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佛教典籍简介:高僧传


   日期:2011/10/19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梁传》。十四卷。梁代慧皎(497-554)法师着。师上虞(浙江)人,住会稽(浙江绍兴)嘉祥寺。学通内外,博究经律。春夏二季以弘法为务,秋冬则潜心著作。着有《梵网经疏》、《涅槃经疏》等。
  全书收录自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凡四百五十三年间,二百五十余位高僧的传记。(若加上旁出附见者,则约有五百人。)本书撰述时间之长及立传者人数之多,不但是前所未有,更是了解中国初期佛教的基本文献。

  全书以科分类,计有十科,十四卷。其中第十四卷是作者自序及本书总目录,卷末附有王曼颖与释君白(慧皎之号)二人往返的书信两篇。各科内容概述如次:

    一、译经科

  记载从事译经事业的高僧事迹。有摄摩腾、竺法兰、安清(世高)、支楼迦谶、昙柯迦罗、康僧会、维只难、竺昙摩罗刹、帛远、帛尸梨密、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僧伽提婆、竺佛念、昙摩耶舍(卷一)。鸠摩罗什、弗若多罗、昙摩流支、卑摩罗叉、佛陀耶舍、佛驮跋陀罗、昙无谶(卷二)。释法显、释昙无竭、佛驮什、浮陀跋摩、释智严、释宝云、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昙摩密多、释智猛、□良耶舍、求那跋陀罗、求那毘地(卷三)。

  经典的传译,对佛教在我国的弘传,有很大的功劳。如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域,而有摄摩腾与竺法兰怀道来化,传法宣经,在中国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译出中国的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至安清、支楼迦谶、康僧会、竺昙摩罗刹(竺法护)等,则异世一时,继踵弘赞。其后鸠摩罗什,历游中土,备悉方言,是中国佛教伟大的译经家,与唐朝玄奘大师先后辉映,照耀中国佛教史。又西行求法的法显,历尽艰危,携回大量梵本佛经,与佛驮跋陀罗共译《摩诃僧只律》等经典。


    二、义解科

  义解,谓善解如来所说诸经的甚深法义。本科所载都是通达佛法义理,弘化济众的高僧。如卷八说:“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四辩庄严,为人广说,示教利喜。”有朱士行、支孝龙、康僧渊、竺法雅、康法朗、竺法乘、竺潜深、支道林、于法兰、于法开、于道邃、竺法崇、竺法义、竺僧度(卷四)。释道安、释法和、竺僧朗、竺法汰、释僧先、竺僧辅、竺僧敷、释昙翼、释法遇、释昙徽、释道立、释昙戒、竺法旷、释道壹、释慧虔(卷五)。释慧远、释慧持、释慧永、释僧济、释法安、释昙邕、释道祖、释僧□、释道融、释昙影、释僧叡、释道恒、释僧肇(卷六)。竺道生、释慧叡、释慧严、释慧观、释慧义、释道渊、释僧弼、释慧静、释僧苞、释僧诠、释昙鉴、释慧安、释昙无成、释僧含、释僧彻、释昙谛、释僧导、释道汪、释慧静、释法愍、释道亮、释梵敏、释道温、释昙斌、释慧亮、释僧镜、释僧瑾、释道猛、释超进、释法珍、释道猷、释慧通(卷七)。释僧渊、释昙度、释道慧、释僧锺、释道盛、释弘充、释智林、释法瑗、释玄畅、释僧远、释僧慧、释僧柔、释慧基、释慧次、释慧隆、释僧宗、释法安、释僧印、释法度、释智秀、释慧球、释僧盛、释智顺、释宝亮、释法通、释慧集、释昙斐等(卷八)。

  此中三国的魏僧朱士行曾讲说《道行般若》,因感义理未善,遂至于阗寻经求法,终令般若盛行于西晋。德行高迈的印手菩萨道安、三睹胜境沈默不言的净土宗初祖慧远、中土解空第一的僧肇、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竺道生等,对我国佛教皆具有传化之美功。


    三、神异科

  三国两晋时代,支谦、竺法护等译经家翻译了大量的经典,但是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要理解佛教教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佛教初传不得不借重神异来弘传。卷九、十的神异科就是记载此等神异度众的高僧。如竺佛图澄、单道开、竺佛调、耆域(卷九)、揵陀勒、诃罗竭、竺法慧、安慧则、涉公、释昙霍、史宗、杯度、释昙始、释法朗、邵硕、释慧安、释法匮、释僧慧、释慧通、释保志等(卷十)。

  我国自五胡乱华,中州寇荡,群羯乱交,刘渊、刘曜篡虐于前,石勒、石虎潜凶于后,郡国分崩,民遭肆虐,佛图澄因不忍生灵涂炭,遂彰神通,度化石勒、石虎。其后佛调、耆域、涉公、杯度等,亦各显□济物。保志处处分身,帝王因此加信,知名显奇四十余载。


    四、习禅科

  人从无始以来,逐妄迷真,起惑造业,展转沈沦,若能息心静虑,修习禅定,一旦慧光发生,则了妄显真,返本还源。本传记载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其力已,还化众生的高僧。如竺僧显、帛僧光、竺昙猷、释慧嵬、释贤护、释支昙兰、释法绪、释玄高、释僧周、释慧通、释净度、释僧从、释法成、释慧览、释法期、释道法、释普恒、释法晤、释僧审、释昙超、释慧明等(卷十一)。

  自遗教东移,禅道亦传至我国,先是安世高、竺法护译出禅经,僧光、昙猷依教修心,终成胜业,故能内踰喜乐,外折妖祥。慧嵬处山谷,修禅定业,摈鬼魅于重岩。及沙门智严躬履西域,请罽宾禅师佛驮跋陀更传业东土,玄高等亦亲受仪则,妙通禅法。其后僧周、净度、法期、慧明等,亦雁行其次。


    五、明律科

  入道以戒律为本,居俗则以礼义为先。《礼记》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经云:“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藉戒方住。”本科集录明晓如来所制律法,防非止过,调练身、口、意三业的高僧。如释慧猷、释僧业、释慧询、释僧璩、释道俨、释僧隐、释道房、释道营、释志道、释法颖、释法琳、释智称、释僧佑等(卷十一)。

  卑摩罗叉,原西土有名律师,魏晋时来华,及往江陵,于辛寺结夏安居,宣讲《十诵律》,同寺的慧猷亲从音旨,大弘《十诵》,僧业继踵,弘化其间,僧璩、道俨、僧隐,并祖述猷业,列奇宋代,而皆依文作解,未甚钻研。后智称律师竭有深思,凡所披释,并开拓门户,更立科目,齐梁之间号称命世学徒。僧佑精通律部,齐竟陵文宣王每请讲律,梁武帝深相礼遇,遇僧事硕疑,则敕师审决,其《三藏记》、《法苑记》、《世界记》、《释迦谱》及《弘明集》,皆行于世。


    六、亡身科

  本科记载烧身供养佛陀,或慈心舍身护生,忘我利物的高僧。如释僧群、释昙称、释法进、释僧富、释法羽、释慧绍、释僧瑜、释慧益、释僧庆、释法光、释昙弘等(卷十二)。

  有形所珍贵的是色身,情识所珍惜的是生命。然而有宏知达见,遗己赡人者,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悟四生为梦幻之境,摩顶至足曾不介心,国城妻子舍若草介,如僧群只为一鸭而绝水以亡身,僧富为救一童而划腹以全命,法进割肉以啖人,昙称自餧于灾虎,此等都是忘我利物的圣贤。又法羽至于昙弘,皆灰烬形骸,舍弃珍爱,或誓心安养,或以愿生知足,为千秋尚美,万代传馨。


    七、诵经科

  诵经,又作讽经、讽读、读经,即出声读诵经文、偈颂等。讽诵有很大的利益,诸经论多有教劝读诵受持,广说其功德。如十二卷末所载:“法身既远,所寄者辞。沈吟反复,惠利难思。”本科所载为诵读经典有成的高僧。如释昙邃、释法相、竺法纯、释僧生、释法宗、释道冏、释慧庆、释普明、释法庄、释慧果、释法恭、释僧覆、释慧进、释弘明、释慧豫、释道嵩、释超辩、释法慧、释僧侯、释慧弥、释道琳等(卷十二)。

  经说“止复一句一偈,亦是圣所称美”,如昙邃日诵《正法华》一遍,感通神于石坞。僧生常于山中诵经,感得四天护卫于空中。道冏平素诵持《法华》,临危而获济。慧庆将没而蒙全。这些都是实德内充,故使征应外启。


    八、兴福科

  道藉人弘,神由物感。因此,祭神如神在,则神道交;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所以,道必以智慧为根本,智慧必以福德为基础,譬犹鸟备二翼,一举万寻;车足两轮,一驰千里。

  造佛像的起源,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上三十三天,夏中三月不在阎浮提,优填王慕佛,以栴檀造佛像,舍卫国波斯匿王闻之,以紫磨金铸五尺佛像,此时阎浮提内始有二像。

  诸佛如来有无量无边殊胜福德,无量无边大智慧,无量无边三昧解脱,种种希有功德法,若有众生发心造佛形像,建寺立塔,一切业障莫不除灭,所获功德无量无边,乃至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科所载为造立塔像,树兴福善的高僧。如释慧达、释慧元、释慧力、释慧受、释僧慧、释昙翼、释僧洪、释僧亮、释法意、释慧敬、释法献、释僧护、释法悦等(卷十三)。

  东汉时,蔡愔、秦景自西域返国,携回画□释迦,于是凉台寿陵并图其相。自此以后,形像塔庙与时竞列。而法身无像,因感见有参差,故形应有差殊。因此,心路苍茫,则真仪隔化;情志恳切,则木石开心。所以慧达精勤福业,招光于刹杪,而得阿育王所起八万四千塔其中之一塔。慧力建寺,感瑞于塔基。慧受蔬食苦行,常修福业,一日欲建寺而无刹柱,由是申诚而感一浮木,终得以成寺。僧慧显证于移灯。僧洪、僧亮为造金像而忘形命。法意、法献皆尽命于伽蓝,法献专志于骨牙,竟陵为之通感,方传道俗。


    九、经师科

  经师是指通晓经典,或善于读诵经文、讽吟梵呗的僧侣。在印度,原指通晓经典的僧侣;在我国,则专指巧于讽诵经文者。佛教东传,翻译经文者众,传诵声呗者寡。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我国梵呗相传起自陈思王曹植游鱼山,闻空中梵天之赞,深有体会,摹其音节,写为梵呗。吴国支谦亦传梵呗三契,今皆亡失。东晋后,梵呗更盛行于南地。梵呗主要用于三方面:

  □讲经仪式,一般行于讲经前后。

  □六时行道,即后世的朝暮课诵。

  □道场忏法,旨在化导俗众,其仪式尤重歌咏赞叹。

  听呗有五利,即: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倦、音声不坏、诸天欢喜。

  本科专述转读经典及善于梵呗的高僧,如帛法桥、支昙籥、释法平、释僧饶、释道慧、释智宗、释昙迁、释昙智、释僧辩、释昙凭、释慧忍等(卷十三)。

  音乐感动,自古而然,如帛法桥乐转读而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而感美声。僧辩折调,使鸿鹤停飞。僧饶音声和雅,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


    十、唱导科

  唱导,谓法会或斋会时,宣唱法理以开导众心。与演说、说教同义。唱导师必须具备四种条件,即声、辩、才、博四法。如本科末云:“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

  本科专载善于宣唱法理,开导众心的高僧,如释道照、释昙颖、释慧璩、释昙宗、释昙光、释慧芬、释道儒、释慧重、释法愿、释法镜等(卷十三)。

  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所以道照、昙颖等,各有名于当世。如昙颖宣唱,天然独绝,凡来请者,贵贱均赴,后感观音为治癣疮。昙宗辩口适时,应变无尽,尝为孝武帝唱导,说忏悔,使帝大悦。

  综观全书,其特色如下:

  □本书开创新体例,采用类传体,设立十科,成为其后僧传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每科之末,均有一篇总论,称“论曰”或“赞曰”,概述本科的重要意义。这类评论文章,成为佛教史的重要材料。

  □本书作者慧皎是南朝梁代人,因此有关江南的记载较详密,而北地则较简略。

  □本传在四部高僧传中居第一位。据慧皎序所述,当时佛教的传记类虽多,然或仅收高逸,或仅录游方,各竞举一方,不通古今,务存一善,不及余行,或有其文繁简不一的缺失,因此搜捡杂录数十余家,及晋宋齐梁春秋书史,秦赵燕凉荒朝伪历,地理杂篇,孤文片记,并博谘古老,广访先达,考校其有无,而取其同异,完成本传。所以,部分已散佚的资料,透过《梁高僧传》,仍可窥见其残存之貌。

  □本传专收录德高的僧侣,故不名为“名僧传”,而名为“高僧传”。

  本书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三十二册、《碛砂藏》第三十册、《龙藏》第一一一册、《卍正藏》第五十六册、《大正藏》第五十册。


  □试论本传各科高僧对佛教的贡献。

  □试述本传的特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典籍       高僧传)(五明学佛网:佛教典籍       高僧传)  

 陈士强教授:《唐高僧传》新证 

 道坚法师: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二——重庆忠州之聚云法系高 

 圣凯法师:论汉地早期弥陀净土信仰的形态——以《高僧传》为 

 永信法师:关于保护古代佛教典籍的建议 

 高僧传记《影尘回忆录》因果事实丝毫不爽! 

 高僧传记 《影尘回忆录》 因果事实 丝毫不爽! 

 净土圣贤录白话:唐朝 高僧传 

 净土圣贤录白话:隋朝 众高僧传 

 净土圣贤录白话:刘宋慧通  高僧传 

 高僧传奇出家因缘 

 宋高僧传:五位修行人的前世今生 

 佛教典籍中对外星人的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