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2

2019/11/23 16:00: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所谓说明念法,就是说听了圣号,就要执持。所谓执,就是听了要接受,勇猛果决,不动摇。所谓持,就是接受了要坚守,永远坚固不变,不遗忘。

  执持的分别解释就如前面说的。单说持,就包括了执,总之是专念不忘的意思啊。再说持又有数种,一是明持,就是出声称念。二是默持,就是无声密念。三是半明半默持,微动唇舌念,就是持咒家说的金刚持啊。又有记数持,或不记数持,具体如密教中说的,随便都可以。而各分事理有:忆念无,这是事持。体会究竟无间,这是理持。下面详细辩析。因为念佛这个因,然后一心不乱,也有事理的分别。那不理解这个意思的人,认为念佛是对应钝根的,参禅才能悟道。初机听了这话,不能决断,不知体会究竟念佛,与前代的老前辈教人举话头,下疑情,意思极其相似。所以说参禅不须要另举话头,只须要向一句阿弥陀佛上著到,妙不可言。

  又执持,就是归命的意义。

  所谓归命,梵语是南无,解释见前面的序。如果不委身归命,怎么能一心执持?所以含义相同啊。归又有二个意义,也如前面序中说的。一是归投义,执持名号,一心向往,就是事一心。二是归元义,执持名号,回归一心,就是理一心啊。

  以上境法二个方面中,又有三个意义。一是听说佛名,这是闻慧。二是执受在心怀,这是思慧。三是持守不忘,这是修慧。

  所谓闻慧,就是阿弥陀佛,虽然有无量的功德,而这功德,不听不知道,不说听不到。所以《华严经》说:“得无生慧,先赖多闻。”又说:“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或听经论的宣扬,或听善知识的开示,一经过耳根,永远是道种,这是闻。再说慧,闻就是慧。对木石说话,冥顽不听。对愚人说话,听了不理采,如不听一样。所以叫闻慧。所谓思慧,既然进入耳朵,须要存到心里,认真思考,这是什么法门?是什么义理?这是思。再说慧,思就是慧。禽畜虽然听了,不会思考。愚人虽然听了,入耳出口,不会忆想。所以叫思慧。所谓修慧,既然深思,应当努力实行,这是修。再说慧,修就是慧。狂人虽然思考,是胡思乱想,不去实践。问:“这里指三慧,有什么证据?”答:“《佛地论》说:‘菩萨实践三妙慧,净土往还。’”《释论》说:“因为闻思修,能入净土。”所以知道念佛必有三慧。

  又有三个意义。听说佛名,心不怀疑,这是信。信了又执,心生乐意,这是愿。愿了又持,心勤精进,这是行。

  信,愿,行,下文中辩析。

  所谓名号,就是阿弥陀佛四字洪名,不兼有色像等,如《文殊般若经》,以及《毗婆沙论》中说的,因为色像等包括在名号中。

  所谓不兼有色像等,正说明这部《阿弥陀经》专主执持名号啊。《文殊般若经》说:“佛告诉文殊:‘要入一行三昧,应处在空间,舍弃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佛名字,向着佛的方向,端身正坐,能对一佛念念相续,就在这念中,能见到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没有区别。阿难听到的佛法,还只是量数。如果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每一分别,全都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阿难虽然多闻辩才,百千等分,达不到那一分。龙树菩萨的《毗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路,有难有易。易行快速到达,应当念佛。”称佛名号,阿弥陀佛本愿如此。包括在名中的二个意义,一是名必有相,二是名相都不离一心。那一举佛名,正报依报没有包含不尽的,何必怀疑没有色像?

  今天的人听到佛不肯执持,大概有四障。四障破除,才能执持,甚至一心。

  所谓障,就是遮啊。因为这四种,遮障念心,不肯执持,所以必须破除。所谓四障,一是即心是佛,何必舍己念他?不知即佛是心,不妨碍念佛。因为即心是佛,难道不是即佛是心?只执念心,不许念佛,那么心佛是二个,这个意义不成。所以念佛念心,两不妨碍。二是为什么不遍念所有佛,而只念一佛?不知心专志一,才成三昧。因为众生智浅,繁琐就受不了。所以用志不分就凝神专一,心在多处就功德丧失。如普广大士问佛:“十方都有佛土,为什么独赞西方?”佛说:“阎浮提人,心多杂乱。让他们专心一境,才能往生。”因为诸佛同一法性身,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三是佛佛可念,为什么不随机念一佛,而必须念阿弥陀佛?不知阿弥陀彼佛与众生,偏偏有因缘。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人人都乐意称念。即使恶人,有时也不觉失声念佛。甚至人逢善事,也不觉念佛,欢喜赞叹。人逢恶事,以及苦难,也不觉念佛。伤悲痛切,机感因缘,没有人迫使而自然就念了。四是为什么不念佛的功德智慧,相好光明,而只念名号?不知持名念佛,在末法中最逗机,不可思议。所谓逗机,《文殊般若经》说:“众生愚钝,观不能成就。只有使念声相续,自然能往生。”所谓不可思议,就是如前面说明的一行三昧,不但相应钝机,神用也不可测。如《遗教经》说:“把心定在一处,无事不办。”现今制心佛号,从而达到一心,怎么可以思议?

  所谓定念期,就是一天到七天,这是克定的期限啊。所谓七天,就是世出世间,重要的事,常用七的数。七天念佛,免地狱苦。又七天的期限,又有二个意义,各分利钝。又多的如大本《无量寿经》说十天,《音声王经》说十天,《大集经》说七七四十九天,《般舟三昧经》说九十天等。少的如大本《无量寿经》说一天,《观经》说十念等。所谓日,是天道明暗的一周。

  所谓期限,就是如果根据如来证得菩提,实在不关系时日。那么不是日不是劫,哪有七日?如果根据菩萨的修行,动不动经过尘劫。那么无穷无尽,哪里只是七日?这里立期限,是因为末法众生修种种功德,精进总是太难,废弛总是太容易,应须定期限,才能发胜心啊。所谓七是世间看重的,如礼忏是七夜,持咒是七遍,这部《阿弥陀经》的栏网行树是七重,以及国家祭祀祖先是七庙,教化民众是七年,竭诚是七日斋戒之类,都是啊。所谓免地狱,《经律异相》说,有国王害父亲,七天内要堕地狱。有一尊者教他称念南无佛,国王便一心称念佛,七天不懈怠。命终时,到了地狱门前,还称念南无佛,这时遍地狱罪人,都得解脱。所谓利钝,就是有人说利根一天,钝根或到七天。这里说利钝二根,各自一到七天。所谓利根,就是性情敏捷,一天功成,就达到一心,便没有乱。那稍微钝的,或二天或三天,甚至七天,才能纯一。也有利根,经过七天,端然一心,始终没有一点乱。那稍微钝的,仅有六天仅有五天,甚至一天,就可能散乱了。所以各有利钝,不应偏属哪一边。所谓十日,大本《无量寿经》说:“斋戒清净,一心常念,十昼夜不断的,命终必定生到我剎。”又《鼓音王经》说:“如果受持阿弥陀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去散乱,必定能见阿弥陀佛。”所谓七七四十九日,《大集经》说:“如果有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直到七七四十九日,现身见佛,就能往生。”所谓九十日,《般舟三昧经》说:“如果有人自己发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在三昧中,能见阿弥陀佛。”又《文殊般若经》说:“九十日中,端坐向西,专念佛号,就成三昧。”所谓一日,大本《无量寿经》的法藏愿说:“一心系念于我,虽然只是一昼夜不断,但必生我剎。”所谓十念,《观经》下下品说:“那人苦迫,顾不上念佛,十声称念佛号等。”可知一天到七天,随便天数多少,都是往生的期限,只是力行如何罢了。所谓明暗一周,就是从子时到午时,是从暗到明;从午时到子时,是从明到暗,这是天道一昼夜。心固然剎那间生灭,何况昼夜呢?对于这一心,是在所谓的二六时中,念念没有间断啊。

  又这七日,不必定是临终的七天,如果平时有这样定力的,必生极乐国。

  所谓平时,就是恐怕有人执着七日的文字,认为必定一天到七天就命终了,才说七日。所以说或临终,或平时,只要有一天或七天的定力,都能往生啊。所谓闲时办,忙时用,就是以后到命终,因果相符,必生极乐国。

  一心不乱,是说执持到极至啊,这是一经的要旨。

  所谓心,就是不要口诵而心不念啊。所谓一,就是不要心虽念而念不一啊。所谓不乱,就是不要念虽一而有时候不一啊。一心不乱,净业的能事完毕了。

  解释这四个字,先总体说明大意,然后详细陈述事理。大意说一乱是正反语,正语是一心,反语是不乱。

  一就是不乱,乱就是不一,有那一心,没有那乱心,所以说正反。如说纯一不杂,精一无二之类,就是啊。《华严经》十回向第四文说:“所谓不乱回向,就是一心回向。”《释论》说:“一心,是专注正境啊。不乱,是不生妄念啊。”专注不妄,就是正反意。

  所谓其次说明事理,就是如来的一句话,事理双备,所以同样名叫一心,有事有理。如大本《无量寿经》说:“一心系念,正所谓一心不乱也。”而事理各自有别。起初事一心的,如前面说的忆念,念念相续,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叫事一心。属于定门,因为没有智慧。

  前面讲的执持中,用忆念体会,略分二种。所谓忆念,就是听到佛名号,常忆常念,用心专注,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不被贪瞋烦恼等念头杂乱。如《成具光明定意经》说的:“所谓空闲寂寞,一心念佛。在众烦恼中,一心念佛。甚至褒贬得失,善恶等处,都是一心念佛。”就是啊。事上得到,理上没有透彻,只有信力,没有见道,名叫事一心啊。所谓定,就是因为能伏妄。所谓无慧,就是因为没有能破妄。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