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

2018/11/8 8:24: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3集

  《安士全书》 (第006集)

  黄柏霖老师 讲于2018年08月01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第二页,《安士全书》这一本第二页,我们看经文:

  【人读善书。每心粗气浮。不能沈思默会。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蒙笼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譬如远行之人。或乘舟坐轿。或跃马驱车。种种更变。人无更变。舟车轿马。身也。乘舟车轿马者。吾也。又如人作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儿。种种改易。人无改易。帝王官吏乞儿。身也。扮帝王官吏乞儿者。吾也。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唯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若作视听即吾。又是认贼为子。是故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

  这一段是「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这段经文,周安士菩萨他编辑的这个〈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可以说第二个大重点。这一段非常重要,所以印光大师评定,周安士菩萨是乘本愿轮,他是乘愿再来的菩萨。这里面有四个重点,等一下我们逐一逐一讨论。

  第一个,探讨『吾字』跟『身字』。「吾字」如果照这一段来看,周安士菩萨把这个「吾字」,他就是认作我们的觉性、我们的本性。「身字」就是业报身、就是轮回身。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个,他用『乘舟坐轿』,我们现在讲就是乘船、坐飞机、坐轿子,「乘舟坐轿」,『跃马驱车』。那个乘船坐轿,「跃马驱车」,就是骑马开车的,「跃马驱车」,「乘舟坐轿」的,能坐的是主,那这个「身」就是『舟车轿马』,「乘舟车轿马」就是「吾」。这是第二个重点。

  第三个就是用唱戏的,『或扮帝王』,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丐,『乞儿』。扮演「帝王,官吏,乞儿」的是「吾」,是自性。「帝王,官吏,乞儿」是业识变现的,那是「身」。

  第四个重点就是,那个『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谁在看呢?谁在听呢?就是我们的见性,见闻觉知,那就是「所以视听者」。所以你认为如果是眼睛在看、耳朵在听,你把它当成是自性,这叫认贼作子。

  再来,最后一个重点,『大人从其大体,身能为吾用。小人从其小体,吾反被身用也』。「大人从其大体」,这个「大人」是指菩萨,等一下我们会讨论。「大体」就是用根性。「小人从其小体」呢?就是凡夫迷而不觉。

  以上是我大概约略的把它归类,一共有这五个重点。

  我们现在来名相解释:

  这一段经文里面它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吾」,一个是「身」。所以我们先探讨「吾」。这个「吾」,到这一段来,它是指真我,就如来真我。我们前一集有探讨到我,这个「吾」有四个,凡夫的我、外道的神我、菩萨的假我、如来真我。所以这个「吾」就是如来真我。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果的时候,夜睹明星证果,佛陀他大彻大悟以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无师智、自然智悉皆现前。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果所开示的,告诉我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佛陀证果说出这个佛性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清净心本来俱足,所以人人可以成佛,所以一切众生皆当作佛,皆该作佛。也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性」,就是这个「如如不动的这念清净心」,它是本来俱足。

  觉性在哪里呢?觉性,菩提,它就是我们这一念见闻觉知,所以禅宗里面讲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但是它又说了,经典上又说了,知见立知,即是无明本。所以知道那个青黄赤白、大小方圆,知道那个酸甜苦辣,那个「知」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我们听到别人的说话声、车声、喇叭声、歌声,鸟叫声、念佛声,那是我们闻性所感得的作用,我们也听得很清楚。所以这个见闻觉知是本来俱足。所以《楞严经》里面说,「『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见才是涅槃心」。「何谓无见」呢?「无见」就是「无能见、无所见」,能所不二。我们这一段经文是讲说,那个「所以视听者,吾也」,「能视听者,身也」。感觉好像这里面,这里这个经文里面好像还有能所,其实「所以视听者」,「所以视听者」就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就「无能见、无所见」。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绝对的、是超然的,只有当下这一念觉性,没有第二念,没有第二念。那个就是经文上讲的,「所以视听者」。如果能守住第一念,那叫三昧,那个叫定慧等持。有第二念,就变成妄想、分别、执着。所以知道酸甜苦辣这一念,你没有相续的第二念说,我喜欢甜的不喜欢酸的,你没有这个第二念,没有这个分别、执着,知道这个酸甜苦辣的这一念就是我们的觉知性。「如果有第二念就是妄想、就是分别」,就属于众生了。

  我常讲的酸辣汤理论。那个师姐到餐厅去要吃酸辣汤,老板把那个酸辣汤煮好,保温在那里,端过来。那位女士透过她的舌根,对色声香味的味尘,起了妄想、分别、执着,她起了第二念了。她起了什么第二念?本来她如果保住第一念说,知道酸辣汤是冷的、热的、温的、凉的,如果知道,那这个是灵知性。但是她守不住第一念,她到第二念的时候,她就起了执着,她要热的不要温的,那就变众生了,那就有烦恼了。

  所以「觉性是人人本具的,觉性就是『知』」,「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知」。每一个人都有这个「知」,眼能见外面的青黄赤白,耳能听「歌声、风声、汽车声、人声、马声」,知道酸甜苦辣,这个「知」。所以经典上说,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老子也有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这念心没有觉悟,没有坚持正念,起了一念又立刻第二念,接着第三念,就有「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统统现前,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啦,那就是众生境界啦。

  所以「知见无见」是指这一念「灵知灵觉,没有能知、没有所知,心不攀缘就是」了。有能知所知,「有能知、有所知」,心就缘虑当中,心「在缘虑当中」,「这是凡夫的妄想心」。修行,无论是说话、看经,做事情,「最后都要消归自性」。「自性就是空性、就是觉性」,我们的自性它是第一义谛空,它是真空,然后能生出妙有。我们的体是真空,但是它的用是能生万法,是妙有。所以真空,第一义谛空,就是「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就是『知见无见』,一无所有就是真空、就是涅槃」,一无所有却能生出万法。

  那么明心见性,就是见性见到这个空性,「这个空性是绝对的空」。佛法里面有一句对联,「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禅心」就是佛心。「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开悟」,然而开悟只是找路头而已,路头找到还要悟后起修,那才是真修。所以悟了以后还要走这条路,那就是自己的事情了,跟别人都不相干了,那是自己的生死大事,你不走就不能够了这个真相,不能了这个实相的家。老和尚跟我们讲,怎么走呢?时时刻刻把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时时刻刻不离当念、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禅宗里面讲叫「保养圣胎」,或称之为「静中养成」,但最后还在「动中磨鍊」,最后动静一如,入不二法门。

  这个是我来解释这个「吾」字,我们特别按照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我们把这个「吾」字解释出来。

  再来解释这个「身」,这个「身」是五蕴假合者,指身体,就假我。五蕴是个虚幻身,「五蕴假合,四大和合」,幻化这一个身体,「这么一个身体」。所以五蕴四大是幻身,「五蕴是个幻身」。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是虚妄不实的,身体也是虚妄不实的。身体本来是由四大假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所以我们要记得,它是四大五蕴的和合。我们这个身体会修行,它是变成载道器,它可以带你到涅槃的彼岸,但是它也是业报身。所以这个身体,它本来是由四大假合,地、水、火、风和合的。所以为什么说,把这个身体破了,破身见了,就证初果须陀洹?凡夫就是把这个身体看得太重了、太认真了,「给它找好饭吃」,好东西吃,也「给它找好衣服穿」,「给它找好房子住」,男人就找一个好太太、漂亮的太太,女人就找一个好丈夫,来帮助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到最后还是不理你,它还是会经过这个生老病死的过程,最后还是要离开。就是一般凡夫不知道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

  「什么是地呢?」它「身体坚硬的性」,譬如说「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眼泪、鼻涕、唾液、痰、大小便溺、水分等,这是属于「水大」。身体上有体温、有热度,这是「火大」。身体上有一种摇动跟呼吸,这是「风大」。

  那么你到死的时候,这个坚硬性就归地大了,湿润性归水大,炎热性归火大,流动性归风大,「各有所归」。它们都各回到自己的老家,可是你到什么地方去呢?你自己跑到什么地方去呢?你自己不知道。所以说随业流转,「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随业流转,可能到三善道,可能到三恶道去报到,随业流转,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就是想要知道这个道理,到底我们这个灵性跟灵魂的差别,我们的灵性跟神识,神识把我们带到哪里去?我们的灵性把我们,阿弥陀佛把我们接到哪里去,我们必须把它搞清楚。搞清楚了,今生就了办了。阿罗汉讲说,「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你最起码要像阿罗汉一样,「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罗汉办什么?阿罗汉把我执破掉,叫所作已办了,他不受后有,他不再到六道来轮回了。你就算破了身见了,初果须陀洹,都还算不错了,入圣人之流,他只要人天七次往返,他就证阿罗汉了。问题我们连初果须陀洹都做不到啊。所以了解这个业报身,了解这四大五蕴,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必须要觉悟啊,必须要学佛。所以这个身体,它没有觉悟以前叫业报身,业报身会有因缘果报。觉悟以后,这个身体就变成愿力身了。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个『蒙笼混看』,「蒙笼混看」,这个「蒙笼混看」,「蒙笼」就是模糊不明,「混」就是胡乱。这个意思是指什么?粗心大意,随便看过。

  『旷劫』,「主则旷劫长存」,「旷」就是很久,久也,悬也。「劫」,梵语劫波之略,谓长时期。就是说过去的时间太长了,这叫「旷劫」。

  「所以视听者」,「所以」就是原故、理由。

  刚才我们讲「旷劫」,这个「旷劫」,我们稍微解释一下这个「劫」。我们知道有三大阿僧祇劫,这个劫怎么说呢?劫是表示「极长的时间」,佛法上讲叫大、中、小劫。人寿从八万四千岁,每隔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剩下十岁。到十岁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瞋恨心特别重,路边的草抓起来就变成一把刀可以砍人,所以那个时候是极端的造恶。这个每隔一百年减一岁,这样叫减劫。到后来非常地痛苦,再不断地忏悔、行善,再每隔一百年加一岁,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减一增,来回,一增一减就为一个小劫。经成、住、坏、空,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个大劫正好是世界经过一次的成、住、坏、空。因此当世界经历三次成、住、坏、空,也就是三度阿僧祇大劫的时候,这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三大阿僧祇劫。

  再来,「大人从其大体」,「小人从其小体」,这个语出《孟子•告子篇》,「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以为耳目感官蔽于物。我们的耳目感官,孟子说了,容易被物欲所蒙蔽,叫做耳目感官蔽于物。如果人只循了耳目声色,攀缘外境,这佛法上讲叫全部用妄心,全部用妄心,这个叫做所谓的「从其小体」。所以你「从其小体」,你用妄心,这个心就变成凡夫心了,就变成烦恼心了,这个身体就变成业报身,就变成小人了,就变成凡夫了。而心之官思则得之,如果能够收摄妄心,不令攀缘,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个就是「从其大体」。那么此处引申为「大体」是指六根根性,「小体」是指八识妄心。「大人」是指佛、菩萨,「小人」是指凡夫。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读善书』,常常心粗气浮,不能仔细思考,静静的体会。例如「吾字」,「身字」,没有不模糊混看过去的。如果认得「吾可为身」,「身」不能为「吾」,就知道「吾是主人」,「身」是客人。主人就无量劫来长存不变,没有生死。客人就是改头换面,忽然去了,又忽然来了。好像远行的人或者「乘舟坐轿」,或骑马开车,种种不同,人更无变化。「舟车轿马」是「身」,「乘舟车轿马」的人是「吾」。又如人演戏,「或扮帝王,或扮官吏」,或扮乞丐,种种改变,人无改变。「帝王,官吏」,乞丐是「身」,「扮帝王,官吏」,乞丐的人是「吾」。

  从一身来说,那个能看和听的,是「身」,能够指挥看和听的,是「吾」。身有生有死,所以眼睛到老就会昏花模糊了,耳朵到老就渐渐听不清楚了,就重听了。眼睛到老就昏花就是眼花,老花眼啦,耳朵到老就渐渐听不清楚了,就重听啦。所以这个「身」有生跟死,「吾」就没有生死啊。所以眼睛虽昏花,但指挥眼睛者不昏花,耳朵虽然听不清,但指挥耳朵者清楚。如果认为眼睛耳朵就是「吾」的一部分,这是『认贼为子』。因此大人则得到大体,「身」能被「我」用,小人随从小体,「我」反被「身」用啊。

  那在还没有探讨以前,这「大体」跟「小体」,大人则得大体,「身」能被「我」用,小人随从小体,「我」反被「身」用。所以「大人」是指大菩萨,「小人」是指凡夫啊。得大体是什么?得大体就是明心见性,舍识用根,身被我用。你舍识用根以后,这个身变什么身?变愿力身,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你得到大体以后,你开悟以后,你这个身,你假如说你破根本无明,分证法身,你这个身就马上变成百千亿化身了。因为你破根本无明以后,你就见到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就分证了一分法身佛,清净法身佛,分证一分圆满报身佛,分证百千亿化身佛,所以你那个身马上就变成百千亿化身了,你还没有往生,还没有圆寂,你就已经变成百千亿化身佛了,那这个身就变成菩萨身了。所以舍识用根,身就被我用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身变成愿力身啊。那小人,凡夫迷而不觉,随业流转,身口意变成造业,身体变成身口意造业的工具,「转生受身,改形易道」,那就是我反而被身用了。

  这是我在这边做了这样的补充。

  那今天要探讨的这一段的经文里面,我们探讨两个重点,这个两个重点都非常地重要。

  第一个重点,探讨,「即如吾字,身字,未有不蒙笼混看者。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

  那么怎么去见到这个自性呢?我用禅宗的一件公案,达摩祖师他有一位同学名佛大胜多者,佛大胜多者曾经跟达摩祖师在佛陀跋陀尊者那个地方学小乘禅观。达摩祖师遇到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般若多罗尊者就是达摩祖师的师父。因为达摩祖师是在西天是第二十八祖,到我们中国来,到震旦国来,是禅宗初祖。中国禅宗只传六祖,就是从达摩祖师初祖传到第六祖,六祖惠能大师。如果以西天来说的话,禅宗的第二十七祖,就是般若多罗尊者,那么西天的第二十八祖就是达摩祖师,他名叫菩提达摩。等一下我们就会提到他的公案,他本来叫菩提多罗,可是跟他师父同一个名字啊,他师父叫般若多罗,他叫菩提多罗,多罗两个字一样啊,所以后来他师父把他改成叫菩提达摩。我们一般中国人称他叫达摩祖师,是他本名叫菩提达摩。

  那么达摩祖师遇到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后,转习大乘佛法。佛大胜多尊者他分传到六宗,有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寂静宗,这个是在西天、在印度那个地方,不是中国,这六宗一一都被达摩祖师所教化。当时有一位国王叫异见王,对佛法,他非常地,很深的邪见,他想毁掉佛法。这位异见王事实上是达摩祖师他的姪儿,「故祖之姪」,「王故祖之姪」,也是等于达摩祖师的亲戚啦。达摩祖师知道说,无相宗有二位首领,其中有一位波罗提尊者,波罗提尊者跟异见王有交情、有缘分,而且即将要证果了。所以达摩祖师就嘱咐波罗提尊者去见异见王,来救佛法。

  这个叫做缘起的现象界,佛法就是缘起法,刚好异见王要毁灭佛法,正好缘起了波罗提尊者可以来救佛法。那么异见王他德行浅薄,他现了邪见,所以他想毁坏三宝,达摩祖师想救他,因为他毁坏三宝,罪业很重,所以达摩祖师想要救这位异见王。

  那么异见王就问了,问这位波罗提尊者,他说,「何者是佛?」第一句话就问他什么是佛?因为他不喜欢佛法,他就问什么是佛?「何者是佛?」哪一种人可以被称为佛呢?

  波罗提尊者说,波罗提尊者曰,「提曰:『见性是佛。』」已经洞见自性的就称为佛。

  异见王曰,「王曰:『师见性否?』」他就问他了,请问一下尊者,你见性了吗?是否已见性了吗?

  波罗提尊者曰,「提曰:『我见佛性。』」他说,我承蒙达摩大师教导,波罗提已见佛性了。他就跟他这样报告。

  『王曰:「性在何处?」』佛性显现在什么地方?

  波罗提尊者,「提曰:『性在作用。』」所以你自性的本体你见不到,但是自性的作用你感受得到,你见得到,你用得到,就「性在作用」。所以禅宗里面,见相即见性,性相是不二的。所以波罗提,「提曰:『性在作用。』」「佛性显示在日用应缘等作用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待人处事,哪一个不是佛性的作用,这叫「日用应缘」啊。六祖大师说,我们凡夫迷了,日用而不知,就是你不知道你就是佛性,迷了嘛。

  「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什么作用呢?我为什么见不到呢?

  「提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国王你啊,你的正依二报、你的佛性都显示它的作用,但是你自己不能见到自己的佛性。你迷了嘛,所以你自己没有见到自己佛性,你悟了你就见到了,你迷了当然是见不到,你悟了你就见到那个佛性的妙用了。所以佛法叫妙智慧啊,如果你迷了,你就变成知识,你所知道的佛法,都变成佛学常识,就知识而已。但是你悟了以后,这些就变成佛法的智慧了。

  「王曰:『于我有否?』」国王就问,「我有佛性作用也无?」

  「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现。』」「自性依他而显,不用处也难觅佛踪」。你悟了以后,自性它依一切因缘而显现出来,你不悟的话,你也找不到佛性在哪里,「不用处也难觅佛踪啊」。他说,国王你的自性起作用,哪一件事情不是呢?在眼睛见,在耳朵听,哪一件不是呢?如果你没有觉悟的话,自性的本体你也找不到了,「体亦难现」。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国王就问了,如果我要用的时候,在哪几个地方出现呢?

  「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当有其八」,它如果起作用的时候,在八个地方出现,佛性显现在八处。

  「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国王就说了,既然在八个地方出现,请你帮我指点出来在哪里,「请为我说」。

  「波罗提尊者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这句话是非常地经典、非常地好,认识的知道它是自性、是佛性,不认识的,把它当成灵魂、当成精魂。我们的自性在八个地方,在哪里显现出来呢?佛性在哪里显现呢?「在胎为身」,你入胎的时候,神识入胎的时候,他就在母亲的胎识里面了,他就有见闻觉知了。所以胎教的时候,为什么我们必须要用胎教,母亲怀胎的时候要用胎教,不然你是听观音菩萨圣号、听经闻法、念佛号、读诵经典、念大悲咒、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这个时候,小孩子入胎,他已经有见闻觉知的了,这个声波会震动,这个磁波会震动、会共鸣。所以「在胎为身」。

  出生以后,在这个世间待人处事,「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能闻」,在鼻能够「辨香」,在口能够谈论,能够吃,能够知道它这个味道是酸的、是辣的、是甜的、是苦的,「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手能抓,在脚能够跑,能够走路啊。这个自性「遍现俱该法界」,包含所有的含藏一切所有的法界空间。那收摄,就像一微尘这样,收摄一微尘。悟的人知道它是佛性,不悟的人把它当作精魂。

  所以我们修行人「骑着佛性觅佛踪」,就是你骑着佛性去找佛性,就是你骑着佛性去找佛性。骑着佛性,那个佛性在作用,那个叫做佛性。你现在起烦恼那个本体就是佛性啊,你现在痛苦那个本体就是佛性啊,所以烦恼即涅槃。所以不知道的,就骑着佛性找佛性。就是以前承天禅寺的第二代住持传悔法师就是说,觅菩提,去外面找菩提,菩提在哪里?最后他回到承天禅寺,悟了,跟着承天禅寺的广钦老和尚修,最后找到,找到菩提自性在当下。他不知道眼耳鼻舌身等作用都是佛性自然作用,只是凡夫「以妄心、种种习气左右知觉」,到最后「沦丧自性而不自知」。

  「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朝夕忘倦,迄于九旬」。这异见王听到这首偈语,当下开悟。所以你看,达摩祖师有慧眼,达摩祖师知道异见王有这个慧根、有这个善根,但是他必须派波罗提尊者去度他,因为波罗提尊者跟他有缘,他讲的话他会听。

  就像佛陀那个年代一样,有一个村落那些村民根本就不能接受佛法,刚强难调难伏,刚强难化,非常地刚强,难调难伏。佛陀就派弟子说,目犍连尊者去度他,目犍连只要一去,他们就听了。后来佛陀就派目犍连尊者去度这个村落的这些村民,他们的邪见非常地坚固。后来弟子就不解了,佛陀你这么尊贵,为什么你度不动他们?你还要派目犍连尊者去度他们呢?后来目犍连尊者去度他们,真的这些村民全部都接受佛法。佛陀就说,有一世的时候,目犍连尊者是一个樵夫,到山上去砍柴,遇到一群蜜蜂非常地凶狠,一直要来咬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逃无可逃,没地方可以逃,就跟牠们讲,跟牠们开示,因为他那时候就修行了,他说,我是一个修行人,你们让我砍到木柴,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就到佛陀这一世,那些蜜蜂变成村落里面那个非常刚强难化的这一群村民,最后佛陀派目犍连尊者去度他们,因为在那一世,当樵夫那一世,目犍连尊者跟他们就有结缘了。

  所以迷时师度,悟时自度。迷的时候,善知识来告诉你,洞见你的自性,而且你还能够「痛改前非,学法不倦」。所以异见王学了以后,他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忏悔自己过去的这种毁谤三宝的行为。所以要求波罗提尊者每天接受他国王的咨询,跟他开示佛法的法要。「朝夕忘倦」,他早课、晚课,可以讲说废寝忘食,不疲不厌,到九十岁。

  达摩祖师派波罗提尊者去度化这个异见王,跟佛陀以及波斯匿王的对话是一样的。在楞严会上,波斯匿王因为忧心老化,要死了,佛陀就问波斯匿王说,你几岁见恒河?波斯匿王说,我三岁母亲带我到恒河旁边的神庙去拜神。那佛陀就问他啦,你到多久再见到恒河?十三岁也有见过。那你今年六十二岁了,见性是一样,见恒河水没有变化。见性没有变化,但是假身有变化啦,三岁到六十二岁都老了。见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是第一个重点,主要是探讨什么?主要是探讨「吾」跟「身」,「吾是主人」,「身」是客人,「身」是假身。而吾是「旷劫长存」,「旷劫长存」的意思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客人就是「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这是第一个重点。

  那么第二个重点,探讨即「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身惟有生死,故目至老而渐昏,耳至老而渐塞。吾唯无生死,故目虽昏,而所以视者不昏。耳虽塞,而所以听者不塞」。这个就是,「能视听者」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它的功能,但是谁来决定它见跟闻呢?就是这个觉性,「吾也」。所以这一段很重要,但是也很不容易体会,因为凡夫他有我见,他有见惑跟思惑,他有贪瞋痴慢疑。

  所以我们这个自性,我们现在见不到,因为我们没有悟,我们连身见都没有破,我们怎么见到自性呢?我们可能道理明白,理上明白,但事实上是糊涂啦,境界来就被境界转,我们还是为这个身体去造业,我们还是在用这个身体去吃肉、去杀生,甚至用这个身体去杀人,还在用这个身体去贪污,或是用这个身体去性侵异性的女子,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我们都是,凡夫都是迷而不觉,用这个身体去造了很重的三恶道的罪业,所以佛陀说,我们是「可怜悯者」。如果我们觉悟说,这个身是业报身,这个身是四大五蕴的和合,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四大五蕴的和合?因为你才可以慢慢放下它。你知道说,指挥这个能见能听的,它还有另外一个觉性,就是「吾也」。所以认识自性很重要。

  所以为什么说,不悟本心,我们上次有讨论过,不悟本心,学法无益。你不悟本心,你学那么多法,坦白说,没有什么帮助,不悟本心,学法无益。所以「久修百千劫,悟在剎那间」,那就是什么?在讲悟自性。老和尚说,禅宗里面讲说,你会吗?那个会就是悟啊,就是觉悟啊。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带你登彼岸。所以这一段是探讨「所以视听者」,是指挥能见、能听,自性跟觉性,这一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人这一段要好好来跟各位报告,非常重要。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清净法身佛,报身是圆满报身佛,化身是百千亿化身佛。修行必须要了解什么是法身?如果不清楚、不明白,就会走远路,走错路。绕了一大圈,跑到外道去了,学到旁门左道去了,找不到回家的路,走到迷魂阵里面去,不知道怎么走出来,走到迷宫了。「法身没有形象、没有去来、没有生灭,法身就是寂然不动、清楚明白的菩提心、涅槃性。契悟了这个道理就是契悟了无上的知见。契悟了这个心性,就是佛、就是道」。

  所以见性成佛,我们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个「『见』是指契悟的意思」,不是用肉眼来见的见,「不是用肉眼所见的见」,各位不要搞错。「『成佛』的『成』是形容词,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契悟了菩提心」。佛不是用肉眼曰见。为什么说,佛不是用肉眼来见呢?《金刚经》里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佛陀告诉你,「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一段很重要啊,我常常在读《金刚经》,我现在读了一千多遍,「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如果用色来见自性,用音声来见自性,你是心外求法,是不能见如来的,如来是自性。

  「有能见就有所见」,能见、所见的佛就不是真佛。什么原因?讲到这里,就是跟经文里面讲的,「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能见」、「所见」,你相不相信?我看到对面的一个人走过来,我听到旁边有人在讲话的声音,在讲我说什么,这些都是能见、所见,能听、所听。「既然是能见、所见,『能』『所』是相对的」,你能听的、能见的,还有所见的,是相对,相对的境界就是属于众生见,「不是佛知佛见」。

  「真正的『见』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看这个大乘经典,大乘经典跟你讲这么了义的。「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当你看到一个见的时候,这已经不是你的第一念了,「见非是见」,不是第一念了。「见犹离见」,你见的当下,能够即相离相。「见不能及」,你要说,我找到,我见到了,那又不是了。

  「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汉来汉现,物去不留影,没有『能见』、没有『所见』,这就是本具的菩提心」。所以,佛是悟出来的,佛是信解行证,是证出来的,是做到了,方便说是修成的,他是恢复而已。所以我们以前在研习经教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没有学佛以前是零度,走回到三百六十度,绕一圈,心境完全不一样。你没有绕一圈,你还是凡夫的习气毛病,绕一圈以后,完全放下来了,这就是修行。所以还没有绕一圈,零度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等到绕到一半的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回来到人间的时候,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是心境完全不一样。还没有起步以前,见山是山,执着那个山,见水是水,执着那个水。到回来一圈以后,绕一圈回来以后,见山还是山,和光同尘。你说山,我就说山,你说水,我就说水,但是他知道,他真正是清净寂灭了,人从百花过,片叶不沾身,所以你说见水,我就说是见水。

  所以「佛经上讲,心外一切物质都离不开成、住、坏、空」。你必须要了解这个事实,这是佛陀教的非常重要,你如果不悟这个事实,你很难放下,你很难跟空性相应。有成一定有坏啊,当你得到的时候,你就要想到会失去,当你在高峰的时候,你就要想到你会走下坡,当你在健康的时候,你就要想到会有生病的时候,当你在得意的时候,你就要想到会有失意的那么一天,这叫警觉。当你福报现前的时候,你就要想到有一天完全都没有福报,福报用完了。因为什么?它的自然构成是成、住、坏、空。「这是现象界的轨则」。例如,用种种的因缘和方法修成的房子,经过一段时间,五十年到一百年,它还是要打掉,「一定会坏掉」。「这个世界将来也会坏掉」,「有成相就有住相」、有「坏相」,最后灭掉以后「归于空性」。所以怎么去认识生死?换句话说,只要有生成,最终一定会坏灭,这是一种定律。

  我们讲这一段,让各位去觉悟生死,对你修行是帮助很大,去认识那个「吾」跟「身」,你是很快速的就可以完成了。你不懂这些道理,你要参透「吾」跟「身」,搞不清楚啊。

  所以「只要是有生成,最后一定会坏灭,这是一种定律。人也离不开这个轨则,有生就有死」。其实本来没有生死,这个对迷惑的人跟他讲说有生有死,其实本来没有生死,本具涅槃,所以佛陀所证的大般涅槃就是生死即涅槃,他是入中道的,入第一义谛。所以从母亲肚子里面,从「胚胎到出生,无论活多少岁,七十岁、一百岁、一千岁、一万岁,最后还是难免一死」。就如同古代的彭祖他活到八百岁,「八百多岁」,「最后还是会死亡、灭掉归空」。

  这一段让各位去了解,什么叫生死?你先体悟有成住坏空,你才会精进学佛,你知道自性不会生死,你才会用功的去开发自性,你才要往生极乐,否则你不想去。

  所以体悟不生不灭的道理,修行学佛。修行学佛,就是要在生灭当中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道理。那个「吾」就是不生不灭,那个「身」就是有生有灭。所以要在生灭当中体悟那不生不灭的道理。什么是「不生不灭」呢?世界上所有「一切形形色色都离不开生灭的现象」,只有这一念真如自性,这一念「心性才是不生不灭」。悟了这一念心,「依据这个道理去用功」、去「修行」,「才知道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起心动念都是道,时时刻刻都在『道』当中」。这个是体悟不生不灭的道理,我们要去觉悟那个「吾」,而不是执着那个「身」。

  所以日常生活无不是道。「『道』就是菩提心」。「古德说:『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因为道就在日用之间」。「修行,离不开日常生活,更离不开四大」,你没这个身体也不行啊,你没有日常生活也不行,你没有日常生活,你怎么修道呢?你怎么去悟这一念心呢?离开这个四大,你怎么去藉假修真呢?你还是要用这个身体啊。「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悟了以后,凡夫心就是佛心」。「没有契悟,心是生灭」啊,没有契悟,心是生灭的、「是烦恼」,身体是四大,五蕴是假合,「生灭变异」,这个心是「生灭变异」,是生住异灭。所以佛陀要教你修的就怎么样?就是我们黄念祖老居士讲的,我们念这句佛号,到最后开悟了,念到开悟了,叫「暗合道妙」。

  所以契悟了以后,「才知道四大本空」,你悟了以后才知道四大本空,才知道「烦恼心就是菩提心」。这就是当时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见达摩祖师说,弟子心不安。达摩祖师说,将心来,我为你安。二祖慧可大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为汝安心竟,我已经把心安好。原来烦恼心当下的体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最宝贵的,这个才是我们的真生命」。所以不论「世间法、出世间法,都离不开我们的『身心』;离开了『身体』就没有办法修行」,离开这个「心」就没有办法用功。「未悟时,这个身心离不开四大」,我们会执着这个四大,我们如果还没有觉悟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身体,最好给它活一百岁、一百二十岁,可是刚才讲说,你就算活到一千岁,彭祖的八百多岁,你还是要死啊。

  所以未悟的时候,这个身体离不开四大、五蕴生灭变异的现象,你离不开这个四大五蕴,这就变成众生了,「这就是众生」。可是你透过修行以后,「契悟了心性,四大是空」。四大空,当觉悟以后,你的烦恼心就变成菩提心了,当下转成菩提心了。你有办法觉悟四大五蕴是空的话,那么你的烦恼心就变成菩提心了。「同样的心性」,没有变啊,悟的时候跟未悟的时候的作用就是不一样。悟的时候,解脱自在,未悟的时候,痛苦不堪,生不如死。人人都有这念心,人人随时都可以运用在这一念心上,「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剎那、剎那都在起心动念,都在生灭」,都在起作用。虽然在起作用,你始终就还没有觉悟,你始终就没有体悟到这一念心,你还没有找到它本能,你骑着佛心找佛心,你找不到这一念心在哪里。那你如果实在是找不到,就学老和尚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看得破、放得下,你学老法师这个方法,你就一句佛号持到底。一部《无量寿经》,一句佛号,一个方向,你持到最后,你就找到这念佛心了。

  所以这一段非常地受用,我们就研讨到这里。那这一段里面,它也有两段法语,我觉得不错,提供给各位参考。

  第一段的,第一句的法语,在第二页的第二行,「若识得吾可为身,身不可为吾,方知吾是主人,身是客矣。主则旷劫长存,无生无死。客则改形易相,乍去乍来」。这是第一段法语。

  那么第二段的法语,「以一身言之,其能视听者,身也。所以视听者,吾也。」这是第二段法语。其实这一段里面,整段都非常地精彩,各位都可以把它背诵下来。

  今天第一段的经文,我们就研讨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看下面这一段,我们看经文:

  【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且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帝君宿缘既多。则吾辈宿缘亦多矣。然则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诚难与俗人道也。】

  这段也是很重要。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到这里已经是要到第三页了,可以讲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前面这三段都非常地重要。所以周安士菩萨他确实是一个大菩萨,把自性跟这个假身讲得非常地清楚。

  我们看这段的名相解说:

  这名相解说里面,我们看第一个,『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在《周礼•考工记》里面,「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这个就是跟你讲王公跟士大夫的差别,坐在那边讲道理、讲政策的,叫「坐而论道」,这叫王公贵族。「作而行之」,去执行的,「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那么郑康成他《注解》里面说,「论道」,郑康成说,「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什么叫「论道」呢?拟定国家政策。就像我们习总书记一带一路,两个一百年,让中国全部脱离赤贫,让中国还有大概一千万的人脱离赤贫,完全脱离贫穷,变成小康的家庭,这叫什么?就是「论道」啊,为国家论道啊,习总书记的一带一路就是治国方针、强国之路,这叫做「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这个就是「王公」。

  那「士大夫者」呢?「亲受其职,居其官也」,去执行,去执行一带一路,怎么去落实啊。所以以今天的概念,王公掌领导、掌政务,士大夫掌事务。我们用通俗的话说,掌领导、掌政务叫政务官,去执掌事物,去执行的,叫事务官。所以「王公」是政务官,「士大夫」是事务官。意思是可以作士的身,也可作大夫的身。那个「士」,我们上次有讨论过,他是读书人,还没有考上科举以前,叫士的身分,考上科举以后,就变成「大夫身」了,大夫的身了。这第一个。

  第二个,『天龙八部』,「天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八部之中以此为上首,故标举曰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二龙、三夜叉、四干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迦也」。这是天龙八部。

  第三,『革囊』,皮革做的袋子,也用以称人的躯体。这个「革囊」在《后汉书•襄楷传》里面,「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天神想送一个很美好的女子,「浮屠」就是佛的意思,佛陀就说,这个是「革囊盛血」,这皮里面装了脓血的这个人。李贤《注》曰,《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佛曰:『此是革囊盛众秽耳。』」这个是我们现在讲的,我们称这个身体叫臭皮囊,这个臭皮囊就是「革囊」的意思,一层皮而已,这个皮一撕开,里面就不能看了,都是脓血、尿液。所以「盛众秽」就是很脏的东西全部都在里面,你吃过的饭菜,还没有消化的,粪便、尿液,就是这些东西,「盛众秽耳」。

  好,我们看这段的白话解:

  一个人可以有十七世,就可以有十七劫,更可以有无量无边劫。帝君的「我」无穷,那么我们的「我」也无穷。帝君可以为常人,读书人,可以常人身。帝君可以为常人身,可以为读书人身,也可以为贵人身、官员身,还可以为天龙八部身,『地狱,鬼,畜身。』帝君的「身」没有一定,那么我们的「身」也没有一定,轮回转世既多,那么前世的父母六亲也多。帝君前世的缘分多,那么我们的前世缘分也多。这样看来,那么「我」是主人,。一十七世是早上跟黄昏,「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那个「为」,『为者,机缘也』。投胎出生靠机缘,常人、贵人、读书人、官人等都是傀儡演员,等都是傀儡演员,身体是皮袋。这其中的道理,确实很难与一般人说个明白。

  这一段非常地好,那么这段我们探讨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它的意思怎么样?文昌帝君说,讲十七世,其实不是只有十七世,其实是无量世,不止十七世在轮回,无量世都在轮回,我们无量世都在轮回。所以有十七世,十七世也可以说成十七劫。刚才我们有解释,小劫、中劫跟大劫,所以也可以说成无量无边劫。那么帝君他的「吾」是无穷,帝君的自性跟佛性也是无穷无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自性从来没有生死,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所以是无穷,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帝君的佛性。『帝君之吾』,「帝君之吾」就是帝君的佛性,那我们,『吾辈』就是我们,我们的佛性也跟帝君无二无别,我们也是无穷无尽的。这个是首先把帝君的自性跟我们的自性是平等的。

  「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谁没当过帝王?谁没当过乞丐?谁没到三恶道去?谁没到三善道?大家都去过啦,就是没有去极乐世界而已,还没有成佛而已。所以前面有探讨过,也可能扮演帝王,也可以扮演官吏,也可以扮演乞丐,那个扮演帝王,官吏跟乞丐,那个人是「吾」,那帝王、官吏跟乞丐是「身」,是那个假身,所以帝君的「身」是无定的,我们的我辈之「身」也无定。随个人的福报,有福报到三善道,没福报的造业深重的,造业重的到三恶道。能够破我执的证阿罗汉,能破法执的证菩萨,破根本无明的,离开十法界,入一真法界。

  所以这一段我们来探讨,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明心见性,见性才是见佛」,「这个佛是本具的、是无始无终」的,刚才讲说「帝君之吾无穷」,就是这里讲的,佛性是无始无终的,这是无穷的意思。「无始无终就是无量寿」。所以我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昨天要来讲堂,走在路上,我自己就在那边思惟,那无量寿是什么呢?后来我就走到一半,说,啊,无量寿就是般若,无量寿就是智慧,无量寿就是常寂光,你能够四十一品无明都破尽,就入常寂光。如果你只破一品,那就是实报庄严土。如果你我执破了,法执破了,你就到事一心不乱,那就是方便有余土。如果你是功夫成片的话,你是到凡圣同居土。原来「无始无终就是无量寿」,无量寿就是帝君讲的这个「吾」,就是自性跟菩提。

  所以你如果能证得无量寿,那你都是作佛菩萨,都是乘愿再来,所以你就证得无量寿,就无量光、无量寿了,那生命就是无穷尽了。其实你没有证无量寿,你的生命也是无穷尽,只是你是无穷尽的苦,你到三善道只是享受那个福报,用完就没有了。你也是有那个生命,可是你那个生命是无穷的苦乐对待了。但是如果证得无量光、无量寿,他那个生命就是入绝待了,就离开苦乐忧喜舍了,他离开相对待了,他没有忧悲苦恼了,他就证得涅槃了。所以「佛法称本具的心性为『法身佛』」,法身佛就是无始无终,报身佛就是有始无终,化身佛是有始有终,因为他是示现的嘛。

  「现在以佛教著名的『辩珠公案』来说明这个道理」。怎么去见「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我们怎么去找这个「吾」呢?这是在佛门里面非常有名的「辩珠公案」。又是达摩祖师,今天两段公案都讲达摩祖师。《景德传灯录•第二卷》,「第二十七祖」,诶,刚才提过了,「般若多罗尊者,东印度人也。既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

  这一段是《景德传灯录》,禅宗的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叫《景德传灯录》,里面所记载的公案。就般若多罗尊者,西天禅宗第二十七祖,尊者得法以后,他明心见性以后,见性成佛以后,他到处行化,度化众生。有一回行化到南印度,当时南印度有一个国家叫香至国,这个香至国的国王就是达摩祖师的父王,香至国的国王生三个儿子。这位国王,香至王,他「崇奉佛乘,尊重供养」,他很喜欢修福,对佛法非常恭敬,对佛教非常恭敬。这位国王是三宝弟子,看到般若多罗尊者行化到他的国内,特别尊重他,来供养尊者。「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不但请尊者到皇宫应供,度化宫里的大臣,还供养尊者一颗无价的珠宝,「无价宝珠」。

  《传灯录》记载,「时王有三子,其季开士也。尊者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目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

  当时,香至王有生三个儿子,「其季开士」就是第三个,「季」就是第三个,最后一个,最后一个小孩是菩萨示现的,「开士」就是大士、是菩萨。「当时,香至王有三个儿子,最小的王子不是普通人」,他是菩萨,「是觉悟的修道之士」,叫「开士」。「尊者想测验这三位王子的根机,就以香至王所供养的宝珠为话题,请三位王子说出他们的见解」。「尊者问:『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翻成华文什么意思呢?这颗珠非常地圆满光明,世间上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这颗宝珠呢?「有能及此否?」大王子目净多罗与二王子功德多罗答覆是,诶,这颗宝珠非常珍贵,在七宝当中,没有一件能超越这宝珠的名贵跟珍贵,只有尊者您有这种功德,您有这种修行,您有道行,您才堪受这样的供养,是我父王尊重您,是当之无愧。没有尊者您这样修行德行的人,你是堪受不起这样的宝珠供养的。这是世俗之见,所以凡夫只能见相而已,他这大哥跟二哥还是普通的凡人。

  「其第三子菩提多罗曰」,第三个儿子,「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第三位王子菩提多罗就回答了,他就不一样了,所以有智慧,见的深度就不一样,见的广度就不一样,他从智慧流出来的答覆的话,那就是掷地有声,他的见解就特别的深入。菩提多罗回答了,「这颗宝珠虽然珍贵,但是它只是世间上的宝贝,毕竟不是最珍贵的」,所有尊贵的当中「只有法宝是至高无上的。」法宝就是你的般若智慧。菩提多罗为何这样说呢?因为世间上的宝都是有生有灭的,是有限度的,「法宝告诉我们脱离苦海」,带你登彼岸,「增长福慧,能使我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没有福德的人是很难听得到法宝。诶,是真的,你没有善根福德因缘,你听不了这种了义的,听不到这种佛陀开示的一佛乘的方法,这《无量寿经》里面讲的「究竟一乘」,「不由他悟」,在〈三十品〉里面是「究竟一乘」,「不由他悟」,是什么意思?你要当下契入。所以有福的人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法,所以法宝至上,「法宝为上」,法宝是最尊贵、最崇高的,是最无价之宝,是最无上的。

  这刚才我已经提过了,菩提多罗是达摩祖师的父亲香至王给他起的名字,叫菩提多罗,他的师父是般若多罗。所以菩提多罗就是达摩祖师的多罗,跟般若多罗那多罗两个字一样,所以他皈依到他的师父的时候,他师父就给他改成菩提达摩,就跟他师父不会同一个名了,就他变成菩提达摩,他师父叫般若多罗尊者。

  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就说了,菩提达摩就说了,菩提多罗就说了,「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这句话才重要,这只是世间的珠宝光明而已,不能说是最好的,在所有的光里面,智慧的光是最崇高的、是最珍贵的。「这颗宝珠不但透明而且会发光」,能够让整个室内充满光明,「真正是稀有难得」。但是菩提多罗说,他就是要破人们对珠光的执着,他说,「这颗宝珠的光,只是世间珠宝所发出来的光」而已,这个光还是有限度的啊。

  以前我们有一个笑话,就有一对老夫妇,娶了三位媳妇,三个儿子带了三个媳妇回家过年跟母亲围炉。那个大媳妇比较有钱,她就珠光宝气地,戴了几颗她的钻戒,围炉的时候,过年围炉夹菜,故意就是夹菜给她公公婆婆,哎,婆婆您用菜,就把那个珠光宝气给她婆婆看。她婆婆就看到,哇,她是戴五克拉的,三克拉的。二媳妇跟三媳妇没有戴,不敢夹菜。但是二媳妇就有智慧,她就很优雅地夹菜,很自在地夹给她公公婆婆吃,第二个媳妇就有智慧。第一个媳妇就有点说,我是珠光宝气,但是有一个光是超过她的,是智慧光。就这里讲的,智慧之光是至高无上的,真正的光明是智慧。如果这颗宝珠在智慧迟钝的人手上,就根本是不知道它是宝珠啊。就是说,这个摩尼宝珠如果在一位迟钝的、钝根的人身上,他就不知道它是宝珠啊。要有智慧的人才能辨识这是宝珠,「有了智慧的光明才不会走远路、走错路,所以智慧之光才是至高无上的」。

  这一段,般若多罗尊者跟香至王三个儿子的对话,尤其跟菩提多罗的对话,跟达摩祖师的对话,可以充分的解释「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这样就通了,你只要开智慧了,不管十七世,不管十七劫,不管无量无边劫,统统是念劫平等,入不二法门。那「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你也平等了,入平等法界了,成佛有余。「既可以为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这你也明白了。

  所以,后来菩提达摩,就达摩祖师,他跟了般若多罗尊者,拜他为师,跟他修学。有一天,菩提达摩就向他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该到哪个地方去传化呢?般若多罗尊者说,你应该去震旦国。就是中国。他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所以他刚到中国,是在中国广州登陆,就在中国南方。后来见了梁武帝,到梁武帝的时候,那个对话也是很精彩。那个时候般若多罗尊者,就先跟他预告了,他说,那里的君主是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你看,在西天他都知道,他都知道梁武帝是护持三宝没有错,但是他喜欢做好事,他说他没有领悟佛理。

  当时梁武帝知道达摩祖师是西天来的,就请他到皇宫来做客,他就跟他讲,我盖了这么多佛寺,印了这么多经,供养这么多出家人,我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当时梁武帝就一脸不高兴,盖了这么多佛寺,供养这么多出家人,印了这么多佛经,做这么多好事,怎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就跟他开示,「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功德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香,五分法身香,功德是修戒定慧。所以功德是即相离相,你执着盖这么多佛寺,供养这么多出家人,你还是着相啊,你没有离相,你没有离相怎么能够见到功德呢?怎么见到佛性呢?开悟的人,烦恼心就是菩提,烦恼心就是涅槃。所以这个就是因缘不俱足,所以后来达摩祖师就离开了,就到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等二祖慧可大师。

  好,这个探讨的第二个重点,我们看下面这一段,「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诚难与俗人道也」。这段很深,十七世就像早晚一样。「为者,机缘也」,你要投胎转世,也要有做人的机缘,你要当这个皇帝,要当士大夫,也要那个福报,也是机缘。但是你虽然当了士大夫,它是傀儡啊,还是没有解脱啊,「士大夫,傀儡也」,是享受福报而已。我们这个身体是「革囊」,是臭皮囊。周安士菩萨说,「诚难与俗人道也」,这实在是讲不清楚啊,不是讲不清楚,是讲了他们听不懂啊,「诚难与俗人道」,一般凡夫俗子,你讲他听不懂啊。确实这一段是真的不好懂,凡夫说,十七世很长,投胎十七世,怎么说只有早晚而已?「旦暮而已」。你到法身大士的境界,你不要说到法身大士,你到四天王天,它一天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人间一百年。你十七世,就算你每一世都活一百岁,你也不过是在忉利天十七天而已,它一天人间一百年,那这真的是「旦暮」啊,十七天而已。

  所以这一段很深,那我们相对也很难去体悟。所以我就引用《圆觉经•普眼菩萨章》里面之二。这一段,《圆觉经•普眼菩萨章》之二,这里面就真的把这一段讲得很清楚了。其实末学有研讨过《圆觉经》,我在佛陀基金会有跟老师学习过《圆觉经》这一段,纯粹是佛菩萨帮我找出来的,来供养各位。

  我们看这个经文,《圆觉经•普眼菩萨章》之二,「六根四大假缘合,内外合成曰妄有,妄有缘气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心」。再来,「此心虚妄托尘有,四大分解尘归灭,所缘尘境不可得,能缘妄心何能见?」这一段是非常地好,我们看注释,我们引用两位大师,一位就是圆瑛大师,近代的,一位是宗密大师。

  我们首先看「六根四大假缘合,内外合成曰妄有,妄有缘气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心」这一段。这一段里面告诉你,佛告诉你,所有东西凑合都要俱足四种因缘,这个「六根四大」就是我们这个色身,它也是假缘合,它需要俱足四个因缘,第一个,亲因缘,第二个,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四个缘来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好像有一个这么一个作人的因缘,其实有这么样的一个心,「假名为心」。圆瑛法师怎么解释?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谓四大因缘,假和合之故,妄有六根身相。于无生中,虚妄有生」,「于无生中,虚妄有生」就是,本来是无生的。「虚妄有生,故曰妄有。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身」,是六根的总相,「六根,是身之别相。因要对六尘,故言六根。此四大二字,即指六尘。上六根是四大所成;六尘,亦四大所成,故言四大即六尘也。中外中字,即内也。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对,合成十二处,由是识生其中,则成十八界。妄有缘气」,「指识心」,这就是「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这一段,是「指识心」。「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但似有能缘之相,本非实有,故曰似有。根,是识之所托;尘,为识之所缘;识,乃能缘。能缘虑分别也。本来非心,假名为心而已」。

  你说你有一个烦恼心,你有一个痛苦的心,你有一个烦恼的心,这是什么?这是你不知道这个四大因缘是假合之故啊,你也不知道这个六根的身相也是妄有的,它是临时和合的啊,是因缘所生法的啊,是来这个人道作人,才有这个六根的相啊。它本来是清净的,「于无生中,虚妄有生」,因为我们一念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才产生这个妄有啊,说它这是我的啊,这六根是我的啊,以为这个色身是真的,「故曰妄有」。

  你不知道「六根四大,中外合成者」,这个身是六根的总相,这个六根合起来才变成有一个身体。六根是身的别相,眼睛啦、耳朵啦、鼻子啦、嘴巴啦,这是别相啊。因为要对着外面的六尘,就色、身、香、味、触、法,所以才会有六根这样的说法。其实它总的来说,它就是四大,地、水、火,风,眼睛也是地水火风构成的,那你说六尘,六尘也是外面的四大和合的。所以第一个六根是四大所成的,后面的六尘也是四大所成的,四大对四大,两个都是四大,都是因缘和合。中间一个什么东西在里面?六根对六尘,中间有个什么东西在里面?就是内六根、外六尘里面,它根尘一接触的时候,合成十二处啊。有执着以后,就是产生六根对六尘,就产生六识,就十八界啦。六根对六尘是十二处啊。「由是识生其中」,那个执着就生起来了,喜欢就生起来了,讨厌就生起来了,烦恼就生起来,痛苦就生起来,那就有十八界啦。所以它主要是什么?它中间有一个「缘气」啊,「于中积聚」啊,就是那个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刚才讲的有这四个缘,还有增上缘啊。

  「妄有能缘之气分,于六根中积聚」,就开始累积啦,六根对六尘每天都在累积那些,到阿赖耶识里面去了。看起来好像有一个能缘的相,好像说你跟她谈恋爱的这个相,「能缘之相」,好像有这么一个夫妻相啊,但是它「本非实有」啊。所以它才说,「似有缘相」,好像真有这么一个事情,「似有缘相」,它是好像而已,不是真的。所以你那个根性,就是你那个自性,是识所托啊,你根性迷了以后,变成识啊,你不是舍识用根啊,你那个根是被识所托。那尘呢?是识所缘,外面的六尘是识去攀缘啊,识所缘。所以识是能缘啊,阿赖耶识里面有这个种子,遇到这个缘,种子起现行。现行以后薰回去,又放在阿赖耶里面去,又现行薰种子,又放在阿赖耶里面去。所以「能缘虑分别也」,就是你的阿赖耶识在作怪啊。它本来,「本来非心」,它不能称为是心。它「假名为心」说,很想念啦,很爱你啦,很讨厌你啦,很恨你啦,「假名为心」啊。这叫「虚妄有生」啊。这是第一点,圆瑛法师解释这一段《圆觉经》的〈普眼菩萨章〉,是解释得非常好。

  再来看宗密大师的《圆觉经略疏》,「由依四大六根和合成身,即有六尘妄现;由此内外根尘,引起妄心,缘虑不绝,念念生灭,剎那不停,缘合即有,缘散即无,推其自体,了不可得,故曰假名为心。此虚妄心,虽假缘生,不离真心气分,故曰缘气。言似者,明非实有。缘相者,缘虑之相」。

  就宗密大师这一段,他讲得就比较深一点,他说,依四大六根和合而成这个身体,对六尘产生六尘的妄现。内外根尘一接触,引起了妄心,妄心就生起来,缘虑心就不绝了,那就「念念生灭」了,「剎那不停」。因缘凑合以后,就变成夫妻啦,变成谈恋爱的对象啦。「缘散即无」,就离婚了,就变成路人了,老死就不相往来了。如果你要去推那个自体,就是那个夫妻啦、爱人啦,你要去找它那个自体,了不可得啊。所以假名说,现在是夫妻啦,「假名为心」啦。「此虚妄心,虽假缘生」,是假因缘所生出来的嘛,但是它还是「不离真心气分」,是你真心迷了以后,所以「故曰缘气」啊。「言似者」,说好像,「似有缘相」,这个「似」就好像的意思啊,「言似者,明非实有」,事实上它不是真有了。「缘相者,缘虑之相」。

  最后一段,「此心虚妄托尘有,四大分解尘归灭,所缘尘境不可得,能缘妄心何能见?」这一段就是说,佛言,「善男子!此虚妄心」,这个虚妄心就是第六识,「若无六尘则不能有」,都是托前尘所引起的分别,你「尘有则有,尘无则无,前尘如形,此心如影,名为分别影事之心」,故曰「此心虚妄托尘有」。佛陀说,「此虚妄心若无六尘」,都不能有啊。「四大分解无尘可得」,等到你四大分离死掉了,尘归尘,土归土,「尘归灭」啊,「四大分解尘归灭」。「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所缘尘境不可得。「毕竟无有缘心可见」,能缘妄心何能见,怎么可以找得到呢?找不到,等到死掉了以后,都离开了,你找不到那个有缘心啊,见不到啊。所以说,「此心虚妄托尘有,能缘妄心何能见」。

  所以老法师说,《四十二章经》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与此同旨。老和尚说,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有念就是妄念,正念无念,连无念也没有,有无二念二边都没有,这叫做正念。苦乐二边都不执着,这叫极乐。各位记得,无量寿就是智慧,苦乐二边都舍了,都不执着,这叫极乐。性德现前,没有乐的意识在里面,只有细微的执着。你如果还有细微的执着,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还有细微的分别,就不是菩萨。我们要怎么修呢?回到这个位置,我们要怎么修呢?老和尚说,给你说真话,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把我念到忘掉了,把六尘都念到忘掉了,把六根都念到忘掉了。把我忘掉了,不要想到我,就是阿弥陀佛。念久了,我执自然就没有了。这个好,我执要是念掉,你往生极乐世界不是生同居土,那是生方便有余土。

  什么时候念佛念到我没有了,念佛念到我空掉了,人家骂你,赞叹你都,就像海贤老和尚,那个电工打他的嘴巴,他说,他在给我搔痒,吐他口水,他说,他在给我洗脸,我空啦、人空啦。念到这个境界的时候,禅宗里面讲,念到心空及第归,就是莲华国里人。念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是方便有余土了,就得事一心不乱,算是境界很高了。凡圣同居土里面,得一心不乱那是功夫成片,这是容易得到的,人人都可以得到。功夫成片就自在往生了,往生有把握,想什么时候走就真的是去得了,念头一动,阿弥陀佛就真的来接你啊。因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杂念,你起心动念都跟六道,三善道、三恶道都不相应了。所以真正的念佛人要念到什么?跟六道,三善道,跟三恶道都不相应了,你的念头全是阿弥陀佛,这比什么都要紧。这个「吾」你也找到了,这个「身」你也解决了。今天我们探讨就是「吾」跟「身」,你「吾」也找到了,找到回家的路,「身」也解决掉了,十七世跟一念之间是平等的。而且我们都能做到的,做不到的不谈,佛告诉我们的,都是我们做得到的,我们要做得到才真行。

  今天三段法语,「既可以十七世」,第一个,「既可以十七世,即可以十七劫,即可以无量无边劫。帝君之吾无穷,则吾辈之吾亦无穷矣」。第二,「既可以士身,可以大夫身,即可以天龙八部,地狱,鬼,畜身。帝君之身无定,则吾辈之身亦无定矣。且托生既多,则宿世父母六亲亦多」。三,「吾者,主人也。一十七世,旦暮也。为者,机缘也。士大夫,傀儡也。身者,革囊也。」

  今天这一集,学人讲得很法喜,也希望你们能够法喜,真的,找到回家的路,真好。

  感恩各位同修大德。若有讲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