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1)

2019/11/14 12:51: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佛门的戒律非常重要。古大德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一切经分为戒定慧三学,戒是规矩,守规矩就得禅定。佛教导我们的,没有别的,全是修禅定;离开了禅定就不是佛法。禅定起作用,智慧就开了,每个人与佛一样本具的智慧、德相就现前。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由此可知,智慧才是佛法修学的真正目标。

  戒是规矩,人不能没有规矩,规矩是根本。

  戒,在儒家讲就是礼节,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这些都是做人要具备的基本的德行。中国儒家讲的“礼乐”是规范心行的教学手段:“礼”用来约束我们的身体,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都要合礼,礼是行为的标准;“乐”用来调心,调养性情,喜怒哀乐得其中,不要过分。

  在佛门里面也不例外,对“礼乐”也非常重视。“戒”就相当于“礼”,“梵呗”就相当于“乐”。如果“礼乐”都失掉了,教学的工具就没有了,教育的功效也就达不到了。

  佛在世时,为什么世人对他那么尊敬?即使是现在的人,提起释迦牟尼佛,也依然是非常地恭敬。这是德行的感召,德行就显示在戒学里。佛的行持,不是有意做作的,是自自然然的。

  戒律是佛的身,禅是佛的心,教是佛的言语。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用身教、用言教,海贤老和尚教人也是身行言教。

  海贤老和尚不认识字,所以心地清净,没有杂念,没有妄想。他的师父教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上上禅,是如来教学的总纲要。师父嘱咐他要一直念下去,这就是给他的戒律,他真的受持,不拐弯,一直念下去。

  海贤老和尚一生做的是粗活儿;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道场的八个月,五祖分配给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也是粗活儿:他们用的功夫是一样的,都是在修禅定。惠能大师是把心定在不起心、不动念上,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到的;海贤老和尚用的功是一句佛号,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把心定在佛号上。

  海贤老和尚十分重视持戒。他常说:“不许开斋破戒。”他的母亲与他在山上住了二十七年后,提出要回老家居住,老和尚便陪同母亲一起返乡。“文革”在生产队劳动期间,老和尚没有办法,只能吃大锅饭里的锅边菜,这次老和尚陪母亲返乡,自己带上了一只锅,因为他和母亲都吃素。他解释说:“咱能吃人家的饭?不许开斋破戒。”

  律是行门。学戒律就是学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学习佛的威仪、举止。海贤老和尚能够在他的生活中,为世人示现具足威仪。

  二〇一一年一个伏天的下午,已是一百一十一岁的海贤和尚,一个人在热浪滚滚的玉米地里锄草。印志法师心疼师父,在塔林的门楼下面铺了个大号的包装纸盒,算是临时的床铺,然后他把老和尚拉过去,请他休息一会儿。老和尚以吉祥卧的姿势躺下休息。佛陀规定出家众躺下来休息时,必须保持右胁卧,这种卧法也称作吉祥睡。老和尚行住坐卧不失威仪,总是要做到尽善尽美。

  海贤老和尚不但自己戒律精严,还时时以戒律教诫他的弟子们。二〇〇九年,那时海贤老和尚住在千佛寺。一次,妙了法师给老和尚送完饭后,自己就蹲在他的旁边,端着碗也吃上了。老和尚看到妙了法师蹲在地上吃饭,表情十分严肃地对他说:“不要蹲在地上吃!出家人一定要守戒,要注意威仪,做人天的好样子,不守戒没有人欢喜。”

  老和尚还以戒律勉励大众。戒律不仅仅是指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更重要的是同住公约,也就是说,大家在一起生活起居都要有规矩,并且都应当遵守这个规矩。在他的小庙,要能吃苦,还要能持戒,才能与他共住。

  二〇一二年仲秋的一天,几位外地来的居士到来佛寺念佛。他们到了寺院,便来给老和尚顶礼,并求老和尚给大家讲几句话。老和尚坐在那里,一边继续劈他的柴,一边说道:“没啥可开示的,好好念佛!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大家听了很欢喜,都鼓起掌来。老和尚加重了语气说:“真没有难事啊!”

  随后,老和尚便询问他们都是从哪里来,听大家一一地回答后,老和尚笑着说道:“俺这是小庙,吃的是苦的,穿的是补的。你们来这要能受苦,能受苦才能了苦。你不来,我不怪,来了就要守我戒。走到哪里要守哪里规矩。”

  老和尚教人要好好念佛,持戒念佛,他自己的身行还是持戒念佛。

  二〇〇五年,已是一百零五岁高龄的海贤老和尚,为了给师弟海庆法师的肉身装饰金身而远赴广州,有位书法家见到老和尚年过百岁却依然身体康健,不需要人照顾,而且思维敏捷,对他很佩服,便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老和尚简单地回答他:“持戒念佛。”恭录自《海贤和尚》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