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圆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第1讲(共15讲)


   日期:2019/6/6 5: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共同学习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我们都简称为《金刚经》。自古以来,此经的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六祖慧能大师说:“金刚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求,三世诸佛从中出”。自古以来,不但是佛弟子们读诵《金刚经》的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识分子也非常喜欢《金刚经》,这是因为金刚经富有很深的义理,而且文字优美流畅,所以在中国受到普遍的重视。从古至今为《金刚经》注疏的人非常多,而且很多大德们的断句、还有里边的密义有的也有不相同的地方,我们今天宣讲这部经,是以六祖慧能大师的注解作为依据,以窥基大师和智者大师的注解作为参考,帮助大家更深的体悟《金刚经》甚深的义理。

  为了让大家对本经的纲要有一个把握,更好的来领会经义,在正释经文前,我们还是先按照天台宗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就是释名、显体、明宗、力用、教相,从这五个方面为大家概括地先做一个介绍,为了我们后边更好的能够理解经义。

  我们先来解释本经的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所以此经就是以法喻来立题。金刚,我们中国古称为金刚石,也叫做金刚钻,它是钻石的原身,金刚石非常的坚固,任何的物质都不能破坏它,同时金刚也最为锋利,能坏一切物,所以佛经常用金刚来比喻法、比喻人,比如我们这个金刚三昧、金刚力士、金刚手、还有金刚心等等。在这里用金刚来比喻般若金刚之体坚固、永不变坏,比喻般若之体即实相般若;以金刚石的光明比喻般若之相,也就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能诠释诸法性空之理,让众生去除无明之暗,无明之烦恼,开解智慧,这比喻光明,金刚石的光明比喻般若之相;以金刚的锋利来比喻般若之用,也就是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能破除我执,能破除法执,如果破了我执法执,就能够证入诸法的实相之理。

  般若是梵语,因为般若指的是佛知佛见,般若不能简单的只翻译为智慧,它是佛知佛见,是自性本具的一种无漏的智慧,完全由真心本性、我们的自性流露出来的,而不是世间的小智慧。古人翻译佛经的时候,担心如果翻译成智慧会被人们误认为世间的聪明才智,所以依据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的原则,只译成了中文的文字保留梵语的读音,般若,梵语的读音,如果一定要翻译的话,可以译为妙智或者是妙慧。我们世间有很多深奥的科学知识,像我们现在天文学、核物理,还有电脑方面的科学知识,虽然这些知识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够通达,然而它只合乎于世间法而不合乎于出世间法,因为这些知识只能让我们的物质文明进步,而不能让众生脱离六道轮回了脱生死。我们说的明白一点:它还都是在世法里面的生灭法,是心意识的积累,只能让我们物质文明进步,但是不是从清净本性里面所流露出来的,不是我们清净本性里面所流露出来的真智,所以世间再高深的学问也不能和般若相比的。

  《大智度论》中讲,般若有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就是众生本具的面目,也就是我们的本觉真心,我们常说的佛性,我们的本觉真心。世间之人略说心有三种,第一我们说叫肉团心,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身体中的心脏,它的形状就像倒挂的莲花,这个心没有思想的功能,不是我们的真心。第二就是妄想心,也就是第六意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根,六根接触外面六尘的境界而产生六识。眼看到外面的色相、耳听到外面的声尘、鼻嗅到味就会通过意产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前五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这五识的功能只是直觉,没有分别的作用,就好像我们看到色尘一样,我们看到天上的白云,眼识就只是看到天上浮动的东西而已,浮动的云而已。第六意识具有同时意识的功能,能和前五识共用,所以由于第六识和眼识同时作用,一刹那间我们就知道它就是白云,这个分别的作用就出来了,就知道这个是白云,如果没有第六识的分别作用,我们就成了古人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所以这个意识就起到分别的作用。第六识不但和前五识配合作用,前五识眼见耳闻,它不但能配合作用还可以单独活动,这个叫做独头意识。比如我们打妄想,你闭着眼,它的意识在飞转;做梦,独头意识也在活动,第六意识也在活动。正是由于第六识的分别作用,我们才会生起种种的憎恨和爱恋、喜好和厌恶,所以千万不要认为第六意识是真心,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意识是为真心的。在《楞严经》中“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心起惑造业,乃生死根本”。什么意思?我们都认为这个意识是真的,认为这个心是真的,我们所见到、所听到的因缘法我们认为是真的,其实它是前尘虚妄相,因缘和合的相。我们把因缘和合的相当做真的了,我们的意识、意识心惑乱迷惑我们的真性,我们无始以来以它为真我们就会起恶造业,它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妄想心。第三就是真如心,也就是实相般若。实相是诸法的如实之相,不可以用有或者无来描述它,也不可以用大或者小来度量它,实相不是凡夫心里所能想像的,也不是言论能够指陈的,正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无可表达、无可取着,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法华经》中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

  为了帮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一下实相。第一是实相无相。实相离一切虚妄生灭之相,因为一切相都是生灭的,是因缘和合的,所以离一切虚妄之相没有一相可得,一切相是因缘所生法,缘生缘灭的,所以说没有一相可得,实相无相。第二是实相无不相。实相又具足恒河沙数功德之相,没有一法它不具足,所以说实相无不相,怎么理解?相是因缘和合的现象,但是这些因缘和合的现象,它的本体没有离开自性,是空有不二的,性相圆融的。我们要听过《心经》就能理解,一切的现象它的本质,它都没有离开它的本质,虽然是因缘和合,这个相是假相,但是它的本质都没有离开实相,所以说实相无不相,它能现一切的相。第三是实相无相无不相。就是说实相虽然离开一切的虚妄之相,但是本体不空,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它的本体不空的,虽然具足但是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如果说有,它是对空之有,没有一法可得;如果是空,它又是有之空,没有一法不具,实相可以现一切的相嘛,你不能坏空,也不能坏有,也就是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所以说实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无相无不相,这就是《心经》中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实相般若。

  好,我们再来看第二种观照般若,就是依实相理体所起的一种智用。就是说修行人在修观时,观照一切法都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即空,从而能照空一切的妄相,知道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没有一个本体,要照空它的妄相而见实相,这就是观照般若。通俗地讲,我们依照佛所讲的理、道理教理去体验实修,这中间所有的功行,就叫做观照般若。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观照不是用眼睛去看,也不是用这个意识心去想,用意识心去想用的是意识而不是这个清净心,而是自性的作用叫它自然的流露出来。师父经常用这个比喻来说,师父叫你们去悟悟,不是叫你们去想,叫你们把心去放清净下来,让它自然的流露,宁静而致远,它是一种清净本性,你离意识心它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而我们都是用的意识心,你用意识心了反而影响了我们清净本性的流露了,障碍住了。就像我们读经,师父经常说,我们读经不要随着经文去打妄想,好多人一听到随文入观,读着经文就按照经文去想像,用意识心去想,这个是错误的。在读经的时候,你不要读着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那一句怎么解释,你用的都是意识心,而不是用的清净心,你要是这样读经的话,你纵然将经读的滚瓜烂熟也不是观照的功夫,而是用的意识心。所以我们读经的时候,应当字字分明,用口读用心听,恭恭敬敬的念,不去求解,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没有怀疑,这样书读千遍其义自知,因为你的本性具足一切的智慧的,它自然就流露出来了,你非得要用你的意识心,反而你的本性的智慧它流露不出来了,所以要用清净心去读,这叫观照般若。这样修行功夫才得力,大家一定要记住。

  第三种文字般若,就是指佛所说的一切教法,包括佛住世时所有的言教和身教,以及佛灭度后,它的大弟子们集结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前面讲过,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所以诸法实相之理是不可以思议的境界,根本是没法宣说的,佛悲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但是迷妄,动用意识心,迷真逐妄,迷失了真性,不用真性而用妄心,佛悲悯大家,大家本来具足,本来有这个智慧,但是你不用,非得用妄想和分别心,冤枉地在六道中受苦,所以佛悲悯众生出现于世,随众生的根机方便演说诸法。正如《大般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微妙甚深,实不可说,今随众生所知境界,以世俗文字,方便演说”。是方便演说,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佛不用语言来表达,我们怎么能学习佛法?如何由凡入圣圆成佛道?所谓若无文字凡圣永隔,我们要借着佛的宣说,要什么?信解行证。这是方便,但是大家也要明白,佛经是记载真理的文字,佛经的本身不是真理,我们都去执着经,而不是借着经所表达的真理我们去行去证,我们要依据佛经所讲的道理去行,这就叫修行,而不是执着文字相。禅宗有个比喻,叫做以指指月指非月,意思是说,有人用手指指着月亮,告诉我们月亮在哪里,我们就应当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而不是看手,不能把手当做月亮,不能把手指当做月亮,这样就是迷惑了,你看不到月亮的,你见不到真理的。《宝积经》中说,“菩萨念义,不念文字,是行般若波罗蜜多”,我们读经也是这样,要想明白怎样修行离不开文字,但是要在明白道理之后据理起修,而不去执着名相,文字只是我们的善巧方便,只是我们的指路的方便,指路的目标,只是指路的方向的,我们自己要按照这个方向去行,这样我们才能成佛,就是说要观月而不是观人的手指,这就是文字般若。大家不要在这个上面再迷惑,再犯糊涂了。这三种般若是众生个个心中所圆具的,实相般若是心之本体,观照般若是心之妙用,文字般若是心之胜相,三者一心中具足,即一即三,三一不二,圆融。

  我们学佛的道路就是从文字般若开始,读经闻法,时时处处而起观照,不退不懈,精进用功,这样观照的功夫会越来越深的。就像初升的月亮,渐渐的光多暗少,最后就是月轮圆满,体性显现,成就无上菩提。

  本经以金刚的坚固来比喻实相般若像金刚一样常住不坏;以金刚的光明来比喻文字般若能照见诸法本空;以金刚的锋利来比喻观照般若能断一切的烦恼,所以说金刚般若。

  波罗蜜,我们经常讲就是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来说的,烦恼就是我们的此岸,菩提就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凡夫是此岸,觉悟、诸佛就是彼岸。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如果能从文字般若,而起观照般若,照见诸法空性,破除我法二执,彻证实相般若,就可以度生死岸,登涅槃岸,究竟觉悟,圆成佛道。

  经,梵语叫做修多罗,译为契经,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契机契理。这个非常的主要,师父就有这个深刻的感觉,只契理不契众生的根机,你给他怎么讲他也理悟不到的,最后还非常的累的。所以经是契机契理,因为能契诸佛所证之理,所以古今不变,传诵万世;因为又能契众生的根机,所以可以垂范天下,适应任何的时代,所谓“经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

  经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我们看《妙法莲花经》《地藏经》还有我们讲的《阿弥陀经》,经字都是通题。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七个字就是别题,有别于其他的佛经,有别于《妙法莲花经》、《地藏经》、《阿弥陀经》这些,金刚般若波罗蜜是别题,有别于其他的经,经是通题,这里通别并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家这个能听明白的。

  经题我们就介绍完了,我们再看五重玄义的第二个显体。显就是显示的意思,体是实体,显体就是显示这一部经的真理。要知道经中的文字无非是方便言说,是为了让人借助文字来领会经的实义,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笼统地说,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但是具体说每一部经都各自有各自特具的理体,虽说都是大乘经,但是每一部经的理体又有不同处。就像《华严经》是以一真法界为体,《楞严经》是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阿弥陀经》我们讲过是以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为体,这部金刚经是以什么为体呢?我们依据智者大师所著的《金刚般若经疏》中所说,是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体,这就是本经的体。

  第三个就是明宗,宗就是修行的宗要,比如《阿弥陀经》是以信愿行为宗,按照这个宗要起修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刚才我们讲了,本经是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体,明宗必须要与体相应,经中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本经就是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作为依体起修的宗要,这样我们修行起来就有了下手之处,这就是本经的宗要,离一切相,修一切的善。

  第四个是力用,五重玄义的第四个是力用,用就是作用或者受用的意思。受持读诵《金刚经》有什么作用,或者说我们受持这部经会得到什么益处,这就叫力用,本经是以破执为用。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本来是佛,只是被妄想执着障碍住了,妄想就是分别心,这个执着就是我执和法执,妄想执着就是我们众生受苦的病根,妄想执着也就是我们的佛性不能显现的原因。大家好好的反思一下,正是因为我们执着这个色身是我,而生起了种种的贪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造作种种的恶业以致轮回受报。而本经的功用,就是能帮助我们破执除惑、断无明、证法身、成菩提。我们很多念佛的居士修行净土法门,念了几年佛甚至念的时间更长,这个也有的是,念了几十年的也有的是,但是到了临欲命终的时候,由于放不下儿女情长、放不下世间的享受而耽误自己不能往生。我们今天学习《金刚经》就是帮助大家看破这世间一切都是幻妄不真的,就是帮助我们能够万缘放下,了知诸法实相,这样能够更好的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不仅如此,受持读诵《金刚经》还能帮助我们灭罪,能为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也为我们修行的道路上消除障缘。本经中说:“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唐朝鄜州宝林寺有一位比丘名叫法藏,他慈悲济人,精进修持佛法,在隋开皇十三年,就是公元五百九十三年的时候,他靠买卖衣钵卖佛像挣了一笔钱,在洛交县苇城建造了一座寺院,有僧寮二十多间,寺院也非常的宏伟,他是靠卖佛像挣的钱建造寺院。到了唐武德二年,就是公元六百一十九年的时候,他身患重病,昏迷了一个多月,见到一位身穿紫色衣服的金刚神手持一卷经对他说,你一生中建造寺院的功德很大,但是买卖佛像也造下了严重的罪业,由于善恶掺杂死后你会堕入恶趣的,如果能发愿书写我手上的这部《金刚经》,罪业就能消灭,病也会痊愈,于是法藏比丘发愿抄写《金刚经》。因为他的病情严重,就交代他的弟子们将他的个人物品卖掉,以卖的钱书写一百遍的《金刚经》施给一切的僧俗读诵,说完他就离世了。来到了冥府阎王就问他,一生做过哪些功德?法藏比丘就坦然的说,建造塔寺而且书写过一百部《金刚经》。阎罗王合掌说法师所作功德很大,于是就命鬼卒拿来功德簿核证,来核证他的功德。阎王一看他所说一致,阎王非常欢喜地赞叹说,希望法师能够返回阳间精进修持《金刚经》并劝大众读诵。法藏因为这个功德又复活了过来,后来广泛弘扬这部《金刚经》,引导善男信女读诵受持。在法藏比丘九十九岁那年的正月十五,他邀请很多的净戒僧人来书写《妙法莲花经》还有《金刚经》,一生所做功德圆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身体端坐而作偈言: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因为他发愿是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此时空中彩虹萦绕,花雨纷飞,香气弥漫,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灿然而现,接引法藏法师往生极乐世界了。

  好,我们再看第五个判教,就是判经的教相。如来所说一代时教集结为经,共有五时八教,五时就是按照佛讲经时间的顺序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顿教就是顿起直入,不经阶次,这是适合利根之人;第二是渐教,对于钝根之人,由浅入深;秘密教,秘密是不显露的意思,众生根机不同,在同一法会中,各自的证悟不同而彼此互相不知,所以称为秘密教;第四是不定教,佛所说大乘法,听的人有的领会小乘;佛说小乘法,听的人有的领会大乘,这称为不定教。化法四教,就是我们经常知道的藏通别圆,这部《金刚经》是佛在第四时般若时所说,它属于化仪四教中的渐后,在化法四教中属于带通别,藏通别圆,带通别而正明圆教之理。我们说明白一点,就是入圆教实理的前方便,就是入一乘法的、入圆教的前方便。此经的教义高深,仅次于华严、法华、涅槃,如果以乳、酥、生酥、熟酥和醍醐这五味来判教,醍醐是最高一层的,如果是以这五味来判教,《金刚经》是属于第四时熟酥味的。

  《金刚经》有六种译本,我们现在用的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译本。东晋末年,中国北方各民族战争不断,先后建立了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和后秦十六国,姚秦指的就是这个后秦,三藏法师就是指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的法师,鸠摩罗什译为汉语就是童寿,意思是童年就有耆老之德,耆是六十、老是七十,就有六十七十之德。鸠摩罗什自幼相貌出众,天资超凡,半岁的时候就会说话,三岁就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随他母亲出家,他母亲也是出家人,证须陀洹果。他出家以后每天就能背诵三万六千偈颂,他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我们今天叫参学,参学名师大德,佛学造诣极深。公元四百零一年,后秦的国王姚兴亲自迎请罗什大师到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经场,在罗什大师的主持下,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这些传译程序。也就是说他的译经场、我们今天说他的班子、他的创作组是非常精细的,分工非常精细,制度是非常健全的,罗什大师主持译出的经论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妙法莲花经》《金刚经》《维摩诘经》,还有我们天天念的《阿弥陀经》,以及《中论》《成实论》等经典。他的译本从出现到现在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家喻户晓传诵不衰。大师在圆寂前对大众说:“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就是说我所译的经,如果和佛所说都是相应的,那我就舌根不烂。公元四百一十三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得舌根全舌舍利,舌根不烂,这是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的证明。五重玄义以及译经人,我们就简单的介绍完了,下节课我们开始正释经文。

  好,谢谢大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宏圆法师       金刚经)(五明学佛网:宏圆法师       金刚经)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二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一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九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八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七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六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五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