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修行人更不应该抱怨


   日期:2014/12/15 9: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总的来说,修行人可以分为三类:下士、中士与上士。下士是将自己获得来世的人天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中士是将自己获得出离轮回的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上士是将一切众生获得出离轮回的安乐作为终极目标而修行的人。这三士的终极目标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必须圆满下士的终极目标;而上士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必须圆满下士和中士的目标。这是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对修行人的分类。

有人疑问:为何不将获得现世的安乐也作为下士的追求目标呢?难道我们不该追求现世的安乐吗?答案是这样的:不是不该追求现世的安乐,追求今世的安乐当然是合理的,但是,不能作为终极目标。如果一种现世的安乐会让来世痛苦,这种安乐就应该被舍弃,就像今天的一种安乐如果会让明天痛苦,那么为了明天活得更好,也应当舍弃今天的这种安乐。例如,杀生吃肉,虽然现世获得了一点吃肉的安乐,但是来世会短命多病,偿还命债,这种用现世微小的安乐换得来世大苦的行为实际上是愚昧的,应该舍弃。如果只说为了今世的安乐而追求,就会不顾来世,做出用今世小乐换来世大苦的蠢事。相反,如果将来世的安乐作为追求目标,就能最佳地调整今世,利用今世,这会迫使我们放弃那些今世苦来世也苦、今世小乐来世大苦的事情,转而去做今世乐来世乐、今世小苦来世大乐的事情。

从下士的终极目标来说,抱怨是今世苦来世也苦的事情,忍受不如意的外境而不抱怨,是今世小苦来世大乐的事情;感恩不如意的外境,将不如意的外境看作是提升自己的良师益友,这是今世乐来世也乐的事情。

抱怨心生起的当下,自己的心立即就会感受不悦意;随着抱怨的进行,内在的怨恨会越变越大,让心感受灼痛。抱怨心如果一刻钟不停息,心就会在苦水中浸泡一刻钟;两刻钟不停息,就会在苦水中浸泡两刻钟;直到抱怨心停息的时候,心才会得到安宁。这是抱怨对当下的危害。

抱怨生起的时候,自己的心就会专注于事情的负面,并被负面情绪所浸染,失去了冷静观察事情来龙去脉的机会,观察不到引发不悦意之事的真正原因,也观察不到解决问题之道,在这种情况下,人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往往会干出很多傻事。例如,某新闻报道中说,某男在饭馆吃饭,要求服务员开空调遭拒,因而抱怨,因抱怨而发生口角,因口角而大打出手,最后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这就是因抱怨而丧失理智的例子。

抱怨会吸引更多的抱怨,使自己养成爱抱怨的习惯,并吸引更多的让人去抱怨的事情降临。一旦人被抱怨的情绪浸染,要想走出来,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抱怨的习气会带到来世,使得自己不停地抱怨下去。

抱怨会使那些抱怨的事情成为真实,并且无法改变。因为抱怨的时候,内心在所抱怨之事之上不停地投注能量。开始抱怨的时候,所抱怨之事可能只是捕风捉影,但随着内心投注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件事就可能就会变成无可挽回的现实。大觉世尊佛陀告诉我们,外境只是自心做的一个梦,毫无真实性可言,内心有什么种子,外境就现什么。内心不断关注所抱怨的事,就是在内心投注能量培植种子,不关注就不会投注任何能量,因而种子不会形成。

所以,从上面的道理来看,抱怨确实是今世苦来世也苦的事情,应当坚决断除。

将自己获得出离轮回安乐作为终极目标的中士修行人也不应该抱怨,因为要出离轮回就必须积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而抱怨则会摧毁福德资粮。例如,抱怨会大大地损害自己的福德,使自己无法修成禅定,没有成就禅定,就根本不可能出离轮回;抱怨也会损害自己的智慧,使自己沉溺“自我真实存在”的迷乱感觉之中,无法修成“人无我”空性。

将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苦海作为终极目标的上士,也即大乘修行人,就更不应该抱怨了。因为大乘修行人都是在内心发了“成佛度众生”的真实誓言,已请诸佛菩萨作证,自己承诺从现在起乃至尽未来际,利益一切种类的有情。受了这样的誓言之后,自己的相续立即转成菩萨的相续,从此之后,一切思想、言语、行动都依此菩提心而发起,而嗔恨他人便违背了自己所受的誓言。《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教导我们这样思惟:“我是菩萨,应当利益众生,我若不能忍辱,就不叫菩萨,应叫恶人。”

如何以菩提心为所依,修学安忍、不抱怨呢?《菩萨地》中教诫了“摄受想、亲善想、无常想、苦想”四种思维方法来修学安忍。

1、摄受想。所谓摄受想,就是要为众生的苦乐负责,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众生的局外。菩萨应当这样思维:“我最初为了饶益一切种类的有情而发菩提心,立誓将尽虚空界所有种类的有情,都作为自己的亲人。从此之后,我应日日夜夜为他们成办世出世间的利益。我本来发愿要利益有情,现在不该因为不能容忍怨害,而对他作无利益之事。”这样思维,便可灭除原先认为有情是他人、与己无关的想法。依靠这样的“摄受想”,不管怨敌如何加害,菩萨都能安忍,不动嗔心。

2、亲善想。所谓亲善想,就是思维在轮回的长河中,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师长等,他们在做自己亲人时,对自己恩德极大。例如,他们做我父母时,将自己舍不得吃的食物先给我吃,自己舍不得穿的衣服先给我穿,为了我的幸福和安乐吃尽苦头,甚至造下了沉重的恶业。思惟此理之后须明白,一切怨敌无不是亲人。内心若能肯定、深信这一点,安忍就会生起。

3、无常想。所谓无常想,就是思维三界有情,他们的身体、心念、所作所为以及是非成败等一切法,刹那不住,转眼成空,对于这样的刹那不住之法,执为实有,已属愚痴,更何况去嗔恨呢?三界有情自身,无一不处在无常坏灭之中,不害自死,轮回的种种盛事,不毁自灭,对于如此被无常笼罩的可怜有情,为何还要雪上加霜地去仇恨呢?

4、苦想。所谓苦想,就是思维轮回中众生所受的种种痛苦。总的来说,没有去除迷乱的一切有情有“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跟随。苦苦,就是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坏苦,就是有情喜欢的各种如意之事,因为这些如意之事终有结束的时候,结束时会令人感受相应的痛苦。例如,没有做过官的人就不会有失去官位的痛苦,而一旦有了升官的喜悦,将来就必定要承受失去官位的痛苦;享受了年轻时漂亮的喜悦,将来就必定要承受衰落变丑的痛苦;这个快乐必然以痛苦而结束的规律对处在无常坏灭中的有情无一例外。行苦,就是变化迁流之苦,虽然目前没有什么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演变,痛苦迟早会到来。此外,在人间,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这八种苦。有情本来就被各种苦所伴随,我应该想法设法将有情从各种痛苦中解救出来,而不应该对损害我的有情生起怨恨心。

总之,无论是下士、中士还是上士修行人,都不应该生起嗔心或抱怨。

摘自《永不抱怨》(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修行人)(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修行人)  

 心律法师:七夕节话修行人应如何对待情感 

 药师山·紫虚居士:修行人要善用其心 

 月悟法师:真修行人,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传喜法师:修行人应如何面对劫难 

 白云禅师:如何做个修行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F 1114经与11 

 传喜法师:修行人要转染成净念念极乐 

 南怀瑾: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06 

 南怀瑾: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05 

 南怀瑾: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04 

 南怀瑾: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03 

 南怀瑾: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