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南怀瑾:释迦牟尼佛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2018/1/22 22:58: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导读

  他悟的是这四个字——缘起性空。

  但我们只是知道不管用,

  要像释迦牟尼佛一样,

  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

  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文│南怀瑾

  来源:《如何修证佛法》

  正文: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告一下。诸位学佛、学禅、学打坐,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盘盘腿,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两条腿练熟再说。现在继续刚才的话,谈到开讲这个课程的因缘。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轻轻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像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二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众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以为他“退道”——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修道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人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众笑)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录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佛这一大藏教,是理也罢,是经验也罢,他只怀疑生死问题,生命的问题。他追求的是人生怎么样“了”。所以萧先生提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就是这次开讲的动机。

  第二个动机是通知单上面讲的,几个外国回来的学生,朱文光、李文、陶蕾等,也提出这些问题要我讲。我说我有一个条件,中英文的记录同时出来,我就讲。不要像以前一样,每次讲了以后,记录了以后,几年都没有交卷,最后跑得没影没踪了,这是第二个因缘。

  第三个是要感谢这里的住持,借给我们这个地方来讲课。

  现在再回到刚才的重点上。我们知道,一般讲修证功夫,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拿来倒因为果,然后就变成佛学了。结果我是我,佛学是佛学,两个是对立的,对于修持一无用处。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修持的方法,与佛学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要走的,是准备学佛的路线,也就是这次开讲的因缘。

  我们今天开讲,所要引用的经典如下:

  (一)经部

  《大般若经》

  《大涅槃经》

  《华严经》

  《金刚经》

  《心经》

  《维摩诘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胜鬘夫人经》

  《大宝积经》

  《法华经》

  《楞严经》

  《圆觉经》

  (二)律部

  《四分律》(小乘)

  《菩萨戒》(大乘)

  (三)论部

  《现观庄严论》

  《大摩诃止观》

  《宗镜录》

  《正续指月录》

  《大智度论》

  《密宗道次第论》

  《瑜伽师地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假定一个人想学佛,想学佛法,把上面列举的这几部经律论,花上三、五年的功夫,作比较深入的研读,绝对足够了。至于讲到内容的采用,也不离这几部经论,大家能自悟更好。有些朋友认为,只要修持作功夫就好了,不一定要看经论,那是绝对错误的。要知道,作功夫,如果理不明,见不正,功夫就不会上路。换句话说,功夫作不好,那就是因为理不通达。

  举例而言,一位同学和我讨论一件事,他说,我这两天心里头好像有件事,他说,这是什么?他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他很用功,这些现象大家都会有,这确实是个问题。他说:我看这个东西,找这个东西,找它能不能找得到?我说:当然找不到,这是生理影响心理,这几天气候不对,你有感冒。这就是佛所说的烦恼,这位同学越找越找不到,越找越烦恼。我告诉他,你去找它时,它已跑掉了。等于小偷一样,当你一叫小偷时,他早已走了。有时烦恼在心中,不去理它,因为找不出原因。于是这位同学,就另外换了一个思想、观念来代替。我说对的。

  但这只是普通人的修养方法,高明的人不做这种事情,因为他知道心里头有个东西,找也找不到,金刚经不是告诉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吗?来无影去无踪,你知道它,它已经没有了,最好不去理它。可是你说,现在我们烦恼来时,硬起心来那又变成真烦恼。这种不理的念头就是真烦恼,也就是又加进去了一个东西。

  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要注意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比如去年年底,有一位女居士,忽然嘴歪了,中风。她倒有信心,问我是不是气通不过。另有一位居士,守戒律多年,眼睛忽然看不见了,是白内障,后来针灸好了,也问,是不是气到那里走不过了。这些都是最近的事情,证明我们学佛的,功夫和身心都有连带的双重关系。这些问题都要详细讨论,如不拿出来讨论,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大家修持时,哪些是受生理影响?哪些是受心理影响?如何解脱身心两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弄清楚才行。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去年一位朋友去世了,他也学佛很多年,但是解脱仍难,要想离开身体,说去就去,做不到。想做而又做不到,道理在哪里?你真做到,你的身心分离得开,那就差不多了。但是这不算是悟道,只能说是解脱。所谓坐脱立亡,盘个腿,或坐着就去了,不仅是出家人可以办得到,在家居士也可以做得到,甚至修养高的读书人也做得到。

  修持作功夫,身心绝对可以分离。但是,做得到身心分离,也不过是能够解脱而已,至于悟道了没有?答案是不一定。功夫要到可以坐脱立亡的境界,虽然不容易,但比悟道就容易多了。过去这一种方法,视为秘密不肯讲,其实佛经上都有。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讲太清楚了会有后遗症。因为人们知道了会去试一试,反而试出毛病。又有些人知道了这种法门,可以藉此自杀,可以借此逃避。为此之故,才为大乘密乘戒律所禁止。但若作科学研究来讲,可以知道肉体与精神如何分离,如果光凭我们自己修持,去磨练,几十年中会不会摸得到,还是一个问题。

  现在我们所要讲的重点是三个,就是见地、修证与行愿。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