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称名一念得功无上决定往生(一)


   日期:2017/11/12 7: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决定往生语录】称名一念 得功无上 决定往生(一)

  第三十三段文仍然是法然上人所开示的法语

  法然上人《三心料简及法语》: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之事”,此见他大善,我心无怯弱也。

  假令见法胜寺九重之塔,我虽不立一寸塔,而无不安之心也。又拜东大寺之大佛,我虽不造半寸佛,而无卑下之心也。

  称名之一念,得无上之功德,决定往生,如是思定者,谓之“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也。如此信者念佛,与弥陀本愿相应,与释迦教无相违,随顺诸佛证诚也。

  杂行十三失,以此义可得知也。

  第三十三段文,与三十二段文的意思可说完全相同。这样的道理,很容易使对净土教法不深入的人误解。前面第三十二段文,我们已经探讨得很详尽,所以第三十三段文应该可以简要看过。

  法然上人在《三心料简及法语》所开示的这段法语在说明,“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之事”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说,念佛的行者,专修有四种得,杂修有十三种失。“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四种得的第一种,那相对而言,如果念佛有杂缘就不能得正念,这就是失。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之事”,下面就说出“无外杂缘得正念故”的其它之事。什么叫做无外杂缘?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外,没有修持其它的善缘、善根、这样叫做无外杂缘,也就是一心老实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早上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这样就是有外杂缘,因为早上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这样就是夹杂着大悲咒的杂缘,影响念佛人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譬如你今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明天改诵《地藏经》,这样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行者夹杂诵经的杂缘,就是如此。那无外杂缘就是专修,有外杂缘就是杂修。专修有四种得,杂修有十三种失,善导大师在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既然在《往生礼赞》善导大师说专修有四种得,杂修有十三种失,那当然善导大师一定是鼓励净业行者专修。你将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看的详详细细,你会发觉善导大师鼓励专修,其实印光大师也鼓励专修,法然上人也鼓励专修。专修四种得,杂修十三种失,诸位菩萨如果是你,你要专修还是要杂修?专修,我也要专修,因为专修四种得,因为杂修十三种失。

  所以“不外杂缘就得正念”,正念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有外杂缘就失正念。以刚才所譬喻的来说,如果早上念南无阿弥陀佛,下午改念大悲咒,那么下午在念大悲咒的时候,就没有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了,这样下午就失去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如果今天念南无阿弥陀佛,明天改诵《地藏经》,那么明天就失去了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正念。所以专修与杂修的观念,在一般教界三宝弟子而言,大部分的人都是观念停留在杂修。过去,信愿个人还没有修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我也同样是杂修,在做晚课做早课,我一定要有念佛、要有拜佛、要有打坐、要有诵经、要有持咒、要有忏悔,这么多修行,假使少了一样没有做到,就会觉得今天功德好像做的不太够,今天往生的资粮好像累积的不太够。

  事实上,有很多修行的观念,我们都是从自己凡夫的分别心生出来的,这样的观念不一定正确。以《阿弥陀经》这部教典而言,确实世尊在《阿弥陀经》可说将阿弥陀佛的专修宗旨,彰显的淋漓尽致,为什么?因为,将《阿弥陀经》全文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读完,你看不到往生的第二种修行,只有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唯一的修行。所以有人问我:“信愿师父!您为何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我说:菩萨你实在太抬举我了,不是我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我是根性很驽钝的人,我怎么会有智慧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事实上是释迦牟尼佛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不就是鼓励人家专修阿弥陀佛的教法吗?如果释迦牟尼佛鼓励人家杂修阿弥陀佛的教法,那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不会只说往生因是执持名号,他一定会说很多往生因。善导大师在五部九卷,不管在《观经四帖疏》,或者是《往生礼赞》,或者是《般舟赞》,或者是《法事赞》,或者是《观念法门》,都一定鼓励专修。法然上人也是,《法然上人全集》你详详细细看完,你会发觉,法然上人也是非常鼓励专修。法然上人一天念佛七万声,如果念佛的速度不是很快,也不是很慢,譬如是这样的速度,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天念佛要念到七万声,不花十个小时,是没有办法念到七万声的。

  中国净土宗有十三位祖师,你看印光大师的传记,看彻悟禅师的传记,看截流禅师的传记,看省庵大师的传记,乃至到第一代初祖慧远大师的传记,你看净土宗代代祖师的传记,你会发觉,净土宗的每一位祖师念佛,一天都念好几万声。前些日子,信愿在看省庵大师的传记,看完对省庵大师实在是非常的佩服,省庵大师念佛一天十万声。祖师的用功,一天念佛七万声、八万声、九万声、十万声很普遍。换一句话说,如果一天念佛七万声至十万声,表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念佛。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祖师修学净土法门,是专修还是杂修?专修。

  强调专修不是排斥杂修,不要误解信愿的意思,也不要误解法然上人、善导大师、印光大师的意思,也不要误解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因为就第十八愿而言,法藏菩萨只誓言用本愿名号要救度众生,第十八愿确实是专修的法门,因为第十八愿法藏菩萨誓言,以果地名号让十方众生称念。第十八愿的修因,就是“乃至十念”这句话,所以第十八愿法藏菩萨没有誓言第二种的修行。所以不是我要提倡专修的,不要抬举我,是法藏菩萨成佛的阿弥陀佛,就希望众生专念他的果地名号,第十八愿就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专修是阿弥陀佛主张的,是释迦牟尼佛提倡的,是善导大师继承的,所以我只不过是照说而已。

  如果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誓言要救尽十方一切的众生,不是只有念佛,还有诵经持咒种种的杂行,那法藏菩萨他就会这样发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加上诵经,加上持咒,加上朝山,加上拜忏,加上忏悔,加上六度万行,加上八万四千法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那第十八愿就不是专修的法门,就是杂修的法门,如果我要宣扬第十八愿,我鼓励专修,那我就和阿弥陀佛的愿力不会相应。但是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难道有说念佛以外加上持咒或加上诵经、或加上朝山、或加上六度万行?没有!没有,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希望众生专修,我照说哪有什么不对?所以讲经说法的人忠于事实,佛法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世尊在《阿弥陀经》怎么说,我们在说《阿弥陀经》,我们就怎么说。世尊在《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是《阿弥陀经》唯一的修行,我们在说《阿弥陀经》,当然我们就强调专一念佛,哪有什么不对?

  如果世尊在《阿弥陀经》不是彰显专修,譬如正宗分往生因,世尊是这样说:“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加上诵经,加上持咒,加上拜忏,加上朝山,加上守戒,加上忏悔,加上六度万行,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如果《阿弥陀经》的经文是这样,那讲经的人在说《阿弥陀经》,就要将《阿弥陀经》要彰显杂修的道理,说的清清楚楚,说的明明白白,让听经闻法的人了解,依教奉行,对不对?所以佛经,不论哪一部经,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我们现在是讲阿弥陀佛的教法。阿弥陀佛的教法,是净土三经最精要的一部经,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部经,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一千八百五十八字,读完了你就发觉,就真的是只有一种修行而已,没有第二种修行,那不是专修是什么?

  所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外杂缘就得正念,这样就是专修的利益。法然上人说:

  “此见他大善,我心无怯弱也”,就是因为专修,看见人家在杂修杂行,修很多大善,因为专修所以内心就没有感受到退怯羸弱。如果杂修的人,看见人家在修很多善根,就会内心生出怯弱,但是专修的人就不会。虽然我没有修其它的善根,但是我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的修因——信心念佛,所以我要往生阿弥陀佛清净报土的诸善万行、无余无漏的功德,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已经圆满具足了,所以我没有修其它任何的善根,我内心也没有怯弱。法然上人在说这样的道理。

  “假令见法胜寺九重之塔,我虽不立一寸塔,而无不安之心”,一个“无外杂缘得正念”专修的信心念佛人,内心无怯弱。假使见到法胜寺的九重佛塔,我虽然没有出钱建立一寸佛塔,我内心也不会不安,为什么?因为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清净报土的诸善万行功德,无为无漏的功德,真实无上功德,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具足了,所以我没有出钱建佛塔的功德,我的内心也不会不安。

  如果执自力修行的人,要积功累德,今天我念佛累积往生的资粮,回向极乐世界,明天我持咒,又再累积往生的资粮,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后天我放生又再累积,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是自力的修行。自力的修行若行善较少,就会有不安之心,若念佛较少,就会感觉往生没有希望,自力疑心就是这样。

  信愿还没修学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我一天念佛好几个小时,很认真的念佛,不是懈怠念佛,但是常常感受往生极乐世界资粮可能不够,今天我念佛三小时,这样往生极乐世界资粮够吗?今天我念佛六小时,这样往生极乐世界资粮够吗?心里头经常会有这样不安的心理。如果比较常出去为人助念,自念佛号太少,晚上睡觉就会睡不着,心中会担心:“我今天自己所订的功课还没有做完,那往生的资粮还没有累积足够,我怎么可以安稳躺在床上睡觉?不行!一定要起来再继续念佛。”一边念佛一边打瞌睡。所以自力疑心念佛的人就是这样,佛号如果念的多,往生就感觉到有希望,佛号如果念的少,往生就感觉没有希望,以前你们有这样的心理吗?以前就没有,这样不简单。如果有这样的心理,就表示对阿弥陀佛名号的救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信心,把信心建立在自己的念佛用功上,今天我念佛五万声,这样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问题,明天如果因为工作比较忙碌,念佛不是五万声,是五百声而已,惨了!这样今天往生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希望。

  所以,往生的希望建立在自己的精进或懈怠用功上,这就是自力心。

  他力心就是安心。今天念佛五百声也非常的安心,今天念佛五万声也非常的安心,因为不是念五百声往生资粮不够,往生的资粮信、愿、行,在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说的六字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有往生资粮信、愿、行,圆满具足了,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少,念十万句南无阿弥陀佛不多,每一句都是百分之一百往生的称念。不是说我念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功德不够,念第二句南无阿弥陀佛功德也不够,念第三句南无阿弥陀佛功德也不够,那我问你:哪一句佛号的称念功德才够?就会形成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三法具足,往生的功德足够了,念第二句佛号功德也够了,句句佛号的称念,往生极乐世界,功德都足够了。所以不是佛号念多与念少的问题,是对阿弥陀佛名号的救度信疑的问题,是信心或是疑心的问题。

  如果佛号一定要念多才会往生,念少不会往生,那么这攸关我们众生往生很重大的事情,法藏菩萨的如来智慧,一定会将往生的条件说的非常的清楚,信愿经常在强调这一点,因为阿弥陀佛才是我们凡夫众生的救主,任何人所说的道理,和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同,这样要听什么人的?听阿弥陀佛的!阿弥陀佛的愿力,正是我们往生的依据,所以佛号如果要念很多才会往生,念很少不会往生,那多少一定要有一个标准,譬如你说念佛一天三万是多还是少?你说多,我说少,因为我是和四万来比。三万和四万来比,三万是少。如果你说少我就说多,为什么?我用两万和三万来比,所以你一天念三万就很多了。多少没有一个标准,看与什么相比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