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第12集


   日期:2011/11/14 13: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也让学生读《弟子规》,当我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内心都会非常感动,因为学生可以早我们十多年就接受到圣贤的教诲。记得我体会到《弟子规》的重要性,就拿了书,从家里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去找我一个结拜的大哥,因为他的女儿一个小学二年级,一个小学四年级。一到了台中之后,我跟他坐在一个餐厅里面,还不等吃饭,我已经开始一句一句念给他听,讲给他听。比方说「父母呼,应勿缓」,孩子的恭敬心养成之后,对一生至关重要,假如没养成恭敬心,后患无穷。就这样一句一句把它的影响性跟重要性,跟我的结拜大哥做说明。

  刚好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内心觉得很伤感,所以就哭起来。结果我的大哥被我吓了一跳,他也没说话,后来我情绪比较平和下来,他就对我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有人讲成你这个样子。我就跟他做了一下解释,是因为我刚刚念到一半,突然感受到我这一生,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没有老师教我这个?假如从小就有老师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我,我的人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冤枉路。其实一个人走了冤枉路,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体力,但是在走这个冤枉路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言语、行为又犯了多少过失,又伤了多少爱护我们的人的心。而这个伤害这些爱我们人的心,能不能再挽回?很难!所以觉得非常遗憾。因为人生有这样的遗憾,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学生再有这样的遗憾,所以常常我听着学生在读诵的时候,也会非常感动。诸位同修,让遗憾就到我们为止,不要让下一代再有同样的遗憾。

  【亲有过。谏使更。】

  我们刚刚提到了父子之间如何劝诫,君臣、还有夫妇,接下来第四伦,兄弟的劝诫。兄弟也是相当的密切、亲密,所以当兄弟有过失,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来规劝,当然规劝的态度方法就很重要。刚刚我们讲的这些古今的事例,最重要的也是从他们的表演当中,学到个中的本事。

  在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整天游手好闲,都摸到很晚才回家里来。他的大哥每次看到弟弟很晚回来,就很严厉的指责他,对着他骂。诸位同修,有没有效果?都已经这么大的人,这么骂他他很难接受。陈世恩就跟他的兄长讲,他说大哥,让我来试试看!陈世恩当天就等在家门口,结果弟弟很晚才回来,他一看到弟弟,马上趋前就握着弟弟的手说:弟弟!天气比较冷,你穿得够不够?然后就带着弟弟进门,亲手把门锁上。接着又跟弟弟说:你肚子一定饿了,我叫嫂子煮碗面给你吃。结果一天是如此,接下来的日子,陈世恩每天都在门口等着他弟弟,一看到弟弟回来都非常真诚的关怀爱护。差不多一个礼拜之后,他的弟弟就没有再出去混到这么晚,都很早就回来。当然当弟弟没有在外面游手好闲,一定要赶快把圣贤的教诲教给他,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之所以没有志向,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圣贤教诲。用这一分至诚的关怀心把弟弟导正回来,所以兄长要慈爱。

  弟弟假如劝兄长,在汉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郑均。他看到哥哥在当官的时候会收人家的贿礼,他看了内心很难受,可是他又是弟弟,能不能指着哥哥骂?那哥哥不能接受。所以他自己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给人家做扫地的工作,去当人家的仆人,整整一年,把赚到的这些钱拿给兄长。他说:兄长,我们没有钱可以再赚,但是人的名誉一旦失去了,一辈子都可能会毁掉。他兄长看到弟弟为了规劝他,能够低声下气给人家当仆人,能够赚钱赚得这么样的如理如法,而不是用偷懒的,他这一分劝哥哥的心也让哥哥很感动,从此非常的廉洁。所以兄弟之间我们也要善巧方便去规劝,而规劝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德行,我们的爱心。《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提到,假如我们无法感动别人,要想到「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也。

  再来,当一个人出社会以后,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朋友,所谓出外靠朋友,所以朋友之间也要懂得互相规劝。记得刚好我在净宗学院有半年的时间,前几个月很巧,我来的时候刚好卢叔叔坐在我的旁边,所以我们是几个月时间都住在一起。八、九个男众住在一起,难免会房间稍微乱一点,稍微,大家不要误会。卢叔叔都没有讲半句话,每次大家留下来一些脏乱,他都默默的把它打扫干净,连流理台都擦的一滴水都没有。卢叔叔做了好几天,都没有一句怨言。突然做了差不多一个礼拜,有一天有位师兄就对着大家说:人家每天擦得这么干干净净,你们还在那里乱丢!结果从那天开始,整个房间就变得很干净。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也体会到,劝别人要不要一定用言语?不见得。用德行,自己默默去做,自然就能够唤醒每个人的惭愧之心。

  在家庭亦如是,当我们时时处处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你这样的德风一吹出去,家里的人一定都会被感化,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要对德行有信心,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只要德风吹出去,草一定会弯下腰来。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平民百姓,大家不要误会,不是骂人的意思。

  卢叔叔只要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去找他。有一次他刚好到高雄来,我就陪着他去找一个朋友。他这个朋友跟他认识了十七年,刚认识的时候,这个朋友正值飞黄腾达,财富非常多。但是卢叔叔看出来,他因为致富以后非常傲慢,不把钱当钱看,想必迟早会垮下来。可是这个时候容不容易劝?很不容易劝。果不其然,后来这个朋友从非常有钱跌到了负债,还负债了不少钱。在这个当中,卢叔叔一、二个礼拜就坐车下来,帮他解决这些财务的问题。诸位同修,当他跌下来的时候,还有没有朋友?很困难。所以真正要交知心的朋友,绝对不是金钱可以办到的,而是道义,而是情义。

  所以也很巧,那天我载着卢叔叔去找他这个朋友,卢叔叔跟我说:我跟他建立了十七年的信任,今天才要正式把佛法、把正法介绍给他。而他的孩子现在也在念小学,卢叔叔也带了《弟子规》要去给他的太太还有小孩,从这里开始学习。从这个事件当中,体会很深的是,一个人真心要帮朋友,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心。所以当我在协助他人,心里有不耐烦的时候,突然都会有个数字跑出来,写着「十七年」。我们马上会觉得自叹不如,好好再修养自己,提起对朋友的情义、恩义。

  在学佛这几年过程当中,也是大半都结识到有修道的同参道友。刚好有位朋友跟我交情也很好,因为人生出现了很多瓶颈,所以那天晚上他到我们家里来,跟我抱怨了一番。等他抱怨完,我也很不客气给了他一些批评,当我在给他批评的过程,他一句话也没讲。诸位同修,我们要确定这个严厉的批评出去以后,不会结恶缘;假如出去结恶缘,那要适可而止。所以缘分是动态的,假如你给他批评了三、五句,他脸色马上变得很难看,你要怎么样?赶快踩剎车剎住。假如你给他建议的时候,他反而虚心在听,我们就可以多多的引导。那一天我整整也给他讲了半个小时,讲完以后,他就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电话响了,我把电话接起来,他就跟我说:我活了三十多年,接到人生最好的一个生日礼物。他这么一讲,我就感受到了,昨天是谁的生日?他的生日。觉得很不好意思,人家生日还批评人家一番。但是当他这么一说的时候,我也很感动,我也很佩服他,因为他有接受别人批评的雅量,确实也做到了「闻誉恐,闻过欣」。所以,老祖宗说的「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哪里?在能受谏,能接受别人的劝诫,将是后福无穷。当我们能接受别人的劝诫,就好像人生多了非常多双的眼睛帮我们看路,我们就不容易撞东撞西,不会跌倒。所以我这个朋友,虽然当时候人生有很多瓶颈,由于他有接纳别人劝诫的雅量,后来人生也得到很大的翻转,现在是学校里面教得非常好的老师。

  所以,面对我们身旁的亲友,我们也要随分随力去劝导。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都跟卢叔叔有认识,我也看得出来,这位长者时时都想着如何提拔我们这些年轻人,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受益程度有限?原因是不是在长者这边?不是,而是在我们这些晚辈受教的程度不同,所以往往面前有贵人都会当面错过。

  我在第一年教书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一般人看他觉得智商不高,很多人会瞧不起他、会轻视他。其实我觉得他比我还好,为什么?因为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也不容易造罪业,我们还比较容易造罪业。刚好他就在学校旁边居住,我就陪他一起打球,所以他每次看到我都跟我打招呼,但是他打招呼都是用脏话跟我打招呼,因为他不知道「奸巧语,秽污词」不能讲。可是你也从他的言词当中知道,他是对你非常有善意。所以他每次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我就合掌跟他「阿弥陀佛」,就这样每次他骂过来,我就阿弥陀佛。差不多过了一、二个礼拜,也很熟了,有一天我跟他说阿弥陀佛以后,我就接着跟他说,我都跟你讲阿弥陀佛,你下一次也要跟我讲阿弥陀佛。我说你讲一遍看看,他就「阿弥陀佛」,有讲就好了。

  结果下一次远远看到我,阿弥陀佛。然后有时候口渴了,因为我住在学校宿舍,他在宿舍外面就开始「阿弥陀佛」,就开始喊。我们内心也很喜悦,因为他一声一声都种在哪里?阿赖耶识里面,而我们跟他结的又是这么善的善缘。假如我这一生能够开悟的话,我一定可以度他,因为有善缘;假如这一生修持不够,那我要坚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我们又有他心通,这个善缘马上可以开花结果。所以确确实实,我们到一个地方去,都要处处帮助别人,让别人跟我们广结善缘。

  结果那一年教完书,刚好毕业典礼,学校的学生也很有趣,他们就演出一个模仿剧,就是模仿每个老师。就有一个学生模仿我,结果当场几百个学生,这个学生一走上来,第一句话是什么?阿弥陀佛!你们怎么都知道?我在底下乐得不得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从这个朋友给我的经历,我们就要了解「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我们在规劝别人的时候,绝对不要想说他不能接受,因为那妄心是不存在的,真心是时时都在,我们用这种平等心、真诚心去劝人,效果一定会特别好。这一句我们就讲到这边,我们接着看下一句经文: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这也是个孝子的故事,汉朝的文帝,他侍奉母亲汤药整整三年。由于这样的孝行,也让全国人民很感动,所以创造了文景之治,文帝跟景帝都是孝子。这里也提到「药先尝」,因为古代是汤药,所以我们先尝一尝温度会不会太热,不要让父母烫着了。现在很多是西药,可不可以药先尝?不小心吞下去了,不行。所以我们教导任何一句,都要针对它的实际情况去开显。我们跟学生讲,假如母亲吃的是西药,你要端一杯温水,不要太热,自己可以稍微摸一下,适当了再拿给母亲。

  这一句经文我们还会把它延伸开来,引导孩子,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照顾。孩子从小就懂得危机处理,他有这些经历,他就不会遇到事情非常的慌张。家里面的药要摆整齐,甚至于药上面最好把它的用途写清楚,说不定父亲是心脏病,心脏病假如二、三分钟药没有来,可能就不行了。所以情急之下,药放在哪,我们也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危急的时候可以拿得到。再来,假如家里的人真正出状况的时候,如何叫救护车?如何赶快联系亲人?这些电话他们也要清楚,遇到情况,赶快可以拨电话,所以这些都应该教导。

  照顾病人也要让孩子去学习,当他有这样的经历,他就懂得时时去体恤病人的需要。刚好我第二次到净宗学院来,有位陈伯伯在中途胃出血,也相当严重,吐了一滩的血。他的意志力也很强,已经吐了一滩血,还从宿舍走路到学院来,我一看到他的时候,整个脸是白的,马上联络我们学院的工作人员把他送到医院去。幸好佛菩萨保佑,没什么大碍,隔天就回来静养。静养的过程就必须要有人照顾,而且他不能吃一般的食物,必须从几个月婴儿在吃的那种麦麸开始吃起。因为我从小太好命了,所以也没照顾过人,《弟子规》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还要「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学了就拿来用。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我就有这种照顾病人的经验,差不多二、三个小时就煮个麦麸给这位长者吃。虽然当时候来到学院,最主要是希望多听诸位法师讲课,可是知行要合一,解行要相应,这么好的机会来了,我们也欢欢喜喜接受。在那段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变得非常敏锐、非常细心,很多的能力都是透过经历以后,才可以慢慢形成。

  几个月下来,刚好我必须提前离开,我们寝室几个男人,大男人依依不舍,感情很好,也结了一个善缘。而这个陈伯伯对我来讲是佛菩萨示现,因为他是个劳动阶级,虽然他是劳动阶级,可是他学问很好,又写了一手很漂亮的小篆。他告诉我,他带着不同国籍的人去做工作的时候,常常遇到危险的工作,他都不让他的这些带领的员工先下去,他都是自己先下去,等确定没有危险,他才让他的这些工人跟着下去。所以佛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确确实实佛菩萨是示现在各行各业之中。当这些各个不同国籍的人缺钱的时候,他都会很慷慨帮助他们。所以当我们真正有心要修学的时候,确确实实很多殊胜的因缘,佛菩萨都会替我们安排好。

  当我们在照顾父母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内心很充实,因为一个人在报恩的时候跟自性非常相应。我们要珍惜可以替父母付出的机会,不然有可能会有千古之憾,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父母的健康,我们也要有正确的知识来照顾,人只要有心,都可以把很多本事很快的学好。我们看下一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过世了,这个礼仪是守孝三年。有朋友就说:父母走了,为什么哭要哭三年?他们觉得「丧三年,常悲咽」,就是三年都要哭。其实我们要去理解到,为什么古代这些孝子他会常悲咽?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把父母给予他人格的成就时时感念在心,所以一想到父母就悲从中来。这是很自然的流露,绝对不是规定说父母死了,三年之内都要哭,绝对不是这样。我们要去体谅到、体会到古代的孝子,确实时时刻刻感念亲恩。由于这一分对父母的思念,所以「居处变,酒肉绝」。因为内心悲痛,所以根本就不想要吃肉,吃很好的食物,根本就不想,也不想去玩乐,只想默默的感念亲恩。所以古代中国很多的礼仪,绝对不是外在的规矩来限制你,而是一个人从内心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诸位同修,当我们内心有恭敬、有清净心的时候,当长者立,我们坐在那里也会觉得怎么样?就觉得不自在,因为跟自性相违背,你自然而然就会站起来。所以,儒家的礼跟佛家的戒,绝对不是框框架架,而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行为。因为现在内心没有这样的境界,就必须从外在慢慢内化,为什么古代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就是因为书本当中都是教我们常有恭敬之心、常有孝敬之心,当我们把这些行为常常在做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内化。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见到人鞠躬,不要小看这个鞠躬,这个动作日积月累做下来,我们的贡高我慢都伏下来。所以面对儒家的礼、佛家的戒,我们要欢喜去受持,点点滴滴你的自性就流露出来。

  下一句,『丧尽礼,祭尽诚』。我们因为相当幸运能够闻到佛法,所以给父母办后事的时候,就懂得绝对不能杀生。甚至于父母临终,也应该赶快帮他助念,让他也念佛,把握这个当生成就的机缘。当然绝对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来劝请,临终的时候才找一大堆人来念佛,就会显得非常仓促。生死确确实实一瞬间,我们以前常常听到一句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

  我自己的外婆,她出现状况到去世,可能不到五个小时,而且也不清楚她就要走了。因为那时候她有点感冒,我们就把她送到医院去,一送到医院,老人家很奇怪,她就起床来,她说「我不要躺,我要回家」,一直喊着要回家。其实老人家知道,她要走了。可是我们哪有准备?想说才进医院来,人又没有怎么样,就觉得是不是老人家在胡闹?所以所有我这些长辈就跟我外婆说:来!赶快躺下来。因为我跟我母亲有学佛,所以我的外婆就一直叫说:叫礼旭带我回家。可是因为我们毕竟是外孙,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去决定是要让奶奶住院,还是回到家里。结果过没几个小时,我的外婆就因为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一下子就不省人事。一不省人事,业障就现前,很多景象都出来,常常都在那里胡言乱语。所以我们一定要准备好,不然可能临终的机缘会失掉。

  所以《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一定要准备好才不会手忙脚乱。我的母亲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心里都慌起来,当我们的亲人慌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慌?不能慌,我马上跟我母亲讲,我去联络那些佛友,一起准备助念。结果后来还是坚持急救,急救恐不恐怖?我是亲眼看到,因为我母亲按捺不住悲伤,就冲到我外婆面前就跪下来,其实医护人员都是把我们赶在外面,急救不给我们看。我母亲这么一冲进去,我也跟着进去,结果一看,那个急救的场面很凄惨。切,割,还有那个。所以近几年来都在推展,就是一个人可以写上说「当我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绝对不要急救」,不然那个跟杀猪一样,太残忍。

  急救完,没有救活,马上就把外婆移回家里面去。我跟我母亲赶快半夜一点多找了几个佛友,就开始助念。我这些亲人、这些长辈本来对佛法都不相信的,结果刚运回来的时候,脸色很难看,那个这么痛苦,脸都揪在一起,后来我们拼命念佛,整整念了八个多小时,早上又有其它的同修来帮忙。其它的同修一进门,念着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在那八个多小时,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掉,很镇静,但是当我们听到「阿弥陀佛身金色」,眼泪就掉下来,内心深深感受到佛恩不可思议,时时都在照着一切的众生。结果我的外婆早上的时候,整个脸色就红润起来,很好看。我那些长辈一看到脸色这么好,我们很多的做法,他们后来就配合。结果过没几天,我的外婆到我妈妈的梦里面来,笑得很开心,跟我妈妈握手,她说谢谢,谢谢。所以我们今天真能听闻佛法,一定要把这么好的福报,让我们的亲友都能够接受到。

  我在台中有个机缘去参观一个小区,这个小区都是我们的莲友住在一起,所谓「里仁为美」,这些同道中人住在一起,总共三十六户人家。因为大家可以一起共修,所以很多的人都希望挤进这个小区,可是毕竟小区有限。后来也很巧,旁边又盖了另外一栋大楼,有位莲友非常发心,她马上就把整栋楼统统买下来。人生的因缘非常有趣,这位居士当初已经打算到加拿大定居,到加拿大的时候,她的父亲都已经把房子还有孩子学校念书都安排好了。结果刚好这个女士遇到了师父上人,就问师父说,我是在加拿大好还是回台湾好?师父告诉她,妳回台湾。她听了之后真的回来,刚好接到了这个因缘,把整栋楼买下来。后来就让莲友来买房子,一下子又卖光了,总共买了七十二户,诸位同修,加起来多少?一百零八。

  这个小区有个做法非常好,他们常常就会到一些年纪比较长的长辈家里面跟长辈问好,问好以后,就开始在他们家念佛,让这些长者很习惯一起念佛。慢慢念久了,他心生欢喜,对于死亡愈来愈没有恐惧,所以那个小区成就的往生念佛人相当多。诸位同修,我们也可以学这样的方法,常常莲友之间互相去探望。刚好这个莲友他们父母年纪比较长,我们就常常去探望,顺便就在他们家一起共修,一起念佛,做好准备。诸位同修,假如能够成功,那就是成就了一尊佛。所以我们去帮人家助念的时候,都死命的念,因为说不定就成就了一尊佛。因为假如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就两尊佛,那我们的往生会比较有把握,因为一个可以拉右手,另外一个可以拉左手。所以我们要广结善缘,临终的时候因缘就会很殊胜。能够成就这个往生大事,那一定是皆大欢喜,接下来的后事就可以办得非常庄严。

  「丧尽礼,祭尽诚」。在祭祀的时候要非常的诚恳,《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当一个人时时会感念,假如没有父母,假如没有祖宗,就没有我,他时时能够饮水思源,人心就非常厚道。孔老夫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我们在祭祀父母、祭祀祖宗的时候,也要尽心尽力,也做好榜样给孩子看。

  古代的祭祀很有味道,在古籍里面有提到,「父为大夫,子为士」,父亲当大夫,孩子只是一般的士人。葬他的时候,葬以大夫,因为他当大夫,所以葬他的时候用大夫礼,祭祀的时候用士人礼。因为一个人在这一生最大的贡献,对社会最有帮助的,就是有好的下一代,他下一代只有士人的成就,所以祭祀只用士人。假如「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他的时候用士人的礼仪,但是往后祭祀用大夫的礼仪祭他,因为他替社会培养出一个大夫,这是他的功劳。所以中国人念念所有的礼仪都表法,表慎终追远的态度。我们去了解古代老祖宗所留下来的礼仪,我们内心会非常佩服、非常感动。

  最后,『事死者,如事生』。纵使我们的祖宗,甚至我们的父母,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念念要感念父母给我们的教诲,绝对不能够忘失,不能够犯差错,这样才能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够安心。「事死者,如事生」,除了对父母要有这样的态度,其实对我们的祖师大德也要如此。我们在看祖师大德的教诲,都可以深深感受到,字字句句都从慈悲心中流露出来,字字句句都是苦口婆心、菩萨心肠。我记得我第一本祖师大德的教诲是《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看了印祖这本教诲,好像被拿着棒子敲了好多棒,但是每一次被敲都觉得很舒服,因为祖师帮我们指出明路。我们时时能够念着印光大师给我们重要的教诲,我们才能够对得起祖师大德,也能够成就自己。而印祖最重要的教诲,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其实当一个人时时可以做到敦伦尽分,都把本分提起来,已经是把理智提起来。而在这个提起来的过程,我们的自私自利、妄想执着也一点一滴在放下,慢慢就能够闲邪存诚,只看别人的需要,绝对不为自己着想。

  因为我刚好有机会到了台中,去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李老师有一首诗写得非常恳切,老人家写到「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我们看着李老师的纪念带,讲经讲到九十七岁还没有停下来,学生这么多,告诉老师:老师,就让我们来替你讲就好,您老人家别这么辛苦。结果李老师说,只要众生要我讲一天,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所以李老师给我们做了相当好的榜样,我们要记住老人家的教诲。

  我们看,「警众太殷勤」,李老师讲学讲了三十八年,而李老师也告诫我们,他们这一代是把佛法跪着接下来,我们以后必须怎么样把佛法送出去?要跪着送出去,所以老人家非常的恳切。「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不断的不疲不厌的教导;「几人长夜醒」,老人家这么恳切的教诲我们,我们到底有没有认认真真来领受?几人长夜醒?绝对不能辜负祖师大德的教诲,绝对不能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不负转轮心」,不能辜负老人家的示现。其实这也是老人家恳切的唤醒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个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不可当面错过。当我们能够时时提起祖师大德的教诲,也能够「事死者,如事生」。

  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刚好他的外婆去世,他去参加丧礼,他的舅舅抱着他外婆的骨灰,正要到道场去安放。在这个路途过程当中,开车开得比较快,有点颠簸,他的舅舅马上去跟司机讲:我的母亲不习惯坐快车,你开慢一点。这个孩子回去以后就跟老师说:老师,我的舅舅是不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绝对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有丝毫的减少;我们对于祖师大德的恩德,也不能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有丝毫的怠慢。

  前面所讲的内容就是「入则孝」,其实整本《弟子规》都在谈什么?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从兄弟的和睦到对一切长辈的尊重,父母看了非常欢喜。再来,「谨」的部分,我们生活有节度、有分寸,言语有诚信、有信用,这都会让父母非常放心。最后「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我们跟人相处的和乐,自己的学问都能不断的增长,父母都会对我们很满意、很放心。当我们把整本《弟子规》做到了,就是把孝做得很扎扎实实。而当一个人能时时把孝心放在心上,他的敏感度就会愈来愈高,他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愈来愈谨慎,常常观照,因为「德有伤,贻亲羞」。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五明学佛网: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