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相册


给我留言


与我交友


法宝流通


 

文章分类
 
 
 
 
 
 
我的友情链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七十四章)01

2020/1/1 16:11:00 阅读:   下载word文档   微信分享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四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01

  《宝藏论》云:‘夫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

  修证佛法最主要是如何能做到‘离’,这个‘离’是超越的意思。普通经教讲,学佛的第一步要先发起厌离心。所谓厌离心就是对于这个物质世界一切的诱惑,有一种想超脱的感受及观念,这是在理论方面;在功夫方面要做到离开身心作用的束缚。比如说,我们一般学佛打坐的人,坐在那里半天,都是干什么呢?都是在玩弄自己的身体,这边舒服或不舒服,这边痛了、那边酸了,根本没有离开身体的窠臼,无法抛开身的观念。还有,我们学佛打坐通通都在用心,即便是有个空的境界,这也是心理意识造成这个相似于空的境界。因此,整个来讲始终没有真正离开身及心这两方面的自我范围。‘离者无身’,要能做到离的超脱的人,才能有无身的感觉。这无身也就是四大皆空,四大真正空了,不被四大转,功夫才算有了基础。‘微者无心’,至于心的方面,要参透它的至微细处,此心化到精微之极点,便可以达到无心的境界。

  ‘无身故大身’,这个大身在佛学上又称为法身,法身是无量无边。因为我们的功夫无法证到离身的境界,因此得不到法身。‘无心故大心’,所谓无心是凡夫的意识心、思想、感受及执著离开了,才能达到无心的大心境界,也就是菩萨道。在佛经上,菩萨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大心众生。假如有个朋友写信给你而自称大心众生,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非常自负,因为这等于他自己认为是开悟了,是菩萨境界,而有如此的自称。

  ‘大心故,则智周万物’,此心精微到极点到达了无心境界,则智慧成就了,因此无所不知,也就是‘智周万物。’

  ‘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把我们肉体的四大假合之身离了、解脱了,则证得了法身的大身,这大身的妙用可以起千百亿的化身。应就是应化,备是无所不具备,他的能力是无尽的,因此叫无尽藏。

  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

  从这段开始是永明寿禅师的评论。这四句话是给我们学佛的人的严重警告。‘执身为身者’,抓著这个父母所生的四大肉体,把这个看成是自己的身体的话,‘则失其大应’,那么就堕落了,把我们众生自性原本无比的功能,可以起大神通妙用,有感就应的功能给丧失了。这是讲我们学佛却又抓著身体在玩的人可怜!‘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抓著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意念、思想境界当成是真心在那里玩;还有些人把思想‘空’了所呈现出来一片清清净净的境界,以为这个是空。实际上,这个是心所造的,还是心,同前者一样不能大彻大悟,智慧发不起来,坐在那里,眼睛一闭,永远是黑漆桶一个。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及图片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或图片侵权,请通过邮件xuhua@xuefo.tw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备案序号:粤ICP备050117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