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如何积累福德和增长智慧?


   日期:2017/7/7 11: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一定听过那样的一个偈子: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是说如果只去修福德而不去修智慧,就如同披戴种种珍宝的大象一样;相反只肯修智慧不修福德,当智慧显现成就为阿罗汉了,却只能托空钵饿肚子。释迦佛在示现成佛前,三个阿僧祇劫修福慧,智慧已经圆满了,但是又用了一百劫修相好。而相好又直接同福德挂钩。这句话可能各位有听过,但是深思维一下,那么多大菩萨在菩萨位而不肯取进成佛,并非是智慧不够圆满,那么他们要做的事情亦如释迦佛修一百劫相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在菩萨位盘亘不前,并非是因为智慧上有多大的缺失漏洞,而是因为还需要多多的做福德。

  1.什么是智慧?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示现开悟证佛果时三叹奇哉,留下了非常非常著名的法句: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一切的有情众生,当然包括你我在内,三界六道的众生统统也都包括在内的,在本质上都是和佛一致无二的;但是因为佛没有妄想执着,从而证得佛果;而我们有妄想执着,就暂时没办法证得。

  如果我们能把妄想执着也清除掉,我们也就可以证得佛果。所以修智慧破妄想执着,这是学佛修行里相当一大阶段要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求智慧。有了智慧并不代表就一定成就,而是有了智慧就有成就的条件。亦如之前同大家说过:若智慧不显离道尚远!学佛修行如果出不来智慧,连相似智慧都没有,就是在修行上还离正道太遥远。

  智慧是啥东西?过去把智慧非常粗暴的拆分了一下:智是知道的能力;慧是解决的能力。智慧就是知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要去分析问题、思维问题、寻求解决、落实解决、调整方案,最后见到解决效果。有了智慧不代表就一定解决问题,但是没智慧想解决问题就难上加难。有了智力能分析问题,客观的观察审视,找到问题中的节点、找到病结,之后通过慧力去寻求解决。我们一辈子努力学习世间的知识文化,也依然如这个粗暴的拆分一样,学了一辈子其实就是在学习怎么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别无其他,也就是说,我们学到的所有的知识方法等等都是为解决问题,或者在解决问题的路上。

  只不过某个学科给出的是某类解题的思路,比如数学是要客观计算,从各个支离破碎的条件推算出整体和趋势;化学是以观察原子层面的化合反应,从微观返回到现实,获得利用。我们所有学到的门科可以粗暴分两类:一是直接提供解题思路的;二是提供支撑和辅助的,也就是为解题服务的。

  这和智慧是一样的,我们想更好地解决问题,就要更客观地分析问题。客观分析就不应该夹带情绪等等,不会说这个人不好,他的因果就都是坏的,那个人是好人,他的因缘都是善缘!不会是这样的。如古人说: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管是皇王圣主还是逆贼宵小都是一样对待,这同佛法的观点很类似,所以佛法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会因为我们是凡夫就减少一分。所以各位想有智慧,在基础上要练习把情绪从观察中撇开,不能以情绪为基础去做观察。在天眼层面各位也会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情绪里有一种偏向,那么天眼观察的结果就会发生巨大的偏转,导致天眼提供的信息偏差太大,所以这样的信息或有其准确性,但是因为夹带的情绪太大,导致信息很难采信。

  往往很多学佛人都希望自己有天眼,不是谁没有,而是都有,如果不能去良好规范使用,有天眼并非是一个好事情。亦如某些法师反对经忏佛事是因为这里牵扯了大量的精力,令人很难有精力进入修行中,干扰修行的东西都可以被排斥;如果经忏佛事已经真实地干扰到了修行,被排斥也是情理之中。亦如在几年前见过一个学佛人,所谓学佛就是跑庙去参与超度法事,他们有一个庞大的信息网,谁听说哪个寺院要搞超度了就积极地组团去参与,而不去落实修行,这种行为可能有其存在的原因,但是不值得推崇。

  2.如何获得智慧?

  各位也听过“法布施得智慧”,这个法布施是什么?我们过去听某些法师说:印刷经典流布也是法布施!当承认这是法布施的一种,但不是法布施的全部,最多算法布施里的低配。法布施的标配是能发心并同大家分享佛法。法布施的高配就不好说了,因为高标准的法布施这很难企及,我们看《维摩诘经》,维摩诘对大众是高配法布施,就算这些大弟子、大菩萨随释迦佛修行很久,到维摩诘这里还要再拔几个高,这就需要有知人善教的能力了,这个能力就不是锻炼锻炼能有的了,是需要长久落实福德智慧两手抓,才可能有机会触碰的。

  所以现在所谓的法布施,要看各位自己的根基状态了,我水平不好,那么就去做低配的法布施,也是得智慧,只是低配法布施得低配智慧,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的事情,真实不虚;如果标配法布施,当然得的智慧就是中规中矩的智慧。亦如文殊菩萨是菩萨里智慧第一的,他的法布施就是做高配版的了,所以他的智慧不得了,如他手里的宝剑一样,坚硬代表智慧的体相坚固;锋利代表智慧使用时的决断迅猛,如果中规中矩的智慧很难企及这种高度。

  所以怎么做好法布施?亦如我说:布施是从上而下的,供养是从下而上!你得先有,才能给他人;如果他人比你多,你怎么给人家啊?就像我们想去怜悯众生,但是他过的比你幸福快乐,你怜悯他什么?反过来他要怜悯我们不幸福不快乐了,对不对?布施也是一样的,你有了才能去分享给他。

  法布施有一个好处,不像钱你送出去了,就是从你手里暂时消失了,法布施的本体不会消失,不会因为分享布施而消减,反而因为在布施分享的过程中,锻炼提升圆融了,令能布施的部分更丰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布施得智慧这是现世即得的。那么我们要分享什么?法本身就很抽象,什么是法?就是模仿复制地学习,我们学习佛法,就是模仿复制学习佛陀的心念行持。但佛的境界离我们太远,所以讲了那么多大菩萨,佛把菩萨推在前面供我们参考学习,给我们一个能够得到的目标榜样,所以学佛的一大进程,往往都是通过学菩萨得以增进的。

  于是《地藏经》接地气,各位看看四段发愿里,两段救母的案例都不是那么高大上的。婆罗门女是外道,虽信因果,但不信佛法,就算蒙佛加持到了业海,依然询问鬼王很多非常低级的问题,他当时水平就这样,和我们很像的;而光目女的状态就更差,连他母亲造作什么业力都不能准确知道,也就是说这个女人如果没有接触罗汉福度,和我们又有多大的距离呢?

  基于此,才出现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地藏经》的核心是第几品?到底核心秘密在哪一品深度提到了?这一品看懂了,知道菩萨在做什么了,知道他怎么做的,知道他做的事情了,我们就要自我对照。发现好像我们也可以做,如果此时能有发心支撑、善缘支撑、福德支撑,我们也可以学习地藏菩萨那样分享佛法,学习地藏菩萨那样的法布施,这就正合佛意了。

  智慧依然要靠修行戒定慧而来:摄心为戒,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而法布施得智慧这是偏于鼓励流通的成分更多,鉴于我们很难拿捏这个抽象的法,所以要举种种的例子、种种的比喻、种种的描述、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剖析拆分,让抽象的法立体起来、清晰起来,这都已经不是靠流通布施能获得的了,依然还是要实修戒定慧三学才能获得这些。

  3.积累福德的两种方法——减少消耗,开源积累

  可当我们要升起一个心念,就要看福德、善缘、善根是否能提供足够的支撑了。亦如在世间我们“想要”的部分不是我们“需要”的部分,奢望的部分远远大于需要的部分,那就要更大的资本支撑我们获得满足超高的奢望,这就是在急速消耗福报了。这个事情搞懂了,一对比,菩萨不成佛在努力地积累福报;而我却在为寻求一个个奢望的满足,在急速地消耗福报!这路就走拧了,走岔了。那么他们为什么积累福报,为了这个事情都不急着成佛呢?亦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里提到两部分,一是提婆的部分,二是龙女的部分。龙女的案例,在浩瀚的典籍里是非常珍贵难得的例子,因为这是现世成就的,余下就是善财童子当世成就了,也就是说学佛现身成就的案例只有龙女和善财这两位。《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里提到的常不轻菩萨的成就是临终获得,是他命尽后,因为修行的原因获得的种种功德庄严,和他们两位还不同。

  而各位需要注意的是,释迦佛宣讲《法华经》,连涅槃许久的多宝古佛都来听法,可是龙女却无缘多听,示现成就了就转身飞往自己的无垢世界去了。所以各位要晓得:在菩萨阶段修福德这多重要了!因为福德的事情,是龙女不能有机会企及听闻《法华经》,就算他示现成就了,还是表现出了福德的不丰足,《法华经》没办法继续听。

  有福德垫底一切都有可能!如果福德不够了,很多事情就会捉襟见肘。学佛也是这样,总是这事、那事、这个人、那个人,让你学佛的事情不顺畅,学得扎心啊、塞心啊、破事、乱事、干扰一层一层的,这是福德不充足的表现。亦如我们很多同修学佛很久,可是不得增进,没机会前进;看到一个机会,一努力又走到附佛外道里去了,这也都是福德不足的表现。

  福德是啥?当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会携带对应量的福报,提供此人一生的正常用度;如果过分的消耗福报,以后的命就会对应消减。所以福报消减也等同于寿命的消减,不仅天人是这样的,我们也是这样的。很多事情是折损福报最严重的,比如邪淫,比如杀生,所以普遍来看邪淫的人寿命短,古代的帝王平均寿命还不到四十岁,可见一斑了。

  还有消减福报的事情比如浪费和奢侈,奢侈是你可以用这样的,但是非要用更好的,当然或许我们通过博弈论会选择更好的产品,但付出的成本会更高,比如一个手机,比如一个电子设备,有的很小很小的东西就要几千,这是莫名其妙。我们要区分好正常用度和奢望,正常用度的需求很容易满足,而奢望是不容易满足的,因为里面的贪欲太炽盛,这火不容易熄灭。

  据说中国餐桌上一年浪费掉的粮食要高到两千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各位明白为什么旱涝那么严重了吗?

  福德是能获得福报的品质,比如某人有德行,就是他能去创造更多的善行,而不是他过去创造了多少善行。所以福德是一种品质,是能持续创造福报的品质,而这个品质里包括最基础两个方面:一是开源,二是节流。减少没必要的福报消耗这是节流,但节流是被动的,还需要开源的主动方法。

  能更好的配合开源节流,减少消耗,开源积累,就把福报的事情盘活了。如刚刚说:有福报什么事情都好说!所以修行基础阶段就是怎么落实消业培福这两大块内容,把消业和培福做扎实了,业力不那么明显现前,恶业不那么巨大难熬,善缘又很容易成熟,这就非常愉快了;如果相反恶缘总在成熟,善缘迟迟不动,想向善、想提升、想扭转、想学佛、想靠拢那都是难如登天。

  今天的部分就到这里,阿弥陀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普门品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