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欣慕净土愿心彻髓,念佛不怠决定往生


   日期:2016/3/28 8: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三十七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这段法语是出自《从配流上洛之后开示之法语》这篇文所摘录出来的。这篇文并不长,但是有很好的道理,可以助我们对阿弥陀佛本愿名号更深入的了解。如果对阿弥陀佛名号的信心还不是到决定往生的地步,那这篇文你好好的读,从法然上人的开示,也许能使你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建立决定往生的信心。因为这篇文是法然上人到了老来才开示的法语,一个人的思想,无论他是修学什么法门,他的思想一定是到年纪老来越纯熟。法然上人世寿八十岁,僧腊六十年左右,是一位很有道德的祖师,日本净土宗的开宗祖师,被当时教界佛弟子称为“智慧第一法然师”,当然是有道理的。

  首先来解释这篇文的题目,让大家更了解法然上人在这篇文所说的法语内容。

  法然上人七十五岁的时候,因为他所剃度的弟子安乐法师,度当时天皇一位宫女出家受戒,天皇知道之后很不高兴,叫人将安乐法师抓来,天皇训示安乐法师,为什么没有经过我的允准,竟然度我的宫女出家受戒。安乐法师因为是法然上人的得意门徒,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也相当有信心,所以对阿弥陀佛的信仰非常的纯真无我,宁可牺牲生命为法丧身,也不会屈辱在政治权力之下,所以当时安乐法师,在天皇的殿前,不但不管天皇对他的训示,还大声诵经,念出阿弥陀佛的圣号,所以触怒当时的天皇。日本在法然上人时代,日本天皇的政治体制,和中国在清朝以前是帝制政治体制,完全一样。皇帝是最大的,中国的皇帝就犹如日本的天皇,生操一个人的生死大事,一句话将你拖出午门,斩首示众,你就要死于非命,当然民主时代是不会这样子,在帝制的时代,不管中国或是日本都是如此。因为安乐法师被天皇处斩,这当然还有历史的其它恩怨。

  因为当时有一位圣道门的行者,叫做吹毛,在天皇面前奏谗言。因为当时日本的南都北岭,反对法然上人根据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将念佛独立为一宗。当时日本法然上人时代,还没有将净土独立为一宗。建立净土宗专修之前,当时的南都北岭,日本各宗各派的行者,修学自己的宗派以外,兼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那个时候念南无阿弥陀佛,和法然上人建立净土宗之后的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是专修与杂修的差别。法然上人因为读了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八遍,而信心欢喜,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建立信心了,而一天念佛七万声,所以根据《观经四帖疏》正定业之文建立净土宗,受到当时南都北岭的圣道门行者的阻碍。

  这位吹毛的圣道门行者,在天皇的面前奏谗言,反对法然上人将净土教法独立为一宗。因为法然上人建立日本净土宗之后,后来在大源良善寺,与各宗各派的名山宿德谈论佛法之后,有不少各宗各派的宗主(宗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各寺院山头的创办人的身分地位)归投在法然上人的座下,学习念佛法门。所以法然上人提倡专修念佛,在当时的时代,是经过一段艰辛的历程。

  后来,因为受到安乐法师度天皇的宫女出家受戒的连累,所以法然上人受连坐之罪,被流放到赞歧。赞歧就是现在日本的四国,那是比较偏远的地方。当时宰相兼实对天皇上奏:法然上人是一位圣人,很有道德的人,不可以将法然上人流放在边疆之处太久的时间。当时宰相兼实是护持法然上人,一位相当有权势的人,对念佛法门也很有兴趣,所以法然上人被流放在赞歧大约十个月之后,回来到洛阳。法然上人时代的洛阳,就是现在日本的京都。法然上人有很长的时间,居住在京都东部的吉水。(吉水这个地方环境非常的好,信愿在好几年前到日本京都去参访法然上人与亲鸾大师的道场,我发觉吉水这个地方实在是一处很适合念佛修行的地方。一直到现在法然上人派下,到如今还有不少的出家众,在吉水这个地方每天一心念佛,就像苏州灵隐山寺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时念佛一样。印光大师的灵岩山寺念佛堂怎样修行?就是天天念佛,没有诵经,没有办传戒,没有办其它的法会活动,就是念佛。)

  法然上人的吉水道场,叫做知恩院。知恩院到现在还是维持这样的道风,至少已经经过八九百年以上了。一个道场能够维持一定的道风,经过八九百年,一直专一念佛修行,这是何等的尊贵!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从唐朝流传到日本,所以日本法然上人,在八九百年前就创立净土宗。日本的净土宗可说一天四海,都是专依善导大师的教法。几年前信愿到大陆福建去弘法,福建南宣寺的正盛老和尚,每一年都邀请我到他的道场去弘法。有一年我讲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完了之后,当下课休息,我跟着正盛老和尚在喝茶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带了二三十位在家居士,他们也正在打佛七,听闻到台湾的信愿法师到南宣寺去弘法,他们的寺院道场离南宣寺很近,所以特地来拜访我。听了我一堂课之后,那个比丘下来跟我顶礼,问了我一个问题:“信愿法师!善导大师是谁?”如果一个念佛的人,而且是出家人,连善导大师是谁都不认识,你想他念佛对善导大师的他力思想会有信心吗?不可能!我的内心是无限的感慨。

  所以法缘在广度众生,有时候各有因缘。因缘的变化缘生缘灭。或许善导大师的他力净土思想,八九百年来在日本生根发芽、茁壮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所以法然上人回到洛阳之后,他到了八十岁舍报,非常自在的往生极乐世界。

  这篇文就是法然上人被流放到赞歧之后,回到京都,对信众所开示的,这一篇文的第一段,我们简单看过,因为这是我们一般人不容易做得到的,但是第二段,我们就要好好的探讨,因为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先来看第一段

  法然上人《从配流上洛之后开示之法语》:

  决定往生之人有二品类:

  一者具足威仪,心仰弥陀本愿,口常念佛相续。四种威仪现遁世之相,三业所作备出离之要。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无愚痴懈怠之心;行为无缺,渡世不疑;心志坚固,不谄利养,不思名闻;无贪瞋邪伪,无奸诈百端;无杂毒之污,无不可之失。诚然,外仪精进,内心贤善,内外相应,一向愿往生之人,是决定往生人也。如斯上根之后世者,末代甚稀。

  第一段文且慢看内容,看最后两句话,“如斯上根之后世者,末代甚稀。”有两种人是决定往生之人,第一种就是上根的人,就是“具足威仪,心仰弥陀本愿,口常念佛相续,一直到一向愿往生之人”,这种人是决定往生之人。这是上等根性的人,在末代这样的人很少。诸位菩萨!你认为自己是上根或者下根?下根,我也认为自己是下根。不然,第一段文你若检视自己,看看能够做到多少。我们简要的看过:

  “一者具足威仪”这是说身业,“心仰弥陀本愿”这是说意业,“口常念佛相续”这是口业,身口意三业要做到这样,身业具足威仪,意业就是仰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口业经常念佛相续,有一个“常”字,就是经常念佛。我们一般的念佛,都没有做到常念这个“常”字。我们是早课能够念佛一小时,晚课能够念佛一小时,就算很好了,我们是经常在念烦恼、念妄想,很少一天的时间念佛相续不断。如果祖师大德的修行,来跟我们比较,法然上人就好,法然上人一天念佛七万声。中国日本的祖师们,他们念佛,一天都是好几万,省庵大师一天念佛十万声,道绰禅师一天念佛,万声或八万声,诸位菩萨!你一天念佛有一万声吗?有人一天念佛二万声吗?一天念佛能一万声,就相当的不错了。前面我们探讨过,极乐世界觉明妙行菩萨,鼓励我们净业行者,一天念佛一万两千声。但是要做到“口常念佛相续”,一天念佛一万声,事实上也还不够。

  “四种威仪现遁世之相,三业所作备出离之要”,四种威仪就是行住坐卧。行住坐卧有出离之心,没有对这个世间的五欲产生兴趣。想一想,我们的行住坐卧,有现出遁世之相吗?很多人是嘴巴说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境界一来,还对这个世间很有兴趣。三业所做的,如果没有一份真正的出离之心,那你往生三法信、愿、行的愿当然做的不彻底。愿就是要做到切愿,一心一意要往生极乐世界,凡是世间任何事情,跟我一心一意往生极乐世界有所妨碍的,我通通要舍弃,我通通要排除。什么会影响你往生极乐世界,你当然都要放下,一心切愿往生极乐世界,信、愿、行的愿你做到了,那你怎么会不好好的念佛。

  “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无愚痴懈怠之心”,这对一般人就不容易做到了。下根性的凡夫众生,能做到这两点吗?在外表上现出精进贤善之相,而且在内心里面没有愚痴懈怠之心,请问诸位菩萨:就你个人而言,你认为你的心懈怠心比较强,还是精进心比较强?懈怠心比精进心强。无始劫以来,我们懈怠放逸的习性很大。十多年来,我看过学习阿弥陀佛本愿的出家人,自修的,以前有的很精进很用功,到现在放逸懈怠了,对阿弥陀佛的本愿妙法已经冷冰冰了,这个都是真实的。我们凡夫的懈怠心确实很强,所以靠着寺院道场共修大众的约束力量,来让自己能多精进,鞭策自我确实是有必要的。

  “行为无缺,渡世不疑”,这两句话,我们一般人不容易做到。你的行为会没有缺点吗?我们这一张嘴巴很容易说错话,一句话就得罪所有的人。所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意念你自己观照一下,你经常在起贪瞋痴的妄念,还是经常在起佛号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行为有没有缺失。行为不是只有身口而已,还有意业,身业的行为,口业的行为,意业的行为,我们有很多缺失。

  “心志坚固,不谄利养,不思名闻”,对于名闻利养没有心追求,这个对一般人确实不容易做到,尤其在家人,为了三餐、为了工作、为了家庭,每天都工作赚钱,对钱如果能够不太过于贪求,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要做到不谄名利、不思名闻,也不容易。

  “无贪瞋邪伪,无奸诈百端”,没有贪欲心的人请举手?贪财、色、名、食、睡,是贪多贪少的差别。邪者不正,伪者不真。我们心中很多忘念就是邪,邪就是不正,不是正念是妄念,包括我们的讲话,有时候是跟邪相应。譬如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会生气恶口,那表示口业不正,口业不正不就是邪吗?心里想的跟嘴巴讲的,心口不一,那就是伪不是真。所以这一点,对我们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奸诈百端”,我们学佛的不至于奸诈百端。所以,对我们这样的凡夫众生而言,确实我们要有一份真心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好好的用功念佛,我们可以做得到。

  “无杂毒之污,无不可之失”,这也是我们不容易做得到的。“杂毒”就是掺杂着三毒烦恼。掺杂了三毒烦恼的修行,不是真心不是真实,所以称为污。“没有不可之失”,这个过失是不可造作的,但是我们通常明知不可以造作也造作,这就是我们凡夫的下劣本来面目。知道不可以贪吃,因为很好吃就多吃了一口。知道不可以偷拿人家的钱,但是没钱就是很难过,所以偷拿人家的钱。在三宝门中,偷窃常住物,偷窃现前僧物,这个都是要堕无间地狱的。

  “诚然,外仪精进,内心贤善,内外相应,一向愿往生之人,是决定往生人也。”外相是贤善精进之相,内在是贤善,内外相应,而且是一向愿往生之人,这样的人是决定往生。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做得到,这是上根器的人。在末法时代这种人不多,所以法然上人才会说“末代甚稀”。

  虽然第一种决定往生之人我们不容易做得到,但是第二种是我们有心可以做得到的,所以第二种我们就要好好的做。

  二者外虽不现殊胜之相,内却不起名利之思。深嫌三界,厌心铭肝;欣慕净土,愿心彻髓。信知本愿,胸中欢喜;愿生极乐,念佛不怠。身虽杂于世俗,驰于世务,如随在家,似仿利养,随逐妻子,行仪更无遁世之相。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身口二业,让于意业。以经营世务为往生资粮,以妻子眷属为知识同行。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离不远。此命终时,是生死之了;此体舍时,是烦恼之断。弥陀影现紫云之上,行者期于此时往生;跏趺端坐观音之莲,剎那生于极乐净土。

  法然上人的学问确实很好,两两相对,将这段文当做文学来欣赏,我们都觉得法然上人文笔确实非常的优美简练,让我们看了内心很欢喜。

  第二种决定往生之人,只要有心,是可以做到的。

  “外虽不现殊胜之相,内不起名利之思”,我们心不在名利而在净土,有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是我们可以做的到的。

  “深嫌三界,厌心铭肝”,是在说厌离娑婆。“欣慕净土,愿心彻髓”,是在说欣求净土。“深嫌三界”,就是我对三界没有兴趣,我对这人间没有兴趣了,就像韦提希夫人被逆子阿阇世太子的忤逆,所以不乐阎浮提浊恶处。“厌心铭肝”,铭肝是日本的习惯用语,所以有些人看到法然上人或者亲鸾大师的种种著作,看的有时候会一头雾水,就是因为有些日本用语,我们不习惯,跟我们中国用语也不同。我们绝对不会用“铭肝”,我们会用“铭”心,铭肝和铭心是一样的。“厌心铭肝”就是心里面厌离这个娑婆人间。“欣慕净土,愿心彻髓”,就是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彻入到骨髓。意思就是说,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是非常的坚决。往生的要领这句话,对你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在临终的时候,就会产生力量:

  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

  这个浊恶世间,没有什么好执着的,赶紧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这样的道理,不是要让你增长佛学知识,是要让你将来做出来的,对你往生极乐世界是有无限的帮助。

  “信知本愿,胸中欢喜”,胸中就是心中。信知阿弥陀佛的本愿,心中欢喜。一般凡夫人生有四大乐,就是久旱逢甘霖很快乐,他乡遇故知很快乐,金榜题名时很快乐,洞房花烛夜很快乐,念佛往生时也很快乐,前四种和最后,你认为哪一种的快乐才是你真正的快乐?如果你真的是认为念佛往生时是最快乐的,前面那四种快乐,对你而言,你就会把它当做是苦中作乐。

  “愿生极乐,念佛不怠”,这是我们有心要做可以做到。不要说很精进,时时刻刻在念佛,当然这是我们做不到的,不过有时间就念佛。

  “身虽杂于世俗,驰于世务,如随在家,似仿利养,随逐妻子,行仪更无遁世之相。”在家人虽然外相是在家人,每天为世俗奔忙。“驰于世务”这个“驰”字就是追逐的意思,每天为了世俗事务忙碌不已。“如随在家”这个“随”就是随心所欲,心里面在五欲之家,随心所欲的追求。“似仿利养”是说财,“随逐妻子”是说色,一般的凡夫众生,大概都离不开在追求这最根本的两样财、色。你看古德所讲的两句话,“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财跟色分别排在第一跟第二,我们就是对于金钱还有感情很难割舍。天下男女差不多都死于财色。所以,你能够把财色名食睡看淡就很不容易。“似仿利养”就是内心一直追求名闻利养。“随逐妻子”就是男众追逐于娶妻生子,这是讲感情属于色,女众也是一样。“行仪更无遁世之相”,在说四威仪没有遁世之相。对前面那种善根的人讲“四种威仪现遁世之相”,对这里的人就讲“四威仪更无遁世之相”,所以根器就相差很多。

  “然而,往生之心,片刻不忘”,片刻不忘不是说我时时刻刻都一直记住要往生,最刚开始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决心没有变,不是说我每天日日时时分分秒秒都一直想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要这样想,这样想不是法然上人原来的意思。你从一开始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从来没有动摇、从来没有改变,就时时刻刻在你的心中。譬如你上公交车要到达你想要到的目的地,你最先上车要到达的目的地最重要,譬如你从虎尾坐公交车要去台中,你的目标是去台中,你要不要从虎尾一上车,然后每一站就跟司机讲,“司机我要去台中,请你要提醒我一下”。你也不必跟自己说“我要到台中,我要到台中”,时时刻刻这样提醒自己,从虎尾一直提醒到台中,要不要?当然不要。最先开始那个目标抓住了,你就是要去台中,你这一种要到台中的坚决的心没有失,这样就是“往生之心片刻不忘”,我就是要去极乐世界,所有一切世界我都不要去,我就是要去极乐世界,我也不要在六道里面轮回。这种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古德有一句话的譬喻讲的非常好,叫做“万牛不挽”,有一万只牛要将你拖走拖动,让你放弃求生极乐世界,都不会摇动你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你有没有这样的决心?如果有,你佛号念多念少,将来临终你这份愿心的力量,就在你神识出来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接引你到极乐世界。心之所向谓之志,就是你心是向着哪里,那一种力量就会使你到哪里去。你一心一意,就是要去极乐世界,对人间的六道轮回已经很厌恶了,别的任何一个净土世界你也不要去,你就是决心要去极乐世界,你这种强烈的愿生极乐世界的心,将来神识离体的时候,自然就会使你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法然上人所说的,“往生之心片刻不忘”。

  “身口二业,让于意业”,身口二业,就是因为意业往生之心,片刻不忘,所以你身业的造作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口业就会造作要往生极乐世界。身业造作要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你就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造作要往生极乐世界,你就会念阿弥陀佛。如果你有心想要移民到新加坡,而且你真正不想住在台湾,决定百分之百的决心,要移民到新加坡,你就会开始去为移民新加坡做种种的准备。

  “以经营世务为往生资粮,以妻子眷属为知识同行”,在家人当然经营世务为往生资粮,就是在俗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也是可以念佛修行,纵然有妻子眷属,将妻子眷属当做是善知识,当做是同行。“同行”这一个名相,是善导大师讲的,法然上人沿用。因为日本修学净土法门几乎都是以善导大师为师,所以他们都用“同行”。我们中国、台湾,通常都用莲友或者善知识。“同行”就是同样修念佛的念佛人。

  “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余命夜促,知娑婆之离不远”,这两句话讲的实在很好。“体力日减”就是年老色衰了。年老色衰的心里,是越来越欢喜还是越来越苦恼?很多人年老色衰了,内心是很苦恼。但是这篇文法然上人告诉我们,“体力日减,喜往生之期渐近”,为什么欢喜?因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缘快要具足了,我往生的日子快要到了。年纪老了,我往生极乐世界,日子越来越近了,很欢喜,所以法然上人也跟我们说,“生重病偏乐”,欲生净土之人,生重病偏乐,为什么?因为生重病就表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缘就要具足了,是越来越欢喜了。“余命夜促”,讲生命短促。生命短促,知道离开娑婆世界已经不远了。即将要离开这个娑婆世界,心里当然就会非常的高兴。

  “此命终时,是生死之了;此体舍时,是烦恼之断”,是讲临命终的时候,就了办生死了,这个色身肉体舍弃的时候,也就是到极乐世界,烦恼不会起现行,所以是“烦恼之断”。

  “弥陀影现紫云之上,行者期于此时往生;跏趺端坐观音之莲,剎那生于极乐净土”,这两句话也是对称的很好。讲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迎接,那么行者这时候当然就能往生,剎那之间就到了极乐世界,法然上人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

  这两段法语法然上人写的非常的好。法然上人因为学问很好,不但日文相当的深入,就是汉学也非常的好,所以法然上人的著作,除了日文的著作以外,也有汉文的著作。

  这两段文是在说,决定往生之人有两种品类。这两种品类,若以我们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而言,我们是属于第二种的品类。

  第一种是根性比较猛利的众生,身口意三业都非常的好,不但没有贪瞋邪伪,没有奸诈百端,没有杂毒之污,无不可之失,而且内外一如,内在贤善,外在精进,内外相应,这种上等根性的人,是十方众生之中的少数,这种人当然是决定往生,这是属于上根。在第一种品类的最后一句,法然上人说“末代甚稀”,这种上根的众生,在末法时代是很少。

  第二种品类,虽然是凡夫,也许在五欲里面打滚,但是深嫌三界,厌离这个娑婆,欣求极乐,深信阿弥陀佛的本愿,愿生极乐世界,念佛不懈怠,同样做到往生三法信、愿、行,所以照常能往生极乐世界。纵然是下等的根性,只要做到往生三法信、愿、行,仍然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净土法门摄机之广,上度等觉菩萨,下度地狱众生,可说九界的众生无一不度、无一遗漏,因为阿弥陀佛发愿,要用本愿名号救度的众生,本来如此。所以阿弥陀佛的愿力这么广大,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说阿弥陀佛的愿力,用“弘愿”两字来形容,“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所以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两句话就将阿弥陀佛的愿力摄机非常的广大,说的非常清楚明白。上根、中根、下根的众生,都是阿弥陀佛用名号要救度的众生,不管是利根或钝根的众生,也都是阿弥陀佛慈悲以愿力要救度的众生。所以诸位菩萨,不管你是上根或中根、或下根的众生,你只要做好往生三法,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是故,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终;慕哉极乐,盼此寿早尽。悔哉我心,以生死为家,恶业常驱使;喜哉我愿,还涅槃之都,四生仰为主。如是之事,常怀心中,永不废忘。

  这段话,法然上人教导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我们如果肯这样做,心中经常记住这样的修行,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一定是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契相应。这篇文,法然上人用字遣词用的非常好。

  “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终”,疾就是快速的意思,往生这件事,很希望能够赶紧完成,所以“希大命速终”,希望自己在娑婆人间的生命赶快终了。为什么?因为很想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你真有这种心,想要早一点往生极乐世界,成菩萨乃至成佛度众生,你念佛的心一定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契相应,因为《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即宋译的《无量寿经》,译经师是法显大师),说阿弥陀佛的愿力,在几乎每一条因愿文,都有法藏菩萨希望我们凡夫众生,赶快往生极乐世界。第一条愿就这样说出法藏菩萨的心愿:“三恶道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生速生我剎,不久悉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一个“速”字,“速生我剎”。在法藏菩萨古佛的心中,他是非常的期待十方还有生死的凡夫众生,赶快念佛仰承他愿力的救度,回归极乐世界,所以有赶快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这样的念佛心,是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阿弥陀佛希望我们早一点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在这个人间受苦受难,我们如果有一份想要早一点往生极乐世界,了办生死,甚至成就佛道广度众生,你的心愿岂不是与阿弥陀佛的心愿相契相应,感应道交,当然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莹珂法师是一个出家人,因为饮酒不遵守戒律,感觉到自己的修行有亏,害怕将来堕落恶道受苦受难,所以向同参道友借戒珠法师所编的《往生集》来看,心中有所体悟,虔诚念佛三天,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现前,跟莹珂法师说:“你应该好好精进用功,十年后我来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说:“娑婆人间浊恶不善,要保持正念不容易,我希望能够赶快回归极乐世界,亲近圣众。”阿弥陀佛很慈悲,满足莹珂法师的心愿,跟莹珂法师说:“既然你的心愿如此,那三天后我来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果然时间一到,三天后莹珂法师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是《净土圣贤录》念佛实例当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念佛往生。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早一点往生极乐世界,除了与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相契相应以外,早一点往生极乐世界,比较不必在人间徒受十年的的苦受。再来,早一点往生极乐世界,面见大慈尊阿弥陀佛,早一点受到阿弥陀佛的教化,早一点成就大菩萨,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说的“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早一点成就大菩萨,当然就早一点回入人间,广度众生。

  所以法然上人说“疾哉往生,希大命速终”。这种的道理,对很爱惜色身身命的凡夫众生来说是很难接受,我活在人间的生命,活的非常好,为什么要叫我赶快往生极乐世界?其实,你如果体会到法然上人的用心,也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愿心,我相信你一定会想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我们现代人因为吃好做少,营养过剩,运动太少,所以老来多病,虽然能够活到七老八十,但是几乎七八十岁的老菩萨,大多都有病苦的折磨,所以趁年轻,早一点往生极乐世界,当然是比较好。

  “慕哉极乐,盼此寿早尽”,意思一样,文字所使用的不同。“疾哉往生”是希望快速往生极乐世界,“慕哉极乐”,仰慕极乐世界,就是欣慕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殊胜快乐。为什么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不要继续在这个娑婆人间生活呢?因为在我们这个娑婆人间有生老病死,人生四轮苦相,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没有生老病死,对我们这一种会死亡的凡夫众生而言,最值得追求的,就是永远不会死亡;对我们这种会生病的凡夫众生而言,我们希望得到的就是身体永远健康不会生病。我们回到极乐世界,成就金刚那罗延身,这就是阿弥陀佛的金刚那罗延身愿。“金刚那罗延”是天上的一位大力士之名,因为这位大力士不会生病,孔武有力,身心安乐。什么人愿意要生病?所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他知道我凡夫众生,生生世世六道轮回,光是受病苦的折磨就苦恼无量,苦不堪言,所以誓言用本愿名号要救度众生回归极乐世界,每一位众生都成就金刚那罗延身。《无量寿经》说:“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也就是和佛一样的无为法性身,永远不老、不病、不死。光是说不病这一点,三国时代的张飞,骁勇善战,张飞说“我什么都不怕”,孔明在他的手上写一个字,他就不敢再说什么都不怕了,哪一个字?“病”!大家都怕生病。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听从法然上人的开示,仰慕极乐世界,“盼此寿早尽”,希望人间的阳寿早尽。这句“盼此寿早尽”,对应前面“希大命速终”,意思都是一样,文字的使用不同;“慕哉极乐”对应前面的“疾哉往生”,所以这两句话其实是在说,赶快往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世界确实有太多清净快乐,值得我们向往追求。往生极乐世界,还要煮饭吗?我们从《无量寿经》的经文看到,往生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随心所欲。而且在极乐世界,吃饭是“意以为食”,就是想要吃什么动一个念头,那个心意吃下去,就是已经肚子饱了,不像我们在人间吃东西,一定要将东西送到嘴里咀嚼一番然后吞下去,吃到肚子里面。所以在极乐世界,想要吃什么东西,动一个念头,什么东西都变现在前了,这都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这就是第三十八愿衣服随念愿,举出衣服包括食衣住行育乐,所有一切生活,实在有够好的,所以我们才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我们在娑婆人间光是为了三餐,还要每天出去上班赚钱。所以这世间的种种苦难,正是在鞭策我们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苦成为我们往生的逆增上缘。所以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苦摄受众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乐教化众生,二尊共同一致苦乐两种方法,使我们众生能够赶快成就菩提。

  “悔哉我心,以生死为家”,悔就是后悔,后悔我们的心。为什么经常会后悔、经常要忏悔?就是因为我们执着在三界牢狱,所以“以生死为家”,三界牢狱就是生死之家。所以我们现在转一个念头,彻底觉悟,不要念人间的五欲,要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要往生极乐世界,以净土为家,要往生诸佛之家,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世界。所以我们的心,应该要经常的忏悔,我们常常贪恋这世间的五欲,因此在三界六道生来死去,生生世世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犹如车轮的轮转周而复始,所以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意思。

  诸位菩萨!这辈子就要往生极乐世界。信愿经常在教导大家,往生极乐世界要领这句话,这句话平生你好好牢记在心,在将来临命终你就会用到,就非常好用:

  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

  无论你是多么的有钱、多么的贫穷,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无论你是身体健康还是病苦不断,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无论你是年老或是年轻,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无论佛号是念的多是念的少,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无论儿子未娶女儿未嫁,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为什么说子女的婚姻还没完成,也先往生极乐世界再说?因为为人父母的,心心念念都挂念在子女身上。想一想我们的六道轮回,我们做过太多令我们后悔的事情了,我们不愿意要念佛、不愿意要修行、不愿意要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有善知识跟我们说:“某某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永远不会死。”不肯相信,生生世世怀疑的烦恼很重,一句话就堵回去了:“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在极乐世界不死,若是人大家都是会死的。”就不相信,所以当然就继续在六道里面轮回受苦。

  悔哉我心,以生死为家,恶业常驱使。

  喜哉我愿,还涅槃之都,四生仰为主。

  这也是两两相对。“悔哉我心”对“喜哉我愿”,“以生死为家”对“还涅槃之都”,“恶业常驱使”对“四生仰为主”。

  我们要欢喜,有一份真心的心愿,想要回归极乐世界。这是往生三法信、愿、行第二愿,一定要做到。你有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不管佛号念多念少,阿弥陀佛哪有不救你的道理?你真心要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假意要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知不知道?知道!有的人在平常听经闻法、念佛共修,也常常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境界如果现前,贪惜这色身肉体的生命,就能够看出他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不是非常的殷切。信愿经常向诸位报告,你要往生极乐世界,做好这六字,你百分之一百往生极乐世界。这六字就是深信、切愿、力行。省庵大师写一篇《劝发菩提心文》,其中说到发菩提心有十种因缘,其中一种的因缘就是“不辜己灵”,不辜负自己的灵性。你辜负你的自性,你就会后悔,就会“悔哉我心,以生死为家,恶业常驱使”。经常身口意三业在造作恶业,所以恶业驱使在生死里面,继续再沉沦受苦。所以我们应该要欢喜,我们有心要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往生三法,愿一定要切愿。这份要往生极乐世界的愿生心,一定要建立。

  “四生仰为主”,四生就是胎、卵、湿、化,这是六道的凡夫投生四种方法。“还涅槃之都,四生仰为主”,这四生的投生凡夫众生,当然是希望自己能够往生涅槃之都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界,这是善导大师在《法事赞》所说的,“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所以极乐世界没有生灭之相。我们在人间别的不要说,光说我们这个身体——色身就有生灭之相。你看我们从诞生,外表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每一天都在生灭。既然生灭,那有生当然必有死,生死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命的自然定律,所以去接受它、处理它,然后超越它,不就是我们念佛的人应该要去做的吗?所以快要死了,看见阿弥陀佛现前来迎接,心情是应该欢喜还是伤心?欢喜!事实就是如此。

  上来所说的这四句话,就是“如是之事,常怀心中,永不废忘”,法然上人教我们,时时记住这四句话,也就是结论,心中常常想,我要赶快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度众生。把这四句话,做这样的一句话总结,那就做到这四句话的意思。

  唯乘弥陀之本愿 成为静默往生人

  设使逢缘遇境,有庆、有喜、有怒、有厌、有惜、有耻、有怜、有妒;虽有如斯等心,知此是犹如春梦之秽土习癖,不受其惑,弥增厌心;旅途凄凉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启。旁观虽不特知后世者,身亦受染于世间;然而此心,唯乘弥陀之本愿,成为静默往生人。此是真实后世者,时机相应决定往生人也。

  法然上人实在说的有够好。这段话你肯做而且做得到,那当然你就是决定往生的人了。每一位念佛的人,当然希望自己决定能够往生。

  逢遇到境缘的心情,“有庆”就是庆幸,“有喜”是欢喜,“有怒”是生气,“有厌”是讨厌,“有惜”是可惜,“有耻”是耻辱,“有怜”是怜悯,“有妒”是嫉妒,我们凡夫的心,都会有这样的各种心境。虽然凡夫的心有如此的心境,但是这是“犹如春梦之秽土习癖”,习是习气,癖是喜好。所以我们凡夫的心,经常有庆幸、欢喜、生气、讨厌、可惜、耻辱、怜悯、嫉妒,这是我们的习气。“不受其惑”,不要受到这样的烦恼迷惑。“弥增厌心”,应该要越增加厌离娑婆人间的厌离心。也就是说世间所有的一切,不管顺境或逆境,不管是善缘或恶缘,不管是顺缘或逆缘,都是促成你越想要往生极乐世界。

  “旅途凄凉之野宿,切望黎明之早启”,这是譬喻的话,在凄凉的旅途上,住宿在野外,内心是切望黎明赶快来临。这个譬喻的用意是在说这样的意思,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犹如在黑暗之中,也犹如在凄凉的旅途上,住宿在野外,所以希望黎明赶快来临,意思就是希望我们赶快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解脱生死。极乐世界日夜光明一片,所以六道的冥路是黑暗的,西方的净土是光明的。请问诸位:你要黑暗还是要光明?当然是要光明。要光明要念什么?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如果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的人生是彩色的,你如果不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的人生是黑白的。

  “旁观虽不特知后世者,身亦受染于世间,然而此心,唯乘弥陀之本愿,成为静默往生人。”虽然旁观不知道后世,我们跟他人,事实上我们都不知道来世会怎样。这个身体受染在这个世间,为什么说受染?就是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是烦恼身,叫做业报身,是烦恼所成就的,因为这世间的种种恶缘,使我们在这个世间生存,当然受了污染,譬如说看到不平的事情,我们会报以不平;受不了人家对我们的一句话的考验,可能我们身心就起很大的烦恼,这就是“身亦受染于世间”的意思。可是这个内心,“唯有乘弥陀之本愿,成为静默往生人”,虽然我们身心充满了烦恼,不过我们可以乘阿弥陀佛的本愿,犹如善导大师在二河白道喻所譬喻的,这个走在白道的行人,有水河与火河的灾难,水河代表贪欲心,火河代表瞋怒心,我们在这人间虽然有贪瞋痴的三毒烦恼,乘阿弥陀佛的本愿,成为净业往生人。

  “此是真实后世者,时机相应决定往生人”,念佛是法,所以法与时与机相契相应,那念佛当然往生极乐世界。

  这段话法然上人对我们的鼓励,其实可以用一句话,很简单来做结论,也就是无论你在人间过的如何,是顺境是逆境,所有的境界都是越增加你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这个意思。最后一段:

  如是二人之心性,阿弥陀佛劝言“至心”,释迦如来说为“至诚心”,善导和尚释为“真实心”也。

  “二人”就是前面所说的“二品类之人”,也就是上根的人与下根的人。不管是上根的众生,或是下根的众生,阿弥陀佛劝言“至心”,这就是第十八愿因愿文的其中两个字: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所以法然上人才会说“阿弥陀佛劝言至心”,你只要至心念我的佛号,我一定会救你。“释迦如来说为至诚心”,至诚心是在《观经》所说的三心,第一至诚心,第二深心,第三回向发愿心。“善导和尚释为真实心”,善导和尚在《观经四帖疏》解释《观经》三心的第一至诚心,解释为真实心。所以法然上人若引经据论,一定是先引佛经再引祖论,只要说到祖论一定是引用善导大师的开示法语,而且法然上人只要称呼善导大师,几乎都是称呼善导和尚,也就是对善导大师非常的尊敬,也有以善导大师为师的意涵。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选自《决定往生语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