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空讲经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讲经说法 :佛说阿弥陀经

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二

  日期:2011/7/22 12:32:02   阅读:    繁體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二十二集)  1993/6  美国加州迪安萨大学  档名:01-011-0022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七面第一行,第三句看起:

  「四正勤,一已生恶法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大类,佛法裡面称之為七科,科就是科目,分成七个科目。第一个科目是四念住,也叫四念处,前面跟各位介绍过了。四念处主要的是用智慧来观察宇宙人生,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看破。看破之后如果不能积极去断恶修善,就变成消极,这就不是佛法。看破之后还要积极,比一般人更积极,这是佛法教学真正的精神。所以它接著第二个科目叫四正勤,勤是勤奋,是努力、是发愤、是向上、是精进。这裡面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正」,我们世间人对事也挺勤奋的,他那个勤奋正不正?所以佛法讲求要正。正的标準是什麼?就是下面所说的善与恶,要断恶,要修善。这个勤奋,勤奋的断恶,是正当的、正确的,勤奋的修善也是正当的,所以称之為正勤。

  现在关键是善恶的标準在哪裡?我们认為是善的,别人认為是恶;古人认為是善的,现在人认為是恶;中国人认為是善的,外国人认為是恶。善恶实在讲没有一定的标準,这个问题就大了。所以,佛法必须要给我们一个绝对的标準,使我们对这个标準毫无疑惑,这才行。佛法是以戒律為标準,戒跟善不相同,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善的目的是得福,戒的目的是得定。善的目的是得福,福报不能出三界,是在三界六道裡面享福,戒可以出三界。经论裡给我们讲,证到阿罗汉果就超出三界,阿罗汉修的是什麼?修的是定,他所修的叫第九定。定有分层次,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前面八种定都在世间,都不能出三界,所以叫做世间禪定。第九定往上去叫出世间禪定,那就超越三界,出世间了。所以,戒能得定,善生福,目标不相同。譬如说十善裡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那个得福;五戒裡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它的目的是在得定。所以名称是一样,在修学境界上不相同,这是我们应当要把它辨别清楚。持戒,目的是断烦恼,是断烦恼的一种手段、一种方法;修善,目的并不要断烦恼,只是得福报,所以不相同。

  绝对的标準在佛法裡头确实有,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在大乘经裡说过。凡是与真心、自性相应的,这就是善,与自性相违背的,这就是恶,这是佛法善恶真正的标準。这个标準实在讲太高了,我们望尘莫及,也不晓得从哪裡下手。其实高是真高,下手还是真难,但是在我们这个宗派下手不难。為什麼说不难?我们这个宗派主张的是持名念佛,这一句佛号就是性德的名号。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即性,但是念佛人真正知道这桩事情的人不多,念佛法门声声佛号都与自性相应。由此可知,念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真正是我们中国儒家所讲的止於至善,圆满的至善。善达到了究竟圆满,没有一丝毫欠缺,这就是一心称念佛号。我们这个说法,如果你跟一般学佛的人介绍,他们听了会摇头,不以為然。但是我们读了许多大乘经论,我们明白,我们体会到了,这个是决定真实。

  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次就是佛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戒律,我也常常在讲席当中跟诸位介绍,持戒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守法,持戒跟守法意思是一样的。戒叫戒律,律就是法律,戒就是禁戒,哪些事情佛不让我们做,禁止的,叫禁戒。这是守法,这个说法大家好懂。但是佛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毕竟跟世间的法律不一样,為什麼不一样?因為目的不一样。诸位要晓得,世间法律的目的是维繫伦常、维繫社会的安定和平,它目的在此地。佛法戒律的目的,刚才讲了,是要我们得定,要我们开智慧,要我们出三界,证大菩提。所以目的不相同,因此它的标準当然就不一样了。

  世间法律,每个朝代不相同,这是中国歷史裡面记载得最完整的,读读二十五史,每个朝代确实不一样。现在民国,民国年间的法律也不一样。何况法律的条文每隔若干年要修订一次,為什麼要修订?社会已经起了变化,旧的法律条文已经不适用,必须要修订。所以,古今中外的法律都不相同。但是佛為我们所制定的戒律是永远不变的,不可以修改的,诸位要晓得。為什麼?因為它超越了时空。三千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给我们制定这个戒律,非常适合那个时代的人,帮助那个时代的人得定、开慧、了生死、出三界。那些戒条留传到今天三千年以后,我们今天的人面对这个戒条同样有效,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得定、开慧、了生死、出轮迴。由此可知,它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它的标準是成佛的标準,不可以随便去变更它的,这是讲到佛门裡头常说的「三聚净戒」。

  但是戒律裡面有很大的一个部分说的是威仪,这部分是可以斟酌的。威仪,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风度、礼节、仪表,这些我们现代人跟从前的人生活方式不一样。譬如说最普通大家常见到的,像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二百五十条戒裡面,实际上真正的戒条不多,真正戒条只有四重戒,杀、盗、淫、妄,这是四条最重的戒。接著底下有十三条叫「僧残戒」,这十三条是戒律,加上前面四条,总共十七条,这是戒律。其他的都是属於威仪,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讲这些。这些东西我们今天念念是个纪念,為什麼?我们的生活方式跟古时候印度人完全不一样了。所以这个一定要懂得,然后才知道怎麼样去持戒,去遵守它,把戒律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為。

  关於威仪方面,我们要接受戒律的精神,要接受这一部分。但是在应用方面要守现代人的法,遵守现代人的礼节,我们是现代人,我们所接触的是现代人,这个要懂得。我们接触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礼节;我们接触日本人,日本人他们风俗、习惯、礼数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要懂得他们,所以说入境随俗,这些人跟我们相处就很欢喜了。所以我们到哪一个国家地区去,一定先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一到那个地区就能跟那个地区的人融成一片,欢喜和睦,不至於在言行裡面產生误会。这是应当要遵守的,我们讲戒律守法,必须要明瞭这个道理,要知道这个事实。所以戒律对於我们的生活,关系就非常之大了。

  戒律真正的精神,善恶的判断,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佛告诉我们,凡是求自利的都是恶,凡是利他的都是善,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标準,这也不好懂。哪一个人不求自己的利益?多少人拜佛、拜菩萨,都是求家裡头平安、升官、发财、长寿,都求这个。不求这些,何必去拜佛、拜菩萨?佛菩萨也不要了。為什麼佛要告诉我们自利是恶?刚才讲了,你求自利去拜佛、拜菩萨,那是善,你得的是福。如果你要想得定,要想了生死出三界,这个不行。為什麼?我们在经论裡面读得很多,轮迴从哪来的?三界是怎麼產生的?三界、六道、轮迴不是佛菩萨建立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鬼神主宰的。佛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自己製造的。自己怎麼会製造这些东西?就是因為你有自利。诸位要晓得,自利是我执,三界、六道、轮迴是从我执裡头生的,是从这生的。起心动念就是我,我的家庭、我的幸福、我的利益,一切都有个我这个念头,这个我天天在增长,这还得了!阿罗汉為什麼出了三界?阿罗汉我执没有了。我执没有,就没有六道轮迴,六道轮迴是我执变现的。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你要想出轮迴,恰恰你在那裡拼命製造轮迴,这是绝大的错误。所以这是恶,这是我们一定要明瞭的。

  如果我们真的想来一生不再搞六道,六道裡头实在太苦了,不想再搞,你起心动念不要想自己,你把你念头转一转,转到那边去,起心动念想社会,想国家、想世界、想一切眾生。社会、国家、世界、眾生也包括我们自己一分子在内,你的心量就扩大了,我的执著渐渐就淡了,先是淡了,到最后我执就没有了。我执没有的时候,六道轮迴就没有了,这就自然超越了。如果讲我们念佛法门,这个对我们往生有莫大的帮助。念佛人為什麼临终的时候不能往生?贪恋自己的家亲眷属、贪恋自己的财產,死了都捨不得、都不愿意离开,死了以后当个守尸鬼,不肯离开。在美国我也听说有不少鬼屋,房子闹鬼。為什麼会闹鬼?从前住在这儿的人,死了以后留恋他的房子,捨不得离开,他还住在裡面。这就是执著,就是自利的心太重了。

  我们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於是善与恶我们才真正能辨别,起心动念為眾生、為大眾。你不要怕自己没有福报,你能够起心动念都為大眾,你的福报天天在增长。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财富是果报,财施是因缘,我们能把自己的财物布施给一切眾生,你得的果报就是财富;你能够以你的聪明智慧帮助一切眾生,你所得到的是智慧;以我们的能力帮助别人,使他离开恐怖,得到身心安稳、得到自在快乐,我们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所以我们希望财用不缺乏,聪明智慧增长,健康长寿,应该怎麼样学?学利他,不要求自利,愈是利益眾生,你的福报愈大。所以,何必念念為自己幸福去计较?这是大错特错!我们把这个搞清楚了,底下这四句就好讲了。

  「已生恶法令断」。无论是心裡面所想的或者是已经做了的恶事,所谓恶事,简单的说,自利损人,自利损人这是恶事,这裡面包括就太多了,我们只说一个原则,一定要把它断掉。今天明白了,从今以后再不做恶事,再不起恶念了。诸位要晓得,恶念、恶行果报在三恶道,你能够把恶念、恶行断掉,虽然你造的有三恶道的业因,你也不会堕三恶道。為什麼?缘断掉了。果报当中,因加上缘才会结果,你把缘断掉了。缘,我现在不做,现在也不想了,缘没有了,虽有因不结果。如果你现在还念念不断想恶事、造恶业,你恶的缘很多,恶因又加上缘,一定就结恶的果报,果报在三恶道。知道这个事实,立刻就要把它断掉,因果决定不能够变更的,不能抵销的。譬如说我过去做的恶太多了,现在多做一点善事可以能够弥补、可以抵偿,没有这个道理。佛法能够教你,果报掌握在自己手上,实际上它是掌握缘,这是非常合理的。因没有办法掌握,缘能掌握,缘能掌握,果报就能够随心所欲。我要善的果报,我善的缘给它增长,恶的缘统统把它断掉,预期的果报就可以得到了。

  「未生恶法不令生」,这是预防,防微杜渐。没有生的恶念、恶行乃至於恶口,时时刻刻警惕、防范,叫它不生。这用什麼方法?必须事与理要兼顾到,如果理论上不透彻,在事上勉强的这样压是压不住的;换句话说,就是忍耐是有限度的,他有限度,就是他对於道理不通。如果理明瞭之后,理把事融化了,换句话,那个忍耐是无限度的,就不会有限度,他都把它化解了。理要读经,读经明理;事上最好的方法是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断恶是最有效果的。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既然是凡夫,妄念、恶念时时刻刻会起。如果这个人心裡头没有妄念、没有恶念,那是圣人,那不是凡夫。它会起来的。為什麼?这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连晚上作梦都会做恶梦,梦中都会造恶,这就是习气很深,控制不住。但念起来不要紧,古大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你立刻就要觉悟,这一觉悟,恶念就不会继续。第一个恶念起来,第二念头就觉悟了,所以恶念就不会相续,这就是修持,这就是功夫。

  我们净宗这个方法,第一个是恶念起来了,第二念「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取代了,然后是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恶念起一次就没有了。所以这一句佛号起来就是觉,佛号不起来,那就妄念继续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念念都是恶念。念念都是恶念,恶念力量就大了,再加上恶因,就变成恶的果报。这个一定要晓得。没有生的恶法,要防止它不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起心动念為社会大眾著想,為整个世界和平来著想,想这些。尽我们自己一点心力、一点能力,不论贡献多少,功德都是圆满的。圆满是我已经尽我的心、尽我的力去做了,这就叫圆满功德。这两句是从断恶上来说的,下面两句是修善。

  「未生善法令生」。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许多的善法,我们没想到、我们也没有做到。现在读了佛经,佛经為什麼要常读,為什麼要多读?就是怕佛的这些宝贵教训我们遗忘掉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提不起来,所以要常读。读得愈多愈好,愈熟愈好,常常能够记在心裡,日常生活当中一遇到境界,佛的教训油然而生,这才管用,才能够记住。古时候社会安全,人与人之关系比我们现在好,原因在什麼地方?古人读圣贤书,他能把圣贤教训牢牢的记在心上。所以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他都有个分寸,不至於违越太多,换句话说,他有个标準。在我们中国,孔孟的教训就是我们社会大眾公认的标準。佛法传到中国来之后,到现在也有两千年了,民间也将佛的教训奉為标準。现在儒家的书不念,佛法是迷信、是宗教,也不要了,标準没有了。离开这个标準,人心莫测,这是原因之一。

  所以经要读,在这个时代特别有效的,确实是佛法裡面跟我们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裡面包括六道轮迴的因因果果,这是事实真相,这决不是神道设教,目的是来劝善的,不是。固然它劝善,劝善还不是主要的目标,主要目的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们说明,这就是属於教育。从这个角度看,佛教是教育,如果把这个撇开,光讲因果报应、劝善,佛教就是宗教了,宗教与教育是从这个地方分的。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非常宝贵,也非常多,这些年,台湾文化界裡面实在讲做了一桩好事。在民国四十年初的时候,我刚刚学佛,台大有几位教授对於固有文化的保持跟发扬光大都很有心。那个时候台北有个「艺文印书馆」,主持的人是台大的一个教授,将中国的古籍翻印了不少。我们最初在台湾能够看到中国古书就是这一家,以后许多的书局逐渐都在做。近年来像商务印书馆把《四库全书》印出来,接著世界书局将《四库薈要》也印出来,《大藏经》在台湾已经印过不少版。所以这麼小小一个地方,对於中国固有文化的保存、弘扬,确实做得很有成绩。

  古籍虽然印出来,几个人能读?如果没有人能读,这些东西摆在那裡跟废纸没有两样,要紧的是怎麼样使大家都能够去读。《四库》实在讲分量是太大了,我在台北请简丰文居士到商务印书馆给我买了一套,现在这套书放在达拉斯。简居士就问他们商务的总经理,要买这部大书,他们总经理出来接见。就问他这个书一个人要多少时间才能看完?那个总经理说,假使他一出生就会看,算他寿命长,活到一百二十岁,还看不完。这是真的,一点也不假。於是我这几年就想到,如何能把《四库》裡面好的句子,我们把一部书撇开,裡面重要的教训一句一句把它摘录出来,像格言一样。一本书裡头摘个一、两句,一部《四库全书》整个的把它摘录下来,在我想大概我们这一本差不多,这一本书就是《四库》裡面的精华。这样子流通就太方便了,人人都有机会读到。然后再把它翻成外国文,流通到全世界,使其他国家民族也能够见到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

  今天社会需要的是什麼?我们都知道,需要伦理、需要道德,需要谅解、需要和平共存。我们就本著这个目标,在古籍裡头採取这些教训,摘录这些句子,对自己来讲非常有受用,对於整个人类来讲是个很大的贡献,这是好事。特别是年岁大了没有事情,在家裡看书摘录这个句子,為一切眾生造福,為弘扬固有文化尽一分心力,他的生活就非常充实、非常快乐。不至於晚年没有事情做,活得感觉到无聊,天天去打麻将,麻将害人,一天在板凳上坐几个鐘点,坐上几年,他手脚都不灵活了。这个非常有意义,真的做利他的工作。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的,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中国古人常说开卷有益,不管是什麼书展开来都有利益。有利益於这个社会、有利益於今天这个世界的,我们统统可以摘录,然后把它会集起来,编成小册子来流通,这个非常有意义。不至於叫这些古籍都放在书架上,真正得到好处、得到利益的人找不到一个,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必须為大眾来做这个工作。

  「已生善法令增长」。已经起的善念、已经在做的善事,就是刚才说的对社会、国家、世界、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我们已经想到、已经在做了,更要努力、更要精进。这就是叫它要增长,不能叫它退心、不能叫它衰退,要叫它增长。这叫四正勤。再看底下一段。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进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前面跟诸位说过,四念处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我们看现在许多同修,见到我都愁眉苦脸,都给我诉苦,我听到、见到也很同情。实在讲,就是佛在经上常讲,这些可怜悯者。他為什麼可怜?他不肯放下,那有什麼法子!放下就自在,就没有了,你為什麼不肯放下?如意,换句话说,就是要回头,我们佛门裡常说「回头是岸」,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训我们「回首如意」。在过去,我们中国富贵人家习惯的手上都拿个如意,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玉如意,如意的头是弯回来的。拿在手上做什麼?提醒自己,提醒无论什麼事情不要做得太过分,应该要回头,一回头就如意,这叫回首如意。它也是表法的,要懂得回头。

  佛在此地跟我们讲了四桩事情,第一个是「欲」,欲是欲望。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无需要去追求,一昧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你有福报,福报也在这裡折尽了。如果我们把念头转过来,為眾生造福、為社会造福,完全不為自己,那就乐在其中,那真乐!為什麼?為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乐,得到又常常忧虑不能保住,所以叫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时候拼命去追求,追求之后又怕失掉,那个心很痛苦。我為社会、為大眾,不為自己,自己没有得失,换句话说,成,大眾有福,我们很快乐;失败、不成,我们於心无愧,我已经尽心尽力,缘不成熟,大眾没有福报,不是我没有尽心尽力。所以心安理得,没有不自在的。所以欲是欲望,这个要知足。

  第二,「精进如意足」。如意也是自在的意思,足也是圆满的意思。古人对於四念处的解释很多,但是也很难体会,换句话说,就是很难懂。我过去讲《要解》讲这四句,我用最简单的现代话来解释,大家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第一个「欲如意足」就是知足,「精进如意足」就是常乐,这两句就是知足常乐。唯有乐,你才会精进不止,假如这裡头没有乐,你怎麼可能去精进?换句话说,你在修学上一定有体会、有领悟,你就有乐趣了,这在修持上。若不是修持上,像我刚才举的例子,我们从古今中外这些典籍、书籍裡面摘取最好的教训,编成小册子利益这个时代的大眾,那也是乐趣。使许多人纵然不能读到原书,而这个书本裡头最好的教训我们统统都读到了。这裡面也能够生无量的欢喜,给我们精进不懈,做这个工作是不疲不厌,愈做愈欢喜。

  第三、「心如意足」。这个心,有的地方称作念,翻译的名词不一样,有的翻念如意足,这个地方翻成心如意足,是一个意思,都没有错误,翻心、翻念都可以。这就是心安。第四「思惟如意足」,就是理得。我用这几个字是很容易懂的,心安理得,道理明白、清楚、不迷惑了,心就安、心就定了,思惟就是理明白、理透彻了。说到这一层,可以说是一个人真实幸福的来源,心安了,理明白了。

  世间最幸福的人,在一生当中活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这一生没有空过,无过於念佛往生之人,那是决定真实的。不但在这一生当中超越三界,而且在一生当中圆成佛道,即使在佛法裡头,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这是无比的殊胜,真正是第一殊胜。但是问题在如何我们把心安在念佛法门上,这真的是个大问题。这麼好的法门,我们跟人家说,人家摇头,不相信,不能接受,他以為大乘经论裡面还有更好的法门,还有更殊胜的法门。这个原因在什麼地方?理他没有明白。但是这个理要搞明白,真的不是个容易事情,那是要有极殊胜的因缘。因就是自己有善根,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好的老师,好的同参道友,这是缘,师友是增上缘。自己的善根是真正能够信老师,对老师真正能够信赖,能够依靠;同学经常在一起切磋琢磨,时时刻刻有所发明,这是友的殊胜,师跟友的殊胜,这才能成就。

  但是这个事情在一生当中可遇不可求,真的像佛在这部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真的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多因缘就是你因缘不间断,这就是多因缘。我们亲近一个好的老师、同参道友有很长的时间,帮助自己真正得到成就。至少理明白了,真正明白没有疑惑,心定了,这个师友才离开,这可以。假如还有疑惑,心还不定,决定不能离开师友,这个是因缘。如果我们的善根福德没成熟,有没有方法促成?就是说,善根福德说老实话每个人都有,只是有浅深不同。有人善根福德很深,那成就容易,有的人善根福德比较上浅一点,比较浅一点可以促成。但是这就要有缘分,如果遇到好的老师、同参道友,确实能够帮助你在这一生当中成熟,善根福德成熟了。

  现在我们要问,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不到善知识怎麼办?这的确是问题,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我们去年在此地讲的「清净明诲」。如果我们缘分不好,遇到的是邪师,受他的误导,问题就非常严重。俗话常说先入為主,先接受了邪知邪见,以后遇到正知正见反而排斥;换句话说,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没有能力辨别是非,甚至於善恶、利害都没有能力辨别,这个一生亏就吃大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一桩事情。因此我们在这个时代修学,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因此,我们首先必须要认清楚佛法的本质是什麼,然后才不至於被误导。佛法是释迦牟尼佛对於我们最好的教训,所以我说的是对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这个要认识。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的,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為眾生所说之法,它的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无论说得多、说得少,说深、说浅、说长、说短,都不外乎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我们要把它搞清楚。真相明瞭,理得了,心就安了。由此可知,我们要明理有一个方法,读经。

  古人入佛门,不是从听讲解入门的,跟我们现在人不一样。现在人入门要从研究教理,古时候人不是如此,古时候人从什麼地方入门?从读诵。而且时间一般限制是五年,五年读诵。读的什麼经?老师指导的,这就看你学哪一个宗派,每个宗派依据不同的经论来修行。譬如学华严的,当然是要念《华严经》,把《华严经》念上五年,纵然不能背诵,那都很熟了。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他用得上,这在佛法裡面讲提起观照。碰到事情来的时候马上想到佛在经上怎麼教我们的,我应该要用什麼态度去做,这叫观照功夫。你不熟怎麼行?所以一定要熟透。这些年来,有不少念佛同修问我从哪裡入门?我劝他先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这个跟古人比已经打折扣了,打了很大的折扣。我要求的标準是《无量寿经》一天念三遍,念三年差不多就三千遍。古人是念五年,我要求念三年,打了很大的折扣。能不能再少一点?再少一点不管用。三千遍念下来,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确实会提起观照的功夫。遇到什麼事、遇到什麼人,会想到佛在经上教我怎样做法、怎样存心、怎样来处世,在生活上你就心安理得了。那一句佛号念得才会相应,才会得力。

  我们今天这句佛号念得不得力,换句话说,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乱想,原因在什麼地方?都在此地,这是把我们的病根找出来了。我们不知足,我们没有得到常乐,常乐就是法喜,法喜充满,没有得到法喜。法喜给诸位说是很好的养分,最好的营养剂,人心裡常常欢喜,我们世法裡头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真正得法喜,一天到睌快乐、欢喜,人快乐,轻鬆愉快,百病不生。所以,这是最好的营养,最好的养分,我们在修学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可以得到的。你要是明瞭,认真努力去做,你一定可以得到。得不到,得不到是我们的功夫不够,或者是我们的方向、目标错误了,你得不到。你方向纯正,有足够的功夫,你一定会得到。这是四如意足简单的介绍。

  合起来,前面三科是我们经上没有说到的,经上从五根、五力说起。经上為什麼不提?在说法习惯裡面说,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好像我们楼房一样,我们说第五层,下面四层一定包括,没有下面四层,怎麼会有第五层?如果我们说第二层,可以包括下面一层,不能包括第三层。后后能够包括前前,这就是不说也在其中,也都包括了,这是一定的道理。第二个意思,这三项科目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统统具足,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修,跟我们修学关系太大了。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三科十二条他们都圆满了,所以佛就不必说了。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从五根、五力开始修,前面他全圆满了,统统具足,所以就不必要说了。祖师註经还是要详细註出来,是為我们,我们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

  这个三科十二道品,对於我们念佛往生净土的确有很大的帮助。前面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一生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在讲是疏忽了这十二个科目的修学。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对於这十二个科目要特别重视,要认真的去修学。用四念处的智慧看破宇宙人生,就是看清楚它的真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正确的人生宇宙观。四念处前面三条是人生观,后面一条观法无我是宇宙观,这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宇宙观。然后精进不懈的断恶修善,也就是要认真把自利的观念断掉,把利他的念头时时刻刻提起,念念利益眾生,造福社会。然后放下身心世界,知足常乐,心安理得,这种心态,再信愿持名,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祖师对於这个三科,為我们介绍、為我们开导,也就是帮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圆满的成就。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上一篇: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一
下一篇:一九九三年讲于美国 二十三

下载TXT文件(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华人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网,世界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