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明如居士:学会辨别善恶(三)


   日期:2017/6/7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知道,一个依靠田地生活的农夫必须精通播种庄稼的各种知识和技巧,才能从田地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作为一个农夫,首先必须知道种子和庄稼的对应关系,也即在田地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将会收获什么样的庄稼。有了这样的知识,农夫就可以通过播种得到自己想要的庄稼或果实。例如,如果想得到西瓜就必须在田地里播下西瓜的种子,如果想得到大豆就必须在田地里播下大豆的种子;不想得到无用的杂草或荆棘,就不能在田地里播下杂草或荆棘的种子。其次,农夫还要知道哪些庄稼是稀有难得的,在市场上是受欢迎的,哪些庄稼只是普通的,在市场上不是很受欢迎的。除此之外,农夫还要知道如何使得庄稼长得更加茂盛、更加快速,果实结得更加丰硕;哪些是庄稼成长的障碍,哪些是庄稼成长的助缘;如何去除庄稼成长的种种障碍等等。

  同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心田上耕种的农夫。我们的起心动念和举手投足都会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下种子,这些种子将变现成自己未来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如果我们在心田里播下了恶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痛苦的身心和外境;如果播下善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安乐的身心和外境。此外,即使同是恶的种子,将来招致痛苦的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善的种子,将来招致安乐的大小也有天壤之别。例如,前面说的“真善、端善、是善”会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善报,而“假善、曲善、非善”则不会使我们得到善报,相反还会招致恶报;“阳善”只会使我们得到空洞的名声,“阴善”却能够给予我们实实在在的回报。如果我们不能辨别善的真假、端曲、是非、阴阳,就不能真正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辨别善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安乐而不希望得到痛苦。

  善除了具有“真假、端曲、是非、阴阳”的差别外,《了凡四训》中还提到了“偏正、半满、大小和难易”的差别。

  什么是善的偏正呢?须知,偏正有动机的偏正和结果的偏正。动机不善是偏,动机善是正;结果不善是偏,结果善是正。所以,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动机正结果正、动机正结果偏、动机偏结果正、动机偏结果偏”这四种情况。

  为什么动机正,结果却有偏正的差别呢?这是由行善时是否具有观察外境的智慧造成的。行善时,如果能够客观地观察外境,具有正确判断事态发展趋势的能力,我们就能够正确取舍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正”的结果;相反,如果没有如理观察外境的智慧,只凭自己的行善习惯和主观想像,想当然地行善,往往不一定会有“正”的结果,有时反而会事与愿违。

  吕文懿是明朝时一位德行高尚的宰相。吕公最初辞去相位,返回故乡时,海内尊仰,就像泰山北斗一样。吕公回家乡碰到一件事:有一个同乡喝醉了酒,对着吕公恶骂。吕公修养好,对仆人说:“这人喝了酒,不要和他计较。”然后就关上门谢客。过了一年,这个醉鬼犯罪,被判了死刑,并关入监狱。吕公知道后,后悔说:“我以前的行为有偏差,没有能够帮助他。假如当初我稍微和他计较,就能够以小小的惩罚起到大的警戒,我当时只是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计较,没想到这会进一步助长他的恶习,以至于他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由此可见,吕公所做的原谅醉汉这件事是“动机正结果偏”的例子。

  又如,作为家长,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获得安乐的,因而家长对子女所作的大多数事情,其发心和动机必然是正的。基于这样的动机,有些家长就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事,所有的事情都自己一手包揽了,他们认为这是对孩子“发善心”,但没有想到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得孩子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反而养成了好逸恶劳的秉性。孩子们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会得到极大滋养,他们会认为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无需付出也能理所当然地得到回报。这种不良习性和心态的形成,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幸,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就是“动机正结果偏”的典型范例。

  所以,仅有善的发心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具有智慧,具有认识实相和了知因果的能力。我们行善,首先要动机良善,其次要运用智慧无误地抉择,以求良好的效果。只有“悲智双运”才能达到“动机正结果正”的目标,否则“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往往容易变成“动机正结果偏”。《维摩诘经》上说:没有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束缚,以智慧摄持的方便是解脱。

  为什么动机偏,结果也会有偏正的差别呢?如果一件事对众人有益,我们用利益他人的心去做,就是“动机正结果正”;但是如果用自私自利的心去做这件事,只看到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做这件事的动机完全是冲着自己的好处去做的,并非为了他人的好处而做,结果事情做成之后,虽然客观上也会给他人带来好处,但给他人带来好处并不是这个人的初衷,这就是“动机偏结果正”的原因。

  从前有个大富人家,有一年遇到饥荒,穷人没有收成,饥寒生盗心,白天在市场上公开抢米。富商告到衙门,县官不受理,穷民更加放肆。富人私下把这些人抓起来,狠狠打了一顿,事态才平息下来,不然,几乎酿成大的动乱。在这件事情中,如果富人是为了穷人着想,担心他们动乱抢粮食而造下恶业,在这种动机下而采取这样的措施,就是“动机正结果正”。但是富人并不是基于为穷人着想而这样做的,富人完全是出于为自己考虑,为了自己的粮食不被他人所抢,而采取了这个措施,所以结果虽然正,但动机却偏。

  此外,现在很多人的工作也属于“动机偏结果正”。实际上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绝大多数都是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例如,医生为病人看病,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教师教书育人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营业员卖商品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警察指挥交通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善事;官员将本职工作做好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善事;公交车司机开车也是一件利益他人的事情……。可是不幸的是,由于人心的自私,人们工作的发心往往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挣得一份工资而无可奈何地工作,这就使得原本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善事变成了“动机偏结果正”的善事。所以,如果我们调整心态,看重自己的工作给他人带来的利益,而不去看重自己所得报酬的多少,用这种心态去工作,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行持“动机正结果正”的善业。

  又如,放生时,如果我们只看到放生会给自己带来功德,给自己消灾免难,而内心并不是真正出于对即将被杀动物的怜悯;更一般地来说,我们很多学佛人行持种种善业的动机都是为了自己能够离苦得乐,至于是否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和好处,他们全然不管;这些也是“动机偏结果正”的例子。

  知道了善有偏正的道理后,我们首先要努力去除偏的动机,努力使得自己相续中的动机和意乐变正,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培养自己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智慧,努力使得行善的结果也正。(未完待续)

  摘自《放生心语》(明如居士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如居士       善恶)(五明学佛网:明如居士       善恶)  

 沈海燕教授:烦恼即菩提——天台善恶相即的理论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 

 陈坚教授:佛教解脱论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圣旭法师:善恶的标准 

 杨维中教授:论华严宗的染净善恶观与妄尽还源的修行路径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真的知道吗?看佛教是怎样定义善恶行 

 业露华:中国佛教的善恶观 

 侯松蔚教授: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二、善恶在心 

 万行法师:善恶皆有心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八)~C 1275经、1 

 什么是善恶自造苦乐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