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五讲 何谓绝对的生命法则


   日期:2020/12/27 1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讲 何谓绝对的生命法则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我们不知道佛家讲的“清净”,因为我们没有体会过,所以不可能知道。想体会它必须得大概了解一下,否则始终不知道怎么进行下去。

何为“清净”?从狭义上讲是无染,没有干扰,我们被干扰的时候就会有现象扭曲发生。比如想一个主意,拿定主意不会改变的时候叫清净。“清”是清晰,“净”是专一(能够清醒地认识问题,心不乱动这叫专一),有这样的感受叫“清净”,没有这样的认识叫不清净。

在《道德经》里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就是专一,遵循本身固有的规律。没有固定的法则和规律的时候,没有办法体现功用。天地之间是这个道理,人性亦是如此。如果人性没有专一的机制作为基础的时候,会杂乱无章。人性怎么体现专一呢?体现情感专一,认识专一,做什么事一定要专一才行。

“专一”在这里是相似清净,并不是真正的绝对清净。相对清净形成以后,作为人的缘起法相的作用,才会正确地发挥出来。无论干什么只要心不专一,马上会乱。当下做什么事,都做不到,也做不成,这是一定的。释迦牟尼佛从绝对的角度告诉我们绝对的道理(绝对清净的相),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的心境,怎么体会这个清净呢?我们从生活境界里去体会什么叫清净。

清净的原则来自于它的本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是一切现象的本质。我们要从本质去看,作为一个人,人性的本质是什么?看不清楚的时候,没有办法发起作用,就是所谓的“本起因地”发生不起来。看清楚了,就是所谓的理体认识了。观察得很清楚,一切如来“本起因地”就可以发生出来。

圆照”是我们知道本质,然后对本质的认识产生,这叫“圆照”。“圆照”是必须得完全认识清楚,非常清晰才行。这就像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如果中间的路径稍微有点差异,就肯定会走错道儿。任何事,如果没有“圆照”之相(圆满地观照通达),对它所有的现象和本质全部认识清楚,这叫“圆照”之相。

没有圆满的观照,任何的现象发生,你都会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最简单就像自己家里人(家里的朋友也好,家里的亲人也好),一旦出了一些事(或者是情感纠纷,或者财产纠纷)以后,你会很烦恼,因为你没有圆满地从任何角度去理解(理解就是观照,这里讲的观照在我们生活中就叫理解)。只是从你的角度(相对角度)去理解的时候,你就完蛋了。这个现象一定不是圆满观照,我们只是从片面理解观照。

从什么角度就是圆满的?无我的,就是不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的观照(观照也叫观察和对应),叫“圆照”(圆满地观照)。标准是不夹杂自我意识,不要夹杂相对境界的观点。夹杂自我观点的理解,叫不圆满地观照,就会产生偏差(偏执)。

“圆照”是清净的,首先相是清净不染的,绝对是不被干扰的。判断是不是“圆照”相,看认识是不是会被干扰。如果认识被干扰了,叫不清净。被干扰了证明不是圆满地观照。没有被干扰,是清净的(也就是圆满的)。

虚空承载万物,是“圆照”的。无论是阴晴圆缺,无论是冷暖,任何的一种状态,它无诤。没有任何自我的东西在里头,所以任何的现象都可以生灭,它不用生灭的。我们的心性跟它一样,无论我们经过什么样(分崩离合)的状态,始终心性还是那样子(就是我们所说的圆满观照的另一个作用现象是清净,不被干扰)。

我们怎么去得清净心?依“圆照”觉相(圆满观照的作用和认识),就可以得清净心。能够让自己升起清净心的修法是串习(依圆满的观照力),这种观察力能产生“清净”。

觉相”是始终不断的理性的思维,没有情绪的纷扰。完全是纯理性的智慧一旦升起来的时候,对一切现象、一切感受都是非常清晰的。清净、圆照、觉相,这三个方面是用心体(生命的本质)去合乎理性,从而展现本有的理性。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是我们本有的理性,本来就该这么去行持的,本来生命法则就是这么个状态,具体就是“圆照、清净、觉相”这三个方面去感受。自然就会升起来一种所谓的正觉正受(正等正觉)。依清净圆照觉相,去实践绝对的理体实相,就是“如来本起因地”,就会永断无明(无明是烦恼的根源)。

《楞严经》佛开示我们,无明就是知见立知。对什么产生知见才叫破无明呢?对心的本体(生命的本质)产生的认识会破除对生命产生的迷惑。我们对生命不理解产生迷惑,迷惑的时候就造业,不知道该怎么去运行生命法则。

有一种很明显的现象,都知道人喝酒不好,抽烟不好,吃肉不好,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就是我们不知道生命法则该如何去运行,行为轨迹就会混乱。清楚了,清净、觉相就会相应发生,碰到事不会没有原则。比如今天参加人家的婚礼去,要随缘给人家随个礼吧,不随礼脸面挂不住了。如果真正了解生命的本质法则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因为你去给人家贺喜带给众生的是一种灾难,喜从何来?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所教授的绝对的生命法则。不理解这个法则的时候,所谓的“本起因地”就没办法“”(发起现行)。发起现行的轨迹就是“圆照、清净和觉相”这三个体性就表现出来了。圆照首先是圆满的观照,对任何境界、任何现象都是圆照的。对一个缘起(比如某人)的观照是圆照的,对一切众生都是圆照的,因为一等于一切。你要说“我对他一个人观照怎么就对所有的人观照么?”很简单,因为你对你家人有一个观照,所以对别人都有个观照:“那个不是家人”,相对法就生成了。

能对一个没有我,就能对众生都无我,无我的心自然就生出来了。佛怎么进入到无我的境界呢?观一切众生如一独子,等同罗睺罗。他就这么去观照,而且是“圆照”。因为他观照他的孩子是从圆照的境界观察,完全展现无我(破尽无明),他如此对众生一切智慧都会显现。当妈妈的不一定要有很多学问,也不一定要有很多才能,但是她对孩子的观照是充满智慧的。对孩子的慈爱心让她事事想得很周全,事事做得很好。这是相似“圆照”,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我”在(还有“妈妈”相对法的角色在)。

佛的认识是彻底的,没有任何的思维障碍,进入的境界比我们是绝对超然的。我们体会不到他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顺着他指点的方向和路径去思维,也能体会到他的大悲心给我们身心带来的无上法喜(一下就解脱的感觉)。当看到你孩子一点一点成长,一点一点智慧增长,看见他越来越好的时候,你是最快乐的。

看到孩子得到快乐的时候你高兴,看待每一个人都跟你的孩子一样,他们都得到快乐的时候,你更高兴(这就是大悲心)。我们的慈悲只是对孩子而且很有限,因为我们自己的心量不大,放而远之的时候,就称为大悲心,大慈大悲(大是没有国界的)。共产主义最高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所有的人都一样,所有的角色都一样,感情都一样,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只能是个理想,佛开示给我们永断无明的方法。

”是唯一的原则,唯一的行持法则。没有这样的法则,没有办法实践生命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作用发挥不出来)。我们现在知道法则了,就知道怎么去行持,怎么去发挥生命实际的作用。不知道的时候肯定发挥不出来,很多事是是非非、颠三倒四的,包括很多人自以为是学佛的,但是他所做的事恰恰与佛法相悖,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真正的所依处。

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这种大有人在,我们看待这些问题要很清楚,警醒自己。有些人有勇气扮演提婆达多也好,善星比丘也好,但是扮演提婆达多,纵使是菩萨也要受地狱之报,这是一定的。我们没那个本事,不要去学那些,下地狱真要害怕呕,虽说提婆达多在地狱里就像在天上一样快乐,但是我们下地狱就真是下地狱了。

何谓“永断无明”呢?断尽因为所见(所见是狭隘的)而生的知见(认识)。依圆照而生的知见叫觉相,是不被干扰的。圆照、清净、觉相,这是三个互为几脚的修行的内在的东西。“圆照”是缘起,“觉相”是你的认识,“清净”是你必须不受干扰的“圆照”观察作用才能称为“觉相”。

我们自己身心世界里受干扰的基础因素就是三个方面:根尘识。根尘识干扰你的觉性(圆照性),所以你的觉相就生不起来。你的叫“识心变现相”,是意识心所变现的,所以永远不真实,看什么都是带有意识心的(意识的变现)。意识纷纷扰扰的干扰,不能称为“清净”,所以你的不叫“觉相”,所认识的不可依!

“圆照”怎么发生呢?依根本的理(不假分别)去观察,才能成其圆照相。圆照相升起来以后,你不干扰,称为“觉相”。受到干扰就叫识心变现,你就是众生。菩萨的认识已经非常“清净”了,但是还有一分生相无明。

什么叫生相无明?还有个生起念在观察(一念的微细在生起),在观察这种心,所以他还称为菩萨,不能称为佛。耳根圆通章里说的很明白,“生灭既灭,寂灭为乐,”还有生灭念的观察,但是已经很了不得了。从生灭念迈向于寂灭,这种路径刚刚开始,开始进入圆满寂灭的状态里头。说白了就是他的熟练程度刚刚形成,但是还有一个过程,这个细微的东西叫生相。我们所说的生相就叫发生相,这就是他的无明,所以还称为菩萨。

哪怕像观音、大势至这样的人物,这个不断,就叫菩萨。后面佛说得很明白,必须得“永断无明”,永断是连观察相都不起。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超越根尘识,我大概给形容一下什么叫观察相,比如突然身体有种感觉,或者好受或者不好受,实际上你的心里并没有好受不好受,只是根尘识三个东西因缘和合给你搞出来所谓的身体感受,然后你就会观察,你观察也是根尘识的因缘和合,这观察相就叫无明相。

如何“断无明”呢?这就有个转身的地方。用“如幻的,不可得”这个理来观察这种无明,你对它的认识就可以当下熄灭。正所谓“狂心歇,歇就是菩提”。但是我们常人一定要顺着这个感觉下去的,他会继续这样观察“我难受唻,我得去怎么样”,顺着尘相(缘起)在观察,无明生成。十二因缘法就生成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一个一个都出来了,十二缘起法建立出来。其根源是一念无明生起,必须得“永断无明”。

“永断无明”是我们在一切现象上不起知见,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于境不生心”,身心和世界都叫境。从身心角度来讲内断根和识(身心主要的因素就是根和识),世界是所谓的尘,去悄然熄灭,就叫“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自然就成佛道(圆满的正受就升起来了)。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无始以来”,这种习惯已经很久了,没有开始。“种种颠倒”这四个字把我们心用的方式说得很明白,第一个“种”是我们的前尘影事(我们自己所谓的以前的认识)。第二个“种”是我们现在的意识判断。因为你总拿后边的意识去判断前边的所谓的意识尘相,这两个种性的发生,把是非颠倒了。明明这个东西不带有这种性质,你偏得给它套上这么个性质出来,就叫颠倒妄想。

比如这个水杯,它没带有“水杯”的概念(“水杯”这个缘起法相没有水杯的性质),是你认为它是个水杯,在缘起境界里你就要把它当做水杯去使,这就叫颠倒。第一个形成的是我们的意识种性,说这一定是个杯子。但是在不同的缘起境界里它有不同的形象,在商人手里它所产生的是商品的性质,可不是水杯;再过多少年它成为古董的性质了,你说它是水杯吗?它就不是水杯的性质。为什么你偏得要拿它当个水杯呢?就是一种妄想心所成。

由此再推论,人也是如此。好人坏人是我们的观点,什么叫好人呢?顺我的人都叫好人(这是我们的感觉),不顺我的人都叫坏蛋。所以你就会由这个观点产生是非,去谩骂;是非、人我攻击就开始了。

观点带给你无明烦恼,我们现在翻过来认识认识这个问题,哪有好坏人我呀?如果你都不存在有没有对立面呢?任何人的好坏评价跟咱有啥关系?一点儿关系没有,你不起烦恼无明的话根本就不会搭理。无始以来一切众生“种种颠倒”,就是因为他把前边的事太当真了,井底之蛙,他就看到那一点儿东西就说天就那么大,这种认识又成了一个固定的观点了。

犹如迷人”,人迷茫、迷惑呀,很可怜。

四方易处”认不清方向,他对他的生活空间(身心世界)不认识,妄以为他自己认识的是对的。我们也有迷失方向的时候,尤其在山里头很容易转向,那你说人家方向错了吗?在北极全是南,在南极全是北,四方上哪去了?这些都是虚幻的,我们误以为是真的话,不就死了吗?所以要及时改变观念,偏得还要拿四方的观念去量南极和北极的时候死定了,碍着别人什么事?我们千万不要把颠倒当做自己生活的一个乐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我们对身相的认识是狭隘的,总觉得这个四大组合的假象(身相)是自己,所以说对它百般呵护,一旦坏了,会很留恋。很多人还是沉迷在这种假象里在修行,真正的佛法是要依理性去展现智慧的生命,并不是以有相有为的法则去增进所谓的色相生命。

很多老居士认为念佛修行怎么叫好?“你看,我念佛念得这几年不生病了”这是他们的认识。有个观点叫借假修真,这不是佛教的话,佛教没有假和真的观点。佛法告诉你“清净、圆照、觉相”是我们的唯一所依,这源自于真实理体(如来真实相)。如来是我们的本体理性,对于根尘识的感受是我们应该舍弃的。

《心经》说得很明白,诸法空相当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皆空(空是你不要受它的干扰)。根尘识全部是干扰心清净的因素,心能之所以不得发挥,完全都是因为认识不清晰(根尘识的干扰),所以没有办法把自己的心发挥出来。

我们很多认识、感受和很多为之所追求的(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心会怎么样、怎么样)都是一种错觉,“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成佛就是圆满自心,圆满的身心是任何的状态下都是无欠无余。在现实生活中怎么体会?物质财富跟心灵一定要相应,才会快乐,否则就不会快乐。比如那些贪心很重的人,他们的物质财富跟心灵世界不相应,他会很痛苦地生活。

所谓“知足者常乐”,真正地认识到本心具足之道,这叫知足能够获得恒常的快乐。作为我们来说很简单,我们知足(自己够用),不至于出现有色生命(身体)会坏掉(很为难)的情况,这是我们现有的恒常。只有身安才能兴起智慧(所谓的道义);身不安道义不得形成。

现在有些出家人为了一点点所谓的利益(对于他的学道修行来说那利益真叫一点点儿)到处奔波操劳。忘了他的本分,操心受累,这样的生活是辛苦的。什么叫知足?我们作为一个修行办道的人,所谓安贫守道。为什么过去讲“贫僧”呢?就是以最低的生活保证去以道(以智慧)受乐,而不是以识受乐,不是以住受乐,不是以触受乐。色声香味触法我们都要放弃。如幻的、无常的,都要看破才行。不然对于你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你的心会被干扰到。

心被干扰到的时候生命就失去本来的特性了,失去了活着的意义,生命就失去色彩了,这就叫无明覆盖,这时候佛道(所谓的圆满的人生)就不得实践。佛道如何修证而成就?靠对真理认识的深度、广度和不断实践来成就的。这种修证也是虚妄之心(实际上是没有修证),只不过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种返观过程(“圆照”的过程),“清净”的行持形象而去产生真正的受用(就是所谓的“觉相”)。简单的是这么一个过程。

“犹如迷人”这时候才知道我们这些迷人,迷的是四大之身相,“六尘缘影”之心相。因为六尘而发生缘起影尘,认为这是心相,我们认为这是自己的感受。比如这个身体也是六尘当中的,要认识清楚是不可得的。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就像人眼有病,看见第二月一样。我们知道它不可得的时候,去把不可得放下,平等清净心就体现出来了。如是这么去熏习,但凡有所得、有所诤,都是虚妄无明。烦恼的根源对于你自己来说,现在是一种隐患,将来就是一种现行的报应。

我们现在骂人家骂得挺开心,沾沾自喜,“你看我把他骂得不敢吭声”,古人讲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哪天人家得势了,第一个把你气死,你说是不是隐患?对人家好就是对自己好,这就叫圆觉性(“圆照”和“觉相”这两个词合起来称为圆觉),我们知道这是第二月就行。

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文殊菩萨问的这一段实在是精彩,“空实无花”是告诉我们身心感受、对世界的看法,实际上是虚幻的。能产生看法这个所用就是虚幻(组合而成)的,所以对事情的看法更是虚幻的,这是事实真相。我们现在不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往往以假乱假,以妄起妄,以假当真。

病者妄执”有病的人虚妄地执著,对事情的认识非常执著的时候会很难受。为啥说有病呢?我们对事情的一种看法,对人的一种看法,对自己的一种看法,坚持不舍的时候,真的会很难受。一直瞪着眼睛看一样东西,一回儿就看得眼睛累。我们都知道,无论喜欢干什么,干得久了,就会很累,这就叫病相,“病者妄执”。

实际上能把它抓进来吗?抓不进来,再喜欢看的事,看一会儿行,久了就累了,执著就是病。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身体生病都是执著所产生出来的。胃病怎么来的?胃病是吃来的。鼻炎感冒怎么来的?是好味儿来的,经常喜欢闻,比较注意鼻子的感受,就会生这病。近视眼多半是看东西看来的。有没有天生的?也有,也是他前世的业力太深了,遗传也是一样的。

人有一种习惯,前世带来个什么习惯,这一辈子还有一种现象可以看得到,会发现这人自觉不自觉就有一种习惯,由这种习惯能看到他心里头有种轨迹,很有意思,慢慢你去观察都看得到,实际上这叫“病者妄执”。

由妄执故”因为对虚妄这种现象的执著,所以就怀疑虚空的作用。他就琢磨“这虚空里头是不是真的有花在发生?”包括人类说自己诞生的地方,人类总怀疑自己生存的地方,说我们要去探索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人哪有起源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佛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佛光法师)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二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一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九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八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七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六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五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