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资料选读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三、欢喜之妙道——十地品(一)

澄观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第十九卷

华严经开示:具有这十种求法之心,没有​师傅自学佛经也可得法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25-26)

宣化上人:《华严经》所在处就是佛所在处

经中之海《华严经》字字珠玑不可思议

都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这富贵到底是什么?

华严经讲话 十、唯心之风光

海云继梦: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五卷

背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望很简单

五时佛经串讲08--华严经信分03毗卢遮那品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四卷

宣化上人:为什么要学习​《华严经》?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七、净心之功德——贤首菩萨品

佛教典籍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

澄观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第四十一卷

宣化上人:《华严经》每一句经文都是无上法宝

海云继梦:华严经经首 第九卷

第三十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华严经讲话 原著序

 
华严经专题部: 简介| 原文|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文章位置:        微信分享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六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六卷

  南亭法师

  着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十八愿。

  “袈裟”者,不正色衣也。红、绿、青、紫、黑等,是为正色。吾人既舍去荣华、富贵、妻室、儿女等天伦之乐,出家为道。第一、不于人身生起爱心,我就亦不喜人于我而生起爱心,第二、为富贵骄侈者作一榜样。所以原始佛教的制度,比丘、比丘尼祗许三衣 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黎,译成五衣、七衣、大衣。五衣又名作务衣,和我们内衣一样,朝夕不离身,是管理事务用的。七衣又名作法衣,听经或出外乞食用的。僧伽黎是大衣,相当于大礼服。其制法是:五衣五条,每条一长一短;七衣七条,两长一短;大衣又名祖衣,九至二十五条,三长一短。每条相间隔如水田相,所以又名福田衣,良以僧宝为众生之福田故。至于质料,说起来有点可怜相了,都是捡人家垃圾堆上的破布,或斋主家的衬;衬也是一块不同颜色的布。捡回来洗净、联缀而成,所以又名坏色衣。我们可以想见,那颜色多么难看。有时也有施主布施某一比丘一件新衣,但制度上祗许三衣。多了,就转施他人,不许有多余的财物,生贪心,多烦恼。

  袈裟亦名染色,表心染于法。要无所染,方名染也。然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为于正法、除其结使,方为“心无所染”。因此我们着袈裟时,一定要愿一切众生,皆和我一同如此而得“大仙”之“道”。“大仙道”者,佛道也。

  疏文说:“二乘之染,亦非真染,必心染大乘”,方能“具大仙道”。南本的《涅槃经》1 〈哀叹品〉2中,佛诃斥三修比丘说:“汝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虽得出家,于此大乘不生贪慕。汝诸比丘身虽得服袈裟染衣,其心犹未得染大乘清净之法。”3 盖声闻乘为学菩萨道而成佛之过渡法也。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二一愿。

  剃发、染衣,都准备了。其次就是“正出家时”。真正履行出家的义务,同时也愿一切“众生”与佛一样地牺牲国王尊荣、娇妻、爱子而出家修行。为什么要如此呢?为的是“救护一切”。“一切”是指众生而言。一切众生愚昧无知,造善、造恶,不得解脱。所以我们要救他、护他。如何救护呢?第一是说法,使听者明白知晓宇宙、人生的真相。救孤恤贫、慈幼养老,皆方法也。

  自归于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二十愿。

  自归于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二一愿。

  自归于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二二愿。

  “自归”于佛、法、僧的“自”,是归依者身心的全体。我以整体的身心归投、依靠于佛、法、僧三宝,依三宝的教诫而修学佛法。同时,我要发愿,愿一切“众生”与我一同负起“绍隆佛种,发无上意”的责任来。“佛种”,成佛之种子也。瓜、豆皆有种子,学佛亦然。法相宗有五性众生之说:一、不定性,半成佛,半不成佛;二、声闻性;三、缘觉性;四、阐提性,皆不成 佛;五、菩萨性,悉皆成佛。然而这是勉励的性质。依性宗来说,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这才是合情合理的说法。所以我们归依佛已,就要为众 生种佛种子。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都是种善根而引起自性中本具佛性,这就是绍隆佛种。不但此也,我们还要使它兴隆起来,那就是普及佛教的工作了。

  归依法已,要“深入经藏”。前面的佛宝是大觉世尊。法宝则指定是经。经是佛说,也包含了律、论在内。法者,法则。宇宙万有缘起的正理以及如何修行、修行什么,这都包含在三藏之内。我们如果博览全藏,那就可能“智慧如海”,因为三藏都是佛陀智慧的结晶。藏者,含藏的意思。

  僧宝的僧,应当是僧伽,译云和合。和合有六,前面已经讲过。“归于僧”已,我们应当发愿,愿一切“众生”,皆能“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一个僧团,人数不拘多少,皆恭推一位年高德劭、戒龄最久的长老,而为羯摩 说戒的首领。这位首领就是“统理大众”者。统理大众而要“一切无碍”者:大众同居,和合无碍;明辨事理,事理无碍;通晓经律,教化无碍。

  中国的佛教,自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而来,有了丛林制度。住持僧领导大众,有高、低级的职事,挑水、搬柴、烧饭、烧菜的是苦行僧,又名行单。马祖、百丈那些大禅师们〈北宋张方平4 誉为圣人〉孜孜矻矻领众梵修,堪称统理大众。后来演变到挂钟板,容纳行脚僧挂单,皆可称丛林。起初当然多多少少都有几人或几十人同住,后来剩了三、五人,而住持照样称方丈〈不知起于何时〉、称和尚。时丁末世,不成体统的人,夤缘有法,照样住方丈。然而到民国以来,江苏省的金、焦二山、高旻寺,浙江省的天童、育王二寺,规模还是可观的。那些不像样的丛林,祗是偏僻地区才有此怪像〈待续〉。

  【注解】

  1.南本为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2.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寿命品〉第一。

  3.复次比丘,若有疑念今皆当问。若空不空、若常无常、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归非归、若桓非桓、若断若常、若众生非众生、若有若无、若实不实、若真不真、若灭不灭、若密不密、若二不二。如是等种种法中有所疑者,今应咨问,我当随顺为汝断之,亦当为汝先说甘露,然后乃当入于涅槃。诸比丘!佛出世难人身难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难,能忍难忍是亦复难,成就禁戒具足无缺得阿罗汉果是事亦难,如求金沙优昙钵花。汝诸比丘,离于八难得人身难,汝等遇我不应空过,我于往昔种种苦行,今得如是无上方便,为汝等故无量劫中舍身手足头目髓脑,是故汝等不应放逸。汝等比丘,云何庄严正法宝城?具足种种功德珍宝戒定智慧以为墙堑埤堄。比丘虽行乞食经历多处,初未曾乞大乘法食。汝诸比丘,虽除须发未为正法除诸结使,汝诸比丘今当真实教敕汝等。我今现在大众和合,如来法性真实不倒,是故汝等应当精进摄心勇猛摧诸结使,十力慧日既灭没已,汝等当为无明所覆。诸比丘,譬如大地诸山药草为众生用,我法亦尔,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为众生种种烦恼病之良药。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4.张方平:〈西元1007至1091年〉宋王公。字安道。宋城〈河南商丘〉人。官太子太师。庆历中为滁州守,游琅邪山地藏院,偶遇楞伽经,视之,如旧物,宿障冰释,遂明心要。暮年,将此授苏子瞻,并以钱三十万,托印放送江、淮。尝语王介甫、张商英,谓马祖、汾阳、雪峰、岩头、丹霞、云门等师,过之孔孟之教。后预知时至,作诗坐化,谥文定。


下载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