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生死事大


   日期:2017/3/24 17: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杂志2016年第4期 文/德康

  关注死亡

  古人云:“生死事大。”谈及死亡,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非为显神弄异或神神叨叨,只因与文相关,故述之以敦信向。

  二十年前,笔者堂姐的丈夫于一天凌晨在自家门前的国道上出了车祸,被撞身亡。抬至家中,当家人在惊恐、无助中料理后事时,又逢城管来管束,说占道要罚款,无奈之下,只能在混乱中匆匆结束后事,当天将其埋葬。此后一段时间里,末学母亲及家族中的几位老人在堂姐家陪夜时,屡逢异事:夜深人静时,曾听见有穿拖鞋上楼梯的声音。某次夏夜炎热,大家在打开房间窗户时,有物从窗而入,却不见身影,还踏在末学母亲的胳膊上,母亲的胳膊顿时不能动弹,随后房间的灯开始一亮一灭。诸多怪事,不得其解,家族里老人们的看法是:死得横,埋得急。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末学修学净土法门后,我于二九年开始参加东林慈善功德会某地联络处的志愿服务。在此期间参与临终关怀与助念,屡见临终者离世之时,所现之境各不相同:有人子女贤孝而离世安详;有人家属纷争而面露痛苦;有人心境平和,身无障碍而离世从容;有人却身心不安,障难重重。其中一例有些奇特, 一位九十岁的老人,突发脑溢血去世,末学应家属之请与家属一起为老人助念。助念结束后的第二天,老人的孙子打来电话,说助念后,老人于空中发声与家属交流,感谢家属的助念;老人叙述其往生后所见之境界,与净土经典描述无异;讲述其前世修行的善根,特别勉励家人好好念佛;还提到一张两万余元存折所放的位置及助念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原来,在助念中途,末学见老人的二女儿嘴动得很快,怀疑她不在念佛,换班时,悄悄问她,她承认因修行别种法门,当时在念咒语,末学嘱她单一念佛就好。此事本只有我们两人知晓,但老人与家属交流时,特别提到此事,并叮嘱家人助念时念佛最好。诚如印光大师所说“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诸事所显,生死事大,不可不慎。

  对于人生,人们总是渴望得到幸福美满。《尚书·洪范》中用“五福”来表达这种向往,其中第五福为“考终命”,也称为“善终”。人们希望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亡日期,及早做好准备。不希望因横祸而命终,希望临终时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能安详自在地离开人世。人们对临命终时可能出现的身心苦痛、彷徨迷茫、内心恐慌的状态,往往会六神无主、心生恐惧。

  《十二品生死经》云:“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无余死者,谓罗汉,无所著也。二曰度于死者,谓阿那含,不复还也。三曰有余死者,谓斯陀含,往而还也。四曰学度死者,谓须陀洹,见道迹也。五曰无欺死者,谓八等人也。六曰欢喜死者,谓行一心也。七曰数数死者,谓恶戒人也。八曰悔死者,谓凡夫也。九曰横死者,谓孤独苦也。十曰缚著死者,谓畜生也。十一曰烧灼死者, 谓地狱也。十二曰饥渴死者,谓饿鬼也。”《瑜伽师地论》卷一总结诸说,将人的死亡分为三种情况:一寿尽死,即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尽死,生理上的寿限虽未到,却因福报已享尽,如贫穷困厄冻饿而死等;三非时死,又称“横死”,寿数未到,福亦未尽,而是因意外的原因导致早死,如遭车祸等,《佛说佛医经》把人非时死的原因总结为九横。经典上提道:人将死的时候,四大分离,就像生龟脱壳那么痛苦。

  善终的重要性,体现在临终时的心念可以决定人来生的去处。临终时的一念贪心瞋心,就可能导致投生到一个很不好的境界去而不得善终,昔阿耆达王临终心生瞋恨而堕蟒身即是明证。《彻悟禅师语录》中也说:“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

  因此,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规划人生,就成为人生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印光大师在《临终三大要》里说:“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一个“惨”字,凸显面对死亡时,人们的悲伤、难受及严重程度。特劝“计虑”,谓生死为人生大事,不可不早作打算、计划谋虑。

  死亡真相

  佛教常常用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卒业、死如乔迁、死如更衣、死如新陈代谢等比喻,来表明对死亡的超然态度。佛教认为,生命系由色身及神识构成,物质性的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而依附于肉体色身的神识转入到一个新的生命体中,神识在身体中的存在是相似相续的状态,肉体死亡而神识却未死亡。因此,一期肉体生命虽然死亡了,而神识还要再次投生,轮转不停。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印光大师说:“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又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及迷之则生死轮回,了无已时。悟之则彻证涅槃,永劫常住之实理实事,究竟阐明。”“以众生心性,当体即是无余涅,但以迷故,幻成生死轮回之相。”慧远大师也以“火木之喻”,极形象地描述了神识在身体里的存在状态,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人死如灯灭。

  佛教认为,生命以寿暖识三者的相互依持而得以延续,如《八识规矩补注》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因此,亡者往往断气之后,神识尚未离去,须经过一段时间,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都离开了身体,色身才算真正死亡。

  在佛教看来, 死亡是生命获得超越的一次机会。佛教讲生死轮回的原因和道理,教人出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就是要通过修行,斩断这种轮回的因,追求解脱,最终获得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命而究竟免于轮回。

  生死轮回的因,无非业力。印光大师说:“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佛说十二因缘经》详尽地诠释三世因果,明了生死轮回及了脱生死的因缘果报, 明“ 欲” 为生死根本。

  人死后按照因果的规律,循业受报。一个人如果没有大修行,随其业力的不同可有六种不同的去处,即六道:若能信受修持十善即能生于天道;若带瞋心修福即生修罗道;若严守五戒即生人道;若生前愚痴无明即生畜生道;若贪心重则生饿鬼道;若作恶多端、业障深重则生地狱道。但即使升天,贵为天神,福报享尽,仍然堕落,不免轮回。因此,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

  以佛知见超越生死

  一、 念佛求生西方为即生了生死大法

  佛将度化众生了脱生死之法,分作五乘。印光大师为我们修行之人抉择法门时说:“人乘、天乘,皆非了生死法。声闻乘,依戒定慧, 修四谛法,以了生死。缘觉乘,依戒定慧,观察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以了生死。菩萨乘,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下化众生,以期上成佛道。然此三乘法,皆属仗自力之普通法。若最上上根人,当可现生了生死,即佛在世时,亦是百中之一。若现在,恐全世界亦无一二矣。然佛以大慈悲,预知后世众生,无仗自力现生能了生死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特别法门。无论老幼男女,贵贱智愚,士农工商,政军学界,在家出家,上圣下凡,皆令现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博地凡夫,带业往生。既生西方,惑、业、苦三,悉皆消灭。喻如片雪,当于洪炉,未至而化。已了生死之二乘,及权位菩萨往生,则速证无生法忍。已证无生之法身大士往生,则速证佛果。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力,故难。唯此一法,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及与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故得感应道交,即生了办也。”是知,念佛法门,亦特为死时及死后神超净土所设。

  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宗旨。净业行人临命终时,即是文成印坏,舍此娑婆世界之业报身,往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彻悟禅师语录》中说:“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

  二、念佛人往生西方之案例

  如《西方确指》中所说,汝欲往燕都,毕竟得一走过燕都之人指示方得无谬。欲明净业行人应如何面对死亡,且先看几个修行案例。

  (一)《净土圣贤录》记载净业成就者

  《净土圣贤录》历叙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诸大菩萨、西天东土历代净土宗祖师,及出家比丘、比丘尼众,人王、宰官及男女善信,乃至异类往生等。其中不乏善人恶人,总明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悉皆度脱。

  有一生行恶,临终忏悔,至心信乐,十念念佛,得蒙接引,带业往生,即预圣流,解脱生死轮回者。如《佛祖统纪》记载的唐张钟馗、张善和平生杀生造恶,临终恶报现前,而至心称念阿弥陀佛,顺利往生极乐世界。

  有曾破净戒,后生深悔,念佛灭罪,力行净业,而得往生,了脱生死大事者。如莲池大师《往生集》卷中及《续藏经》所记载的唐代僧雄俊和惟恭,皆因不守净戒而被称为地狱种子,忏悔念佛而延寿,更瑞相现而往生。所以,彻悟大师《念佛伽陀·教乘百偈》有云:“一句弥陀,有教无类,雄俊入冥,惟恭灭罪。一句弥陀,是无上禅,一生事办,旷劫功圆。”

  有通身放下,明理导行,定慧均等,信愿持名, 成就净业者。如宋王日休居士,国学进士,弃官不就。将所注解儒家经典数十万言尽皆舍弃,精进念佛,志求往生西方。临终屹然立化,祥瑞感应,照耀千古。又如宋杨杰,少年登科,尊崇佛法,倾心净土,深明净土法门义理殊胜,其平生著述,多指归净土。临终时说偈云:“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有一生行善,结社念佛,利益人天,信愿真切,临终自在,了脱生死,成就往生大利者。如清代罗允枚,太仓人。以多病,弃举业,参檗岩老人,了彻向上,复回心净土。倡念佛社三四处,莲风大振。因之病愈、延寿,预知时至,合掌向西,称佛而脱。

  (二)净宗祖师之榜样

  净宗第九祖蕅益大师,一生以了脱生死为己任,其所言所行,堪称净业行人及一切佛弟子的表率。大师虽竭力弘扬天台和戒律,但始终以净土为归宿,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持戒精严、忏悔业障等为助行,所谓“一句弥陀作大舟”。蕅益大师五十七岁时,盘腿安坐,面西念佛,自在往生。圆寂三年后,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趺坐巍然,牙齿不坏。印光大师赞其曰:“久证法身,乘愿再来。”

  蕅益大师的人生历程,明确告诉了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法门来修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来了生脱死,应该如何精进行持。大师人生短短几十年,都是围绕直面死亡、了脱生死轮回这个中心在做功夫。大师身上有一种真切的精神,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生死心切,这是一切学佛人学习的榜样。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一生,处处直面死亡,时时将“死”字挂在额前,专修净业,精进勇猛,其思想和行持,透着深刻的净土情怀。其行持,既有深入义理、理事圆融无碍之理妙,又有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决志求生而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之事妙,诚为末世一切修行人的榜样。

  大师临圆寂之时,对大众开示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念佛见佛,决定生西。”最后说:“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言讫如入禅定,笑容宛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往生。

  印光大师一生精修净业,最后一著,既现生西瑞相以垂范,复留舍利以彰法身不坏之相。足证祖师悲度众生,弘愿无尽。

  印光大师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韬光敛迹,潜修净业;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业正行,力诠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出离生死的唯一要道;以高擎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行善止恶等世间善法为净业助行,力敦信众明因慎果,标本兼治。大师世出世法并彰,提倡因果,潜挽劫运。为现代净业行人面对死亡、修行解脱提供了修行的途径和效法的楷模,吾人当步武祖师芳踪,努力修行,成就往生大事。

  (三)当代念佛往生西方的案例

  《净土》杂志所载之往生纪实,大多是在临终者生死关头,因缘和合,得莲友临终助念、家属临终护持之益,前牵后推、左右扶掖将护,正念念佛,而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生死关头,以正念念佛、求生西方为直面死亡之重要一着,透佛本怀。

  综上所述,面对死亡,欲往生善道乃至出离生死轮回,其根本的方法在于念佛。欲达此目的,有两种方法,一者平时,一者临命终时。平时如能信愿坚定、茹素念佛、戒杀放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如此正助合行,则临命终时,文成印坏,蒙佛接引,得生净土,成就不退。若平时没有念佛修行因缘,即使于临命终时得闻念佛法门,虔敬念佛,至心信乐,求往生者,亦得蒙佛接引之益。

  结束语

  《佛说无量寿经》中说:“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获极长生,寿乐无有极。”净土一法是究竟无极的殊胜妙道。西方净土敞开大门,摄受接纳十方一切众生。所以,欲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现代人,须真实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拔除贪爱之桩,斩断情执之缆,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绳,视一切良辰美景如梦幻泡影,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要务。精进修持,如救头燃,在生死苦海中,哀祈阿弥陀佛的济度。这是净土法门的基本心态和方法,亦是现代净业行人了脱生死、成办往生大事的必要前提。吾人应拳拳服膺,培植深远而高洁的净业情怀,依教奉行,透脱生死轮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