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放逸五欲到底有多可怕,有智慧的人防备五欲如同防贼,不令放逸


   日期:2020/1/1 0:2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佛遗教经》

  经文解释:

  各位比丘,在持戒的基础上,你们应当管好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千万不要让它们自由放纵,陷入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当中。就好比放牛的人,手拿鞭子看着它,不让牛自由放纵,去破坏人家的庄稼。倘若放纵五根的话,不仅仅将会导致五欲泛滥得无边无际,没有办法制约;而且将会如同一匹烈马,缺少了缰绳一样,会把人驮着,掉到坑坎当中。又比如被强盗抢劫了,所带来的损失和苦难,最多只有这一生;而五根之贼所带来的灾祸,将会使人生生世世都遭殃。它的危害非常严重,不可以不格外谨慎。

  因此,有智慧的人,都常常制约五根,而不会随着它转。防备它就像防贼一样,不让它自由放纵。假使让它放纵的话,不久就会见到它所带来的危害。

  这所谓的五根啊,心是它们的主人。因此,你们大家应当好好制约这个心。心的可怕之处,远远超过了毒蛇、凶恶的野兽、仇家和盗贼,乃至于漫天大火,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可怕。就好比一个人,手里端着一碗甜美的蜂蜜走在路上,高兴得手舞足蹈一样;他的眼里只有蜂蜜,对于前面的深坑却视而不见。

  又好比一头疯狂的大象,却连惩治它的铁钩都没有;也恰似猿猴回到了树上,翻飞跳跃,简直没有办法约束。所以要立即采取措施,制服它,绝不能让它继续自由放纵。放纵这个心的人,一切善行都将前功尽弃;把心专注在一个地方的话,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所以,各位比丘们,应当恒常精进,降伏自己的心。

  -----------------------------------------------------------------

  精进处处得称心,懒墯恒常见大苦;

  是故勤发勇猛意,智人以此成菩提。

  ——《佛本行集经~卷第三十一~昔与魔竞品第三十四》

  愚痴乐放逸,常受诸苦恼;

  若离放逸者,则得常安乐。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

  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

  ——《正法念处经~卷第五十七~观天品第六之三十六~夜摩天之二十二》

  若有无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为习,因不放逸生,不放逸为首。不放逸者,于诸善法为最第一。犹作田业,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作田业。如是,若有无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为习,因不放逸生,不放逸为首。不放逸者,于诸善法为最第一。——《中阿含经》

  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是名精进。——《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佛遗教经》

  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ps: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摄心为戒,精进于诸善法,南无阿弥陀佛!放逸常常见大苦,精进于诸善法,南无阿弥陀佛!

  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优婆塞戒经》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出曜经》

  不亲卑漏法不与放逸会

  不种邪见根不于世长恶——《出曜经》

  不放逸人于现在法中。多获财宝自然受福。为人所念言从语用承受其教。放逸人则无是也。是故说曰现在所存义也。亦及后世缘者。不放逸人得为人次便能布施持戒守齐。见诸行道者伐其欢喜。以诸善法香熏身体。于百千世颜貌端容。是故说曰亦及后世缘也。——《出曜经》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大智度论》

  不放逸之人于诸善法增益功德多所饶益。夫人处世从今世至后世。与善法相遇遭贤遇圣闻法辄得蒙度。皆由不放逸得此名誉。在在处处绍继佛种正法久存。是故说曰不欲致名誉。智者分别义者。广学之人亦知俗义复知道义。云何知俗义。或习耕田种作或入海采宝或学书文辞或算计历数或学刻印封藏或为王者执使通致远近或和合二寇各处无为。如此俗义皆由不放逸得办此事。云何智者解了道义。坐禅诵经佐助众事。云何坐禅。夫坐禅。入定者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不用处有想无想处。复得四等慈悲喜护神足天耳。知他人心智自识宿命。复见众生逝者生者不憍慢之人入禅定意。办此诸法成第一义。斯由不放逸也。放逸之人终不成办。是谓坐禅之人所获功德。云何诵经堪任诵习。契经律阿毗昙杂藏及外异学所诵经典。有人禀受不吝其义。若有外学来诘问者。便能詶答无有狐疑。放逸人不能习此法。放逸人者不能成办。云何佐助众事。是时无放逸人能劝四辈供事三宝兴起塔寺。或起讲堂冬温夏凉或作食堂修治补缺散华烧香香汁洒地供给当来过去现在众僧。不放逸之人能成办此事。放逸人者不能成办。是故说曰智者分别义。无逸义丰饶者。不放逸人饶财多宝。于世技术无所乏短。意欲施行出众人表。采致真珠车磲马瑙虎珀水精琉璃无价摩尼珠。此是俗间不放逸所得。出家学道得阿罗汉。获第一妙智见致身证。得空入空三昧。得无愿入无愿三昧。得无想入无想三昧。得此泥洹要路者。皆由不放逸也。——《出曜经》

  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修行,远离放逸摄护诸根。若眼见色不著色相,如实观察此色过患,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尔。若纵诸根,名为放逸。若能摄护,名不放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调伏自心将护他意,名不放逸。远离贪欲,心顺善法,觉观瞋痴不善根本,身恶、口恶及以邪念,一切不善皆悉远离,名不放逸。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心常正念,名不放逸。——《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

  汝等比丘,求善知识,求善护助,无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若失念者,则失诸功德。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佛遗教经》

  若杂乱垢心。虽复称诵我之名字。而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如是杂乱垢心。随其所修一切诸善。皆不能得深大利益——《占察善恶业报经》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南无宝光月殿妙尊音王如来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

  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妙法莲华经》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

  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初禅五支)。云何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大智度论》

  佛告王曰:“世有二种人无罪而命终,如屈伸臂顷,得生天上。云何为二?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为罪改其所造。是谓二人而取命终生于天上,亦无留滞。”

  ——《增壹阿含经》

  愚痴乐放逸常受诸苦恼

  若离放逸者则得常安乐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

  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

  ——《正法念处经》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楞严经》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妙法莲华经》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崄道,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妙法莲华经》

  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大慈大悲,常无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著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妙法莲华经》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

  计我见者,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深著五欲,

  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世间佛种。

  ——《妙法莲华经》

  善男子,世有二人,甚为希有如优昙华:一者、不行恶法,二者、有罪能悔。——《大般涅槃经》

  若有无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为习,因不放逸生,不放逸为首。不放逸者,于诸善法为最第一。犹作田业,彼一切因地、依地、立地,得作田业。如是,若有无量善法可得,彼一切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为习,因不放逸生,不放逸为首。不放逸者,于诸善法为最第一。——《中阿含经》

  问曰:行何方便,得禅波罗蜜?

  答曰:却五事(五尘),除五法(五盖),行五行(初禅五支)。云何却五事?当呵责五欲。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骨。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大智度论》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墬于坑陷。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佛遗教经》

  五欲无常害功德六尘相幻损众生

  世间果报本诳人智者谁能暂停住

  愚痴天上不满意况复人间得称心

  欲秽染着不觉知犹如猛火然干草

  往昔顶生圣王主降伏四域飞金轮

  复得帝释半座居匆起贪心便堕落

  假令尽王此大地心犹更欲摄他方

  世人嗜欲不知厌如巨海纳诸流水

  ——《佛本行集经》

  又复大王。若人愚痴。耽染五欲。不知本际。沉沦生死。被烦恼缚。不能得解。如远行人。困苦疲极。乃饮碱水。更增其渴。如是如是。受五欲人。不知其患。亦复如是。

  ——《佛本行集经》

  我观汝等今如此如幻如化如梦为

  一切悉从因缘生五欲无有真实德

  五欲能失诸圣道牵人将入恶道中

  五欲犹如大火坑亦如杂毒满诸器

  ——《佛本行集经》

  “善男子,若于五欲心无染著,具大慈悲,而行布施,是名菩萨摩诃萨也!亦名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若不除断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虽舍无量无边施物,而犹不得名为菩萨摩诃萨也!亦非一切声闻、独觉真实福田,此施不蒙圣印所印。是故应断世间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若不断于世间五欲,无大慈悲,而行布施,不名菩萨,非真福田。

  “善男子,染著五欲行布施轮,尚不能灭自身所有少分苦恼,况能除灭一切有情无量苦恼?”

  尔时,世尊重显此义,而说颂曰:

  “成就财施轮,智者净意乐,

  尽离于五欲,安乐诸有情。

  为乐诸有情,不求自果报,

  虽行少分施,而名真福田。

  虽复施众多,而依止五欲,

  非圣印所印,住不定聚中。

  虽行少分施,而不依五欲,

  名声闻独觉,真实良福田。

  故应舍五欲,常行清净施,

  安乐有情众,成真实福田。”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佛言。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嗔恚嫌害。名种苦子。纵心五欲。名为鄙秽。由六触入。不摄戒行。名为恶漏。烦恼止住。能起无明憍慢。无惭无愧。起诸结使。所谓蝇集。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若有不摄诸根者增长欲爱种苦子

  作诸鄙秽常流出亲近欲觉恼害觉

  若在聚落空闲处心终无有暂乐时

  若于己身修正定修集诸通得三明

  彼得快乐安隐眠能灭觉蝇使无余

  能修得行住健处履行圣迹到善方

  得正智迹终不还入于涅槃寂灭乐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已。欢喜奉行。

  ——《别译杂阿含经》

  世间有五欲愚者为所缚

  能断此诸欲永尽一切苦

  我已断诸欲意亦不染着

  波旬应当知我久坏欲网

  尔时魔王闻说偈已。不果所愿。忧愁苦恼。隐形而去。还于天宫。

  ——《别译杂阿含经》

  五欲亦如是贪嗜无惭愧

  若不禁制者必害善法苗

  ——《别译杂阿含经》

  染着五欲如被网禽

  欲如怨贼甚可怖畏

  处五欲者犹如履刃

  着五欲者如抱毒树

  智者弃欲犹如粪坑

  五欲昏冥能令失念

  常为可怖诸苦之因

  能令生死枝条增长

  由彼漂溺生死河中

  圣人舍之如弃涕唾

  如见狂犬疾走而避

  ——《方广大庄严经》

  又放光明名灭爱,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其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

  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

  惠施池井及泉流,专求无上菩提道,毁訾五欲赞禅定,是故得成此光明。

  ——《华严经》

  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伪,诸有如梦如阳焰,亦如浮云水中月。

  放逸为怨为苦恼,非甘露道生死径,若有作诸放逸行,入于死灭大鱼口。

  世间所有众苦本,一切圣人皆厌患,五欲功德灭坏性,汝应爱乐真实法。

  ——《华严经》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五欲法,无有欢乐,不得暂停,如犬啮枯骨,如人持火逆风而行,如箧毒蛇,梦中所得,路首有果树多人所掷,亦如段肉众鸟竞逐,如水上泡、画水之迹,如织经尽,如囚趣市,犹如假借,势不得久。观欲如是,多诸过恶。

  ——《大般涅槃经》

  佛报言:“吾本已说,世间非真,无可乐者。凡人贪寿,思恋五欲,惑而无利,但增生死,更苦无量。今我为佛,以得自然无欲,于此又宜自勉。天下智者,常愿见佛,乐闻经法。已有是意,当务立信、立戒、布施、多闻、广学智慧。建此五志以离垢悭,然则世世当受富贵,名誉远闻,生天安乐,可得泥洹。”佛说已,太子及诸华氏皆作礼去。

  ——《佛说方等泥洹经》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念。三衣瓶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说八大人觉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