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定弘法师:孝顺心、慈悲心正是菩萨戒的精神核心之所在!

2017/11/20 9:48: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我们在整一部《菩萨戒本》当中,到处能看见孝顺心、慈悲心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这两个心,正是菩萨戒的精神核心之所在。你怎么才能够守好菩萨戒?就是要对一切众生有孝顺心、慈悲心。莲池大师解释,说这个慈心就是常常思惟要惠济众生。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要救济、救拔苦难的众生。而常常思虑到他的贫穷,我们要救济。贫穷当然不仅包括物质水平上的贫穷,也包括精神水平的贫穷。当他物质上贫穷,这个救济他容易,给他点钱、给他点粮食就能救济了。然而他如果精神上贫穷,纵然他是亿万富翁,他还是有苦恼。菩萨就要开示佛法,令他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也是拯济贫穷,这是慈心的表现。

  孝就是供养众生如同自己的父母,菩萨见「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供养众生就是供养自己的父母。既然是自己的父母,又怎么能忍心向他蛮横地索取,增加他的苦恼?所以如果没有慈心、孝顺心而去横取钱财利养,就恶求多求,犯轻垢罪。

  这个轻垢罪虽然是比前面十波罗夷罪轻,但是不是说这个罪就没事了,它还是一个很重的业。只是说在忏悔方面只需要对一位菩萨僧忏悔,就可以出罪。而十波罗夷罪要忏悔就不容易,必须对至少四位菩萨僧去作法忏悔,然后还要取相忏。

  这里讲到如果小乘的比丘,他们自然是不允许恶求多求,但是大乘的菩萨,为了弘法利生还是要做很多的事业,很多的方便需要去实施,但是这条戒也一样要适用,就是不可以恶求多求。换句话说,菩萨如果没有福报,又要想去弘法利生,那要靠恶求多求来实现这样的目标,这就错了。应该怎么做?先修福报。度化众生要福报。譬如说你要救济贫苦,没钱你怎么救济?你不能说我为了要救济贫苦,所以我就仗着势力去索求,这就是攀缘,这条戒就犯了,所以要自己多修福报。

  文字恭录《梵网菩萨戒-四十八轻戒》(第九集)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