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资料选读

索达吉堪布:清明节请诵读《地藏经》利益逝去亲友!

地藏经免费结缘

净土法门法师:地藏经玄义(第十二集)

地藏经读诵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心无旁贷的念地藏经

黄柏霖警官:《地藏经》中讲的九种方法,如何为亡者作福救拔

为什么七月诵念《地藏经》功德很大?

地藏经略谈(二)地藏经宣讲的因缘

黄柏霖:母亲发愿半年诵完一千部《地藏经》,儿子忧郁症痊愈

地藏经转轮

频繁性梦非正常 地藏经力止噩梦

念地藏菩萨 《地藏经》《金刚经》,念咒等,算不算助念?

从《地藏经》对清净色身说起

净土法门法师讲地藏经第二九卷

《地藏经》说相貌圆满的方法

晚上经常做梦的人,一定要多念《地藏经》

净土法门法师:若要帮助堕胎流产的人,是诵《地藏经》或哪一部经最好?需

松间明月心:谈谈我念《地藏经》找工作的感应经历

净土法门法师:请问堕胎后诵《地藏经》,应如何回向?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八集

 
地藏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会性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会性法师讲述

  弟子性文谨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

  壹、前论

  贰、释经题

  参、明译史

  肆、正释经文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分身集会品第二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地狱名号品第五

  如来赞叹品第六

  利益存亡品第七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

  称佛名号品第九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

  地藏菩萨本愿经开题(附大科)

  ——太虚大师于民国二十四年十月在上海雪窦寺分院讲

  一 释名题

  今天开讲地藏菩萨本愿经。此经共有上中下三卷,共十三品,忉利天品第一,乃至嘱累品第十三。要是详细的讲明,需几个月,现在只于七天内将全部中每品的大意,约略解释。今先来把此经的名题说明一下。第六品中普广菩萨请问世尊说:“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佛说:“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二名地藏本行,三名地藏本誓”。这三名总是就菩萨因地所修所发的愿行而立。所谓本行是随愿来的。因愿有誓,自己对自己誓约,必定将这种事情做到,故誓也是从愿来的。把三途受苦有情度尽,由大悲心必要如此去行。本愿、本行、本誓而以本誓所成力用为果。由因克果,果上所作也就包含本愿中的。

  地藏、是菩萨的德号,愍念地狱受苦众生,分身十方世界,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悲愿住地狱度生,名为地藏。次则因大悲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大地为一切所依止,又能荷担一切含藏万物;而此菩萨悲愿心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所依止,荷担十方诸佛事业。所以如大地样的,将诸佛功德事业并众生苦恼荷担起来,含藏在悲愿心地之中,名为地藏。又大地能出生一切法,菩萨说法利生出生无量方便法门。此地藏菩萨之名,不但见于此经,其他亦有所说;唯有此经于其本愿、本行及果上之济度众生,说得最为详细。

  菩萨、是通名,如观世音、弥勒、普贤、文殊菩萨等。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菩提是上求之佛果,萨埵是下化之有情。菩萨已竟立志上求下化,大慈大悲,名为菩萨。不过有初学、久修、果后之不同。如我们能够发一种自利利他心,也就是菩萨。楞严经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位,称名久修的菩萨。若尽未来际利益有情,是果后之菩萨,如观音、文殊等。所以初学与久修,程度相差很远。比如初入小学校与大学,都称学生。又、中国人凡见偶像都误称菩萨,应知偶像不必是菩萨;菩萨亦不必是偶像。大旨说来,没有发自度度人大心的,不名为菩萨;发了心的初学至于等觉皆称为菩萨。现在地藏,是程度极高之菩萨也。

  本愿:有愿望、愿欲,则有所行及所作结果。有志必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故愿为一切万行之根本,也为修成佛果之源泉。普通诸佛菩萨都有四弘誓愿,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然各有特别注重的地方:阿弥陀佛以净土摄受一切众生,执持名号乃至十念皆得往生;药师佛十二大愿,闻名礼念可以消除灾病,延寿健康;观音大士是‘弘誓深如海\’,寻声救苦难最切,一心称念,有求必应的;此地藏菩萨誓愿度空罪障极重的阿鼻地狱,这是特别悲愍愿力所成。经中有说明。

  地藏菩萨本愿六字是别,经之一字是通。梵语修多罗,此译为契经,即贯穿、摄持的意思。中国一经一纬的经,引伸为贯摄古圣贤的道德大法,作为天下人的轨范;佛经为九法界众生的至道亦然。佛典里面分经、律、论三藏,启解导修之法谓之经;佛为弟子制定的行为轨范谓之律;后来菩萨解释经、律谓之论。从前开元圣教录,已有五千四十八卷经,后译的更有增加,故经多律、论较少。今以别判其通,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概讲经题如此。

  二 叙译史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这部经的翻译,在中国的唐朝。有位三藏法师实叉难陀,从于阗国来华,奉时主的命译这部经的。梵语实叉难陀,此云学喜,因其欢喜好学故。梵音于阗,华言地乳,因他的先祖,饮地上涌出来的乳而生长故,即在现今新疆地方。(智定记)(见佛教日报二十四年十月)

  (附) 大科

  一 叙起分

  甲 结集叙起

  乙 赞叹发起

  二 正说分

  甲 地藏因行果德周

  1、 愿行德用

  2、 称扬流通

  乙 利益存亡功德周

  1、 利益存亡

  2、 称扬流转

  丙 念佛布施功德周

  1、 念佛布施

  2、 称扬流通

  三 利益分

  甲 赞叹劝导

  乙 供养总结

  (附注)原记名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要。今留释名题一节,删去余文,附以大科,改题今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录

  壹、前论

  佛法瀚如烟海,广大无边,而以经、律、论三藏统摄。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本经属地藏法门。经藏专弘地藏法门的教典有三部:

  一、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玄奘大师译。简称地藏十轮经。

  二、占察善恶业报经。简称占察经。

  三、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

  这三部谓之‘地藏三经\’。但十轮、占察二经,除阅藏者外,少人研读,唯地藏经流通最广,读诵受持者最多,为三经主流。流通本分上、中、下三卷,藏经中分上、下二卷,共一万六千九百多字。除叙述地藏菩萨本愿外,综合有下列四点要旨:

  一、明示地藏菩萨度生悲愿:对‘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道锂,说之甚详。佛并在法会当中,付嘱地藏菩萨,负起度化佛前佛后众生的任务。因释迦佛灭后,弥勒菩萨成佛前,世间无佛,法脉延续,端赖佛法弘通;五浊众生,刚强难化,唯地藏菩萨悲心愿力,方堪济度,可以说,佛前佛后是大士教化的时代。

  二、阐扬孝道:佛教崇尚孝道,论孝,有世间孝、出世间孝、出世间究竟孝。如何尽人子之孝,佛经最为详明。本经载大士初发菩提心的四种因缘中,为报母恩,救母出苦,占了两种,是出世孝经,古德注地藏经谓‘演孝疏\’,赞叹大士,以孝行化,利益众生。能如菩萨孝顺父母,度父母出苦,方为大孝,是孝道的楷模。

  三、明示因果:末法知因识果为学佛要务,慈舟大师云:‘玄妙理,虽投机,而未必对症。’谈玄说妙吸引人,众生未必受用,如感冒用高丽蔘,病更严重,人蔘价高,不能治百病。当今众生,业障深重,按部就班,先明因果,再研深理,才得实益。

  因果含理深广,非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此简单,世出世间不离因果,本经详示因果之义,具匡正民心之大用,依教奉行,能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至‘自净其意\’的目的。

  四、成佛正因: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是学佛究竟目标,也是地藏菩萨度众的终极目的,圆成佛道,从此起步,为正确成佛之因。第十三嘱累人天品,提到依经修行,得二十八种利益,第二十八种即‘毕竟成佛\’。

  古德讲经前,先提示全经总纲,谓‘题前悬论\’,阐明宗旨,把握重点,再听内容,较易明白。然初学,前论不宜多说,待经文时,再作发挥。

  贰、释经题

  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题是全经纲领,所谓‘提其纲则众目自张,挈其领则衣襟自直’。释题,便是提纲挈领。题明,可知经文大义。

  释经题有专门学问,天台五重玄义: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贤首十门悬谈: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若依此说,少则七天。为利初学,仅简释,不深解,分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本愿、经,五段说明。

  ‘地藏\’,菩萨名。具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和娑婆缘胜,堪与观音大士媲美。

  ‘地\’大地。以大地喻菩萨心地。大地能持万物,任运生长,为万物所依。宇宙森罗,大至山川,小至微尘,人类衣、食、住、行,皆不离地。地藏菩萨的心能长养众生善根,顺地藏法门修学,能断恶修善,圆成无上菩提,作苦难众生的依靠。‘地\’也喻众生心,真心理体,能生万法。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欲知心之体、相、用,可研究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

  ‘藏\’宝藏、库藏,含藏众宝,具含藏义。世间宝藏,能除贫穷苦,成就众事。菩萨心中,含无量佛法宝藏,普施一切,育化群萌,止于纯善,得无量功德法财,咸登觉岸。

  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至初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开发心地宝藏,具大智慧、慈悲、神通、辩才等功德法财,发挥真心理体的作用,如大地生长万物,为万物所依。简言之,心地含无量功德宝藏,名地藏。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国人好简,称菩萨,‘菩提\’译觉,‘萨埵\’译有情,新译‘觉有情\’。旧译家翻有情为众生,译‘大道心成就众生\’;意义相彷。觉有情可约三义说:

  一、约自利:凡夫在迷,菩萨已觉,虽觉,但未圆满,犹属九界众生,名‘觉有情\’,指菩萨本身。

  二、约利他:菩萨目的在广度众生,觉悟一切有情,所谓‘以先觉觉后觉,以斯觉觉斯民’,将已觉真理,化导众生,令获同等觉悟,名菩萨。约此,‘觉\’是觉他,‘有情\’指众生。觉悟一切众生,乃菩萨之大愿。

  三、约自他二利言:菩萨上求佛之大‘觉\’,下化一切‘有情\’。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义。

  提到菩萨,一般人就想起大殿上泥塑木雕,或彩绘的菩萨像,认为那就是菩萨,如常见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其实,那只是菩萨相貌,并非菩萨。菩萨须发大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够资格,学佛当学佛菩萨精神,不要光拜偶像。世人不知,凡塑像如土地、城隍等众神也称菩萨,犯大错误。‘神\’是世间忠孝节义者,未发大心,不足以称作菩萨。甚至有人把小孩玩的洋娃娃,称作洋菩萨,让人啼笑皆非。所以,学佛要明白菩萨意义,菩萨真正精神在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凡佛弟子能背尘合觉,破迷启悟,上求下化,各各都是菩萨。

  ‘地藏菩萨\’地藏,别名。菩萨,通名。菩萨阶位多,凡夫发心受戒时,戒师问:‘汝发菩提心不?’答:‘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方准受菩萨戒,受了戒,便是菩萨,但属凡夫,不能和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相等,得精进修学,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阶位,才算名副其实。

  菩萨有因地、果地之别。初发心至等觉,次第修行,未成佛前谓因地菩萨;已圆成佛道,为度众示现菩萨身,称果地菩萨,如观世音便是倒驾慈航的果地菩萨。回向文云:‘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亦有详细说明。文殊菩萨也是,助世尊教化故,现等觉身,为华严三圣之一。不但过去成佛,现在也以佛身,于他方世界教化众生,弥勒菩萨是等觉,居兜率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地藏菩萨也是等觉,因地最圆满的菩萨,以愿力故,犹示菩萨身。

  明是理,则知菩萨因修行之深浅,而阶位有高低,如幼稚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名学生,然年龄、学识、身份,不能并论。同名菩萨,凡夫如幼稚园,地藏菩萨等如将毕业的大学生。若已受菩萨戒,莫忘菩提心,自度度他,不可自轻;也不可贡高我慢,以为自己是菩萨,和诸大菩萨相等,而不求上进。

  ‘本愿\’本,根本;愿,希望、愿望,修行之目标、指南。地藏菩萨初发心时,所发的根本志愿曰‘本愿\’。愿有通、别,菩萨发愿皆不出‘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范围,所以,四弘誓愿属通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观音菩萨十六大愿,属别愿。关于观音菩萨愿力,普门品赞:‘十二大愿誓弘深\’,应作十六大愿。据大悲心陀罗尼经,‘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等十句,便是十愿,‘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等,五字一句,两句一愿,有六愿,共十六。后人误写为十二。地藏经科注纶贯中也标明观音菩萨十六大愿。曾因此为文载于明伦杂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萨别愿。以诸菩萨愿力论,每位菩萨度生都有段落,唯地藏菩萨悲愿弘深,尽未来际不舍众生,为众愿之首。

  地藏菩萨本愿,蕴含深理,试问:成佛目的为度众生,‘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成佛做什么?众生既尽,又何须成佛?参参看!参不透,老实念佛去!

  ‘地藏菩萨本愿\’别题。别于他经,本经之专名。

  ‘经\’通题,通于诸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合也。‘上契诸佛之理\’,佛佛道同。‘下契众生之机\’,无论何种根性的众生,在佛法里,都能找到适当的法门,达了生脱死的目的。约本义译‘线\’,我国儒家有四书五经,道教有南华经,老子道德经等,国人重经不重线,顺国情译为‘经\’。其实,经也是线,如经纬,不违本义。详说有贯、摄、常、法,论中说有五义,今略,仅作浅释。

  经者,径也。修行的路径。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佛经,是指引修行的道路,依之实践,能除热恼、得清凉、成菩提。

  本经经题,世尊亲订。第六品‘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木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愿、行、誓力,愿是主因,出生行与誓力,以行山填愿海,誓必成办,故依本愿立名。

  七种立题

  佛经虽多,题目取材不出人、法、喻,组织方式不离单三、复三、具足一的范围,谓之‘七种立题\’。略说之:

  单三—人——佛说阿弥陀经。

  —法——大般涅槃经。

  —喻——大宝积经。

  复三—人法——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药师如来(果人)本愿功德(修法)。

  —人喻——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果人)师子吼(喻)。

  —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法)莲华(喻)。

  具足一——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性法)佛(果人)华严(喻)。

  本经属‘人法\’立题。地藏菩萨(因人),本愿(修法)。

  九华垂迹

  中国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应化度众的根本道场。谓:山西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仅略述九华应迹:

  菩萨于唐时,示现新罗国(今之韩国,昔分高句丽、百济、新罗)太子,姓金名乔觉,法名地藏,人称金地藏。

  神僧传载:二十四岁携白犬善听,渡海来中国,至安徽青阳县,见九华秀丽,结茅安居,以白土、野菜为生。后被地主阁老闵公发觉,恭敬供养。菩萨乞一袈裟地建道场,闵公许之。遂展袈裟,遍覆九华,闵公欢喜布施。并遣子出家,号道明。公亦舍俗护持。后人塑像,右阁老,左道明,世人神佛不分,误为土地公与目连尊者。

  据费冠卿撰九华山化城寺记:大士示寂为唐德宗贞元十年(西纪七九四)夏。而宋赞宁撰高僧传二○则云十九年夏,相差九年,但皆谓年九十九岁。惟费冠卿的家住在九华,且是元和二年(西纪八○七)进士,去贞元十年,只隔十三年,与金地藏为同时同地之人,其所记,自足为千秋信史。(见九华山志一)

  又九华本名九子山,李白天宝年间游此,见九峰如莲,易名九华。全唐诗及九华山志,录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云:

  空门寂寞汝思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 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拈月 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 老僧相伴有云霞

  诗读来深刻感人,情理兼摄,悲心满怀,金地藏不只是菩萨化身,也是一位文采灿烂的诗僧。

  参、明译史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释迦牟尼佛示生印度,经典皆梵文,不翻译,无以见闻。简介译史原因有二:

  一、译者签名,表负责,令学者断疑生信。免如后汉,佛法初来,若干经典失译人名,疑为伪经,不生信受。

  二、古时交通不便,取经皆赖水陆或徒步,所谓‘去者成百归无十\’,缅怀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今得见闻,当饮水思源,生感恩心,作难遭遇想。

  ‘唐\’标年代。唐高祖李渊始,至昭宣帝止,,传二十主,二百八十九年,与汉朝齐名,为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于阗\’译地乳。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今新疆省天山南麓一带,名和阗。传说建国之初,王老无嗣,祈毗沙门天王,天王顶生一瘤,出婴儿,不饮人乳,再祷,庙地涌乳,吮育成人,故名于阗。

  ‘沙门\’标身分,是出家人。翻字不翻音,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义。也是古印度对宗教家的通称,佛弟子谓‘沙门释子\’,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传至中国,沙门成为出家佛弟子之专称。‘三藏沙门\’博通经、律、论三藏教典的法师。佛法虽广,不出三藏,经诠定学,重在修定。律诠戒学,重治烦恼,断恶修善。论诠慧学,启发般若智慧。三藏即三学,约偏重言,各有所诠,实际则含摄无遗。

  ‘实叉难陀\’译学喜。依文释义,好研三学,孜孜不倦,故能博通。武则天时来华。因帝崇信三宝,喜华严,东晋译六十华严,三十四品,七处八会,不完整,特遣使往于阗请经及译师。据开元释教录云:师于证圣元年(西纪六九五)译八十华严,费时四年,八十卷三十九品,七处九会。依此推测,当在证圣元年前来。除华严外,亦译余经,睿宗景云元年(西纪七一○)圆寂,寿五十九。十六年译经十九部,一○七卷。

  另有折本地藏经(瑞成书局出版),译者法灯或法炬,法灯西晋时来,依开元释教录载,本经唯实叉难陀法师译,无他译本,且武则天后,方有地藏经流通,不知何以误导?这种情形,明代已有,恐相当普遍,云栖法汇中,因性安比丘将印此译本,莲池大师题跋曰:‘地藏经译于唐实叉难陀,而时本译人为法灯、法炬,不著世代,不载里族,于藏无所考,虽小异大同,理固无伤,而核实传信,必应有据。’显非法灯、法炬译。为求证信,须有根据,不论读诵、印赠、流通,应以实叉难陀法师译本为准。但世人积习难改,莲池大师,明朝万历年间人,距今已近四百年,而今错误如昔,曾向书局建议,但三十年来仍没改。主要在读诵者不知,不辨真伪,而书局或因制版关系,且目的在作生意,更改不易。愿往后团体共修,个人受持,认明译者,尽些心力维护正法,彼销路不好,自然不印。其他如香或素食品,凡以佛像为商标者皆拒买,免犯不敬三宝过,期佛弟子们群力杜绝。

  肆、正释经文

  本经十三品,分三卷,一万六千九百三十一字。当年阅藏,依频伽藏数的,流通本或许多些,但不会超过一万六千九百四十。高丽藏缺十六字,若加,共一万六千九百四十七字,总不出一万六千九百五十字左右,比金刚经多两倍,十三品的内容,长短不一,为说听方便,须分科、分段。

  经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源自东晋道安法师,后人赞为‘弥天高判\’。序分叙经之缘由,正宗分明经之要旨,流通分弘妙法尽未来际。以身为喻:序如头,五官俱全,正宗则五脏六腑无阙,流通如四肢,运行无碍。三分分法,见仁见智,多少有些出入。清朝青莲大师地藏经科注,最负盛名,依天台分科,我略作更动。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依释迦牟尼佛及地藏菩萨等广大神通立名。含序分、正宗分,不同他经,以第一作序品。

  ‘忉利\’天名,译三十三,欲界第二层。世俗流传之百岁修行经云:‘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竖算,错。应横数,如一国三十三省。四方各八天,中间善法堂天,是帝释天王所居。

  ‘天宫\’帝释所居之宫殿,即善法堂天。

  ‘神通\’智者大师释:‘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智慧现前,由本性显发的微妙作用,谓神通。在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神通中,此重神足通。十方诸佛菩萨,天龙鬼神等,因神足通,得聚忉利天,因此,地藏法会,无娑婆人间凡夫参与,缺神通故也。

  ‘品\’类也。诸天同集汲佛菩萨度众之神通妙用,收归一处曰‘品\’。居十三品之首称为‘第一\’。

  华严、法华和本经,品题本具,可依文读诵。金刚经三十二分,为南北朝梁武帝时昭明太子所分,如分科注解,不宜随读以免断了经义。

  甲一、序分分二

  乙一、通序分二

  丙一、举五事证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

  序分分通序、别序。通于诸经名通序,又名证信序。本经通序,异于诸经,文简且部分列在别序中,通、别稍混合,约偏重言通别。

  ‘如是\’信成就。指法之词,指这部地藏经。信顺之词,由佛金口宣说,真实不虚,遵从不疑。另有多义,从略。

  ‘我闻\’闻成就。‘我\’阿难自称。学佛本无我,为众生故,方便称我,否则‘如是闻\’,闻者谁?又阿难于结集时,已证阿罗汉,破我执,属圣人假称我。‘闻\’耳根闻法音,发耳识,了解法义曰闻。会别从总谓‘我闻\’。

  ‘一时\’时成就。师资道合,说听始终之时。不标年月,因天、人有别,忉利天一昼夜,人间百年。且各国不同,中外时差,如新、旧历,便有差异,故用一时圆摄。佛讲地藏经,约七十九岁左右,因至忉利天说法完毕,返回人间,不久即入涅槃。

  ‘佛\’说法主成就。指释迦牟尼佛。

  ‘在忉利天\’处成就。于欲界第二层,帝释所居之善法堂天。

  上举六种成就的前五种,证明本经为佛亲说,启众信心。

  每部经都有‘如是我闻\’等六成就,尽管地点、人数不同,六成就的经文是相同的。一理通万理达,这儿听清楚,他经亦可明白。这段(六成就)经文源于释迦牟尼佛临将涅槃时,阿难尊者请问的四种遗嘱之一:

  一、佛住世,以佛为师,佛入灭后,以谁为师?佛答:‘以戒为师。\’凡佛弟子,不管在家出家,皆以戒为师。二、佛住世时,依佛安住,佛入灭后,依何为住?佛答:‘依四念处安住。\’乃心之安住,非身之安住。三、恶性比丘,如何治之?佛答:‘默摈治之。\’莫理他,管好自己,作好榜样,彼自生惭愧,端正己之三业。四、佛灭后,结集经典,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以取信未来众生?佛答:‘当安如是我闻等\’。

  遵佛遗嘱故,经首皆安如是我闻等,令后世众生取信。

  丙二、点三月所为

  为母说法。

  此句不属通序,因他经通序皆无。若归别序,则义不连贯,只得另分,含在通序中,点示出世尊三个月在忉利天说法所为。‘三月\’指人间三个月。

  佛至忉利天,主要在‘为母说法\’,度母亲。佛示现印度迦毗罗国太子,名悉达多,生七日,母离人间上生忉利天。太子十九岁出家,五年参学,六年苦行,三十岁十二月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觉。说法四十九年,来往人间天上,席不暇暖,讲经三百余会,八十岁入涅槃。入灭前三个月,至忉利天专为摩耶夫人说法。藏经有‘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三卷,西晋竺法护法师译,大正藏第十七册。叙述佛说法度母事,有一千声闻比丘随行,阿难证二果以上,有神通,能随之,此经得流传人间,全赖千人罗汉。佛至忉利天有三事:

  一、为母说法,报母恩:意在破当时外道谤佛不孝之说。外道谤佛,出生七日母亡,又出家,弃父母不顾等,实际上,佛是究竟觉者,彼之出世大孝,凡夫不易体会,古德赞‘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真正大孝,唯佛圆尽,累劫说法,度生不倦,即是度父母,为报父母恩。应化人间,乃至入灭前升忉利天说法,皆是大孝的证明,也是本经的发起因缘。

  二、慰别天众:佛说法四十九年,诸天及八部众,如四天王、大梵天王,尤其忉利天主,拥护佛法,护持世尊,未曾暂离,今说法后,返回人间,将入涅槃,特与诸天安慰惜别,致深谢意。

  三、嘱咐地藏:正属本经要义之一,佛将未来八难中‘佛前佛后\’的众生,付嘱地藏菩萨,无论正、像、末法,只要依法修行者,皆须权巧度化,至弥勒成佛前,令彼生于人间天上,不堕三涂,为佛大悲之流露,本经第二品、十三品均详明。

  通序毕。

  乙二、别序分三

  丙一、果因集赞序分二

  丙二、现相集众序分二

  丙三、问答发起序分三

  别序文长,分上三段,先明‘果因集赞\’。‘果\’佛果。‘因\’菩萨及天龙鬼神等。‘集\’同集。略叙诸佛菩萨、天龙八部等,云集忉利天宫,赞叹教主释迦牟尼佛,谓‘果因集赞\’。又分二段:丁一、果因同集,丁二、共申赞叹。

  丁一、果因同集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尔时\’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说完时。东、西、南、北四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有‘无量\’无边‘世界\’,所谓虚空无量,世界无尽,佛早在二千多年前便说了,今之科学始发现银河系有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非不能说,乃华严十大数之一。华严经所说数目极多,仅阿僧祇品就有一百二十三个数字,十大数是尾数。形容佛菩萨之多,不是一个不可说,而是很多个不可说,谓‘不可说不可说\’。约凡夫之语言、文字、思量所不能及曰不可说;约诸佛、大菩萨,还是‘可说\’的。‘一切诸佛\’,总括十方诸佛。‘及\’与也。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不但自己亲赴法会,还率同诸大菩萨参与。‘摩诃萨\’梵语摩诃菩提萨埵的简称,具大、多、胜三义,含多义不翻。‘大\’菩萨摩诃萨,约本义言,具‘大\’位,至少八地不动地以上,故‘大\’表位高;‘多\’表受十方众生敬服;‘胜\’表所说法义殊胜,九地善慧地菩萨,便拥有不思议辩才能广利益群生。总之,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具大根、有大智、信大法、明大理、修大行、经大劫、证大果,方堪称之。这类大菩萨摩诃萨,和十方无量诸佛,‘皆来\’忉利天聚‘集\’,共临胜‘会\’。

  丁二、共申赞叹

  诸佛菩萨,共同称赞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事。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以殊胜语,‘赞\’佛,‘叹\’佛德行。‘释迦牟尼\’娑婆教主。‘释迦\’姓,迦毗罗国净饭王是释迦族,故姓释迦,译‘能仁\’,能以仁德慈济众生,表大悲。‘牟尼\’名,译‘寂默\’,佛为太子时,好思惟法义,净心独处,表大智。

  ‘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为诸佛菩萨共赞之语。称扬释迦佛能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中,现不可以心思口议的广大神通智慧,以权巧方便调和降伏刚强难化众生,令彼知烦恼苦,发心修行,达涅槃乐。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谓五浊。云何浊?华严、法华等大乘经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众生心本自清净,因贪、嗔、痴三毒遮蔽,而浑浊不清。楞严经第四卷云:‘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水喻自性,泥沙喻烦恼,众生起惑造业,相续绵延,成此五浊。先略释五浊:

  一、劫浊——劫,劫波,译‘时分\’,长时曰劫,世人不察,作灾难解。有大、中、小之别,大劫有大三灾,小劫有小三灾,或许因此造成误解。劫浊无自体,具下四浊,促使长时浑浊,名劫浊。

  二、见浊——五利使为体。五利使:(一)身见——因身而起我见、我执,如执名,闻人赞叹则喜,闻毁谤则嗔;执利,勾心斗角,强争豪夺,造杀、盗、淫、妄等恶业。(二)边见——执断、常二见。唯物家执人死如灯灭,中国古云:‘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不信有来生后世,谓‘断见\’。执人死恒为人,畜生则永作畜生,不信有六道,依业流转,谓‘常见\’。皆属外道邪见。(三)戒禁取见——非因计因。非生天因执为生天因,如印度持牛戒外道,其始祖定中见牛死后生天,不明究理,以牛作榜样,学牛生活,吃草、耕地、四肢著地等无益苦行。佛世,一持牛戒者托阿难问佛:‘牛戒持清净,得生天否?若犯戒当如何?’佛答:‘持牛戒清净,来生必定作牛,犯戒则下地狱。’今生学牛,和牛无异,何况来生!不清净下地狱,真划不来。佛世,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持狗戒、羊戒、鸡戒等,真是无奇不有。(四)见取见——非果计果,非涅槃执为涅槃。如外道禅定,生无色界,非非想处天,未出三界,误为得涅槃果位。(五)邪见——拨无因果,不信善恶有报。五种偏见中,众生最少都有身见,未断见思,各各有我执。

  三、烦恼浊——纷烦之法,恼乱心神。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体,凡夫皆具。

  四、众生浊——是见浊、烦恼浊和合之果报。见浊、烦恼浊为因,众生浊为果。

  五、命浊——寿年不满百,且多灾多难,百岁曰人瑞,可见生命之短促。

  减劫至人寿百岁以下谓‘恶世\’,众生恶多善少。阿含、俱舍云:世尊出世,人寿百岁,处于减劫,百年减一,佛灭二千多年,现人寿七十余。这是佛经算劫(时间)的原则,有人认为,古时物质缺乏,保健不足,所以寿短,今人懂养生,衣食丰足,寿长,似与佛经相违。不知百年减一是一种算时间的方法,非呆板增减。不过,照此算法,人寿减到三十、二十、十岁时,有小三灾。十岁后,百年增一,增至八万四千岁止,再百年减一,减至八万岁,第十小劫,弥勒菩萨降生,龙华树下成佛,三会度众,所度皆释迦佛正、像、末法修行未解脱者。因此,地藏菩萨受佛付嘱,全力以赴,于无佛之世,教化众生,起码受三皈,期于龙华三会得度。

  ‘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佛烦恼断尽,有最圆满的漏尽通,成就一切种智,知诸法总相、别相;具十力,彻知众生根机,故能以不可心思口议的广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刚强\’浅白说‘不听话\’。烦恼深重,不受佛教化,恶业增长。佛‘调\’和降‘伏\’刚强众生,不出两种方法:一、以智慧运无缘慈同体悲摄受。二、以神通力折伏外道,调伏众生烦恼,故佛又名‘调御师\’。佛观机逗教,让众生‘知苦乐法\’,凡夫有八苦、六道轮回苦,乃至无量诸苦,具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令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起觉醒心,修菩提行,获菩提觉法乐,证出世三乘圣果的涅槃寂静乐。

  真正发心学佛,解行并重,趣向菩提,心地自然轻安清凉,当下就享受到法乐,绝非世乐可比。‘知苦乐法\’是学佛的基本态度,倘不知苦,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无我计我、不净为净,颠倒梦想丝毫未减,就不是学佛者。能知苦、空、无常、无我,精进道业,即是知苦乐法。诸佛菩萨共赞叹已,‘各遣侍者,问讯世尊’,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丙二、现相集众序分二

  释迦世尊欲说地藏经时,放光现瑞,十方大众感受佛光,闻微妙音,聚集忉利天,谓‘现相集众序\’,分两段:丁一、放光现瑞,丁二、大众云集。先说:

  丁一、放光现瑞分二

  佛放光明,呈现种种瑞相,又分两段:戊一、放光明云,戊二、出微妙音。先说第一段:

  戊一、放光明云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

  ‘是时\’诸佛遣侍者请安完毕时。‘如来\’佛十号之一,彷同先德号。后佛如先佛之再来,佛佛道同,证理无差,故名如来。今指释迦牟尼佛。‘含笑\’微笑。诸佛云集,菩萨致意,佛欣慰欢喜。含笑同时‘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佛光虽多,不出二种:一、常光——平常就有。每尊佛常光不同,世尊示现娑婆,五浊众生障深福薄,顺此界因缘,应身佛常光一寻(周围丈六)而已,昼夜皆明,胜日月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常光无量,阿弥陀经:‘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二、放光——特殊因缘而放的光。此处即约放光说。\‘百千万亿’有二义:一、显光明无量,遍照十方。二、形容光色之多。‘大光明云\’大,周遍义,彻照三千,无幽不明。‘云\’一、喻光色多如彩云。二、佛放光随众生机感,不作意,是清净心的自然流露,如‘白云出岫本无心\’。

  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所谓\’指下文解释上文。‘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是总标,列举十种,十为一周圆数,百千万亿尽摄无余。光有名,表佛圆证是理,众生受之,能得如是胜用,发菩提心,次第修行,入佛知见。

  ‘大圆满光明云\’大,表周遍。佛惑尽功圆,万德具足,无所欠缺。众生受佛光照,种下将来成佛善根,时间不论长短,终将成就。‘圆满\’是总义,何种境界,才算圆满?下列别义:

  ‘大慈悲光明云\’慈予乐,悲拔苦,慈悲为佛法根本。经云,若人问:‘佛法以何为本?’当答:‘以慈悲为本。\’佛慈悲至极,不择怨亲,不分界域;视众生如独子,以佛光护爱,下慈悲种,结慈悲果。

  ‘大智慧光明云\’若无智慧,单有慈悲则‘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何谓智慧?‘智\’照了,‘慧\’鉴别。明了万法是智的作用,分别诸法之是非、善恶、邪正是慧的功能。悲智双运,六度方能圆满,大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感受佛光,得大智慧。

  ‘大般若光明云\’般若译为‘妙智慧\’。上‘大智慧\’属三乘共修之‘共般若\’,较浅;大般若为‘不共般若\’,般若心经的‘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不与三乘共,菩萨分证,佛究竟证。并表文字、观照、实相三般若义;结集佛法,白纸黑字谓‘文字般若\’,依义起修即‘观照般若\’,由观照证实相是‘实相般若\’,故云:‘依文字起观照,依观照证实相’。光明能破众生昏闇,令证般若妙智,谓大般若光明云。

  ‘大三昧光明云\’旧译三昧,新译三摩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摩地’味之分音,‘昧\’摩地合音,为使音较圆满,新译作三摩地。梵语三昧,译正定或正受。参禅大悟如六祖,或念佛达心佛一如的境界,即是三昧。无论修何种法门,证得三昧,心无妄念,唯正念,即是正定。不受诸受名正受。凡夫万境皆受,闹乱不安,证三昧者,对诸境了了分明而不领纳,如镜,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境来显之,境去不染。佛光照耀众生,能歇息狂心,不受诸受,成就三昧。

  ‘大吉祥光明云\’吉利祥瑞,事事如意。令众生于成佛道上,逢凶化吉,无所障碍。

  ‘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福德,约世间有漏福报言。永嘉大师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世福再大,仍有尽时,南北朝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造寺度僧,供养三宝,做诸善事,有何功德?’祖泼冷水答:‘并无功德。\’不能出三界故。功德,修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皆为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不贪恋世间福报。一般人福德、功德混淆不清。

  修行须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不能解脱,修慧不修福,与众无缘,度生困难。大庄严论记载:有二比丘,一专修慧,一偏修福,转生后,修慧者证圣果,修福者堕畜生道,养在王宫享痴福,故云:‘修福不修慧,香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罗汉虽了生死,‘子缚已断,果缚犹存’,业报身须饮食,因结缘少,故供养薄,常空钵而回,观世间有福之人,法缘殊胜,事事顺遂,福少者触向坎坷,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悉与因果相关,切莫怨天尤人。就福慧论之,慧胜于福,纵受用不足,但生死已脱,法乐无穷。佛光护照,能成就世间有漏福德和出世间无漏功德。

  ‘大归依光明云\’,言归依者,归投依靠。‘茫茫苦海无所依靠,唯有三宝是归依处’。三宝如大法船,趣之曰‘归\’,登船曰‘依\’,佛光护佑众生,依三宝筏,度生死海,达涅槃岸。

  ‘大赞叹光明云\’感得佛光照护,皆能念佛、念法、念僧,称扬三宝功德,成就无量出世善根。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

  总结上文,放百千万亿光毕。

  戊二、出微妙音

  又出种种微妙之音。

  又,再也。不只放光,且出微妙音。此句为总标。‘种种\’音声种类无量。‘微妙\’悦耳清心,消除热恼。音从何出?佛身?佛口?光明?华严经随好光明功德品,详载佛于光中出种种音,这里虽没明说,但光中出音无疑,光与音同时,因佛尚坐著微笑,还未说法,而文字不能并陈,故先说放光,再明音声。

  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檀波罗蜜音\’,梵语檀那,此云布施,简称‘檀\’。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从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至涅槃彼岸。也译作‘度\’,正在修行,欲‘度\’烦恼。正修行时曰度,已了生死曰到彼岸。印度习惯,不论正修或已达目的,皆名‘波罗蜜\’。

  ‘尸波罗蜜音\’尸,尸罗之简称,译戒。持戒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音\’即忍辱波罗蜜。

  ‘毗离耶波罗蜜音\’译精进度。

  ‘禅波罗蜜音\’禅,梵语禅那的简称,译定或静虑。即禅定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音\’般若,译妙智慧。

  先出六度法音,六度是菩萨根本行法,详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专说六度。优婆塞戒经和其他大乘经典皆论及。

  ‘慈悲音,喜舍音’,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详见佛学辞典或法数。

  ‘解脱音\’,众生被三毒缠缚,修学佛法而得解脱。空、无相、无愿谓‘三解脱门\’。欲令众生永离三障,究竟安稳,出解脱音。

  ‘无漏音\’漏,烦恼异名,众生因烦恼漏落三界,佛出此音,为使众生,诸漏永尽,性净圆明。

  ‘智慧音\’闻之增长智慧。指共般若。

  ‘大智慧音\’指不共般若。

  ‘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师子即狮子,狮为万兽王,一吼,百兽惊伏,喻佛说法如狮子吼,心无所畏,能降伏外道邪说。‘师子吼\’说三乘法,‘大师子吼\’说大乘不共法。‘大\’表殊胜义。

  ‘云雷音,大云雷音’,欲雷先云,喻佛说法前,先放光现瑞,荫覆众生,警策精进。‘云雷音\’说小乘法。‘大云雷音\’表说圆顿大去。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

  总结上文,放光现瑞,出无量百千万亿微妙法音毕。

  另瑞成书局印小本地藏经,‘说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多一‘说\’字。查诸藏皆无,清初地藏经科注却有,再查卍续藏,其中有原本木刻版的地藏经科注,结果,原版没‘说\’字,可见是后人加入,为何加?无从了知。

  名相从略不细说,佛经‘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每部经序分,几乎牵涉到全部教典,名相若详解,得把全部藏经说完,起码须花很长时间,讲经,主在听经之要义,名相有时间说当然好,现时间有限,略之。欲知,可看注解,找法数或参阅其他大乘经。

  丁二、大众云集分三

  大众云集分三段:戊一、天龙众,戊二、诸神众,戊三、鬼王众。(顺经文分三段,其实,天龙众可概括诸神及鬼王二众)。

  戊一、天龙众

  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

  先总标。佛放光现瑞,出微妙音,流布十方,十方世界天龙鬼神,仗佛威神,聚集到忉利天。因佛不放光,诸天鬼神不知佛在天上说法,且忉利天以下乃至鬼神众神通力弱,须仰佛力,方能赴此胜会。‘娑婆\’,此界名,译堪忍,有二义:一、娑婆为一大苦聚,众苦充满,众生堪于忍受,不思出离。二、诸佛菩萨,不畏五浊,堪忍辛劳,利乐众生。除娑婆外,还有十方之‘他方国土\’的天龙鬼神也集到忉利天来。数目之多,凡夫难以想像,故云‘无量亿\’。

  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无量亿天众,到底有那些呢?此界他方皆有三界二十八天,先列欲界六天。所谓:

  ‘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层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又称护世四王。

  ‘忉利天\’,前已说。地居天的最高处。

  ‘须焰摩天\’,又名夜摩天。须焰是夜的分音,夜是须焰的合音,梵音轻重差别而已,此云‘时分\’,属空居天。

  ‘兜率陀天\’,亦名睹史多,简称兜率天,译‘知足\’。内院为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弥勒菩萨现居此。外院是一般天人住处,菩萨为邻教化,天人少欲知足,故名。

  ‘化乐天\’,此天诸乐,变化而成。

  ‘他化自在天\’,夺他所化,自在享用,不劳己作。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

  色界四禅十八天。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是初禅三天。梵者净也,无世间五饮,清净安居。‘梵众\’系庶民百姓。‘梵辅\’梵王的臣佐官员。‘大梵\’统摄梵天之王。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二禅三天,证二禅天人所生。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属三禅三天。

  四禅共有九天,凡夫三天,外道一天,后五天为三果圣人所居。

  ‘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凡夫证四禅所生,至此,呼吸不用鼻,全身毛孔皆可呼吸。

  ‘无想天\’,修无想定外道所生。强制第六意识,不令起现行,如石压草,寿五百大劫,定功失还堕落。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声闻修四谛法,证三果阿那含,断欲界思惑,不再来人间受生,生五净居天续修,利根者从此修行证阿罗汉,钝根者须次第修四空定成就,方出三界。故阿那含译为‘不来\’。

  ‘摩醯首罗天\’,此云‘大自在天\’,乃色究竟天天主,标示其名,非另有一重天。

  ‘乃至\’超略词。无色界有四天,仅列‘非想非非想处天\’,略去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

  三界如何分呢?‘欲界\’,有男女五欲差别。‘色界\’,无男女,皆具丈夫相;无五欲,仅色身,以禅定为乐。不知者认为观音菩萨是女的,称观音妈、观音娘娘,俗之百岁修行经云:‘十八罗汉男人做,观音菩萨女人修’,男的只能做罗汉,再努力也成不了菩萨,女人只当菩萨,做不成罗汉,是错误的观念。色界天已无男女相,何况已成佛的观音菩萨,不但女相,连男相也不可得。菩萨相貌如色界天人,庄严如少女,故古时绘像较似女性,传久,变成菩萨是女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身中,现童女、妇女身,目的在度众,应众生心而现,菩萨根本没男女相的差别。‘无色界\’,依字解无色身,精神安住四种禅的空定中。也有经说,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为欲界、色界所不能见,故名‘无色界\’,否则,若无色身,怎能赴会?如何显现?

  三界二十八天,详说甚多,如天人身高、寿命、衣饰、享用、环境等,若欲详明请看‘法界安立图\’,不止诸天,乃至三恶道的种类,都作有系统的分析说明。不论那部经典,皆牵涉全部教理及空间、时间、宇宙万有,所谓牵一发动全身,地藏经也不例外,此从略。

  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总结上文。十方受佛光照的天人、龙众、鬼神众,仗佛神力,同集法会闻法。

  ‘龙\’,画像有鳞、角,脚有五爪,当属畜生道的神,既是神,便有神通,另分一类。‘鬼神\’,鬼道众生,有福德曰‘神\’,无福德名‘鬼\’。介天、人之间,近于阿修罗。

  戊二、诸神众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

  ‘复有\’,还有。除上说大众外,还有娑婆及他方世界诸神聚集。管海的‘海神\’,管江,如长江、扬子江等‘江神\’,管比江小的‘河神\’,管大树如神木之类的‘树神\’,佛成佛之菩提树,也有菩提树神。

  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

  管山‘山神\’,管大地‘地神\’,十一品之坚牢地神,民间土地公皆属之。治小川、水池的‘川泽神\’,管小树、秧苗、稻穗,五谷之类的‘苗稼神\’,如神农、后稷。

  画神、夜神。

  管日夜之神。夜神甚多,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三十一至三十八,八位善知识属夜神,为菩萨示现。

  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

  管虚空‘空神\’,经云名‘舜若多\’。管天宫‘天神\’,善财童子参第二十九位善知识,便是‘大天\’天神,身高大,有四手,参访时,彼正以四手取东、西、南、北四大海水。管饮食‘饮食神\’,如寺内监斋使者,一般家庭的司命灶君。管草木‘草木神\’,比丘戒毁损草木曰‘坏鬼神村\’,草木为鬼神依止处。

  诸神约所司职务立名,华严经华藏世界品说得更多,许多是菩萨大权示现,可参阅华严经。

  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神众何止千万,以上略举而已。诸神众皆聚集法会,闻佛说法。

  戊三、鬼王众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诸大鬼王,也来忉利天。

  ‘恶目\’,以形立名,眼露凶光。‘啖血\’,啖同啖,血食神,食众生血肉。‘啖精气\’,吸食动、植物精气,精气被吸,人体耗损,植物枯死。‘啖胎卵\’以动物之胎、卵(蛋)为食,古时认为有啖胎鬼神,俗之胎神即是。‘行病\’,瘟疫之鬼,梵语富单那。以上五位属恶鬼王。

  ‘摄毒\’,摄万物毒,不害众生。‘慈心\’爱念众生,离诸怖畏,是菩萨示现,阎罗王众赞叹品中详明。‘福利\’,有福德,助人成就善法,如城隍等。‘大爱敬\’,属护法善神。彼及眷属能护念如法持三皈、五戒、菩萨戒者。这四位是善鬼王,常以利益众生为依归。‘王\’自在义、主宰义,各领众多眷属,冀闻妙法,仗佛威神,悉来集会。

  丙二、现相集众序毕,亦属通序六成就之‘众成就\’,载于别序中,并由佛放光集众,为本经殊特处。

  佛教承认鬼神的存在,六道的阿修罗,有天福无天德,近乎神,人间天上皆有。鬼道中多福德曰神,无福德曰鬼,饿鬼只是其中之一,细分有‘有财、少财、无财\’三类,各分九品,详阅法界安立图。人之见识浅薄,不能因看不见鬼神而否认。彼虽善恶不同,所行有异,但厌离鬼身,求解脱的希望不二,善神能护持三宝,恶鬼也能受佛感化,转恶为善,故共临忉利天宫。

  丙三、问答发起序分三

  文殊菩萨请问,释迦佛作答,发起正宗分的说法,分三段:

  丁一、问来众数量,丁二、答神力莫测,丁三、显久化成就。先说:

  丁一、问来众数量

  佛问文殊菩萨:集会大众有多少?请看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不?

  ‘尔时\’,天龙鬼神云集时。‘文殊师利\’,新译曼殊室利,梵音轻重不同,义同。译‘妙首\’,成微妙功德,为菩萨众上首。‘妙德\’,历劫广修,德无不圆,带果行因,倒驾慈航。又译‘妙吉祥\’,生时现诸瑞相。菩萨众中,唯文殊、弥勒,与佛共生一世,示降印度。文殊菩萨为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子,随佛出家,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首楞严三昧经云:彼过去成佛,名龙种上佛(或写龙种上尊王佛,但查无此名)。现也在北方示现成佛,鸯崛摩罗经云:北方上喜世界,文殊于彼成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为助世尊教化,现菩萨身,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华严会上,与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并称‘华严三圣\’。文殊表大智慧,普贤表大愿行,慧目行足,始成无上菩提。在大乘佛法里占有重要地位。佛菩萨皆千百亿化身,无处不在,华严经说,文殊菩萨,化身无量,遍十方界。悲华经也说,彼将来于南方世界示现成佛,名普现如来。

  文殊菩萨与国人有大因缘,建道场于山西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度众。应化事迹很多,据清凉山志及文殊大士灵应录载:南北朝时,五台之中台西北方,半山有灵鹫寺,设无遮大会,普施幽冥,利济贫困。来一贫女,携二子一犬,剪发供养,乞先给饮食,执事师予三分,意使三人饱足,女又说:狗也得吃些。勉强再给。更乞一分,喂肚里小孩。执事师忍不住呵责彼,索求无度,贪得无厌。贫女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三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意思是我对三界早不执著了,不料今天却被嫌弃。涌身虚空,现文殊大士德相,狗为座狮,二子变侍童,复说偈:‘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建无遮大会为学平等,心却随境起分别,明知肉身无常,百骸不存,憎爱犹重,何时修得平等?大众闻之,跪求忏悔,祈开示平等法门,大士云:‘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风,无二无分别,究竟如虚空。’学习大地,净秽皆容,也如水火风,等无差异,由是开启平等之门。说毕即隐没。大众礼谢,并将所施之发。立塔供奉。故此寺所塑文殊菩萨像,童子立两旁,别于他寺。

  本经除地藏菩萨外,第一品即出现文殊菩萨,第五品普贤菩萨,第十二品观世音菩萨,四大菩萨同现一经,甚为希有,文殊菩萨作发起众,表须大智如文殊菩萨,方解地藏菩萨之胜行。

  ‘法王子\’,佛为法王,于法自在,菩萨承佛家业,延续法灯,是佛真子,称‘法王子\’。文殊智慧第一,菩萨众上首,表尊敬故,经文往往于文殊菩萨首句加‘法王子\’。菩萨不但圆证等觉,且带果行因,倒驾慈航,故敬称为‘摩诃萨\’。

  释迦牟尼佛问文殊菩萨:你以智眼观之,此界他方,十方国土,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天龙鬼神,集会忉利天的大众,究竟有多少?‘汝知数不?’即佛、菩萨、天、龙、鬼、神各有多少?你知道吗?

  丁二、答神力莫测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文殊菩萨禀白佛:世尊!我以神通力,千劫测度,不能知现前大众数。

  下对上曰‘白\’,上对下用‘告\’,不像今人,对老祖父说话:‘我告诉你\’;昔写家书‘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今只‘爸爸\’两字,甚至勾肩搭背,称兄道弟,长幼不分,遑论敬老尊贤,子训父,孙训祖,多矣!

  丁三、显久化成就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佛告文殊:别说你以菩萨境界测度,不能得知,就是已圆成佛果的我,用佛眼观察,也没法确知大众的数目。

  古德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不出三种:一、约本迹说,本知迹不知。二、抑果扬因,尊人逊己。自谦虽成佛犹不尽数,况菩萨!实际上佛知道,方便说不知。若如是,则佛妄语,不应该!三、逢场作戏,突显地藏菩萨度众之多,重重无尽。

  说法四十年,对这些解释总觉不太妥切,参看许多古注,也有说:以现量境知,‘观\’是比量故不知。但佛是圣言量,此说不通。依个人看法,佛当然知道,若不知非一切智人,‘犹不尽数\’的问题出在‘观\’,观即测度,佛智如镜,无一不明,何须用观!一个个算,算到何年何日?不是算不出,而是太耗时,佛眼圆明,恒沙界事,无所不知,况云集大众之数,岂有不知之理!此乃个人心得,正确否?祈将来诸佛菩萨,大悲证明!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无数大众云集之因。显地藏菩萨度众时间之久,所度众生之多。有‘已度,已成就’的诸佛,‘当度,当成就’的菩萨,已成菩萨功德,将来必定成佛,包括大士化身的鬼王神众。‘未度,未成就’的天龙八部及鬼神,虽至忉利,但未出三界,未了生死故。

  甲二、正宗分分三

  乙一、地藏因行果德周分二

  乙二、利益存亡功德周分二

  乙三、念佛布施胜德周分二

  正说地藏经宗旨。三卷十三品,分‘三周说法\’,不依古注分科。一、地藏因行果德周,前六品。二、利益存亡功德周,第七、第八品。三、念佛布施胜德周,第九品起至十二品止。第十三品为流通分。

  科判因各人看法而异,每本注解都有其特殊处,地藏经注疏少,以往多以清初青莲大师的为主,现在改用三周说法,使初学者更易提纲挈领,但小科方面,有的还是参考科注。先介绍‘地藏因行果德周\’,分二段:丙一、愿行德用,丙二、称扬弘通。

  丙一、愿行德用分五

  ‘愿行德用\’说明地藏菩萨因地所发大愿,所修大行。文分五段:丁一、因地本愿,丁二、分身集会,丁三、示业缘差别,丁四、示业感差别,丁五、示业报差别。先说第一段:

  丁一、因地本愿分二

  ‘因地本愿\’又分二段:戊一、文殊请问,戊二、如来答释。

  戊一、文殊请问

  因文殊菩萨请问,而发起正宗分。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文殊菩萨请问佛:地藏菩萨以何方法度众?历时多久?本身未成佛,何以能度众生成佛,施化十方?且所度非一、二位,乃无量数,令人生疑。

  ‘世尊\’,佛为世出世间最尊贵,九法界独尊。佛世,弟子皆称佛‘世尊\’。‘我\’,文殊自称,菩萨已无我相,假名称我。‘无碍智\’,佛智虽多,不出无著智、无碍智。彻证诸法理体,自在不执,谓‘无著智\’,又名‘如理智\’。宇宙万物,千差万别,无一不知,不生障碍,名‘无碍智\’,又称‘如量智\’。四圣六凡,微尘刹土,如量了知,无一缺漏。无著智是根本智,无碍智属后得智,修行所成就的智慧。

  文殊禀佛,已证无碍智慧,闻佛言此云集大众,皆地藏菩萨所化,信受不疑,然小乘果位的声闻四果及修十二因缘的辟支佛,智慧有限,恐难深信。天、人、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八部众(总指鬼神等众),三学未具,不知菩萨境界。未来众生,志性下劣,虽闻如来清净妙心自然流露的真实语、如语、不异语、不诳语,因业障缠缚故,必生疑惑。纵勉强生信,项戴受持,免不了横生毁谤。唯一希望世尊,详明地藏菩萨最初在因地时,修何大行?立何大愿?能成就不可以心思口议的利生事业。

  文殊请问,主要针对‘未来世众生\’。小果声闻,八部等众,至忉利天亲闻,仗佛智加被,对佛法定生信心。未来众生,易以凡情测圣境,生疑甚至毁谤造业,故针对末法众生而问。

  菩萨请问,只对地藏菩萨以大士身度无量众生疑,未对‘我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生惑,可见,佛非不知,‘观\’故不知,佛、菩萨彼此相知,心照不宣。且已得‘无碍智\’,岂有不知之事!

  戊二、如来答释分二

  如来答释分两段:己一、略赞功德,己二、广说愿行。

  己一、略赞功德分二

  ‘略赞功德\’又分两段:庚一、明大士因行,庚二,显闻名获益。

  庚一、明大士因行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佛告文殊,欲知地藏菩萨因地修行,须举喻明之,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教化区。古印度认为地球中央有须弥山,周围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则大碱水海围之。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一个须弥山加四大部洲,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是‘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大千世界\’。三次称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实际是一个大千世界,非三千个大千世界。以三界分:一须弥山、四大部洲、四王天、一日月、一六欲天,为一小世界,在初禅天之下,故云:‘初禅覆一四天下\’。二禅下有一千个小世界,‘二禅覆一小千界\’,须弥山、六欲天等各一千个。‘三禅覆一中千界\’,有一千个二禅天。‘四禅覆一大千界\’,四禅天以下有一千个中千世界,谓‘三千大千世界\’。这是古印度人的宇宙观,释迦牟尼佛出世,随顺世间的说法谓之‘随他意语\’,这类问题,和断烦恼了生死无关,随顺世间,方便说法,免致纷扰。古时,科学未昌明,说地球是圆的,无法取信,不受认同,别说二千多年前,八十年前的中国,仍有人不相信,见‘法界安立图\’序便知。其实,佛了了分明,华严经世主妙严品,提到十方世界,长短方圆,如树如叶等千差万别,什么形状都有,隐含世界‘圆\’之意思,只是没明讲而已。现以大千世界之万物,喻地藏菩萨度众之多,历时之久远。‘所有草木丛林,’草多曰丛,木多称林。‘稻麻竹苇,’稻米、芝麻、竹子、芦苇,大如‘山石\’,小若‘微尘\’,‘一物\’作‘一数\’目,每一数目当‘作一\’条‘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恒河的每一粒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数目多到不可思议!‘恒河\’为印度四大河流之一,新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形容其水源之高,如诗人描写黄河,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沙细且多,佛常于恒河两岸说法,提到多数,常举恒河沙为喻。一物一数,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世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将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大劫。长时曰劫,经云:人寿从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再每百年减一,减至十岁谓一减。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是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世界成、住、坏、空各须二十小劫,即一大劫。每一大劫里,积聚的微尘数,一尘作一劫,尽此无穷劫中,再把每一大劫的世界,都磨成微尘,一尘一劫。如是重重无尽,不可测度。

  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已来,千倍多于上喻。

  凡夫初发菩提心修行,历十信(仍属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才入十地圣位。地藏菩萨单证十地果位以来,超过前面譬喻千倍以上。世尊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大士成就十地至今,不知经过多少千万的三大阿僧祇劫。

  ‘十地\’: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大乘经典多有,名称大同小异,此根据华严经。

  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何况地藏菩萨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前,作声闻、辟支佛的时间,更长于上喻。正显菩萨广修胜行之久远,所以度众无量。

  ‘声闻\’,佛世所度之比丘众,闻说苦、集、灭、道四谛,依法修行断见思惑,证无生阿罗汉果,谓‘声闻\’。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声闻修法见阿含、俱舍,教下则天台四教仪,藏教位便有详说。‘辟支佛\’,具云‘辟支迦罗\’,较声闻利根,有二义:一、独觉——出无佛之世,因宿世善根,秋观黄叶落,春睹百花开,见时序变迁,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之理,证涅槃境界。属于无师自通。二、缘觉——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法,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种互为因缘,顺之则轮回生死,缘觉闻此法,知无明是生死本,从断无明下手,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灭。修还灭门即证辟支佛果,详见十二因缘经。声闻、辟支佛是二乘圣人,对大乘言为小乘。关于声闻、辟支佛的道理,有学无学等,属专门学说,从略。

庚二、显闻名获益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