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走千里路,看第一步。”成佛之路漫长遥远,初学者怎样走好第一步呢?有的初学者在皈依以后,急于观修空性,想尽快开悟、证悟般若智慧,这样的想法正确吗?
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侧重慈悲心的世俗菩提心,另一个是侧重离戏无分别的般若智慧的胜义菩提心。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努力修持世俗菩提心——从做一个真诚善良的好人开始,然后培养起利他之心、慈悲心,再逐步升华为世俗菩提心。那么,初学者为什么不能直接修持胜义菩提心、观修空性呢?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观修空性的两种方式——“观察修”与“安住修”。
第一、观察修。
比如眼前的一张桌子,在我们的概念里,会认为桌子是独立存在的,是实有的。实际上,桌子是由很多因素组合而成的:支架、板面、木料、木匠、工具等,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才能出现一张桌子。如果把每一个部件都拆开,根本找不到这张桌子。
人类自身也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当我们说到某某人,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某某是独立自主的、实际存在的。但如果把某某的身体器官逐个分开来观察,根本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每个人在投胎之前,只是处于中阴阶段的神识,这一世的生命是从父母的精卵融合开始的,此后,经过一周一周的生长发育,最终才出生于世。出生以后,又需要依靠食物、睡眠等很多因缘,才能生长为一个成年人。
因此,无论是无情的物体还是有情的生命,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因缘,而因缘的本质就是空性。如龙树菩萨所说:“没有空性之外的缘起,也没有缘起之外的空性。”空性和缘起是一体的,缘起是显现,空性是本质,一切显现的本质并无自性、并非实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以这样的方式认识空性就是观察修。
第二、安住修。
我们反观自心、寻找自心,无论怎样观察,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具体的“心”,这时就会生起一种“空”的极短暂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要安住的焦点。即使我们能偶尔安住在这个境界中,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和习气,这种境界一刹那就会消失,各种念头又会像海浪一样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