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第十八愿善导释》 018 净土宗的“信”不玄奥

2018/2/7 9:27: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无需苦恼地印证

  不繁杂,不玄奥,不必艰难地思惟,不用苦恼地印证(如自己领受否,或确认自证之正不正等)。

  善导大师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解释为“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可以说简而不繁,易而不难,浅而不深,明而不昧,所以说不繁杂、不玄奥。固然我们这个法门背后有深远玄奥的义理,可是,善导大师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们一看就懂,看懂就能够使用,真正可以即知即行。因为一看就懂,就能够理解,自然也就不必艰难地去思惟,或是再去查种种的资料。

  “不用苦恼地印证”,苦恼地印证什么呢?“我到底领受了没有?这样的信,是信受了没有?我所信受的到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有的解释不依据善导大师的“称我名号,愿生我国”,而是就信的某种心理状态去解释。由于人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而且心理状态本来又是随着环境一时所显现的,所谓“遇缘则现,缘过则迁”,如果以这种飘浮不定的心理状态作为信的内容,那就难以坚固,而且抽象不具体。有的人根据自己的感受、感觉,以感动、感激的那种状态来解释信心,“我当下感觉、感受到弥陀的救度了,因为那个时候的心情非常感动、感激”,以这种感情,感性地解释信心;可是,在另一个时间,他的烦恼浮现了,以前的那种欢喜的心再也浮不起来了,那么,他就会打一个问号:“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之下,当初对弥陀的救度是那样感动,那种感觉让我很有法喜,可是现在好像一点都体会不到了。”这就是为了印证自己到底信了没有而有所苦恼,所以说是“苦恼地印证”。由此可知,错把自己的感情作为所信的内容、所信的对象,这就不对了。

  信以客观为据,阿弥陀佛的客观存在,就是我们所信的内容。阿弥陀佛怎样讲,要我们怎样往生,这才是信的具体对象。阿弥陀佛所讲的“至心信乐”,善导大师解释为“称我名号”,这就非常具体。不论我们的心情、感受如何,“称我名号”始终都是不变的。“称我名号”就必定往生,所谓“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是不论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也就是说,不论你是有智慧的人,还是没智慧的人,不论你是偏于感性的,还是偏于理性的,都能够理解,都能够做到。

  水面划线喻

  如果只是以意业方面来解释的话,就有苦恼,就如善导大师所讲的“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即使当下有那种感受,可是,就好像在水面上划线一样,一划就立刻没有了。

  如果是以善导大师所解释的“称我名号,愿生我国”,就不管任何人,小孩也好,愚笨的人也好,临终才遇到也好,甚至是动物也好,念佛都能往生。小孩子,你教他念什么,他就会跟你念什么,他即使没有智慧来思惟什么是阿弥陀佛的救度,思惟阿弥陀佛是怎样一位慈悲、智慧、有愿力、有神通、光明摄取的佛,他对于这些是理解不来的;愚笨的人,他也听不懂;甚至临终的人,他在病苦之中即将断气,他也不能理解那么多。可是,你只要告诉他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肯张口念佛,就能消灾免难,就能离开六道,就能往生极乐。反之,如果要他用自己的心去领悟,去感受,去有感动或感激的那种心情,那小孩做不到,愚笨的人也做不到,临终的人往往也做不到,动物那就更做不到。可是,譬如说鹦鹉,你只要教它念佛,它就会随着你念佛,或者只是念佛给它听,这句佛号入它的耳根,也成为道种,它也因为这句佛号自然的功能而牵引到极乐世界。所以,称名念佛就比较容易,一般都做得到,而且有具体的对象,永远都不会有变化。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解释为“称我名号,愿生我国”,真的是非常善巧,简要明了,干净利落,契理契机,易知易行。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