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教提倡个人亲自实践佛法,亲自体证实相


   日期:2019/1/5 6: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者,觉也,即觉悟宇宙、人生实相的圣者。此实相真实且常如其性,名为真如。真如也称为空性,即人我空与法我空所显的实性。佛教就是教导我们去认识这宇宙、人生的本质——空性。

  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一种教育。宗教,一般被理解为绝对忠诚于超越存在的信仰和崇拜体系。但佛教反对盲目信仰和崇拜;佛陀是一位智者、一位老师,他不是超越的存在;佛教认为人人均可成佛,禅宗说自性自度、自悟成佛,佛陀说对他最大的敬意就是最好地修学佛法,学佛者尊敬佛而不是崇拜佛,学佛者并不崇拜外在的超越存在。

  所以,佛教不是一个崇拜的体系,它是一种教育,教导我们认识实相。

  佛教是哲学,也超越哲学。哲学,是“爱智慧”,是一般、基础问题的研究,关注的问题如存在、知识、价值、理性、意识、语言等。

  佛教不仅要追求认识实相的根本无分别智,而且追求尽知宇宙万法的一切种智,所以佛教同样涉及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并且有佛教自己的回答。

  但佛教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实相”,这“实相”,佛教认为只有佛教能给予揭示,这是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哲学之处。哲学注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辨。

  思辨,在佛教中可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思辩的正面作用。在佛教中,皈依后应行持的四法行之一为如理作意,即如佛法道理审正思维,“正思维”为八正道之一,它们都是强调正确地思维、理解佛教法义,认取正见,进而进入正道。但错误的分别往往误导我们,而且作为凡夫的我们的分别往往带有执见,难以引导我们认识实相。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是思维的反面作用。证得实相,需具无分别智,实相非思维分别所能通达,如《解深密经》说胜义谛超过一切寻思所行相。

  换句话说,佛教以为无分别智证得实相最为重要,这是现量,不是比量,即不是思维分别。就此而言,佛教超越重于思辨的哲学。

  佛陀在《卡拉玛经》中指出:

  "

  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

  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

  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

  "

  这十种来源的知识,不应被立即被视为真理。被声称为真实的不一定就是真实,即使它们经过理论论证或权威推荐。

  我们应该通过不断地质疑和个人的测试去确认这些真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立直接的知识。

  佛教提倡个人亲自实践佛法,亲自体证实相。这样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教、认识佛教。亲自体证就是检验真理是否是真理的标准。体证实相是佛法的核心。

  《坛经》说:“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佛教不是宗教,超越哲学,佛教中真正的知识终归体证。

  愿大家今生能体证佛性,而不是入宝山空手而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实践佛法       依教奉行)(五明学佛网:实践佛法       依教奉行)  

 仁焕法师:实践佛法 体验佛法 

 仁焕法师:实践佛法的微妙 

 蔡礼旭老师:依教奉行经教 

 济群法师: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于“西园夜话”时答疑 

 传喜法师:依教奉行求正觉 

 传喜法师:依教奉行 勿恼众生 

 传喜法师:实践佛法 证悟本性 

 传喜法师:一心向往佛世界 依教奉行不自欺 

 妙祥法师:依教奉行入净土——二〇一〇年夏安居佛七开示 

 传喜法师:受持戒律 实践佛法 

 宣化上人: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告诉我们怎么样依 

 净土法门法师:你只要记住,依教奉行这些佛法修行的根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