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华严经

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三十六

  日期:2011/9/16 16:56:18   阅读:    繁體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三六卷)  2001/7/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36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火神十法:

  【复次普光焰藏主火神,得悉除一切世间暗解脱门。】

  这一段也是举十位上首来做表法。『主火』,我们前面曾经介绍过,这一类的大众,他们能示现种种光明,光明表智慧,息灭一切众生热恼。凡是从事于这一类工作的人,都是属于主火神。由此可知,《华严》里面所讲的主火,不是普通的火,智慧之火,光明遍照。

  第一位他的德号『普光焰藏』,我们从名号里面可以想他的意思。「普」这个字很难做到,如果有私心、有我,普就做不到。为什么?有我就不会平等,就有分别执着,无我才能够离一切分别执着,才能做到普,所以佛法里面讲普度众生。这也就是现代所谓多元文化,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看待、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世间,他的教化比较上要深,为什么?智慧是破无明烦恼,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想象得到,他们是高级的教学,像我们世间研究所的性质。『世间暗』就是一般讲的愚痴、无明,特别是在我们现代的社会,为什么今天社会这样的动乱不安?这个原因是没有智慧,是痴暗造成的。

  「普光焰藏」是什么?就是大乘佛法,一乘了义的佛法。唯有一乘了义佛法,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破除无明烦恼。菩萨在世间,以种种示现,这是这一类里头第一尊,由他这里来开端。我们学佛,学佛的目的,这个地方很鲜明的为我们显示,学佛学什么?学智慧、学光明,以这个为修学的目的这就对了。怎么样把自己自性本具的智能光明显示出来?一定要破除愚痴。愚痴不除,智慧不能现前。破除愚痴的手段,不能不修定,不能不持戒。佛告诉我们,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一定的程序。如果说我们不要戒、也不要定,就想开智慧,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违背了自然法则。纵然我们讲世间有一等天才,佛法里面讲有顿超的根性,顿性的人,顿性也没有离开戒定,不过人家戒定慧一次完成,所以叫圆顿根性。不是这个根性的人,那要戒定慧逐步完成,这种根性叫渐根。顿、渐是这个意思,不是说顿根的人可以不要戒定,那就完全搞错了。再看第二尊:

  【普集光幢主火神,得能息一切众生诸惑漂流热恼苦解脱门。】

  前面第一位是从破除根本无明下手,第二尊以后从别相上说,我们一般讲枝末无明。『一切众生诸惑』,「诸」是多。我们对于世出世法都迷,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它的道理、它的相状、它演变的过程、它的结果、它的影响,我们确实一无所知,这叫「诸惑」。因为不了解诸法实相,所以才流转六道,流转六道根本的原因就是迷惑。漂流在六道,哪有不受苦恼的道理?所以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绝大部分是在事相上,随时随处为我们慈悲指点。今天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最苦恼的一桩事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善缘少、恶缘多,彼此怀疑,彼此不信任,彼此防卫,这些疑虑不但没有消除,实际上与日俱增,这还得了吗?彼此身心不安。讲到最贴近的夫妻,这个现象在这个世间很普遍,夫妻是整个社会基本的一个细胞,社会组织里头最基础的一个组织,这个组织产生问题了,这个人要命了。所以今天很多人说社会病了、地球病了,讲世界末日,我们看到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叫末日现象。有没有救?说实在话确实有救,谁能救?大乘佛法。菩萨德号里面,德号有意思,『普集光幢』,不是用自己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一个人的主张、方式,不是的,集思广益。用真诚心、平等心去向各个不同的族群、各个不同的宗教、各个不同的行业,这里面有真智慧的人,虚心向他们请教,「普集光幢」!这才能解决问题,佛用这个方法。佛法再好、再高明,如果不用这个手段,佛是用平等心,但是世间人心不平,他不服,你对他好他不知道,他不但不接受,他还要反抗。这就是权智善巧方便,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显示放弃自己的成见,听取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意见,只要这个意见是好的,是大公无私的,是真正能够帮助解决世间苦难的,都好!何必坚持自己的方式、坚持自己的主张?产生许多障碍,这不是功德,这是罪过。我们在这个地方要知道怎样去学习。第三尊:

  【大光遍照主火神,得无动福力大悲藏解脱门。】

  「普集光幢」是讲原则,『大光遍照』这就落实了,真正做到与一切众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真正做到互助合作。众生何以过得这么辛苦?前面讲没智慧,这个地方又提醒我们,不但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没有智慧,我们要教导他,帮他开智慧;没有福德,我们要修福,我们修的福让他们去受用。世尊当年在世,与他的这些弟子,大菩萨、大声闻,日夜无间断的福慧双修,他们没享受过,佛与弟子,整个僧团都过托钵的生活,他们所修的福慧,都拿来供养大众。有形的方面,我们讲产生了对整个社会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明显的;暗中的,感得诸佛护念、天龙善神保佑这一方,这是一般普通人肉眼看不见的,感触不到的,那个修行人、心地清净的人很清楚,利益无边。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目的要后世的同学能够得到启发,依教奉行。尤其是在现前这个时代,要照佛经里面讲,五浊恶世浊恶到极处,世尊在三千年前讲「五浊恶世」,我们很难体会,今天讲「五浊恶世」,我们一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我们看到了,我们亲身处在这个浊恶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学佛,认真努力修福修慧,要修大福大慧,惠以众生真实之利!

  经文里面讲的『得无动福力』,这是大福。世间人修福没有到这个功夫,为什么?他还会起心动念,这就不是大福。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诸位想想这是何等甚深的大定?定是福,定不但生慧,也生福德。许多人都知道,定能够现通,通是福。『大悲藏』,如果没有大悲心,这个福就不会送给别人享受,一定要有大慈悲心,把自己的「大光遍照」,这是智;「无动福力」,这是福,自己的福慧供养一切苦难众生。第四尊:

  【众妙宫殿主火神,得普能除烦恼尘解脱门。】

  这一段,清凉大师批注得比较多,他说「有云:准梵本,神名胜上蕊光普照」,但是我们这个本子是「众妙宫殿主火神」。「法门」,他修的法门,有的经上说「普能除烦恼尘」,这是我们这里有的,但是有的本子说「观如来神通力示现无边际」,文虽然不同,意思都能会通。清凉的注子说得好,要想帮助苦难众生,首先要成就自己的福慧。菩萨功德殊胜,为什么?人家福慧是无量劫修成的。我们不能够轻视自己,轻视自己是错误的,在这个时代,只要对佛法具足信心,欢喜学习,都是过去生中有大善根的人,虽有善根,未必修福,所以实实在在没有福报,纵然有福报没有福德。我们今天在佛门里面,看到这些出家人,确实也有少数有福报的,但是他的福报自己受用,没有给一切众生受用,虽有福报没有福德。有几个人能够像印光大师、像虚云老和尚?这两位大德他们有福德,他有大福报,但是自己不享受,自己一生都过清众的生活,福慧都供养社会苦难大众。这两位大德给我们做了示范,我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体会得?有没有发心向他们学习?

  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他说「或有本则具云」,版本不同,有的版本说「众妙宫殿主火神,得大慈悲广荫众生解脱门」,清凉说得好,他说可能是「传写脱漏」。总而言之,在此地我们要懂得如何来学习。「众妙宫殿」是显示福,「大光遍照」是表慧。我们接着看第五尊:

  【无尽光髻主火神,得光明照曜无边虚空界解脱门。】

  这位菩萨在此地显示的,要我们拓开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量大福就大,不但智大,福也大,所以他修学的法门是『光明照曜无边虚空界』。虽然多劫修成,修的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懂得,除障而已。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菩萨作斯示现,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觉悟,回头是岸。

  清凉在批注上有两句话,他说「穷灵极数,妙尽难思,实为惑本」,这两句话说得好。可是我们一般人看到这两句,不知道这是无明的根本,以为这样做学问还是对的。如果我们读《楞严》,佛在《楞严经》里头讲的拿来一对照,我们就相信了,清凉大师讲的有道理,这个道理甚深甚深。佛在《楞严经》上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清凉在此地讲的「穷灵极数,妙尽难思」,想一想是不是佛讲的「知见立知」?诸位要晓得,无明的本跟自性本具般若的本是一个本,这里面的差别就是觉、迷,迷了有知见,迷了有思,觉悟了没有知见,觉悟了没有思,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佛法说它是「正因佛性」。「智照心源」,这是「了因佛性」。凡夫不善用心,为什么?不知不觉,好像自自然然他就心外求法,所以明心见性难!不但见性难,连我们念佛功夫成片都难,他搞错了。菩萨们聪明,他们用心是内照,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告诉我们的,他是怎么用功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无上道是无上正等正觉,人家向内,他不向外,这就成功了。我们专向外,举个最浅显的例子,专看别人的毛病,专门天天在留意别人、批评别人,心都在外头。菩萨不一样,菩萨回光返照,看到别人毛病,他立刻回过来想想我自己有没有,这就叫回光返照,这就叫内学,人家是这么成功的。看别人有好处,回头照照自己有没有?有好的要保持,不要失掉,把这个善因、善心、善行要叫它增长;看到别人的过失,立刻就想自己有没有?有,赶快把它灭掉,不能让恶念、恶行增长,这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内学。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然后再升级,那就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一定要用「智照心源」才能成就。心境都是广大而无有边际的,不用这个功夫,心量怎么能够拓开?实际上拓开心量是恢复本有的心量,这才能修大福大慧。再看第六尊:

  【种种焰眼主火神,得种种福庄严寂静光解脱门。】

  第六尊,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体寂发照,名寂静光。以斯成福,庄严身相。」『种种』是多,『焰眼』是智眼,种种智眼观察世间种种的境界,这样才生福。清凉注子里头说得好,「体寂发照」,在一切境界里面修清净心,清净到极处就是寂静,菩萨果位里面讲「寂灭忍」,这达到最高的。在《仁王经》里面,寂灭忍的境界是法云地、等觉、妙觉,法云地是下品,等觉是中品,妙觉是上品。寂灭忍下一层那才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寂灭忍是十地、等觉,这才如来果地。心要不清净,哪里来的智慧?智慧不是说听得多、看得多,不是从这儿来的。如果一个人一味只知道广学多闻,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常识丰富、世智辩聪,他没有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禅定里头来的。说禅定很多人不太容易理解,我们讲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来的,这大家比较容易懂。人真诚到极处、清净到极处、平等到极处就生智慧。真诚、清净、平等就是禅定,禅定里面生智慧、生福德,慈悲是福。所以清凉讲「庄严身相」,我们在这个身相上就放光动地,我们一般人讲的风度光彩,让一切大众跟你一接触,就感到你这个人充满智慧,充满慈祥,外国人讲磁场,他看到你他就生欢喜心,这就是福慧的加持。他欢喜他就想跟你学习,所以这种加持也就是接引。没有福不能度众生,度众生一定要有大福,福要靠自己修。第七位:

  【十方宫殿如须弥山主火神,得能灭一切世间诸趣炽然苦解脱门。】

  『一切世间』这是指六道,六道众生苦。佛菩萨去帮助他,帮助众生首先要懂得观机。众生苦难多,苦难最严重的是什么?苦难的根是什么?佛菩萨、祖师大德常常教诲我们「从根本修」,我们也要懂得从根本的这一方面来帮助众生,来挽救众生。一切苦难的根本是知见不正,也就是说他对于许许多多的事理现象他想错、他看错,于是从错误的想法看法里面,当然他也就说错、做错,这样才产生严重的恶报。我们同修们都知道,种善因得善果,造作恶业肯定有恶报,这是没有法子避免的。于是我们看看要怎样帮助现前的众生,根本的方法就是弘法利生,帮助培养弘法人才,这是从根本救。我们发心的同修们,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这个在世间一切行业里面,是一个很清苦的行业。中国古人知道,对这个行业的人非常尊敬,称之为清高士,他物质生活很清苦,他是高人、高士,士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是世间的楷模。现在人不懂,对于这些人没有看在眼里,不知道尊重,不知道他们的可贵,用轻慢的态度来对他,所以今天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辛苦。觉悟的人晓得,这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我们受这个苦难是值得的,因为得利益的众生很多很多,我们受这一点苦难算什么?只要众生得离苦,我们就快乐,我们就得到大安慰。

  全心全力教化众生,要达到这个目的,先要修自己;换句话说,最低限度要做到我能说到的我就能做到,至少要达到这个境界。我说到做不到,自己的德行没有能够建立,如何能感化别人?你的弘法利生,在效果上来讲大打折扣了。要能够在弘法利生收到很好的效果,你要记住,一定要说到做到。古人难得,古人在没有说之前先做到,「先行其言」,所以他教化的效果非常殊胜。释迦牟尼佛如是,孔老夫子也如是,先行其言!这是大圣,我们应当要效法,这样才能真正是上报四恩、下济三苦。第八位:

  【威光自在主火神,得自在开悟一切世间解脱门。】

  『威』是威德、威神,形容智慧、光明,唯有大威德、大智慧的人他才自在;『自在』,就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的法门是『自在开悟一切世间』,「一切世间」不仅包括六道,还包括十法界。十法界里面一切众生,菩萨都在帮助他们。从威光菩萨来说,我们自己要没有得解脱,就不能得自在,自己没有得到真正的大自在,如何能帮助别人自在?大自在是一切众生梦寐所希求的,谁不想?修行人想,不修行的人也想,虽然想,想不到。菩萨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从看破、放下来的。你不看破、你不放下,你怎么会得自在?自己真看破、真放下了,示现大自在、示现大智慧、示现真正的福德。众生常常在那里观察,总有一天他豁然省悟过来:「这个作法是对的!这样生活是正确的!」那他就得度,他就开悟了。所以开悟不一定是从讲经说法,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开悟的人很多!我们要把自己的智慧、福德、自在,表现在自己的六根,「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放什么光?智慧、自在、光明,菩萨的德号「威光自在」,以这个去感化众生、帮助众生。第九位:

  【光照十方主火神,得永破一切愚痴执着见解脱门。】

  清凉这里注得很好,看清凉批注:「分别法相,永离不了愚痴」;不分别法相,也永远离不了愚痴,怎么办?要学菩萨,分别法相要「悟法实性」,你就得解脱。我们一般人的困惑在哪里?就困惑在着相上。分别而不执着,连分别也不执着,所谓分别即是无分别,无分别跟分别是一不是二,你就解脱了。解脱门就是不二法门,你还有二你就解脱不了,你怎么能够破一切愚痴执着?这个「见」是见解,是从心上讲的,不是从事上讲的,把执着的见解、分别的见解、妄想的见解都要放下,《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那就解脱了,那就『永破一切愚痴执着见』。这个见是念头,这才真正彻底。我不着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功夫浅,虽然相不执着,你念头还有,你还有念头。真正「永破」是连这个念头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永破。

  『光照十方』,所以得法里面讲「一切」,十方跟一切互相照应。这里头就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功夫才圆满成就。从哪里下手?就在日常生活当中、饮食起居里头,去做功夫、去回光返照。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凡夫用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个境界变成六道、变成污染,严重的污染;佛菩萨也是同样的处在这个境界里头,他们高明的是他用六根根性,观察外面六尘的尘性,这就解脱了,差别就在此地。为什么?性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相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性里头没有。或者我们讲情识,情识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性里头没有。交光大师注《楞严经》,主张的「舍识用根」,道理就在此地。天台大师讲《法华经》,三止三观,没有离心意识,虽然很高明,可以达到相似境界,依他那个法门去修,可以修到四圣法界,超越六道了,四圣法界里面的菩萨、佛,能达到这个境界,不能出十法界。所以交光他老人家的看法,「天台止观」不符合首楞严的宗旨,他以《楞严》的教义,舍识用根,用六根的根性,永破一切愚痴执着,超越十法界,生一真法界。理一点没错,方法也很正确,谁会做?而实在讲做不做完全在自己,交光大师的功德无量无边,提醒了我们,用情识有分别,用根性无分别。

  真正修行人,我们看近代的,曾经到新加坡来过的弘一大师,这是老一代的,我们没见过面;弘一大师的老朋友,到新加坡都是他接待,广洽法师,我们亲近过。真正修行人没有分别心,无论对什么人和蔼可亲。广洽法师有一次跟我说,弘一法师到这边来,信徒们招待他,那个菜实在讲都不是他平常吃得习惯的东西,可是他在信徒面前吃得津津有味,广洽说「这太咸了」,「很好吃,跟咸菜一样」;那个淡的,「这个很好吃」,没有分别!所以吃饭他在修行,不执着酸甜苦辣咸,他用舌根的根性在修明心见性,人家在修行!我们在天天挑口味,挑口味是造业。对待一切众生,修行人也知道众生有善恶,不知道那不变成白痴?他吃东西也知道酸甜苦辣咸,不知道那舌不变成麻木?在这里头不执着,随缘消旧业,消什么旧业?消分别妄想执着,消这个东西。妄想分别执着一天比一天淡薄,业障消了。

  古德这些成语,大家说起来都听过,自己也会说,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自己不能落实,不知道怎么去做,不能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不能把它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学了没用处,所以该轮回还是搞轮回,该生死还是搞生死。看看这些古大德们,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在工作里头、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你去观摩就发现,我们应当要学习。所以交光大师讲的舍识用根,一般人觉得讲得太高了,我觉得不高,他讲的很实在,问题是我们不会用,会用那是当生成就的佛法。末后这一尊:

  【雷音电光主火神,得成就一切愿力大震吼解脱门。】

  清凉大师批注得不多,「以行扶愿,故能现世,作师子吼」,这个提示非常好。『雷音』跟下面『大震吼』前后相应。我们都发了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里头这一愿是主,后面的三愿都是为这个愿,这个愿就是弘法利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说明宇宙人生真相。愿要没有行,这个愿落空,是虚愿、是假愿,愿一定要有行,以行践愿。『雷音电光』都是代表行、行动,所以能『成就一切愿力』,在这个世间作狮子吼。狮子吼就是讲经说法、唤醒大众,帮助大家从迷惑颠倒省悟过来,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壮举。「众生无边誓愿度」,用现在的话来说,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真实的利益、真诚的服务。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用什么?就用这个方法,就是用这个法门。「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发愿求觉悟,佛菩萨也不舍弃他,也要帮助他、也要教导他,这个理、事都很深广。我们读佛经,看看经典,佛说法的当机者,当机者一个人,这一个人求法,向佛求教,佛为他所说,别人大家在一起都听到了,请法的人也普度了众生。集结经藏的人,把佛所讲的写出文字,留给后世,让千万年之后的众生读到佛经,如同面对佛陀教诲,统统得度,我们想这个功德多大!这个工作多么有意义、多么有价值!我们要认真努力修学。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三十五
下一篇:二零零一年讲于新加坡净宗学会 四百三十七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