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资粮:愿(菩提心、厌离心、欣愿心)


   日期:2009/5/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菩提心

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qiān,“罪过”之义),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应该想到:我有生死的痛苦,要求出离生死,一切众生也都处在生死之中,也需要出离。他们和我本来是同一体性,都是我的多生以来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若是不想普度他们,只求自了,那是在情理上就有所亏欠,于心就有所不安。况且菩提大心不发,对外不能感通诸佛,对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众生。无始以来的恩爱怎能解脱?无始以来的冤业又怎能消除?多生多劫以来的罪业难以忏去,多生多劫以来的善根难以成熟。在修行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道因缘。即使有所成就,也必堕入偏小。因此,必须随顺自性,发大菩提心。

————————————

发菩提心,天人惊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①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优婆塞戒经》

[参考译文]

出家的人,发菩提心不算困难,在家的人发菩提心,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在家的人所处的环境,多被恶缘所缠绕。在家的人发菩提心时,从四天王到色究竟天诸多天人,都大为惊喜,发生这样的赞叹:“我现在已经得到人天的导师了。”

————————————

皈依佛法僧,发大菩提心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礼佛大忏悔文》

[参考译文]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日发这样的心愿:不为自己求人天的福报,也不求声闻缘觉的果位,甚至不求大乘权教(藏教、通教、别教)菩萨的果位。惟愿依照最上乘的佛法,发大菩提心。愿与十方法界无尽众生,一时共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发十种心往生佛国

佛告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何者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着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着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若人于此十心,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大宝积经》

[参考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如下的十种心,不是那些凡俗、愚痴、不善、烦恼重的众生所能发得出来的。是哪十种心呢?第一对一切众生,生起大慈,没有损害心。第二,对于一切众生,生起大悲,没有逼恼心。第三,对于佛的正法,不惜身命,有乐守护心。第四,对于一切法,生发殊胜的忍力,没有执着心。第五,不贪求利养,恭敬尊重,清净意念,安乐心性。第六求证佛的一切种智(即究竟真如智慧),在任何时候,无忘失心。第七,对于一切众生,尊重恭敬,没有下劣心。第八,不执着世间的议论,对于菩提道果,生决定求证心。第九,种植一切善根,没有杂染,清净的心。第十对于一切如来,舍离一切色相,生起随念心。这就叫菩萨所发的十种心。由于发起这样的十种心,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有人对这十种心,随缘成就一心,愿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倘若不得满愿,那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

菩提心能生一切佛法

菩得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

[参考译文]

菩提心犹如种子,能够生出一切佛法;犹如良田,能够长养一切众生的清净善法;犹如大地,能够保持一切世间资生事业;犹如净水,能够洗涤一切烦恼尘垢;犹如大风,普遍地游化世间而无有障碍;犹如炽盛的火,能够烧毁一切见惑烦恼。

————————————

行四种法,不离佛前

菩萨行四种法,常不离佛前。何等为四?

一者自修善法,兼劝众生,皆作往生见如来意;

二者自劝劝他,乐闻正法;

三者自劝劝他,发菩提心;

四者一向专志行念佛三昧。

具此四行,一切生处,常在佛前,不离诸佛。

《大树紧那罗王经》

[参考译文]

菩萨修持四种法门,能常不离佛前。这四种法门是,第一,自己修持善法,同时也劝勉众生,都生起往生净土见如来的意愿。第二,自劝劝他,乐闻正法。第三,自劝劝他,发菩提心。第四,一向专志修行念佛三昧。具备这四种修行,则投生受生,常在佛前,不离开诸佛。

————————————

发菩提心是修道的要门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提愿,不可缓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说明]

省庵:(1686——1734)名实贤,字思齐。早年出家,参念佛是谁,得悟,后于凤山梵天讲寺,屏绝诸缘,专修专弘净土。大众都说他是永明大师再来。临终预知时至,至期跏趺见佛来迎而化。被后人尊为净宗十一祖。

[参考译文]

我经常听到:入佛道的要门,关键是要发菩提心;修行的急务,首先是要确立大愿。大愿确立便可以救度众生,菩提心生发就能成就佛道。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么,纵然历经无量尘点劫,依然还在六道中轮回。虽然也有修行,最终只落得徒劳辛苦。所以,《华严经》说:“忘记失掉了菩提心,修持众多的善法,都属于魔业。”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这个结局,况且未曾发菩提心呢?由此可知,欲学大乘佛法,首先必须生发普度众生的菩萨愿,这是不可以延缓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已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久住故。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参考译文]

这个菩提心,是一切善中的至善。发菩提心必定会有因缘。现在我将发菩提心的因缘,概括为十种。第一,因为念佛恩深重;第二,因为念父母的恩重;第三,因为念师长之恩;第四,因为念施主之恩;第五,因为念众生之恩;第六,因为念生死轮回之苦;第七,因为尊重自己的灵性;第八,因为忏悔业障;第九,因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十,因为欲令正法得以久住世间。

————————————

菩提心就是无上佛道

菩提者,乃是无上菩提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道绰大师:《安乐集》

[说明]

道绰大师:(562—645)唐朝并州汶水人。自幼出家,讲敷《涅磐经》。后来在石壁山玄中寺看到记述东魏昙鸾事迹的碑文,深有所感,于是专修净土,讲《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示诲道俗。

[参考译文]

菩提,就是无上佛道之名称,如果发心愿成佛,那么,这个心就发得广大,周遍整个法界;这个心就发得彻底,同虚空没有二样;这个心就发得长远,尽未来际没有穷尽;这个心就发得完备,远离了声闻、缘觉的障碍。如果一发起这个菩提心,就能倾灭无始劫以来沦落生死的罪业,将所有的功德回向菩提心,都能有助于成就佛果,功德不会失灭。

————————————

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参考译文]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因为在这个娑婆世界修行,很难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容易成佛则一生便可圆成佛果;很难入道则累劫难以真有成就。因而,往古的圣贤大德人人发愿往生,千经万论也处处指归西方净土。末法时期众生修行,没有哪个法门能够超胜净土法门的。

然而,《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少善根、福德的人不得往生,多善根、福德的人才能生到净土。而所谓的多福德,莫过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所谓的多善根,也莫过于发普度众生的广大心。所以,暂时称念佛号的功德,便胜于百年布施的功德;一发无上菩提心,便超过历劫的修行。

念佛本来是为了成佛,如果不发菩提心,那么,虽然念佛又为了什么呢?发菩提心本来是为了修行,如果不能生到净土,那么,菩提心虽发也容易退失。所以,播下大菩提心之种子,必须以念佛的犁来耕耘,道果才会自然增长。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进入净土之海,才能决定往生西方成佛。

————————————

念佛与智悲,相共助成

凡公临私养,历涉缘务,虽造次而常内心不忘于佛,及忆净土。譬如世人切事系心,虽经历语言去来坐卧及种种作务,而不妨密忆,前事宛然。念佛之心,亦应如是。或若失念,数数摄还,久久成性,任运常忆。

如此系心,任运常遮一切恶念。设欲作恶,忆佛之故,恶不能成。纵使随恶作恶业时,心常下软;如身有香,自然离臭。又复觉心微起恶念,即便忆佛;以佛力故,恶念自息;如人遇难,求彼强援,必得免脱。

又若见他受苦时,以念佛心,怜悯于彼,愿其离苦。若断刑狱,以念佛故,生悯念心。虽依王法,当密作愿云:我行王法,非我本心,愿生净土,誓相救济。凡历一切境界,若善若恶,由心忆佛,皆心念作愿。故普贤愿王云:作一切恶,皆不成就;若作善业,皆悉和合。即此意尔,如是相续念佛在心,能办一切净因功德。

遵式大师:《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说明]

遵式大师:宋代高僧,名遵式,字知白,真宗赐号慈云。天台宁海人,治定往生净土忏仪,请观音消伏毒害忏仪,金光明忏法。被后世称为慈云忏主。

[参考译文]

无论为公事还是作家务,处理诸多缘务,虽然忙碌而内心常不忘记佛,以及忆念西方净土。譬如世人有切身大事挂在心上,虽然交谈、去来、坐卧,以及做种种事情,而不会妨碍潜密忆念;那件切要大事历历分明,念佛之心也应当这样。倘若偶尔失掉佛念,应当赶紧将念头摄回到念佛上。这样,久久成为习惯,便会自然而然地忆佛念佛了。

这样的系心念佛,自然常会挡住一切恶念。假如念佛人企图作恶事,由于忆佛念佛的缘故,恶事便做不成。纵使为报怨而作恶事,心也常会柔软,如同身心染香,自然离臭。有时觉察到内心微起恶念,马上念佛。由于佛力的加被,恶念自会息灭。如同人遇难,呼求他人强力的援助,必定脱免灾难。

有时倘若看到他人遭受苦难,以念佛心怜悯当事人,愿望他脱离苦患。假若审理狱案,应以念佛心而生怜悯,愿他离开苦难。虽然依照王法执行,应当内心作愿:“我执行王法审理,并非我的本意,愿我往生净土后,誓来救济你。”

凡是历涉一切或善或恶的境界,都不离念佛。都应当心念作愿求生西方。所以,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说:“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就是这个意思,这样不间断地心心念佛,能够积累一切净因功德。

————————————

常发代众生受苦心

常人谓,净土宗惟是送死法门(临终乃有用)。岂知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常以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众生之宏愿。

修净土宗者,应常常发代众生受苦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其受苦。所谓一切众生者,非限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经说,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说,不可说许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众生,所造种种之苦,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其多苦,请旁人分任。

弘一大师:《净土法门大意》

[参考译文]

一般人常说:净土宗只是送死的法门(临终才有用),那里知道净土宗以大菩提心为主。经常抱持着积极的大悲心,恒发救济众生的宏愿。修净土宗的人,应当常常发代替众生受苦的心。愿以一肩负担一切众生,代替众生受苦。所谓一切众生,不是限于一县、一省,乃至全世界。如果依照佛经的说法,这样世界的形状,还有不可说,不可说许许多多的世界。由于有这么多的世界。凡是这一切世界的众生,所造的种种的苦业,我愿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负担。决不畏惧其多苦,而请旁人分任。



--------------------------------------------------------------------------------

2、厌离心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

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世间人民共争无关紧要的俗务,在这个浊恶极苦的世界,勤劳身心,经营事务,求得自给自足,聊度一生。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等芸芸世人,苦心积虑,忧念重重,为妄念所驱使、奔波劳碌,没有停息之日。没有田地时忧田地,没有住宅时忧住宅。对于家亲眷属,资生财产,没有的时候,心存忧虑;拥有的时候,还是同样的忧患。攀缘竞比,极力要与豪富者齐等;稍微积累了一些财物,又担心遭遇横祸,不能常保。水灾、火灾、被抢、被偷等祸,以及过去世或现在世的怨家债主,都可能突然带来灾祸。如同火能焚烧、水能漂没、盗能劫夺、贼能偷窃,转瞬间全部的财物都可能荡然无存。世人的悭吝心非常坚固,一旦财物失去,心中便愤恨不已。一切世人临命终时,所有的眷属财物,不得不舍离,独来独去,孤独无侣。无论贫富贵贱,都同样的忧苦无尽。

————————————

一切时中,萦记心愿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参考译文]

什么才叫作愿呢?每时每刻中都厌恶娑婆世界的生死悲苦,欣慕西方净土的菩提法乐。凡所作的事情,或善行、或恶业,随时审察。善行回向求生极乐世界,恶业则忏悔并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唯有这个心愿,没有别的志向,这就叫作愿。

————————————

欣厌具足,了脱生死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

《印光大师全集》

[参考译文]

念佛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求了脱生死;既然是为了生死,那么,对生死的苦患,自然应生厌离心;对西方净土的快乐,自然应生欣慕心。这样,信愿二法,在一念之间就圆满具足。再加上志诚恳切,如子忆母地念佛,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融彰现。犹如太阳当空,纵然有浓霜层冰,不久也会融化。

————————————

即尘劳而觉路

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

觉明妙行菩萨:《西方确指》

[参考译文]

你们忧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吗?我有一个办法:只要发个远离尘俗、求佛度脱的愿,用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的心,换掉日夜辛苦、竞求名利的心,这样便可转尘劳烦恼为觉悟之路。

大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嗔恚相、欢喜相等等,不仅仅是在身上表现出来,才称为被尘网所牵制勾连,只是心中略微染上这些意念,就属于障碍道业的因缘。你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应当令身礼拜阿弥陀佛,口持诵阿弥陀佛,心忆念阿弥陀佛,不涉及丝毫其他的一切意念。真能这样做的话,便能将心垢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

人身难得,急早修持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西方急急早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

窗外日光弹指过,为人能有几多时。

《德森法师净土诗》

[说明]

德森法师:(公元1882一1962年)江西兴国人,三十一岁出家。卓锡苏州灵岩寺,专修净土。曾助印光大师创建弘化社。预知时至,临终时,连呼三声:“决定成佛!”而化。室有异香,火化得舍利甚多。塔于灵岩。

[参考译文]

人身难得,现在已经得到了;佛法难闻,现在已经闻到了。

这个轮回之身如果不在今生度脱,又还能等到哪一生度脱呢?

西方净土应当趁早急切地修持,生死无常,不可期待来日啊!。

窗外的日光,弹指顷倏尔而过;作为人身,还能有几多光景呢?

————————————

出离心是修净土的根本

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要能透脱人世间种种缠缚(妻儿子女、功名富贵、生活享受),谈谈容易,做到很难。甚至有的出家人,虽然摆脱了世间的家庭眷属、名誉地位,可是内心仍夹杂着自己想当佛教领袖、群众导师。于是大占山头,大收徒众,重用亲信,宗派相争,生活享受如同富翁。这与释尊舍皇位离王宫,林间度夜,托钵乞食,真是鲜明对比。所以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样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

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己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著;那么你的镜子就擦不干净了。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是个最根本的。

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

————————————

求人天福报,难生西方净土

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众生,智慧微浅,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佛言:彼等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深著世乐,人间福报。虽复修福,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欲相救免,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弥勒菩萨启问:“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一类众生,虽然也修善积德,但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佛回答:“这一类众生缺少智慧,以为西方净土的快乐不如天界,所以不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说:“这一类众生如此虚妄分别,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修善虽得生天,但天福享尽,仍然生死轮转。他们怎么能得到轮回的解脱?”

佛言:“这一类众生所修的善行,只是贪求世间的快乐,人间的福报。不求佛的无上智慧,而深深贪着虚幻的世间快乐与人间的福报。虽然他们也广修福德,求人天的果报。到了果报酬偿的时候,一切衣食用具丰足,而不能出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牢狱,命终之后,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属为这类众生忏罪诵经,希冀救度。但是,这一类众生受邪知邪见的业力所主宰,执迷不悟,所以永远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不得解脱自在。

————————————

欣厌深切,方得往生

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想甚深,方得往生。

《善导和尚集》

[参考译文]

娑婆世界虽然苦难,但是身处其中的时间长,实在不容易发个离开之心;西方净土虽然快乐,但是大家都不曾到过,怎么能够容易相信瞬刻往生呢?必须对于娑婆世界生出真切的厌恶心,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生出极深的渴想神往心,才能够往生。

————————————

厌离行与欣愿行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以来,为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第十疑

[说明]

智者大师:又称智颉,隋代高僧。受止观于慧思禅师,创兴天台宗,亦兼修净土;临命终时,面西念佛而化。

[参考译文]

有人问:如今发愿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道作什么修行,以什么为种子,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回答:要想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具备二种行愿,决定能够往生。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

厌离行是指:凡夫无始劫以来,被五欲缠缚,轮回五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遭受种种的苦难。如果不起厌离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心,便不会有出头之日。应当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欲色、色界、无色界)的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西方净土的法性生身,这是厌离行。

第二,欣愿行含摄二种含义。其一,首先明了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意义。往生西方净土,是为了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其二,观察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妙好事相,欣心发愿往生。经常修行念佛三昧,以及将布施、持戒等所修的一切善行,都回向一切众生,愿同众生一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能得往生,这就叫做欣愿门。

————————————

野狐狸的比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童子来,欲取其两耳,狐闻益惧,然思两耳犹无关于性命,仍复忍之。俄复有人曰,皮可补裘,狐大骇曰:若取我皮,必至断头剖腹,其可忍乎?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而此狐竞走脱矣。人在三界牢狱,无异厨房,业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乃可死里逃过。错过强壮之时,狐尾已经割去;若到桑榆迟暮,已将断头剖腹矣。苟非立弘誓愿,奋不顾身,其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乎?

周安士居士:《西归直指》

[参考译文]

野狐狸黑夜偷入厨房,饱餐一顿后便睡着了。睡到天亮不能逃窜,于是野狐狸假装死亡,等待人将自己抛弃。不一会儿,果然有想抛弃野狐狸的人。旁有一人说,狐狸尾巴很好,待我割下狐狸尾巴后再抛弃。狐狸听着害怕,忍痛任人割其尾巴。一会儿来了一少年,要割取野狐狸的两耳。狐狸听到更为害怕,继而思忖两耳被割去,也尚不会致命,便仍忍痛受之。一会儿又有人说,狐皮可补裘衣。狐狸大惊道:倘若剥我皮,必至断头剖腹而死,这怎可忍受呢?于是奋然跳起,向外狂奔。这样,这只野狐狸竞走脱了。

人在三界牢狱,无异野狐狸入厨房。现已托胎为人,已难逃于一死。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方可死里逃生。很多老人家已经错过强壮之时,犹如狐尾已被割去;倘若延误到迟暮之年,便是将要断头剖腹之时了!这样看来,如果不立大誓愿,奋不顾身,怎能跳出迷途,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呢?

————————————

万缘放下,一念单提

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静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所谓休歇者,“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也。

黄念祖居士:《谷响集》

————————————

真假信愿的勘验

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辩。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法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日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

紫柏大师:《紫柏老人集》

[说明]

紫柏大师(1543—1603):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尊称为紫柏尊者。著述甚丰。

[参考译文]

信愿念佛的心到底真不真?勘验关头,只是必定要在欢喜与烦恼两处中取得分晓。在这两种境况中,真心与假心就可以很明显地辨认出来。大抵真心念佛的人,于令人欢喜、令人烦恼的境界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都不能动摇他的心,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可喜可怒的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抛到脑后去了,这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而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的话,我的舌根必然破烂。

[编者注]

我们常常都说:“只要真信切愿,必定往生”。那么,到底何谓‘真切之愿’?紫柏大师开示,便是一种检验标准。请诸位不妨依此常自检点。

————————————

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我们在生死关头,唯有两种力量:其一,心绪多端,神识坠向心念重的方所,这是心力。其二,如人负债,神识首先被牵向负债多的方所,这是业力。业力最大,心力更强。因为业力没有自性,业力完全依心而起。心能造业,心也能够扭转业力。所以,唯有心力最重。业力强大,也能使神识转生。如果以势大的心修持净业,则净业的力量便强大。这样,念佛之心重、往生之业强,唯有西方净土是自己趋向之处。那么,他日命终,决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生到其他的地方。

————————————

渡河逃命,十念相续

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

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昙鸾大师:《略论安乐净土义》

[参考译文]

比如有人在空旷无人的地方,遇到过去结下怨仇的盗贼。盗贼拔刀凶猛地要来杀害这人,这人见状赶紧逃命。奔跑中,只见有一条河横在前面,倘若能够渡过这条河,生命可得保全。那时,这人专志思索渡河的方法:我到河边,是穿衣渡河?还是脱衣渡河?倘若不脱衣服,恐怕游不到河岸;倘若脱衣服,恐怕耽搁时间被贼赶上。当时,这人只有如何渡河的念头,更没有其他的杂念。唯有思忖如何能过河,这就是一念。这样不夹杂他念,就叫做十念相续。

修行的人也同样如此。念阿弥陀佛,正如那人念如何得渡河那样,经过十念。或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念阿弥陀佛的相好,或念阿弥陀佛的光明,或念阿弥陀佛的神力,或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或念阿弥陀佛的智慧,或念阿弥陀佛的本愿。不间杂其他的心念,心心相继,乃至十念,这就叫作十念相续。

————————————

斩断世缘,早办前程

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欲望娑婆之脱,安养之生,难矣。不生安养,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会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什么事?

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居士今日要务,惟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加以斋戒二字,尤为尽美。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王日休居士:《龙舒净土文》

[参考译文]

如果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尽力提起,意欲脱离娑婆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难得成功的;若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想了脱生死是很难的;未能了脱生死,而想不堕到恶道,又是极难的。纵然一生两生不失人身,又能济得什么事呢?

不以念佛作为最紧急重要的事务,而以世间小善念念挂怀、日夜奔走;不把了生死大事放在优先地位,而把求人天福报放在优先地位;这是不明白轻重缓急。居士今日亟须做的,惟当谢绝人事,一心念佛。兼以奉持斋持,尤为尽善尽美。一般说来,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悠悠散善便能到的。万劫生死,不是因循怠惰便能解脱的。无常迅速,死亡早晚便到,怎能不趁早预办往生的资粮呢!

————————————

生死无常,急宜念佛

昔一僧探俗友,劝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故。友曰: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诗曰:

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

周克复居士:《净土晨钟》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僧人探望俗友,劝告俗友说:生死事大,应当赶紧念佛。俗友回答:“有三件大事没有了结,目前没有时间念佛。”僧人问你有哪三件事没了呢?俗友说:“父母待送终、儿子待娶亲、女儿待出嫁。”僧人听了,默然而退。不久,俗友忽然亡故,僧人去吊唁,作诗一首:“吾友名叫张祖留,我劝他赶紧念佛,他回答说等到三件大事了却后再念吧。可惜阎王老子不管你大事不大事,三件大事没来得及了却便来将此人勾去。”

[编者注]

古人说“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又说“世事无穷,生涯有尽。”如此看来,若真正发愿念佛,精进修持,应当从今日开始,此刻开始,决不拖延!

————————————

至心念佛,如救头然

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内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世间一切极重的痛苦,都无过于生死之苦。如果生死不能了脱,必定将要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这样已是痛苦不堪,更何况没有跳出轮回,还难免堕落。一念之差,就会堕入三恶道。古德说:“三途容易入而很难出,地狱时间长而痛苦重。”一想到这里,能不忧心如焚?所以现在就应该痛念生死,像丧了父母那样痛心,像救头上火烧那样急迫。

————————————

拔除爱桩,乘愿往西

净土法门,千妥万当,不容拟议。且此一句佛,开口便道著,有何难念?然举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其故何也?只为娑婆念重故也。正如万斛(hú,一斛等于十斗)之舟,欲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你若向船头钉一桩,不肯拔去,其能进否?所以虽日日念佛,西方尚远,往生无分。今念佛人,若能得娑婆世界上一切恩爱、一切产业、一切怨债、一切欲乐嗜好,一刀两断,不复回顾,但专持佛名不舍,任运度日,则往生自然可必。

骆季和居士:《净土三要述义》

[参考译文]

净土法门非常稳妥,非常便当,这是不容有丝毫怀疑的。并且这一句阿弥陀佛,开口便能念,有什么难得呢?然而,世间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因就是对娑婆世界的贪念重。正如万斛之舟,如果乘风张开帆蓬,便有瞬息千里的力势;倘若你在船头钉一个桩子,不肯拔去,这条大船还能前进吗?所以,虽然天天念佛,而西方极乐世界尚还遥远,便不得往生。现在的念佛人,倘若能将娑婆世界上的一切恩爱、一切产业、一切怨债、一切欲乐嗜好,一刀两断,不再有丝毫回顾留恋。只是专持佛名,永不舍弃。这样(不再东攀西援的)任运度日,则往生自然必定成就。

————————————

念佛人不可贪生怕死

凡修净土之人,每念世间一切无常,成必有坏,生必有死。若不亲闻佛法,则舍身受身,轮转三界,四生六道,无解脱期。我今有缘,得闻正法;得修净业,惟佛是念,舍此报身,当生净土;入彼莲胎,受诸快乐。永脱生死,不受轮回。此乃大丈夫生平之能事也。

大凡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养成习惯。一边念佛,一边生死根株只听其潜滋暗长。则心成业熟,待至命终时,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心力被其牵引,而不能自主,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妄生计较。眼前境地,不加好恶贪恋之意。自然功夫纯熟,随其心之专注,而如愿以偿矣。

优昙大师:《莲宗宝鉴》

[说明]

《莲宗宝鉴》一书,全名《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因》、《念佛宝鉴》,十卷。元代庐山东林寺善法堂主优昙普度大师著。广述念佛之要旨,为珍贵的念佛策励之书。

[参考译文]

凡是修净土的人,应当时刻痛念世间一切人、事、物、情,终归无常。有成必有坏,有生必有死。倘若不亲闻佛法,那么舍此身、受后身,轮转三界(欲界、色界、天色界),流浪四生(胎卵湿化)六道,永远没有解脱之日。我现在有缘闻到正法,得以修行净业,专念阿弥陀佛,舍弃这个业报身,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莲花中化生,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永远解脱生死,不再轮回六道,这正是大丈夫一生最难能可贵的宏大事业。

大凡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可贪生怕死。倘若今日即死,今日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怎么可以今日缘尽要死了,自己却心不情愿?既然贪恋世俗尘境,不能看破放下,便会因这贪恋之心形成障碍,养成习惯。一边念佛,一边听任生死根株潜滋暗长;那么,此心贪恋五欲境界的业果成熟,到临命终时,便会出现受生到善道或恶道的境象。境象现前,则心力必定被其牵引而不能自主。这样,平常都说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便只有落空了。所以,修西方净土的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随顺往昔的业力,不妄生计较心。面对目前的处境,不加喜欢、厌恶这些的贪恋(好恶终归属于贪)之意念。这样,功夫自然纯熟,随着这心念的专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望必定能达到。

————————————

轻爱纯念 得生净土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此二语,可谓刮翳①眼之金牌,活膏盲之圣药。凡有志于求生极乐者,宜以此书之于屋壁,铭之于肌肤,时时庄诵,念念提撕②。于娑婆之爱,日务求其轻;极乐之念,日务求其一。轻之又轻之,以渐阶乎无。一之又一之,以渐邻乎极。果能如此,则此人虽未脱娑婆,不是娑婆之久客;虽未生极乐,已是极乐之嘉宾。临终正念现前,往生极乐必矣。

幽溪大师:《净土法语》

[说明]

幽溪大师,即傅灯,号无尽,明代高僧。戒行清苦,学识高超,后住幽溪高明寺,立天台祖庭,被誉为“中兴天台”的人,世称幽溪大师。著有《圆中钞》。

[注释]

①翳(yì):眼中有遮蔽视线的膜。②提撕:提醒、警觉。

[参考译文]

爱欲不重不会生到这个娑婆世界,佛念不纯一难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刮去眼内障物的金牌,是疗治绝症的圣药。凡是志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当将这二句话书写在屋壁上,铭记在内心。时时庄重地诵读,念念警觉自省。对于娑婆世界的爱欲,每日务求其轻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念,每日务求其纯一。娑婆世界的爱欲,轻淡又轻淡,渐渐以致消除。发愿往生的心念,纯一又纯一,渐渐到达极点。果能这样的修持,那么,此人虽然尚未脱离娑婆世界,但已经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虽然尚未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然已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嘉宾。临命终时,正念现前,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将死字贴在额颅上

欲心不贪外事,专志念佛,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印光大师文钞》

[参考译文]

如想要心不贪恋外事,专志念佛,也没有什么奇特奥妙的方法,只要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如果解脱生死的心真切,对于念佛往生之理信得及,不生一念怀疑迷惑的心,那么,这样的念佛人虽然现今未出娑婆世界,但已不是娑婆世界的久客;虽然目前还未生到西方净土,却就是极乐世界的嘉宾。

————————————

逆顺现前,不改往生之愿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可谓切矣。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假若赤热的铁轮在头顶上旋转,不因为这个痛苦而退失往生净土的心愿。假若转轮圣王殊胜微妙的五欲享乐出现在面前,也不因为这种享乐退失往生净土的心愿。这些极端的忤逆与顺境,尚且不改移所发的往生之愿,何况世间小小的逆顺境界,怎么能引转往生之愿呢?能发这样的愿才可称为真切。


--------------------------------------------------------------------------------

3、欣愿心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注释]①五趣:天,人,畜生,饿鬼,地狱。②无极:无尽之意,意同涅槃。因涅槃之妙理与万德周遍法界,无处不至,故称无极。另,此处“无极”也含有“净土法门乃极端的方便,不可穷极”之意。③譊譊:争吵;喧闹。

[参考译文]

佛劝勉大众:你们每个人都应该精进勤奋,依照经语,努力改过自新。这样必定能够超脱生死轮回,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一旦往生,便能横超五道,永不再堕三恶道。这个净土法门是凡夫疾捷成佛的殊胜大道,修学易而成功高;但由于多数人不相信,所以虽然容易往生但往生者寥寥无几。西方极乐世界中,往生者都能事事如意。

修因(信愿念佛、求生极乐为因)得果(往生极乐、证得菩提为果),自然可以往生到那里。所以,你们应当对娑婆世界生厌离心,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净无垢染,心如虚空。精进修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便能得到极长生,寿命无穷,快乐无边,见佛闻法,究竟佛道。你们为什么还要贪著世事,争竞喧闹,对空幻无常的世相,忧虑不已呢?

————————————

深信之后,便要发愿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可无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可无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

[参考译文]

这样相信后(信自、信他、信理、信事、信因、信果),便可了知娑婆世界就是自心所变现的秽土;而自心的秽恶,理所当然应当厌离。极乐世界就是自心所变现的净土;而自心的清净,理所当然地应当欣求。

厌离秽土,必须彻底厌离娑婆,决心横超三界,方可没有什么可再舍;欣求净土,必须彻底求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方可没有什么可再取。所以四明尊者的《妙宗钞》说:欣取净土与舍离秽土若能达到极处,便与无取无舍没有两样。假若不从事相上发愿,舍秽土取净土,而只是推崇理体上的不取不舍,这就是固执理性而废弃事修,既然废弃事修,理性也就不会圆通明达。假若明了所有的事相就是法性,那么,欣取净土就是法性,舍弃秽土就是法性。一取一舍,无不都是真如自性。所以,信的后面一定要说明发愿。

————————————

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舍利佛,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佛说阿弥陀经》

[参考译文]

佛又叫着舍利弗道,众生听到了上述西方极乐世界重重好处,应该都要发出愿心来,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为什么劝人发愿心,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因为能够同了这样许多最上等的善人(一生补佛的大菩萨),都聚会一块的缘故。佛又叫舍利弗,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要有有多善根、福德、因缘的。若善根、福德、因缘少,就不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大菩提心、执持名号、求生西方,即为多善根、福德、因缘)

————————————

发愿往生者,永不退转菩提心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

[参考译文]

佛又叫着舍利弗道,若有人已经发愿,现在发愿,将来发愿,要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的,这许多人,无论已经往生(已发愿者),无论现在往生(现在发愿者),无论将来往生(将来发愿者),都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并且还可一直修到成佛,不会退转。

佛又叫舍利弗道,所以舍利弗,你要晓得许多善男子善女,若有信心的,就都因该发愿心,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

念佛拔苦,永出轮回

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缘。游步三界,无所挂爱,开示正道,度未度者。

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亦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若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参考译文]

佛告弥勒菩萨:真实敬佛,即是无比的大善,应当老实念佛,截断狐疑,拔除爱欲,远离恶业,杜绝入恶道的根源。乘佛的威神游化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断除牵挂障碍。宣示净宗圆顿妙法,劝导苦海沉浮的人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你们大家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无限久远以来,辗转于五道(天,人,畜生,恶鬼,地狱)之中,身苦心忧,无有尽。生时苦痛,衰老苦痛,病极苦痛。死亡苦痛。身体丑恶不洁,臭秽难闻。你们应当发决断心,断恶修善,洗除贪嗔痴的心垢,言行相符,心口如一。

倘若你们能够度脱自己,还应当辗转救度其他的众生,至心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虽然一生精进勤苦,但其实,待到往生之日,回首一生,也只如片刻。而命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后,妙乐无边,永远拔除生死根本,不再有苦痛烦恼的忧患,寿命千万劫,自在随意。

————————————

愿生清净的佛刹

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华化生,不由父母,汝当生彼。

《十住断结经》

[参考译文]

当时,参加法会的有多达十亿的信众,他们自知在一处死去,又生到别处,牵连不断。贪欲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他们都乐意生到无欲的国土。佛说:“从这个世界往西方过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无量寿佛的国土清净,没有淫秽,嗔怒,愚痴。那里都是莲花化生,不必受胎于父母,你们应当往生无量寿国。”

————————————

文殊大士发愿往生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文殊师利发愿经》

[参考译文]

但愿我命终的时候,灭除一切的障碍。

面见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生到阿弥陀佛国土后,成就圆满一切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为授记。

————————————

不能自度,安能度人

有未入菩萨位①、未得阿鞞跋致②、受记别③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不能自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败坏,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④,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

龙树菩萨:《大智度理论》

[注释]

①菩萨位:菩萨修佛果因行之位。通常分十地,从欢喜地到法云地。②阿鞞跋致:不退转地,八地菩萨所证。③受记别:从佛受当来必当作佛的记别。④法位:真如的异名。真如为诸法安住之位,所以称法位。

[参考译文]

有众生由于没有证得菩萨位,未证得不退转地,未能受佛记别。这类众生如果远离诸佛,便会毁坏原有的善根,淹没在烦恼海中。没有能力度自己,又怎能救度他人呢?比如有人乘船,船到中流便败坏,试图济度他人,反倒自己沉入水中。又比如用少许热汤投到大冰池里,虽然当时消解了一点冰块,然而过不久,洒汤之处更成厚冰。菩萨未能证入真如实相,如果远离诸佛,凭自己微少的功德,又不具备方便善巧力,期望度化众生,虽然有少许的利益,最终反更坠落。

————————————

新发心菩萨应求生净土

新发意的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传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

[参考译文]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根机与悟解都软弱乏力,虽然说发心救度众生,但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譬如小鸟,翅膀鸟羽还没有长成,不可以逼令小鸟高翔。小鸟首先应依傍树林,在树枝间学飞,等到鸟羽长成有力后,方可舍弃树林去高空飞行。初发心的菩萨也是一样,首先应乘佛愿力,求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等到法身慧命成就后,随顺机感回转娑婆世界饶益众生。

————————————

取大悲船,入生死海

譬如二人,俱见父母眷属没在深渊。一人直往,尽力救之,力所不及,相与俱没;一人遥走,趣一舟船,乘来济接,并得出难。菩萨亦尔,若未发心时,生死流转,与众生无别。但已发菩提心时,先愿往生净土,取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龙数菩萨:《大智度论》

[参考译文]

譬如有二人,同时见到父母眷属淹没在深渊里,一人直接跳入深渊,竭尽全力搭救。然而,力不从心,与父母眷属全都沉没在深渊。另一人见父母眷属陷溺在深渊,赶紧到远方寻到一条船,乘船来济救,便与父母亲属们一道出离苦难。菩萨也是这样,倘若没有发菩提心时,与众生一样流转生死之流。但已经发菩提心时,应当首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取得大悲船,乘无碍辩才,入生死海,济运众生。

————————————

凡夫菩萨,须常不离佛

问: 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斯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参考译文]

有人问:诸佛菩萨应该以大悲为事业,如果愿欲救度众生,就应当愿意生在三界内(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上途(血途,刀途,火途)中救度苦难众生,为什么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图得自身的安乐你呢?舍离众生,便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碍菩提道。

回答:菩萨有二种。第一种,久远以来修行菩萨道,已经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类大菩萨如果舍离众生,那么,以上责必备,实当成立。第二种,没有证得无生法忍而会退转的菩萨以及初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应须常不离佛,成就忍力后,方可处身在三界内、在恶世中救度苦难众生。所以,《大智度论》说:具足烦恼缠缚的凡夫,有大悲心,愿意生在恶世,救度苦难众生,是绝对办不到的。

————————————

净宗十六字诀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誓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彻悟禅师语录》

[说明]

彻悟禅师(1737——1880):清代乾嘉时人,名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为临济三十六世。栖心净土,主张莲宗。被推尊为净宗十二祖。年七十岁,面西合掌,端坐念佛,见佛垂引而化。

[参考译文]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誓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是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如果学佛的人,真正为了解脱生死的心不发;那么,对他所说的一切开示,都将成为戏论;只是听听而已,不起真正作用的。

————————————

幸闻佛法,顿生信愿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得人生,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

《印光大师全集》

[参考译文]

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现在,我们幸运地得到人身,生在了中国,闻到了佛法。所不幸的是,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无力速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了生脱死。但是又幸庆自己闻到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的大权善巧、异常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的净土法门,实在是莫大的幸运。如果不是无量劫来,深植善根,怎能一闻到这不可思议的法门,便顿时生起真信,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

欲求归宿,应修净土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华中,不落恶趣之谓也。又如春月远行,先须备雨具,骤雨忽至,则无淋漓狼狈之患。先备雨具者,修净土之谓也;骤雨忽至者,大命将尽之谓也;无淋漓之患者,不至沉沦恶趣受苦恼之谓也。且先觅安下处者,不害其干事;先备雨具者,不害其行远途。是修净土者,皆不妨一切事务,人何为而不修乎?

王日休居士:《龙舒净土文》

[参考译文]

譬如人到大城市中,必须首先安顿好住宿,然后才出外办事。这样到天暮昏黑的时候,便有投宿的地方。首先安顿住所比如修行西方净土;天幕昏黑比如死亡到来,有投宿之地即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托生莲花中,不再堕落到恶道。又比如阳春时节去远方旅行,必须首先具备雨具,暴雨突然来到,便不会有淋漓狼狈的忧患。先准备雨具即是修行西方净土,暴雨忽然来到即是大命将尽;没有淋漓的忧患,即是不会沉沦恶道遭受诸多苦恼。况且首先寻觅安顿好住所,并不妨碍办事;首先准备雨具,并不废弃远方的旅程。可知修行净土的人,全不妨碍一切世务,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去修持呢?

————————————

念佛当生四种心

念佛当生四种心。一、无始以来造业至此,当生惭愧心。二、得闻此法门,当生忻庆心。三、无始业障,此法难遭难遇,当生悲痛心。四、佛如是慈悲,当生感激心。此四种心有一,净业即能成就。

《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念佛人应当生起四种心。一、无始劫以来造业到现在,当生惭愧心。二、幸而闻到这个净土法门,当忻庆心。三、由于无始劫的业障,很难遇到这个殊胜的法门,当生悲痛心。四、佛是这样的大慈大悲,当生感激心。如能具备这四种心的任一种,就能够成就净业。

————————————

未能往生的原因

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分,止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

莲池大师:《莲宗诸祖法语集要》

[参考译文]

有人问:今见世人,念佛的人多,往生西方净土成佛的人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这里有三个原因。第一,口里虽然念佛,心中却怀恶意,由此不得往生。第二,口里虽然念佛,心中胡思乱想,由此不得往生。第三,口里虽然念佛,心中只愿求来生的富贵,或者说我这样的凡夫,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我的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这些意愿不契合佛心。佛指引你往西方极乐世界,你却自己不愿意往生,由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的人,应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得疑惑。

————————————

精修净业,预办盘缠

古人云: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当思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石火电光,眨眼便过。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阴,念一日佛名,得一时功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终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稳当当了也。若不如此,后悔难追。

天如禅师:《净土或问》

[说明]

天如禅师:元代临济宗禅僧,又称维则。吉安永村(江西吉安)人,俗姓谭,号天如。幼于禾山剃发,后游天目山,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为其法嗣,大宏临济宗风。敕赐‘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及金襕衣。注楞严经会解二十卷,盛行于世。复穷究永明之教旨,兼弘净土教,著《净土或问》,破除净土教之疑惑,策进修行。

[参考译文]

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应当思惟: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真是像石火电光,一眨眼间,便过去了。因此,应该趁现在未老未病之前,抖擞精神,把世事看清淡些,能得一日光景,就念一日的佛名;能得一时的功夫,就修一时的净业。不管它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的车旅费已预先备办好了;我的前程已经稳当有把握了。如果不这样做,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

以娑婆之苦,遥观净土之乐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援;果能如此恳切,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参考译文]

这样相信了以后,愿意往生的心就会真切生起来。更进一步将西方净土的乐,来对比我们娑婆世界的苦,自然就会升起深切的厌离心,就象远离坑厕,逃离牢狱那样;将娑婆的苦来遥想西方净土的乐,自然就会起欣乐的心,就像回归故乡,奔向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病苦想良药,如婴儿思慈母,如避冤家持刀相迫,如堕水火急待援救。如果真能这样恳切的话。那么,一切世间事缘,都不能引转他了。

————————————

直指迷源须念佛

娑婆苦海泛慈舟,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须念佛,横波径度免随流。

千生万劫长安泰,五趣三途尽罢休。

纵使身沾下下品,也胜豪贵王阎浮。

梵琦《西斋净土诗》

[说明]

梵琦(1296——1370):字楚石,又字昙曜。明代“第一流宗师”(智旭语),梵琦继承了禅宗自心觉悟,不求知解的思想,甚或呵佛骂祖,门风高峻。临终时示微疾,沐浴更衣,跏趺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置笔,对梦堂说;“师兄,我去也。”梦堂说:“何处去?”梵琦说;“西方去。”梦堂说:“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梵琦乃震威一喝而逝。这位曾云“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的禅师却著诗推重西方净土,令人寻味。

[参考译文]

慈舟飘泛在娑婆世界的苦海中,

生死的此岸能否顿超到解脱的彼岸?

释迦佛直指迷惑的根源,劝告我们念佛,

念佛度生死,横截业力流转。

可得千生万劫长久平安康泰,

五趣三途的恶果也全都休止。

纵使下下品往生西方净土,

也胜过在娑婆国土作富豪权贵。

————————————

一切功德回向往生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印光大师全集》

[参考译文]

日常生活中,所有一丝一毫的善行,以及诵经礼拜的种种善根,将这些功德,全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能这样做,那么,一切行门都可作为净土的助行,犹如聚集众尘而成大地,汇聚众流而成大海,广大渊深,谁也不能穷尽。同时,必须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所有修持的功德,普为四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死众生),以及十法界的众生回向,则如火添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也能迅速成就自己的大乘殊胜行愿。倘若不知这些奥义,则是凡夫二乘(声闻乘、缘觉乘)自利的见解。虽然修持妙行,所招感的道果却是卑劣的。

————————————

二种类型的回向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

[说明]

昙鸾大师(476—542):元魏时期人。少出家,苦节力学,穷究佛典,兼通外籍,号为神鸾,倡导净土法门,临终往生瑞相昭然。

[参考译文]

回向有二种类型,第一类:祈愿共同往生极乐净土回向。第二类:还入娑婆广度众生回向。第一类回向是以自己的所有功德回向施给一切众生,发愿与一切众生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类回向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证得正定智能,成就善巧方便力后,便倒驾慈航,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同求证佛道。或共同往生回向,或倒驾慈航回向,都是为了拔济众生,渡过生死苦海。

————————————

磁石吸针,心感佛愿

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

诸佛众生,同一觉源;迷悟虽殊,理常平等。正由一理平等,天性相关,故得任运拔苦与乐。况无量寿佛因中,所发四十八愿,誓取极乐,摄受有情。

今道果久成,僧那’久满。故凡百众生,弗忧佛不来应,但当深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傅灯大师:《净土生无生论》

[注释]

①僧那:梵语,意指弘誓。

[参考译文]

我心祈感一切佛,阿弥陀佛即刻遥相呼应。众生与佛天性相联,譬如磁石吸针,互摄不舍。

诸佛与众生,同一种觉悟的本源;虽然迷与悟悬殊很大,但理体却永远平等无二。正是由于理体平等,天性相关,所以,阿弥陀佛可以不假造作地拔众生的苦,施众生的乐。何况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发过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摄受接引十方世界有缘众生。

如今阿弥陀佛早已成就了佛果,圆满了大愿。所以,我们不必担忧阿弥陀佛不来接应。只要我们深信阿弥陀佛,忆念阿弥陀佛,经常发愿,誓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话,便如同磁石自然吸针一样任运乘佛大愿往生西方。然而,磁石能够吸铁,但却不能吸铜;针能够契合磁石,但却不能契合玉石。犹如阿弥陀佛能够救度有缘的众生,但却不能够救度无缘的众生。众生容易感通阿弥陀佛,但却不容易感通其他的诸佛。这不正是说明众生与佛的誓愿力相关互应吗?由此可知,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信、愿、行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

一一莲花见佛身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华上,一一莲华见佛身。

李商隐:摘自《莲花世界诗》

[说明]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青少年时热衷仕途。中岁丧妻,折心向道,寄寓僧寺,斋戒如比丘。寿四十六,依僧礼葬。

[参考译文]

无由离开苦海与迷途,东方佛刹离这有几多微尘佛土。怎能比得上西方净土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敷开即见阿弥陀佛的金身。

————————————

来者皆菁英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

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

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

颓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谢灵运:摘自《莲华世界诗》

[说明]

谢灵运:刘宋时期文学家。幼负芳名,好学博览,工书画。诗文之美,江左第一。幼皈三宝,深入经藏,尝从竺道生游,服膺顿悟之教。

[参考译文]

法藏菩萨曾在王宫作国王,怀抱道心弃国出家至诚修行。

发了四十八大愿,弘誓拯救群生。

西方净土是何等的神妙,来生这儿的都是精英人物。

我在颓暮之年期冀安栖极乐世界,乘时游化,得以清旦供养十方佛。

————————————

一句弥陀,消遣光阴

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后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拔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莲池大师:《莲宗诸祖法语集要》

[参考译文]

人生七十古来稀,活百岁的能有几人?如今已到暮年,正应该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世间幻相有什么真实呢?只宜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将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的本来家乡,我现在专心念佛,日后必然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何等的欣慰啊!应当发大欢喜心,不生烦恼。倘若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即刻拔转心头,急急提念阿弥陀佛。同时回光返照,往心里想一想:“我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的人,为什么要与世人一般见识呢?”于是,消除嗔怨,生欢喜心,一心念佛。如能这样做,就是智慧中人所行的大安乐大解脱的法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