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参、赞古耀今【1】


   日期:2011/11/14 13: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

 

参、赞古耀今

 

一、赞西方三圣

 

三圣恩德
深广无量


三圣各已证无心,无心遍应有心人。
普引众生归极乐,身心了无起止痕。

(续编下.颂赞
/ 西方三圣像赞)

 


阿弥陀佛,乃法界众生之无上慈父,险难恶道之第一导师,因中发四十八种之誓愿,果上获超诸数量之光寿。端居莲邦,分身遍十方剎海;普摄含识,即生证三德涅槃。至若观音势至,二位大士,则现身尘剎,寻声救苦,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辅弼弥陀,度脱众生,与乐拔苦,咸令究竟。三圣恩德,深广无量。虽天覆地载,莫能喻其万一;纵粉身碎骨,何由报其涓埃。(增广下.创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记〔代华德师撰〕)

 


弥陀观音
同一度生事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根圆通章〉,《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大悲经》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它经中说者甚多。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


当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识〕念佛则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较量乎?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三编上.覆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着。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着而死执着,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也。(三编上.覆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念弥陀,亦可作恃怙。念观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诚则有感,何竟作此种崖板会计乎?观音,是弥陀法王子,辅弼弥陀,度脱众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门庭。(续编上.覆殷德增居士书〔民二十二年〕)


弥陀是主
观音是宾


所言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证之理体,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然亦须于朝暮念佛,方为事理圆融。不观《大悲经》观音令礼拜持咒者,先念弥陀名号乎?(三编上.覆传度和尚书)


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谓何必更念阿弥陀佛,以观音乃阿弥陀佛之辅弼也。弥陀是主,观音是宾。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善会其意,即可无疑。(三编上.覆丁普瀞居士书)


(一)赞弥陀愿王


成就大愿
愍念有情


成就六八大愿,居西方以作佛,举华藏世界诸庄严,圆彰净土。
愍念九品含灵,向东域而垂慈,引娑婆国中众男女,同往莲邦。

(续编下.楹联
/ 弥陀)

 

悲哉众生,无所恃怙。孤露竛竮,如逃逝子。
纵闻佛法,依教修行。自力劣弱,难破无明。
猗欤世尊,慈悲心切。四十八愿,三根等摄。
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感应道交,如磁吸针。
如来恩德,穷劫莫赞。惟冀含识,悉副佛愿。

(增广下.阿弥陀佛像赞)

 

六方共赞
九界朝宗


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法藏悉包融。
极乐庄严全显现,弥陀光寿总形容。
六方诸佛常赞叹,九界众生尽朝宗。
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

(续编下.颂赞
/ 阿弥陀经塔赞)

 

佛愿洪深,普被三根,因兹九界同归,十方共赞。
法门广大,不遗一物,故得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续编下.楹联
/ 诸法渊海)

 

依宏誓愿,建折摄之法门,但肯一心持名,自尔潜符实相,俾四圣六凡同证真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以大慈悲,立厌欣之胜行,若能初土托质,何难顿入寂光,导三乘五性齐登净域,因兹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续编下.楹联
/ 弥陀)

 

愿令我满
心令我安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惟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
倘得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

(续编下.楹联
/ 弥陀)

 

普现色身
度脱众生


阿弥陀佛,久证菩提,安住常寂光土,常享寂灭法乐。但以众生无尽,我愿无尽之故,不离寂光自受用土,遍入十方无尽世界。普现色身,度脱众生。或显或密,或折或摄,必期于究竟出离二种生死而后已。所谓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其道大事广,罄海墨而莫书。……极欲发挥,愧无妙笔。然词取达意,何妨直谈。夫弥陀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正报则佛身、菩萨身、二乘身、六道身,随类备现,以行教化。依报则楼台、殿阁、饮食、衣服,但有利益,无不化现。怡山所谓「疾疫世而现为药草,饥馑时而化作稻粱。」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现土,土能现身。身复现身,土复现土。《弥陀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维摩诘》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众生病故,菩萨亦病。欲度众生,若不俯顺机宜,示生世间,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则凡圣异趣,教莫由施。(增广下.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

 
---------------------------------------------------------------------------------------------------------------------------
 
(二)赞观音大士

赴感应机
寻声救苦

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
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印池。
尘剎国中咸事济,娑婆界内更垂慈。
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群萌普护持。

(续编下.颂赞
/ 观世音菩萨偈赞)

 

誓愿宏深,处处现身说法。
慈悲广大,时时救苦寻声。
慈悲心切,虽救苦以寻声,常住楞严大定。
与拔情殷,纵逗机而说法,圆彰寂灭真宗。
一尘不立,得真圆通,现随类逐形之身,寻声救苦。
五蕴皆空,证大寂灭,依即心自性之道,说法度生。

(续编下.楹联
/ 观音)

 

稽首观世音,慈悲大导师。
久证无上道,安住常寂光。
为怜众生苦,复现十界身。
应何身得度,即为现何身。
近令生善道,远令证菩提。
菩萨慈悲力,诸佛莫能说。

(三编下.礼念观音菩萨回向偈)

 

法界众生
等蒙摄受


观音大士,誓愿弘深,法界众生,等蒙摄受。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良由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大士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遇迷昧自心者,为说法语巽言令开悟;遇遭诸险难者,为现桥梁人士令脱离。以大士久成佛道,悲愿无尽,故致如皓月之印千江,犹阳春之育万卉,有不期然而然者。由兹咸感佑护之洪恩,故处处各为立庙而供奉焉。(续编下.合阳东乡赵家村观音寺募修葺殿宇圣像疏〔民二十四年〕)

以普门法
度脱众生


观音大士,乘大愿轮,以普门法,度脱众生。言普门者,以法法头头,皆归实相,根根尘尘,悉证圆通,无有一法,不通涅槃,故曰普门。又复上中下根,皆使就路还家,善恶中庸,无不等蒙摄受,无有一人,不垂慈济,故曰普门。但以众生在迷,妄于根尘等境,起惑造业,因业受苦,久经长劫,了无出期。故致天灾人祸,更迭而兴,水火刀兵,相继而起。岂天之枉虐斯民,实民之往业所感。若不归命大士,则苦果复生苦因,倘能恳恩莲座,则善缘当获善报。(增广上.启建普门无遮普度胜会大道场募缘疏〔代撰〕)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惟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
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惟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增广上.覆郦隐叟书)

济度无方
津梁罔测


观音大士,誓愿宏深。济度无方,津梁罔测。绝攀缘而赴众感,如一月普印于千江。住真际而应群机,犹阳春遍育乎万卉。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寻声救苦,处处现应化之身。随类逐形,在在作迷途之导。恩周庶类,泽润蒸民。冀含识亲见性天,固已无
剎不赴感。欲众生投诚有地,特示应迹于普陀也。由是历朝钦敬,举世尊崇。佛殿经楼,杰出于云霄之外。伟文瑰笔,辉煌乎瀛渤之中。(增广上.募建普陀山轮船码头疏)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纵令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力,往生西方。则是因宿业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鉴此愚诚。(三编下.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民廿六年〕)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安住寂光净土,恒享真常法乐。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救苦情殷,度生念切,故复不离寂光,垂形九界。于十方微尘佛?,普现色身,寻声救苦,而于娑婆世界,愍念更深。其有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现之身,所说之法,各随机宜,了无一定。其现前得离众苦,将来常享真乐,则一也。近多年来,世道人心,愈趋愈下,争地争城,互相残杀。人祸既烈,天灾又临,水旱虫疫,同时降作。此种灾祸,皆由大家宿世现生种种恶业之所感召。然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当此天灾人祸并临之时,若能发至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誓愿从今以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决定即蒙慈佑,逢凶化吉,于诸难中,不受危险。乃以现前念菩萨圣号之别业,转宿世现生所作之共业,故得常获吉祥也。诸佛菩萨,视一切六道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常欲令其离苦得乐。无奈众生迷昧,不生信向,以致徒费慈心,不能获益。譬如杲日当空,普照万方,戴盆者纵立其下,亦不蒙照。过在戴盆,非日咎也。近来杀劫弥漫,人民死亡流离,苦不堪言。南通费慧茂居士,久欲设法挽救,故特搜求唐、宋、元、明、清五朝,名笔所画观世音圣像,一百四十二尊。以最上宣纸,用珂罗版,印一千部。期见闻者,同生正信,同念圣号,同消宿现之恶业,同种菩提之善根。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由众生背觉合尘,遂成通而不通之象。若众生一念生信,虔持圣号,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又成不通而通之象。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


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处,得大遮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当看《观音本迹颂》、《观音灵感录》、《观音慈林集》,可以知其大略。(续编下.历朝名画观音圣像珂罗版印流通序〔民二十七年〕)
 
---------------------------------------------------------------------------------------------------------------------------
 
遍法界感
遍法界应

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
无机不被,万里无云万里天。

(续编下.楹联
/ 观音)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无身不现。《法华》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则遍入十方佛国,而于娑婆因缘,甚深甚深。虽则普现十法界身,而世人据迹而论,止云菩萨而已。以其彻证惟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感应道交,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则不能见。非月不现,是昏盲咎。其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增广下.石印普陀山志序)

大感大应
小感小应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亦未尝无感应也。(三编上.覆蔡锡鼎居士书二)


良以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以众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虚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碍。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蔽之物,则与普含万象之虚空,浑合无间矣。是以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故楞严
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言求妻得妻等者,即穿小孔得小孔之空,穿大孔得大孔之空也。其求大涅槃得大涅槃者,即完全撤去障蔽之物,便与普含万象之虚空浑合无间也。(增广下.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重刻木板序)

随顺劣机
显示婆心


观音大士,乃过去古佛。以大悲心,垂形九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但以众生机劣,无由得见本相。凡蒙佑者,多皆见为老媪。盖以随顺劣机,显示婆心。若谓实属女身,则于菩萨上同下合之道,毫未梦见在。(增广下.普陀海岸道头创建水泥牌坊重修回澜亭碑记〔代了余师作〕)


观音菩萨,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现九法界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九法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于人法界,又复种种不一,或为帝王宰官,或为隐逸庶民,或为妇女,或为乞丐,了无一定。但以菩萨之像,微妙庄严,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类女像,非菩萨原是女身也。(增广上.覆裘佩卿居士书二)

于此世界
因缘最深

遍尘剎国悉现身,尤怜娑婆世界人。
不到众生皆成佛,莫息寻声救苦心。

(续编下.颂赞
/ 观世音菩萨像赞)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虽已成等正觉,而复示作菩萨。虽则示作菩萨,而复于十方法界,普现色身,寻声救苦,度脱众生。十法界身,无身不现,令彼一切称名致敬之众生,现在离所受之幻苦,将来得成佛之真乐。于此娑婆世界,因缘最为甚深。故《普门品》无尽意菩萨,既闻观音得名之因缘,复问游此世界方便说法之事,佛遂略说三十二应身,以明其概。(增广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发隐)

常念圣号
常蒙覆被


普陀已来过几次,当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来。来则旷功费日耗财,于己于他,均无利益。未曾来过,一瞻菩萨道场则可。已经来过,便可在家供养恭敬礼拜。岂菩萨惟在普陀,不遍界以应感乎哉?观音菩萨,常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处,显大神通,演说妙法。无奈众生迷背错过,辜负慈恩。倘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自
于一切时一切处,常蒙覆被矣。(增广上.覆永嘉某居士书三)

成就人之善念
不成人之恶念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续编上.一函遍覆〔民二十一年〕)
 
---------------------------------------------------------------------------------------------------------------------------
 
(三)赞势至菩萨

慧光普照
广度众生

都摄六根,获大寂灭。
单提一念,证真圆通。
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乘圆通道,广度众生。

(续编下.楹联
/ 势至)

 

本愿不违
摄归净土

本愿不违,摄念佛人归净土。
分身无量,居极乐国遍十方。

(续编下.楹联
/ 势至)

 

势至菩萨德无疆,辅弼弥陀作慈航。
救苦直同观自在,导西不异普贤王。
修因遍用根尘识,证果俱获圆通常。
摄念佛人归净土,此恩永劫莫能忘。

(续编下.颂赞
/ 大势至菩萨偈赞)

 

依此开示
直契果觉

如子忆母勤念佛,都摄六根耳听着。
若依大士此开示,因心各得契果觉。

(续编下.颂赞
/ 大势至菩萨像赞)

 

 

  •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五明学佛网:印光法师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  

     张秉全居士:学习《净土决疑论》摘记——印光法师殊胜开示之 

     陈永革博士: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 

     余池明居士:为《印光法师文钞》题词的文化名流 

     余池明居士:略述《印光法师文钞》学习方法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11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10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新白话版9 

     传印法师:印光法师悟道年时考 

     印光法师:修净业者,均当预讲临终助念之益 

     印光法师:答念佛600问 新白话版6 

     印光法师:瘟疫水火诸灾横事,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 

     印光法师:人虽至愚,无不怕死,念观世音可保不染此恶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