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六祖坛经

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2

  日期:2011/10/7   阅读:    繁體   

 

六祖坛经讲记  (第三十二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04-0032

  南顿北渐第七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当六祖大师驻锡在曹溪宝林寺时,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今湖北省当阳县)。这两位大师的法缘都非常殊胜,一般人称为「南能北秀」,南面是能大师,北面是秀大师,于是就形成南北两宗,就是顿与渐的区分。两位大师都是出自弘忍大师的门下,可是南北分化之后,学者对于宗旨就很难辨别。六祖告诉大众说:「法,本来只有一宗,而是人有南北。法,只有一种,有人明心见性见得早,有人见得迟。顿超、渐修与法门也没有关系,而是修学的人根性有利钝不同,于是才有所谓顿超与渐修。」这样一说明,南北两宗的宗旨实在是没有区别。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无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可是神秀大师的门人,往往讥讽能大师不识字,既然是一个字都不认识,他有什么长处?神秀大师也知道徒众当中有这种情形,于是他召集徒众,开示说:「六祖能大师,他得的是无师智」,无师智的意思是说,不必老师开导,自己大彻大悟,「他深悟上乘,我自己不如惠能大师。何况自己的老师,五祖,亲自将衣法传授给能大师。从这桩事情来看,五祖难道不认识人吗?我们若承认五祖是一代大德,他所传的人一定不会有差错。我自己恨不能远去亲近能大师,在此地虚受国家的恩德。」神秀大师受武则天太后与中宗皇帝的礼遇,在京师一带弘法利生,当时称为国师。他有这样的因缘,不能到南方去亲近六祖。这是很真诚的话,并不是谦虚。于是,他就勉励门人:「你们如果有机缘,不要留在此地,可以到曹溪六祖大师的会下去参决。」就是去参请、决定自己的悟处。不但这样开示,他还有行动表现。

  【乃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汝若闻法,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有一天,他对学生志诚禅师说:「你很聪明,也有智慧,你可以替我到曹溪去听法。你要是有悟处,应当尽心记取,回来之后说给我听。」这就是自己不能去,派一个聪明伶俐的徒弟到曹溪去受教。志诚禅师就禀承秀大师的命令到曹溪。到了之后,没有事先向六祖报告自己的来历,就随着大众一起听法。这时六祖上堂说法,告诉大众:「今天有人来盗法,潜伏在我们这个法会中。」听法一定先要拜老师,没拜老师,偷偷的来听法,这就叫盗法。志诚禅师一听这个话,当然知道六祖指的就是自己。于是他从大众当中出来,礼拜六祖,把神秀大师派遣他到曹溪来听法的经过情形向六祖报告。六祖说:「你是从玉泉寺来的,那应该是奸细。到这儿来盗法的是奸细。」志诚禅师答复说:「不是的。」六祖说:「为何不是?」他说:「我没有说明,可以算是奸细。我现在统统都说出来,说出来当然就不是了。」六祖这些话说得非常风趣,同时也是告诉我们,正式接受佛法,必须要具足礼节威仪,有正式拜师的礼节,这是不可以缺少的。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

  六祖问他:「你的老师平常怎么教导你们?」志诚禅师说:「他常指导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顿悟入道要门论》云:「住无住处即住。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不住一切处才是真正的住处,学佛的人功夫能提到这个境界,这才叫「无住生心」。佛法的修学,尤其是高级的佛法,像六祖所接引的大众都是上上乘的根性,所开导的皆是一乘大法,所谓是圆顿法门,这样的法门真正可以说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住心观静」当然有问题,而「长坐不卧」就是俗话所说的「不倒单」,这种修行方法不一定能见性;圆顿的教学,主要是明心见性。六祖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从真如本性上说,真性本自不动,哪里还有静?有静当然就有动,换句话说,这是对待之法,用现在术语来说,是相对的,相对的就不是真实的。佛法讲的定,一定要超出动静之外,这才算是真正的定。真性本来是光明遍照的,本来是不垢不净的,何观之有?所以大师指出,这是病,不是禅。

  这是说明当时秀大师门下,一般都是偏重在住心观静的毛病,并不是说住心观静不好,因为住心观静对初学的人来说,确实是很有一点作用。你要是执着在住心观静,就变成毛病。因为佛法是对治我们众生毛病习气,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方法就好比是药一样,药到病除之后,药也不要了,这才是正确的。秀大师门下执持着药不肯舍弃,这就变成禅病。六祖这样的开示,是以另一种药来除他执着的病,并不是除他的方法;「住心观静」是一种方法,执着就是病。可见,六祖是打破志诚禅师,也就是秀大师门下有一部分人的执着,去除他的病。「长坐拘身」,拘是拘束;「于理何益」,「理」就是明心见性。一天到晚盘腿打坐,于明心见性并没有利益。

  【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这首偈并不是反对打坐。禅宗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要教人当下明心见性,一悟即到佛的境界,何必在这具臭皮囊上勉强建立一些功课?长坐不卧就是禅堂里的功课,实在是没有必要。譬如,六祖当年在黄梅八个月,他是每天在槽坊砍柴舂米,做一些粗重的工作。黄梅的禅堂,他一天也没坐过,没有到那里去盘腿打坐;法堂,他也没有去听过一次开示,而五祖就把衣钵传给他。可见,形式上的功课并不很重要。对于烦恼粗重的人,开始用这些方法来约束他,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是用这个方法。但是,对于根性利的人,或者曾经在禅堂已经参学有相当长的时间,对于这样的人,不必要再受约束,再受约束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他的妄想心已经在禅堂里磨炼得差不多,这时,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超出,他才能大彻大悟。若还是执着禅堂这些老功课不放,就障碍明心见性,障碍悟门,所以大师在此地才有这一番的开示。

  圭峰大师说:「息妄是要息我执之妄,修心要修妄念的心。」如果我们能把我执、妄想止息住,与佛的境界就不远。当我们还做不到时,可以用禅宗的这些方法,凝心住心,专注在一个境界上。譬如,我们净土宗念佛,念佛就是住心观静的方法。我们将心住在西方的境界上,住在这句「阿弥陀佛」的境界上,这个方法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但是,到你心地清净时,你不能执着这个方法,执着这个方法就变成病,你就不能得一心不乱。若要想证得一心不乱,心清净时,法门也要舍弃。这个舍弃,不是叫你不念佛,这又错了,又变成执着。念佛而不执着,我们常说的三轮体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一天到晚佛号不间断,虽不间断,这里面不执着有能念的我相,也不执着有所念的佛号的相,所谓是「能所双亡」。这样,一心的境界自然现前,与此地所讲的理论没有两样。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

  志诚禅师听了六祖这番开示之后,恍然大悟。这个悟,不是偶然。志诚在秀大师会下是一位聪明、有根基之人,秀大师派他到曹溪来参学,可见他是秀大师非常器重的一个弟子。志诚禅师说:「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天在曹溪开悟了,这是他有过去九年的基础,如果没有以往九年在禅堂「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的基础,到曹溪来也开不了悟,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可见秀大师的教学并没有白教。『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和尚」是亲教师。何以有这么密切的称呼?因为在六祖大师言下开悟的,六祖就是他的亲教师。「便契本心」是明心见性。



上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1
下一篇:一九八一年讲于台湾中广 33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