盾最尖锐的地方,是自私暴露最彻底的地方,是斗争最残酷的地方,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无法逃避的地方。我们无路可逃,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不是挑战别人,是挑战自己。怎么挑战?8个字:修心养性,改过自新。小错如针芒在刺,大错如毒蛇啮指。如果不勇敢、不威猛、不雷厉风行、不当机立断,就会隐隐作痛,或者毒发身亡。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不要首先想到自己受了怎样的伤害,有多少的委屈,谋划着要怎样的报复。我们要生起一种慈悲心、恻隐心,待人以宽,以恕,以慈,这样无论怎样的矛盾与怨毒都能得到化解。其实,为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放别人一马,就不会把自己逼上绝路。这个道理谁能懂呢?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温柔的背叛》。里面有四位主人公:王奇、庄采薇、柳冰、张雷。他们都是大学同学;庄采薇、柳冰是一个宿舍里的上下铺;王奇、庄采薇是结婚两年的夫妻;王奇和柳冰是大学里的恋人;王奇、张雷是最好的哥们。结果是王奇和柳冰发生了婚外情;王奇、庄采薇因此离婚;张雷趁王奇、庄采薇离婚之际跟一直暗恋的庄采薇发生了一夜情;王奇、庄采薇离婚后又复婚,王奇因为发现了庄采薇和张雷的一夜情,所以怀疑庄采薇肚子里的孩子是张雷的,而再次离婚。经过一系列的纵欲、报复、争斗、破坏,最后的结局是庄采薇神情恍惚丧命车轮之下,柳冰伤心地离开这座城市,王奇从一个城建局的科长沦为街头发传单的小子,张雷为同学们所不齿。在整部电视剧里,我没有看到一点人性的温情与暖色,同学的情义、上下铺的情义、夫妻的情义、恋人的情义、兄弟的情义全部被自私自利践踏在脚下。

这些现代都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俊男靓女,在道德、人性上是冷漠的个人主义、放纵的享乐主义、庸俗的拜金主义及任性的主观主义,都是些人渣,是一堆垃圾。我就不明白,现在的电视媒体为什么总是要把人性如何坏,以及坏的方法、坏的步骤描写、表演得如此淋漓尽致,对自己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教育责任和义务却置之度外,大概是为了以此吸引人的眼球,追求高收视率,结果却是助纣为虐。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现在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性与道德的底线越来越低,也反映出电视工作者、作家、编剧、导演、演员追求暴利,给人们的精神造成严重污染。过去人的仁义礼智信也是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表演形式传达给社会的,人们从中受到教育,懂得一心向善,好人有好报。而现在以真善美慧为主旋律教育人、启发人、规范人的道德和行为的文艺作品却越来越少。所以,我认为,表现真善美慧、真正能够深入到人类心灵深入的文艺作品还是越多越好,让人们天天看好的东西,才能天天学好的东西,逐渐建立起真善美慧的行为标准和行为习惯。

这让我想起成龙,在拍《醉拳I》以后,看到很多孩子模仿他学武术,比武争斗的人多了,他感到情况严重,他拍的电影虽然十分热闹好看,但给了青年人一个错误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于是他赶紧拍《醉拳II》,以故事告诫青年人要奋斗不要争斗,整天打打杀杀不是英雄,赶快把这个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纠正过来,才算安下心来。我觉得这样做,才是一个有良知的公众人物和艺术家。

4、在家庭里,要用五官来修行。

五官是我们人身体上最常用的器官。按说,器官只是工具,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一定要晓得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面,本没有邪正、是非、真妄之分;邪正、是非、真妄都是从我们自己心里头生的,心正一切都正,心善一切都善,心好一切都好。境随心转,这个心不是别人的,是我们自己。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为什么不转境,而被境界所转?如果我们能够转境界,就清静、快乐;如果我们被境界所转,就烦恼、痛苦。这一切其实与别人无关,都在我们自己身上。

用眼睛修行,就是一定要用眼睛看好的、美的、光明的东西。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光明。如果,我们整天用这双明亮的眼睛专门盯着别人的缺点,盯着社会上脏的、乱的、差的、丑恶的、黑暗的东西,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愤懑在胸中,沮丧在脸上,那么即使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界上长活千年,又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用耳朵修行,就是一定要用耳朵听好的声音、听大自然中的风声、雨声、鸟儿的歌声、花开的声音,这些美妙的天籁之声,听读书声、善法声、表扬声、赞叹声,不要听到谩骂声、侮辱声、刻薄声,就去赶快应战;用嘴修行,嘴只能用来吃饭和表达情感,不能用做伤人、杀人的武器。有的人专门愿意用嘴说刻薄话、放下狠话、动不动就骂人家祖宗十八代、侮辱人家的生理缺陷。

总之,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保持内心清净明慧,不受境缘好坏的污染和影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习惯于看别人的坏脸色而心不著相,习惯于听人家的批评而心不著相。不要一看到别人的坏脸色,一听到人家的批评就火冒三丈,怒火中烧。

目前,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患者自伤、自杀、杀人、伤人等意外情况频频发生,在种种精神疾患恶性肇事背后,反映出现在人们只注重追求身外之物,对内心的精神卫生和健康越来越忽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其中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国家近期将准备扩建和改建500所精神病院。

专家指出,从一般心理障碍到严重精神疾患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他们中的许多人,平常看起来和常人毫无二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健康。当其中一些人面临就业、婚姻、子女、养老等生存压力时,其无助和挫折都可能成为一触即发的“引信”,瞬间点燃“炸药包”。所以,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处处保持人心的真诚、清净、平等、正直、慈悲十分重要。我们要十分重视自己内在的精神修养,否则各种压力过大,各种欲望过多,一旦超过最高负荷,就会过渡到那1亿人的可悲行列中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家庭       道场)(五明学佛网:家庭       道场)  

 圣轮法师:直心是道场 当下即是禅─ 浅释「禅」的真义 

 惟觉法师:如何创造美满的家庭生活 

 直心是道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楞严悲华法师: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郑石岩教授:悟·看出希望来 第五章 家庭亲情 

 郑石岩教授:随缘成长 第三篇 随缘经营家庭 

 梦参法师:庄严道场——释《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节录 

 如瑞法师:道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