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清欢与慎独 |
||
|
||
清欢与慎独,是人间的至味。 “清欢”,林清玄解释说眼要清欢,有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有宁静祥和;身要清欢,有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有智慧明心。就是要守住自己的天地,涤净自己的灵魂;对于滚滚红尘中的人们是一种入世的智慧,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慎独”,出自儒家著作《礼记·中庸》一书:意思说,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时,也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通俗理解是: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不做违纪违法的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自重自爱,把握住自己。 清欢与慎独,要求我们做到“三个一样”、“三个如一”。就是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 孟子曰:君子慎独。就是说,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诸多的诱惑,如何用心,如何去做?我们扪心自问,是否能战胜这些欲望的诱惑,把握好这些尺度? 试想如果没有了规矩,那么人们生活将会一塌糊涂。所以,为了自己,为了他人,要坚守自己,要把握住自己。 如:春秋时鲁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东汉时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元代时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曾国藩著名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第一条讲的就是慎独。 以上种种,无一不是自律慎独、道德完善的体现。古代先贤们在道德修养方面是十分讲究“清欢”“慎独”的。因为只有独自一人时才会表现出自己的真实道德修养来。 清欢和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时刻保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一个目标,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总之,清欢和慎独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良知,是一种修养。 一位智者说得好,当我被打开的时候,就是我锋芒毕露的时候,需要我去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无需谦虚。当我闭合的时候,也是我自掩锋芒的时候,这就需要我清欢与慎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