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1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一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31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智隍禅师最初也是在黄梅五祖处参学,他非常用功,自己以为已经得到禅定,「正受」就是禅定。于是,他就在一个处所结小茅蓬静修,修定。不知不觉就修了二十年。六祖大师弟子玄策,游方访道到黄河北岸河朔一带,听到智隍禅师的大名,就到他的茅篷拜访,问他:「禅师,你在此地做什么?」智隍禅师说:「我在这里入定。」玄策说:「你说入定,是有心入?还是无心入?要是无心能入定,一切无情的草木瓦石都应得定;要是说有心入定,一切有情含识众生,包括一切动物,也应该得定。你到底是有心还是无心?」智隍禅师说:「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说明他定中的境界。他在入定的时候,既非有心,亦非无心。玄策说:「不见有有无之心,这是常定、是大定,哪里还有什么出入?如果这个定有出有入,就不是大定。」入的时候有定的境界,出了定,心又散乱了,所以这个定不是大定。「大定」,是我们通常讲的「楞严大定」。

  这一段话我们应当要留意。为什么?在现今,许多大专同学们都喜欢禅宗的修学,如果对于禅宗根本的理论与方法不能透彻了解,免不了要误入歧途。智隍禅师在五祖会下住过那么多年,都发生了误会,何况我们现在没有明师指点,修学禅定当然是非常困难,障碍也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玄策这么一问,智隍禅师无词可对。隔了很久,他说:「禅师,你的老师是谁?」玄策说:「我的老师是曹溪六祖。」智隍说:「六祖以何为禅定?」玄策说:「我的老师所讲,妙湛圆寂,体用如如。」妙湛,如《楞严经》说的「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二字是形容法身。法身无相,湛然常寂,无作无为,遍一切处,不生不灭,所以才能体用如如,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相上来说,「五阴本空,六尘非有」。这是教我们了解,体是真实的,相是虚妄的,真如理体不碍虚妄的相用。如果我们真正体会到五阴本空,人我执自然打破,烦恼障可以断除;了解六尘非有,法我执可破,所知障可以除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真心理体本来没有出,哪有什么入?入出是相对而说,有出才有入,有入才有出;有定才有乱,乱了才有定。如果是真如本性,出入、定乱都加不上,这叫常定,这叫大定。

  「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的性,本来就没有所谓「止住」,因此,不可以有住于禅寂这个念头,有住于禅寂这个念头就错了。「禅性无生,离生禅想」。真正的禅,禅就是我们的真心理体,如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若有一个禅的寂静,有这么一个享受、感受,你心里有一物,有禅寂;若你心里有「我现在已经得禅定,我已经在定中境界」,这也是错误的。为什么?真心不生不灭。因此,你生了一个「禅」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妄念;你享受到禅的清净寂灭,这个清净寂灭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都是真如本性里面的染污。「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心要空,要寂静,这一点非常重要。「亦无虚空之量」,虚空之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中不可以有虚空这样的度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形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智隍禅师听这么一说,就赶紧到曹溪来参访六祖。六祖问:「你从哪里来的?」智隍禅师把前面的因缘说了一遍。祖师说:「诚如你所说。你只要心像虚空一样,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也不可以执着有虚空的见解,不可以有静的念头,自然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这个时候,有什么不定?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这几句话是中国南传顿教的禅定,这个定叫性定,即自性本定,不是修证得来的。于是,智隍禅师于六祖言下大悟,二十年来所得的,都没有影响;换句话说,从前二十年所修都是走的错路,遇到六祖这一番开示,这才改邪归正,入了正道。这一天,也有感应事迹出现:在河北他从前的居住地,地方人士当夜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隍禅师今天得道。」智隍禅师悟了之后,礼谢六祖,回到河北教化众生。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得。僧云:和尚为什么不得?师云:我不会佛法。】

  这一问一答,全是禅机。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是破执着的。这位出家人有执着,而六祖答复他的话全是破除他的执着。正如大夫对待病人一样,他看病人有什么样的病,就给他用什么样的药,所以药到病除。目的是指点他开悟,而不是答复他的问题。我们在此地看,好像六祖是所问非所答,懂得禅宗的义趣才知道祖师真正是大慈大悲。

  大家都知道,六祖惠能大师是黄梅的传人,为何他还说不得、还说不会佛法?这正是去我们的执着,有执着就错了。六祖在黄梅得的什么?得的就是没有执着。这也正能看出,黄梅弟子三千多人,人人都没有把执着打破。所以,祖师传衣钵只传惠能一个人,正因为他没有执着。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

  有一天,六祖大师想洗一件衣服。这是什么衣?就是佛的袈裟,祖祖相传,传在他手上保管的如来衣钵。放久了免不了染有灰尘,于是想将它洗一洗。可惜没有好的泉水,于是他就到寺后约五里远的地方,那里的风景很美,六祖以锡杖卓地,地面涌出一股泉水,渐渐积成一个小池,这个池是曹溪的古迹,直到今日还存在,六祖就在这里洗濯佛的袈裟。当他洗衣服时,忽然来了一位出家人,在旁向他礼拜,自称名叫方辩,是四川人。方辩说:「我昨天在南天竺国(南印度)遇见达摩大师。」达摩是中国禅宗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嘱咐方辩:「你赶快到大唐国,我传的大迦叶正法眼藏」,这是指禅宗法门;「及僧伽梨」,僧伽梨是印度话,中文是「大衣」,就是佛教的大礼服。大礼服条数共有二十五条,每一条由四长一短拼凑而成。如来的袈裟,一代一代相传,传在六祖手上。「现在中国已经传到第六代,你到韶州曹溪去瞻礼,到那里看看佛的袈裟。」方辩远道而来,目的就是希望见佛的袈裟,即佛的衣钵。在此我们可以想到,方辩是个非常人,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昨天在南印度,今天就到中国广东北部的曹溪这个道场,如果没有神通,是办不到的事情。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方辩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方辩罔措。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呈似师。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六祖听了这话之后,就将衣钵展示给他看,然后问他:「上人,你平常从事什么事业?」方辩说:「我很会塑造佛像。」六祖正色对他说:「我这个样子你试塑一个看一看。」方辩听了之后,手足无所措。隔了几天,他真的替六祖塑一尊七寸高的像,「曲尽其妙」,塑得非常像。他将这尊像送给六祖大师,六祖大师看了之后就笑起来,说:「你只了解塑性,不了解佛性。」六祖当时正色说「汝试塑看」,是讲的法身真性,没有形相怎么塑得出来?方辩错会是色相,所以真的塑个像来。

  【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

  六祖见到这个情形,也很欢喜,就摸着方辩师的头顶,告诉他说:「你可以永为人天福田。」这句也是奖励他的话,因为造像是为一切众生做无上福田。见到佛像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浅的意思,是教我们见贤思齐,见到佛,我们要想取得与佛一样,佛是我们的老师,也有报本反始的意思。更重要的,佛者觉也,见到佛要提起我们的觉心,也就是真如本性;见到经典,经典所讲的是正法,我们的心地要正大光明;见到出家人,我们就要发心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佛门的塑像具足无量的功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有一位出家人,举卧轮禅师的偈颂:「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说:「这首偈没有明心见性,如果依照这首偈去修,不但不能见性,可能还有麻烦,会增长无明。」于是他将偈颂修改一下,又作一首偈,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偈颂是专门对治卧轮偈颂毛病而作,如果没有卧轮禅师这首偈,能大师这首偈就不必要了。有卧轮的偈颂,再看能大师的偈颂,这两首偈一合,这是教你「即相离相」,这就入了正法,具足无量功德。



上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0
下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2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