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境法师:排毒要修四念处


   日期:2021/11/13 13: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排毒要修四念处
 
2001/9/1于埔里正觉精舍

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法语,能够讨论佛法是对的。《楞伽经》上有一个颂: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
 
《楞伽经》是我们中国禅宗初开始学习禅的时候,达摩禅师告诉我们要依据《楞伽经》来印心的,学习《楞伽经》可以得圣道,可以满足我们初发心出家的本愿。我刚才所说的这四句话,正好是说明此意的。
 
第一句:「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涅槃」就是佛、辟支佛、阿罗汉,三乘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他们经过长时期修学圣道,最后成功的时候,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就是都在涅槃这里。我们现在应该说还没得圣道,我们将来到什么地方去呢?也是到这里来。我说这话,各位同意不同意?可能不同意!我到阿弥陀佛国去,你怎么说到涅槃那里去呢?这个到阿弥陀佛国,是的,但到阿弥陀佛国也还是个方便,就是到涅槃的前方便。因为到阿弥陀佛国去,还是要听阿弥陀佛说法,还是要修四念处的,也就是到那里还是要学习禅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我们没有学禅;没有学禅,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到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为我们说禅。我们到那里学习禅成功了,到涅槃那里去,是这样子。这个问题就简单这样说吧!
 
「涅槃离心意」,这个涅槃的境界是离心意识的。心意识是怎么回事?心意识就是我们日常见色闻声的分别心,就是心意识。这个心意识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的心、心所法,心、心所法又名为虚妄分别心。因为什么叫做虚妄分别?因为这一念心不见第一义谛。我们的虚妄分别心就在见色闻声,都是执着,在这里执着、虚妄分别,这叫做心意识。这个涅槃的境界,离心意识,就是不是虚妄分别的境界,就是修学圣道成功了的无分别的境界,那个无分别智的境界。修学圣道就是成就那个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成就了,才见到第一义谛,入无分别离言法性,能契入到这里,那就是到涅槃那里去了,是这样的境界。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这句话很好,这句话很厉害、很好。就是佛告诉我们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其他都不是真实的。其他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世间上人,所欢喜的荣华富贵,就是这个,就是名、利,就是这些事情。再确实一点说就是欲,都是靠不住的。你想要求,也很辛苦,还未必能成功;就是成功了,你是受它欺骗而已,你并不能够得到安乐的。「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这个「实」是真实,就是没有欺诳性。最初佛陀开示我们说,这个地方是常乐我净的,涅槃这里是常乐我净的。佛这么说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是有信心,那没有善根的人,他可能还是不相信。我们肯出家的人,肯出家受三坛大戒的人,应该有信心;有信心,你并没有被欺骗,你能够真实放下欲,然后修学戒定慧,最后成功了,你会知道,佛说这句话是真实的,没有欺骗我们,所以叫做「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
 
其中有一个地方,容易引起误会的,是什么?就是禅定,禅定容易引起误会。修学禅这件事,也是最近多少年,我发觉有个相同的事情;南传佛教,今天的南传佛教,和我们北传佛教有一个相同的事情,这真是不可思议。什么事情呢?初开始我得到的消息呢,就是我们的同学到南传的法师主持的禅七,去跟他们学禅。他们回来以后把学禅的情形告诉我,我得到一个资料。另外呢,他们拿回来他们的文宣,也是把它翻成了中文。我看,一看呢,它没有观!这个禅是两个方法,一个是止,一个是观,它只有止而没有观。后来又得到进一步的消息,就是不管是葛印卡,是帕奥禅师,帕奥禅师这几年对我们很契机,我们请他来弘扬禅,那他并不是说是坐禅七天,不是,是或者一个月、两个月这样坐禅,这是对的,应该时间长一点。但是他说出来一句话呢,就是你没得四禅八定,你不可以修观。这句话也有道理,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还是承认修学圣道应该有止而有观,由止观而得圣道,转凡成圣,或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但是你没得四禅八定的时候,你的止没有成就,你不可以修观。你不可以修观,那么就是一直地就是修止嘛!虽然一直地修止,不可以修观。但是他还是有个限度,就是到了四禅八定的时候,就可以修观了,就可以修无我观。修无我观,因为你止成就了然后修观,就很容易得圣道,得圣道不难。若是我们止没有成就修观,观没有力量,这时候得圣道还是很难。他这样的说话是契合圣言量的,并不违背佛的话。可是你没有成就止的时候,不可以修观,那么初开始就是修止,说得很明白。
 
那么我们中国汉传佛教,是怎么回事?汉传佛教不是这么说,不是这么说,就是看话头。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语录,他的法语,还有其他的……,这个高旻寺的来果和尚。这个虚云老和尚,一个来果和尚,是我们中国近代的禅宗的大德。唉!大家都是这么敬仰,跟他学习。而他们就是一句话头。等后来其他的人呢,也可能又加上一个数息观的这些事情,也可能有这些事情了。这个看话头,看话头是怎么回事?如果这一个人没有去学习经律论的话,我原来是说,没有学习经,没有学习论,其实律也没有学。没有学习经律论,只是剃光头,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也受了戒,他到禅堂,他看话头,他会怎么样?顶多就是个止。因为你这一念心,分别心、散乱心集中在话头这里,其他的妄想都停下来。如果你能办到这样呢,那就是止,其他的根本谈不到观。说是这个看话头,虚云老和尚也有个别解,就是话之头。话之头,就是这句话没有说之前,也可以说这一念未生之前。因为说话一定要心里分别嘛,所以话之前,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前,去观那一点。若是你没有学习经论的人,一念不生怎么观?我看,这句话说了等于没有说。你最多就是止,就是止。可是南传佛教还是说,你止没有成功,不可以修观;我们北传佛教的这些大禅师,这句话没说。
 
我看见虚云老和尚的语录,有人对虚云老和尚说,说是教下的人提倡修止观,那和看话头怎么回事呢?虚云老和尚说:那是古法,古代的人修禅的方法,后来的人不用这个方法了,就是用话头。虚云老和尚这么回答。那和南传说的就有一点出入了。可是呢,也就是这样的情形,就是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为什么要看话头?因为能开悟!这句话非常有力量,使令很多的人愿意看话头。说是我们学习经论,学得头疼,学得可能会吐血,这么麻烦,不如就是一句话头好。但是这样的说法,这是懈怠人的说话,懈怠人才这么讲话的。当然我这个说话,好象不恭敬了,但是我实在对这件事,我不满意。我明白的说,我不满意。看话头这件事,我不满意。
 
因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达摩禅师告诉我们要学习《楞伽经》。六祖到五祖那里去,五祖给他讲《金刚经》的,没有说你看话头,没有这个话。那可见,达摩禅师也好,五祖也好,六祖也好,都是根据经论来学习禅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你看话头好过学习经论吗?不见得,不见得好过经论!我们看这个经论,你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说无我观嘛!从开始修无我观,最后还是无我观。那么学习禅就是修无我观,就是这样子嘛!而这个《楞伽经》,你读一读也还是修无我观,修我空观、法空观,人无我、法无我,还是修无我观。最初的时候,我初出家的时候,当然我是不知东西南北,一说禅,我看看祖师的语录也不懂,不知怎么叫禅,完全不懂,完全不明白。但是后来常常的阅读经论,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是修无我观嘛!《楞伽经》也是主张无我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修无我观。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大智度论》,还是无我观;读《瑜伽师地论》,还是无我观,就是这样子嘛!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他随时可以写首诗的,法语都是很利的。那么学习经论有何难乎?很容易就会明白嘛!《金刚经》怎么样…讲一讲,大家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然后就修无我观,比参话头好得多。好得多了嘛!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刚才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南传佛教就是你没有成就止,你不可以修观,那么就一开始就是修止了;那么我们北传佛教这些禅宗的大德,那就是主张看话头。如果看得好,也还是修止,所以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有个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结果怎么样呢?我看看话头的人,开悟的也很少。虚云老和尚那个语录上他也是说嘛,很少人有开悟的,明白点说,就是没有人开悟。没有人开悟,应该要想一想办法嘛!要转变一个方法,希望我们能开悟,能得圣道嘛!不转,不转变,继续走这条路,这条不通之路,继续走这条路,我感觉非常遗憾。
 
那么我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南传的禅和北传的禅,就是学习止。学习止,结果怎么样?我们北传的人,我们若是用经论做镜子,经论是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照一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得圣道。当然我这话又是不恭敬了,那就是你说虚云老和尚也没得圣道吗?我的确有这个想法,他没得圣道,没得圣道的。
 
那么南传佛教得没得圣道?我没有去学南传佛教,但是听他们说,就是他们说这个老和尚得阿罗汉了,说怎么知道呢?说是我进去,去拜见他的时候,我带着把伞,伞是在门外边,那么我进到里边来,那个伞就自动的随我进来了;他看这个老和尚有神通,就是得阿罗汉了。其实不见得,不见得。这个神通,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通,就算是真有神通,也不是一定是得圣道。因为你若有点禅定,也就会有神通。有了禅定,也要修神通才有神通,不修神通呢,也有类似的神通。得了禅定以后,不修神通,没有神通,但是有类似的神通。所以这就是表示他有点定。有定,不见得是得圣道。
 
我刚才说了,得定还是凡夫境界,要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见第一义谛,那是圣人,那是圣人了。只是得禅定,不见得是圣人。所以南传佛教,若是南传的比丘,这样传说,告诉我们北传的人,说是这个老和尚得了阿罗汉了。说是由什么得了阿罗汉呢?因为有点神通。那可见这个比丘,传这个话的那个南传比丘,他是平常人,他教义都不懂,他不是阿罗汉,他也不是圣人。那可见南传佛教,也和我们北传佛教有同样的问题,就是教义的学习不是很普遍。就是少数人有一点教义,多数人还是不能的。那么这是说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现在我们说(我们还是不要说太远了):「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那么除了涅槃以外,其他的一切的事情是怎么样情形呢?佛告诉我们,观察世间其他的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这个不真实这句话呢,它主要就是一个无常。你看它很美,到时候它又变成一个丑陋的;不像你最初想的那么好,就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如幻梦芭蕉」,就像幻术所变的事情似的,像梦中的境界似的,像芭蕉树似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希求,希求这些虚妄的事情。希求虚妄的事情,你到时候成功,它又变化了,你受它欺骗了。不如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得涅槃,应该这样。得涅槃这件事呢,就是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就是禅,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直接可以到涅槃那里去。那么我这个话又好象不恭敬,但是我照实说;如果你真学学教义的话,你可能和我的想法一样,我们今天,我们多数不能学禅,我们不能学禅。
 
什么叫做不能学禅?什么叫做禅?我刚才说,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这就是禅。但是《金刚经》上有一段:「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一段文说的什么?这一段文说的念佛三昧!《金刚经》是主张念佛的,就是念佛三昧。但是我们今天谁这样念佛了呢?我看提倡这样念佛的人也不多。我们都是提倡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这样?因为念阿弥陀佛名号比较容易,比较容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名号,比较容易。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子呢,那不容易了。有什么不容易?要经过学习。不学习,这几句话,这一段文不大容易懂。
 
那个《六祖坛经》上,那一位叫什么禅师?他来跟六祖大师学禅的时候,六祖大师问他:「什么物?恁么来?」他回答不上来。这个《六祖坛经》本身没有详细说,在其他的语录上提到,他参了八年以后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后来他能回答这个问题了,他向六祖说,我今天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六祖说:「什么物?恁么来?」那么他说是:「说似一物即不中」,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在想,如果你若是学习了《金刚经》的话,我看不需要一个钟头就可以回答,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那我这么想,也可能是六祖学了《金刚经》,但是他回到光孝寺?还是南华寺?他没讲《金刚经》,所以来的人,没有那么快。
 
我们若是按照《金刚经》这一段文去学习呢,那也是念佛,但是那是不同了。那就是禅了,就是禅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成功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但是我们今天,我看很多的善知识不提倡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因为…就是所谓难吧,就是这么说吧!那么我们不愿意学习佛法,那怎么样到涅槃那里去呢?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它没有用念佛两个字,用执持名号这个字。「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用执持名号这句话。
 
这个《观无量寿佛经》后边那个下品下生,当然他造了很多罪那个人,但是遇见善知识说,劝他念佛,但是他不能念佛,劝他念无量寿佛。这一段文怎么讲?这一段文我在想应该这么讲:头一段话说是念佛,是观想念佛;或者是你念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是念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十号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如果你这样念不来呢,你念佛的名号。那段文可以这么讲。如果不这样讲,怎么讲?不这样讲,就有一点不是太明白。不过我们现在,这个用词,用这个语句,就不是那样意思。就是念佛名号也是念佛,也用这个字,也是用这个字。和《阿弥陀经》,这个用语上不大一致。不过这样子,我们也习惯了。我们说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叫做念佛。我们只有这样做。这样做也好,我们如果能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么我们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到了阿弥陀佛国,就成功了,那是决定是正定聚,所以还是好嘛,还是很好!
 
这样讲呢,我向各位坦白我的想法:我向方丈和尚、向慧天长老、向各位同学忏悔,我是从开始出家,所住的庙,这些大和尚,都是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的。但是我不断地学习佛法,后来我的思想有点转变。我思想转变,我这几年我没有去弘扬念阿弥陀佛法门,我没有,我弘扬四念处法门。四念处也可以说就是禅了。我弘扬禅,我没有弘扬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我没有做这个事。我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其实,这个事情都是摆在眼前,事情是摆在眼前的,没有什么秘密,我们很容易就看到,看到这些事情。看到什么事情呢?我们内心里面的贪瞋痴,能不能调伏?能不能调伏这个贪瞋痴,叫它无贪瞋痴?我看很难,很难调伏。我们若是有道心的话,有向道的意愿的人,我们很诚心地念阿弥陀佛,稍好一点。但是,不能调伏,这个贪瞋痴还是在动。不要说是严重的事情,就是轻微的事情,你心不动吗?可以不动吗?我就是不要讲道理,我就是呵斥你、骂你、毁辱你,你心能不动吗?能不能?我看不能,不能不动,心里还是动。心里若是动的时候,这件事,我认为就不清净,就是不庄严,不庄严了。
 
怎么样才能调伏烦恼呢?一定要修四念处。修四念处,当然有北传的四念处,也有南传的四念处;北传就是大乘佛教的四念处,南传就是小乘佛教的四念处。小乘佛教的四念处,我感觉我们也应该学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还是很有力量的。什么力量?能调伏烦恼。我们观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我们欲心就不动。你若观这个不净观有一点相应,不要说成功,有点相应的时候,我们看见女人心里不动。心里不动就清净了,心清净,清净。这是第一个念住,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法无我,你若常常这样修观的话,贪瞋痴都不动了。说是我们现在的佛教也多数是有组织一个会,组织一个会,说是方丈和尚到期了,他任期满了,重选,选着我做方丈,我也不见得欢喜;不选我,我也不见得不高兴。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名利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譬如说是现在要选住持的时候,你什么理由,你投他一票?你有什么理由?因为他对我好,就是这个理由;就是这个理由,不对的。你要知道,他是能在这里住持,他这个人的品德好,他是真实能住持,能尽住持的责任的。(我不要说那么多)那我投他一票,我不管他对我好不好,而是他对全面的佛教会有贡献的,那我就投他一票。他对我不好,那是另一回事。你就会由理智来处理这件事,而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我投他一票,不会这样子的。为什么你能这样子,因为修无我观了。
 
我也还有很多话,其实说出来是不好听,但是事实如此的,事实就是这样。其实我们……,少少的说一点:有一个人来我就害怕,为什么会这样子?你就是有我嘛!你若是修无我观,没有这件事。若是我们修四念处的时候,我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贪瞋痴,增长自己的戒定慧,那么这样的人来住持佛教,不是很好吗?他还真是能住持佛教的。如果贪瞋痴常常活动,他能住持佛教吗?这很明白的事情。
 
但是今天的佛教我看,还是得要念阿弥陀佛。你想提倡四念处?没有人愿意修四念处,很明白的,为什么?第一个,修四念处第一个条件,你要学习经论。要学习经论,谁愿意学习经论?我看不是很多。就是想要学习,学习一点就好了,不想多学习。你怎么知道呢?你听他说话就知道了嘛!譬如他写出来的文章,你看!就是佛法学得不够,就知道嘛!那为什么不深入的学习?他不欢喜,他不欢喜。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就是这样子。这样的情形,不念阿弥陀佛怎么办呢?我看没有办法,念阿弥陀佛是最后的一条船了。最后的一条船,这一条船你若不愿意坐这条船,再没有船可坐了,没有船了。但是我看少数人还可以修四念处的;我们的佛学院里边,我们有的时候打禅七,有的时候…上课多,坐禅少。但是有的时候小参,发觉有些人发心,有些人发心学习佛法,发心修四念处,但是不是很多,是这样的情形。
 
所以现在明白一点说,我们若希望中国佛教继续不断地能住持下去,那要修四念处才可以,要学习经论,修四念处才行。如果我们不学习经论,不修四念处,我感觉我们汉传佛教没有几天了,就完全灭亡了;不是别的人能灭亡我们,是我们出家人自己灭亡了。我说一个不成理由的事情,这个《宋藏遗珍》里边有一本书,叫做《瑜伽师地论义演》,这本书残缺了,就是不全,不全!但是剩下多少我看过,很好!它比这个窥基大师的《瑜伽师地论略纂》和那个《遁伦记》比它更详细,所以称为「义演」,更详细,说得很中肯,就是我们真是能得到它的话,但是就那么一点,不全,残缺了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子?我们不知道这是法宝,不重视这件事,就叫它在藏经楼上烂,叫那虫子咬烂。后来有人发心的时候,已经残缺很多了,少少的有一点。就从这件事看出来,我们出家人不欢喜佛法,这是第一。
 
第二,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大智度论》是一个注解,另外还有嘉祥吉藏大师他有个注解。我们看这个《大智度论》,我们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很明白的说,很多地方不懂,你若看《大智度论》上的解释,我们才能知道,哦!是这样的意思,但是有的地方还是不懂。可是嘉祥大师,他是三论宗的一位大德,那个时期,三论宗,南北朝的时候,梁陈隋,宋齐梁陈,研究三论的人多,那个都开了智慧的人,他们由前一代的高僧,一代一代的,展转的这个大智慧境界。嘉祥大师呢,继承了这个智慧,又重新作了一部注解,给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做了一个注解。那么再加上《大智度论》,那么我们就可以贯通了很多很多里边的妙义,但是这部书也是残缺了。那为什么残缺呢?就是不欢喜佛法。
 
《瑜伽师地论》算是唯识,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算是中观这个学派的,都是很重要的经论,但是我们要依仗这些古德的注解,我们才能够学习,但是都残缺了,就表示不愿意学习。那在藏经楼上给虫子吃,随它去了,关我什么事!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今天看完了,看这部注解,无可奈何!有的那个乱,前后次第乱,再就是缺少了,没有了,少少还是能有点帮助的,但是若有完整的不是很好吗?就从这些事情看出来,很久以来我们中国佛教就衰微了。
 
我再说一件事:我们佛学院最近有断食的事情。断食是有人领导,有老师领导我们断食,不然我们自己不敢断食的。她的办法是这个,减食三天,三天能把这个食,日常的饮食,把它减,然后开始断食,断食七天。断食七天,然后恢复饮食的时候有十天。那加起来就是二十天。那么她说一个理由,为什么要断食?她说个理由就是能够排毒,排遣我们身体里面的毒,这个毒从那里来的呢?就是饮食,我们饮食有毒。我原来还想是牛奶是应该可以吃吧?她说现在牛奶也不可以吃。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养牛的人,美国人养牛的人,他给这个牛注射荷尔蒙,就变了,这个牛奶也转变了。所以我们若吃,对身体反倒不是太好,就有这个事情。那么其他的还有很多事情,就是饮食里面有毒,使身体里面有毒呢,就容易有病。若断食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的方便,能排毒。那么身体就健康。这件事,但是我想了一想呢,她这么一说以后呢,我反倒不愿意断食。
 
我的理由就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毒,第一是从饮食来的毒,我承认这件事,第二个由我们烦恼来的毒,我们心里面的贪瞋痴一动,瞋心一动就有毒,身体有毒。这个贪心一动,愚痴心动,高慢心、疑惑心、我我所这些烦恼一动,心里就有毒,就有毒的!而这个毒,你断食这个能排毒,能排多少毒?不能完全排,能排它一少分可以。这和医生治病一样,医生不能完全治好你的病,只有一少分的可以治,还有一部份不能治。什么办法能够排毒呢?就是修四念处。
 
修四念处,修四念处我们能够排除贪瞋痴的毒,能叫我们不贪瞋痴,贪瞋痴造的毒就没有了。这个修四念处成功了的人呢,成功有两种,相似的成功和真实的成功;相似的成功就是暖顶忍世第一,真实的成功,得无生法忍以后,这两种。成功了以后,我们过去生,我们造过罪业,这个罪业发生作用的时候,也是毒。这个毒也能排,就是你若能得圣道的时候,这也是能排的,也能排毒。我说这个话,不是我随便云云的,你看那个《高僧传》,这个南岳慧思禅师,他是被那个道士,用毒来伤害他,但是不能伤害,不能伤害的。在这个禅宗的人,这个达摩禅师也被人家用过毒,二祖慧可禅师,他们也有人用毒来伤害他,但是不能伤害。不过禅宗人写的历史,我不大相信,我不大相信。道宣律师的《高僧传》我相信,因为道宣律师他是个持戒的人,他不说谎话。这是真实的!禅宗有很多,他自己认为这个非常圆满,但是我一看就是虚伪的。禅宗的那些大德,有修行的境界的确好,是了不起,但是有些人,我没有信心;不过这话不说了。
 
我说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出家人不要断食,可以减食,减食可以。但是排毒是对的,但是不是断食排毒,应该修四念处来排毒,应该这么办法,因为它能排很多很多毒。其中另外还有一件事,我顺便和你们各位说,如果你修禅定,修止观达到未到地定以后,这个境界到那个程度了,我有病,我现在有病,这里痛那里痛,但是一入定,就不痛了。你不痛了,和没有病一样,但是出定就不行了,出定还是痛。这就是修止观的力量很大很大的。但是修止观力量很大很大,但是学习经论难。就是不愿意,辛苦嘛!那个读书,费眼力,然而听别人讲,又可能听不懂。所以只好念阿弥陀佛比较好。若真实念阿弥陀佛呢,也不可思议。
 
经论上说的得圣道的这个次第,就是闻、思、修。怎么样得圣道就是这三个次第,一个闻、一个思、一个修,就是这样子。那么我们若要从这三个次第来看,我们念阿弥陀佛是属于闻,是闻的阶段。思,我看不大合适,和思不合适,和修也不合适。但是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这里边你并没有去思惟苦、空、无常、无我,没有思惟第一义谛嘛,所以不能说是思,只是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么念,念是记忆的意思,就把这个名号,在心里面相续地不断,没有其他的杂念。但是我们读《阿弥陀经要解》,《弥陀要解》的时候,蕅益大师说到一件事,很重要这句话,就是你念佛的时候要有个愿,持佛名号的时候与愿相应;就是一方面念阿弥陀佛,一方面愿生阿弥陀佛国。我们通常说是,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只是念,等念完的时候呢,我们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我们一般可能是这样的次第。但是蕅益大师他不是,他说你念佛的时候,你有愿生阿弥陀佛国的愿,同时要有愿。同时有愿,我认为非常好,容易一心不乱。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同时心里面有愿,你心里面妄念少,这个诚恳心容易发作。诚恳心来了,就更容易一心不乱。这样子呢,还是属于闻慧,这个思慧不相应。可是有一点,我思惟娑婆世界是苦,我不愿意在这里住,我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也可以说有一点思慧的意思。
 
但是你若念佛的时候,我们读智者大师的《阿弥陀经》的注解,天台智者大师《阿弥陀经》注解,那个一心不乱的时候,天台智者大师没有说那是念佛三昧,没有那么讲。蕅益大师呢,他说有两个三昧,有事一心不乱,一个理一心不乱,他这么讲。当然佛教是有这个理论,但是看《阿弥陀经》的意思呢,就是我的看法,就和蕅益大师不一样;我的看法,没有那么深。因为大本的《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佛经》呢,那个念佛法门,比《阿弥陀经》,就是我们做功课念的《阿弥陀经》比这个深,它那里面有念佛三昧的意思,有得无生法忍的意思。而这个执持名号的这个小本的《阿弥陀经》没有这个意思。所以蕅益大师那么解释,他解释深了一点。
 
并且我们读玄奘法师翻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也是《阿弥陀经》,它那上又加上一句话,就是临命终的时候要心不颠倒那个地方,玄奘大师翻的那一本加上一句,要佛的加持力,心不颠倒。那从这个地方看那个一心不乱,很浅的境界叫一心不乱。若得到事一心不乱,不要说理一心不乱,得到事一心不乱,还要佛加持吗?那很明显的不需要佛加持,你就可以一心不乱。
 
那个蕅益大师说那个事一心不乱,那个事一心不乱要阿罗汉的境界才能成就的,要达到那个境界啊!我们从《大毗婆沙论》上看,初果圣人,他临命终的时候,决定一心不乱;初果圣人有这个境界,何况阿罗汉呢?所以那个地方若解释事一心不乱呢,这个地方和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有点事情。但是若是两个本对照的时候,鸠摩罗什法师翻的也有这个意思,也是有这个意思,也是有佛的加持的意思。
 
若是你注意这句话来说呢,那个一心不乱很浅。就是我们念阿弥陀佛,就这样念啊,心里面不乱就是了,就是心里没有杂念和妄想,没有,没有妄想。但是若是再细分别呢,也有问题。哦!我自己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是一心不乱,别人来打扰你,你心乱不乱呢?说我不念佛的时候,你心乱不乱?若我看那个意思,你不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也不乱;别人触恼你,你心里也不乱,这叫做一心不乱,不只是念阿弥陀佛,念的时候没有妄想叫一心不乱,这是这样。但是它有时间性,就是要一日一心不乱,乃至要七日一心不乱;就是你的一心不乱就是这么长,一日一夜一心不乱,过了一夜就不行了,我认为这么解释可以,不是说是一下子就一心不乱,尽未来际的一心不乱。蕅益大师他有这个意思,我认为那么样解释就是深了一点。当然,我们讲深一点?讲好,也好,也是好。但是若是讲浅一点,我们容易做得到。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不妨就是自己要求自己,我三个钟头一心不乱;我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不念阿弥陀佛心也不乱,心就是没有烦恼;你触恼我,我也一心不乱,我还是一心不乱,不触恼我,我也一心不乱。你自己要求我三个钟头一心不乱,慢慢地增加,我一日夜,二十四小时一心不乱。譬如说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心不乱,睡觉的时候也一心不乱。慢慢增加,增加到七日一心不乱,那就是不简单了。
 
那七日一心不乱,究竟是什么境界?从教下来看什么境界?我这么看,就是最多是未到地定,没有到初禅。这个若是到初禅的时候,会有什么事情?到初禅的时候没有欲了,没有欲。说是也有人说念佛的时候,念得打成一片了,我听鸟叫的时候也是念阿弥陀佛,我看那个草叶风一吹一动,也是念阿弥陀佛,处处都是念阿弥陀佛了。那是什么境界?我认为就是因为你若没有了……,你没能离欲,你最多是未到地定。你达到那个境界,你有没有欲?你若有欲,你没能到初禅,因为到初禅的时候没有欲;到初禅的时候还有一件事呢,就是他若是不要懈怠,常常地入定,每天都入定的话,他可以不退。可以不退,那就是一直到尽形寿都是一心不乱。那么你念佛,你到那个境界,你能够超过七日夜一心不乱吗?能很多年都这样一心不乱吗?能不能?你从这些事情来对比,就知道如果你还有欲,你念佛到那么一个境界的时候,不念而念,念而不念就是念佛三昧?不一定,不一定的。要看你的烦恼,你有没有烦恼?如果你若照样还有烦恼,那不行,你不能说那是念佛三昧啊!我不念而念就是念佛三昧了?不是的!
 
所以我们能愿意修四念处,也就是修禅了,那需要学习经论,我们才能修禅。如果我们没有这个条件,所谓没有条件就是懒,我怕辛苦。其实你读书很多,学习经论不难,当然这个事是自己自由,我不愿意学,谁能奈我何呢?那我就是念阿弥陀佛,也好!念阿弥陀佛,你要自己努力,要求自己做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只是散乱,不要有烦恼;你若有烦恼就是乱了嘛!要达到这个程度。
 
我们出家人的福报都是很大,你看社会上的人,生活艰难。不要说是贫苦人,为人打工的人生活艰难,就是大老板都是生活艰难,他们心情不快乐、不快乐。我们出家人仗佛光明,衣食住无忧无虑。你的福报可极大!那我们正好借这个机会,很努力地念阿弥陀佛,要求它一心不乱,不要只是打板了我就来念佛;你要努力,希望我念佛有成就。
 
有成就这个地方,就是还有问题。一达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你心里面就是容易有其他的妄想。因为我感觉我得念佛三昧了!哎,我过几天,我会叫释提桓因来归依我,很多的妄想来了。很多的妄想来了,反倒是乱了,反倒很多乱了。并且有的时候,学习经论的好处呢,能认识自己是凡夫,能有这个好处。我们若是不学习经论,容易搞错误。那个天台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上说出一件事来,说什么事情呢?就是他是说两件事,我们不要说名字好不好?说了名字就有烦恼。譬如说是这个夜间,夜间在或者说是在禅堂里,静坐。静坐的时候,外边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黑的嘛!但是他就看见人从那里走过去,到厕所去。隔着墙,还是黑暗的时候,就看见人到厕所去,这是什么境界?一个很有名的……就算是禅师吧,他说那是得天眼通了。那么这就是容易误会,容易误会自己的事情。这看出来什么?看出来这个人没有学过禅嘛!只是少少地知道一点而已,他并不懂得禅。这是一件事。
 
第二,这个静坐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呢?就是不感觉有身体了,这个身体没有了。没有身体了呢,他就认为他是证悟法性的道理了,证悟了诸法毕竟空了,得无生法忍了;实在呢?这都不是。其实你静坐的时候感觉身子是空,还未必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有两个相貌:一个是身体没有了,还要有轻安乐的。如果你只是感觉身体空了,没有轻安乐,那你还不是未到地定嘛!但是他就认为他得圣道了,得无生法忍了!那是什么呢?就是他没有学过经论。
 
我们读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照见五蕴皆空」是什么?是般若的智慧,见到诸法毕竟空,是智慧的力量。我们静坐的时候身体空了,那不是你的智慧,是个感觉,感觉空了;但是你睁开眼睛看,身体还在那里。所以这个就是,你若没有学习经论,你就完全不知道这个事,有这个错误。若是我们诚心的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它也会有变化。这个由散乱心到不散乱,这是一个经过,它有一个过程,生理上有变化。生理上变化,如果你不学习经论呢,有问题,你就会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的时候,也容易有问题,就是容易有罪过。你是凡夫,还是凡夫嘛!但是你认为是圣人,就是以凡乱圣,就是增上慢,就是反倒有问题。佛在世的时候,那个增上慢比丘,无闻比丘,这个《楞严经》说,他下了地狱了,下了地狱了。所以我说我懒,我不欢喜学习经论,那我就安心念阿弥陀佛,好!但是你若精进念阿弥陀佛呢,有可能会有成就。有成就的时候,你没有经论的基础就有问题;说我不精进嘛,不精进,那不容易得一心不乱;我若精进得一心不乱呢,又会出现事情。所以修行的事情,不简单,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东说西说,我们就不要说太多了。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就算是我们不学习经论,但是这四句话读一读,也使令我们放下世间上的欲,专心的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还是很好。到阿弥陀佛国决定是正定聚,什么叫做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圣人!你决定可以成为圣人;不是说你到那边就是圣人,但是你决定成就圣人,不会退下来的,所以到阿弥陀佛国的好处就在这里,所以还是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好。
 
请方丈和尚慈悲,请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指教我的错误。我若有错误,我承认。南无阿弥陀佛!好了,就这样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