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明如居士:学会辨别善恶(二) |
||
|
||
什么是阴善和阳善?袁了凡说:“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意思是说,行善贪图让人知道,是阳善;行善而不求人知,是阴德。行了阴德的人,将来会悄无声息地得到很厚重的善报;而行了阳善的人,其善报就只是得到一些世间的名誉,而不会再有其它善报。为什么呢?因为世间的名誉也是福报的一种。名声实际上会加速事物的灭亡,所以一个事物要想长久存在,就要避免得到名声(造物所忌)。世间享有盛名而却名不符实的人,往往会有奇祸。一个人如果没有过错却背了恶名,其子孙往往就会突然发达起来。所以,阴善和阳善在果报上的差别极其细微啊! 为什么阴善和阳善的果报如此巨大呢?这是由无欺的业果规律来决定的。譬如,在世间田地里种下瓜的种子将来决定得瓜,种下豆子的种子将来决定得豆,不会出现错乱。同样,在心性的田地上这个规律也决定成立。阴善和阳善的差别在于行善时的发心不同——造阳善之人在行善时,其真正的动机是为了自己得到名声,而不是利益他人;而造阴善之人在行善时,发心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名声,而是为了解决问题,真正让他人得到实惠和利益。在“因地”行善时,心既然有如此大的差别,在“果地”受报时,果报的差别当然也就会很大。心田的特点就是“有求必应、感无不通、求什么得什么”,既然阳善是为了求名,所以将来受报时就会得名;阴善不是为了求名,而是默默地真心利他,所以将来受报时就会默默地得到真实的善报。 所以,我们在行善时,要去除求名之心、爱慕虚荣之心,要培养务实利他的行善习惯,努力使得所行之善都是阴善。求名之心实际上是在“我执”魔王驱使下而发动的自私之心,这种自私心会使得我们所行的善空有漂亮的“外表”,而没有实质性的内涵。在行持阳善的过程中,存在于自心中的“我执”魔王也会被喂养得越来越强壮,从而会使得我们更容易造种种恶业。此外,求名之心实际上也是很愚痴的心,因为在万事万物之上本来并不存在什么“名称”,“名称”只是分别心为了认识事物而制造的戏论,在外境上贴的一个标签而已。将根本不存在的标签执为实有,并为之付出或者生起追求之心,就犹如不懂事的孩童追逐天边的彩虹一样愚痴可笑。 什么是“是善”和“非善”呢?袁了凡举了两个例子说明。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古代,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有人能出钱赎出在诸候家做事的佣人,政府就给予奖励。子贡用钱赎了人,却不愿接受政府的奖金。孔子知道之后批评子贡说:“你的做法不对!圣人做事,都是为了大众,他们想的是能不能移风易俗,使百姓学会仁爱并明白事理,而决不是为了自己个人。你为了自己不背上‘行善图报’的骂名,就不接受奖金,而你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堵住了赎人的善路,今后没有人愿意向诸侯赎佣人了。因为现在鲁国的富人少穷人多,假如领了奖金就背上‘行善图报’的恶名,以后谁还会去赎人呢?”由此可见,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金,表面上看上去是善,但实际上是“非善”,因为他的举动只顾及到自己的名声,却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另外一个故事说:子路曾经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被救者以一头牛来报答他,子路欢喜地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以后鲁国会有很多人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子路虽然知道,救人接受别人的酬谢会被少部分人误解,背上“行善图报”的恶名,但是这样做却会鼓励更多的人去行善,于是就欣然接受酬谢,所以是“是善”。 以世俗之人的眼光看,子贡不接受奖金是善;子路接受牛,是不善。但孔子却赞同子路,而不赞同子贡。为什么呢?袁了凡说:“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意思是说,从孔子对子贡和子路的不同评论就可以知道,一个人行善,不应当只看他当下怎么做,而应当看这件事对众人的影响;不应当只看对现在的影响,而应当着重看对未来的影响;不应当只看对他一人的利弊,而要看这件事对社会的作用。现在所行虽然是善,但其以后的影响足以损害世人,这样的事情看似善而实际上非善;现在所行虽然像是不善,结果却会拯救他人,这样的事情看似非善而实际是善。这是对“非善之善”这件事来说的,其它还有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等等,都应当善加抉择。 因此,所谓“是善”是指那些暂时看起来不善,而实际上却会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有良好作用的身口意;而所谓“非善”是指那些暂时看起来善,或者局部看起来善,但从未来和大众的角度加以观察则是不善的身口意。“是善”和“非善”概念的建立,实际上是要让我们懂得,善的标准应当是利他而不是自利,是利益未来而不是只利益眼前。 袁了凡在这里提到的“义、礼、信、慈”等都是“善”的具体表现,所以“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实际上都是“是善”的表现形式。 “义”是“理”的意思,“非义之义”是指那些看上去不合理但实际上合理的事情。比如,原来曾经承诺过某人要去做某事,结果发现这件事会危害他人,给他人制造痛苦和灾难,于是就舍弃原先的承诺,不去做这件事。舍弃承诺看起来是不义之举,但是由于舍弃的是造恶之承诺,所以这是“不义之义”。 “礼”是指行为和语言的社会规范,违越这个规范叫“非礼”。什么是“非礼之礼”呢?禅门有个故事说,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一起过河,由于桥被水冲垮,只得趟水过河,此时正好有一个年轻女子也急着要过河回家看望病重的父母,但她不敢趟水,于是就求助于两位师父。老和尚没有其它办法帮助女子过河,只得背着女子趟水过河。过河之后,老和尚和小和尚走了很远,小和尚问老和尚:“我们出家人不能接触异性的身体,师父您刚才怎么能背那个女子过河呢?”老和尚回答他说:“我早已将她放下了,而你心里却怎么一直‘背’着那个女子到现在?”由此可见,老和尚的行为看似非礼,实质是礼。老和尚背那位女子时心无杂念,故于己无害;一心利他,故具足慈悲。所以,老和尚的行为是“非礼之礼”。 “信”是指言而有信,不说骗人的话。但是为了利益众生,说方便妄语,这是“非信之信”。比如,猎人追捕鹿群,见到鹿群往南方跑,但若对猎人说:“鹿群往北方跑了。”表面上是妄语,实际是“信”。 “慈”是给予安乐的意思,“非慈之慈”是指表面上的行为和语言看起来不慈,但是实际上可以通过这种不慈的行为和语言,带给众生安乐。比如,小孩不懂事,偷了别人的东西,做父母的看到,如果小孩偷盗的习性不去除,将来会酿成大祸和大苦,因此以大悲心狠狠地打了小孩一顿。这种打人的行为看起来不慈,但由于能够帮助小孩改掉偷盗的恶习,避免将来的大苦,所以实际上是慈。 所以,对善要善加抉择。判定一件事是不是善,不能仅从暂时的表相来判定,而要看其内在的发心以及将来的结果。如果能带给他人暂时和究竟的安乐,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善,但实际上也是善;反之,如果会招致他人暂时和究竟的痛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善,但实际上也是不善。(未完待续)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