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祥法师:经行


   日期:2022/2/2 20: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请法)

不别石坑尿水直心去 

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

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 

念佛持咒话头随己愿

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

经行本无话可说,以无念为宗,慈悲为本。  无所求为持戒,无所得为目的。略说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实相,以助道业。  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 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  如荷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

                          惭愧沙门释妙祥,供养参考,不要乱传,免笑行家。


经     行

                                                                  妙祥法师讲述

缘起:二〇〇五年三月初七、初八,海城大悲寺住持上妙下祥法师,应鞍山佛教协会邀请,讲于鞍山佛协慈善院。现场听法人数约四百余人。因是为居士讲解,及时间等缘,有的地方略讲,若今后有缘为僧众讲解时,再详细加以补充。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 称)

鞍山佛教协会王会长:“本来不想讲,但非让我讲两句,我就简单说两句话,希望大家珍惜今天这个宝贵的时间。我们今天能够把我们尊敬的上妙下祥法师请来,在这里给大家开示,应该说是我们大家的福德,因缘感召,这是一句话。真心希望大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宝贵时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果,来之不易的妙祥法师给我们讲法。就讲这两句话,讲的不好,希望大家见谅。”

(一位居士上香,做请法仪式。)

现在这个居士正在做请法仪式,这个请法仪式是从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传承下来的,也是佛教的丛林传统的请法仪式。现在已经很难见了,我们大家能够看到和了解,对我们修行将有很大的帮助。

(居士请法:恭请大德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刚才这个请法仪式已经做完了,它这种做法,非常符合我们大家的三皈依,和听法的规矩,是很好地修行方法之一。

今天在(鞍山佛教协会)王会长和(鞍山佛协慈善院)郭院长等居士的邀请下,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感觉到很惭愧。因为本人没有什么修持,也不会讲经说法,只能说是勉为其难地把自己在修行中一点体会供养大家。

今天想讲的题目叫“行道”,也叫做“经行”。这个经行大约是在九七年我闭关期间,有些体会而写,因为怕将这个经行的内容忘记了,就简单地记录了一下。记录下来以后,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行”。写出来以后又有些后悔,也怕着了众生相。但是为了这些,自己认为这些体会,对修行很有帮助,所以才记录下来。

经     行   

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      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

    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

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      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      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

不别石坑屎水直心去      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

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     念佛持咒话头随己愿

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

  

    行道本无话可说,以无念为宗,慈悲为本,无所求为持戒,无所得为目的。略说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实相,以助道业。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如荷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

                    惭愧沙门 释 妙 祥 ,供养参考,不要乱传,免笑行家。

     经行得名由来,《慈恩玄赞》曰:“西域地湿,垒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云经行。”

    “经行”也叫做行道。《南海寄归内法传》云:“旧云行道,或曰经行,则二总包,不分泾渭。”泾就是泾河,渭就是渭河,泾河为清,渭河为浊,会合后再不可分,取这个意思。

行道就是返朴归真为“行”,证得如来本性为“道”。了生死,必须行道,八万四千法门都叫行道。此只是其中一个法门。

经行所谓的行,就是要达到无所行,利用一切的方法达到无所行。行道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后来逐渐地被人淡忘,隐没消失了。

修行佛法并不只是念一会儿佛、坐一会儿禅,余下时间就不知做什么了。应该是二十四小时都会修行。所以这个行道对我们的修行,无论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有很深的意义,起到很大帮助。这里的意义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脱生死,超出轮回。我们都知道生死无常,来到人世间就是想修行,但怎样修行得圆满,怎样利用我们的一切时间,都倾注在修行之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念佛是有一定时间,坐禅也有一定的时间,余下很多的时间他没有念佛、也没有坐禅、也没有去诵咒。比如说,我们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用心了。我们在家居士如果上街,或是到单位上班就不会用心了。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屋内,或是到卫生间,短暂的一个时间,有可能我们就不会用心,所以这就是一大遗憾。经行正是解决我们这些问题很好的一个方法,它能配合念佛、修禅、修密,能把我们的功夫进一步地提高起来,使我们更懂得怎样去修行,来圆满我们这一生。

修行有数种三昧:有常行三昧,有常坐三昧,有半行半坐三昧等。我们如果想得到三昧必须从其中要选出一个方式来,做为我们的修行的方式,这样才能很快地入道。为什么说有的人在修行中很快地开悟证道?就是他会修行,掌握了修行的要点和方式。所以说今天跟大家讲,无非是让大家理解这点。

我以前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师父一起到台怀镇去办事情。当往回走的时候天就下起小雨。此时,这个师父正跟我讲,他说:我最爱坐禅。当他说到这的时候,雨点就逐渐地大了起来,他就跑回了寺院。当时我很有感触,就是说我们虽然有时候说是修禅定,光知道在坐中有禅定,不知道在行走中更重要。一个雨点下来,怕被雨浇湿了,马上就跑,被境所转,那时就把我自己扔在外面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道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随时随地都要学会修行,这修行光说不行,应该是落实在实际中,很好地去努力。比如说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的比丘在外面走的时候,要遇到雨是不允许快速跑的,也无人快步走,跟往常一样非常有威仪走回房间,这样做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妄想心控制住。

下面我开始讲这个经行,经行头一句话叫:“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

眼观这个“眼”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知道,我们在轮回之中有了眼睛,眼睛就是我们轮回之相。我们眼睛不断地看到了很多事物,发现了山河大地等,眼对我们来讲是一种造业的表现。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把它转过来,眼睛不应该往外看,应该收回眼根,这样就会达到收回我们的心。所以说眼睛对我们的修行来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我们看到了白天、黑夜,就应知道白天黑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眼睛所见,这些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我们之所以轮回就是因为被眼睛所骗,想找回真实,我们就应该把眼睛收回。怎样收回呢?就是用“观”,什么叫“观”,就是把心收回来就叫观,不是往外观,要向内观,不观而观。如果你能够不再去观察外面的一切,便是真观。

例如虚云老和尚,一生或坐或卧,或与人交谈,总是双目垂视三尺,即便偶尔开目一望,也旋即下垂。这个虚云老和尚,我们都知道经过了四朝五帝,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不可比拟的一位大德。他的修行方式对我们来讲是很好的一个榜样。他眼睛从来不往外抬,也不看,为什么他不抬不看?就是因为他对外面的事物无所求,无所要求。他知道眼睛是造业的,所以就不再往外瞅了。世间的男相、女相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没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习惯性,当说话的时候总是看别人的脸色、眼神和动作,来取决于我们应该说什么,这就是分别心,这就是轮回。虚云老和尚他就不这样做,就是与人交谈的时候都是垂目三尺,这个垂目三尺的距离正好是卧牛之地,就是一头牛趴着这么大的地方。把眼神收回来,瞅着这么大的地方,做为我们的不放逸的一个方式,这叫“眼观卧牛之地。”

是不是我们眼睛就专瞅着地呢?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应该观这么大的地方,逐渐地,逐渐把观也放下,把心要死掉。这就是眼观卧牛之地最开始的方便,这个方便不是放逸的方便,是我们修行要严肃起来、要紧张起来、要抓紧修行的方便。也是我们怎样把心能够达到清净的方法,所以称为方便。这个方便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方便”,那个方便那是在放逸;这个方便说的是不放逸。

这“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这个“眼观”刚开始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也很难受,因为我们眼睛已经看惯了。比如说我们上市场,眼睛要瞅柜台,走在路上,我们就看人物,看建筑物,甚至回到屋里也要观察一下环境。所以说我们的眼睛被利用得没有一时一刻能够休息下来。眼睛不休息,它就说明了我们生死在轮回。

我们知道,佛曾经给大家讲过,生死在哪儿?有的人认为在吃饭之间;有的人认为一夕之间;有的人认为穿鞋之间;还有的人认为几十年。佛说:“都不对。”结果只有一人答出来了,他说:“生死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已经证道了。”就一呼一吸,就有无数的生死,生死也就是在念念之间。每个念都是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想了脱生死,必须从念念做起。并不是说今天我努力了,今天我就在了生死。我们一念就有无数生死,应该是念念修行,才能真正地了生死。

所以说我们这个眼睛外观,它就是生死的根本。我们应该把眼睛收回来,“观卧牛之地。”特别是我们在往外走的时候,一定眼睛下垂,下垂观这么大一个地方。刚开始观的时候,外面很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眼睛养成一种习惯性,不管需要或不需要,都要往外瞅。它有一个很强的攀缘心。我们必须硬做,把它努力收回来,这才行。这个眼观卧牛之地是很重要的。这个功夫应该长期地做,如果我们能够眼睛不再往外瞅了,这样我们的内心就逐渐地清净起来,我们的狂心也逐渐地歇了,这是修行中很重要一个方式。

而且对我们修行来说,可能一天念几个小时的佛,或是修几个小时的禅。如果我们眼睛再不往外观,这样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念佛的功夫,和修禅的定力用在每分每秒之中,就更好了。

下面再讲第二句话,“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

为什么要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因为面,是妄想心的一个表现。我们很注意我们的面孔,有时候欢喜,有时候愁闷。这些表情、动作,都是妄想心的表现。一个妄想多,比较放逸的人,他这个面目表情也比较复杂。这种表情肌的活动,正是妄想心的表现,它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害的。我们对面目表情应该控制。

第一个,就要“呆”。什么是呆?就像一个傻子似的,不再有表情。因为有像傻子这种心,才不为外面景象所动。没有攀缘心,才像一个呆子。所以说这个呆啊,不是坏事,是好事。只有不被表情所支配,我们的心才会老实起来。

在九五年,我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是行脚走回来,走了两个半月。那时候我这个人不会笑。这个脸哪,就像一张布,或是像一个木头,没有表情。但内心确实很清静。所以说这个呆,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的表情,也就是自己的内心的活动,控制到呆的程度。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慢慢找回来了。

“沉”,不光要呆,而且要沉,不要欢喜。因为欢喜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欢喜魔,在修行中,如果我们过多地欢喜,就和魔打为一起了。所以说这个沉,应该很沉静,很沉稳。不再去对外面有所追求。这个沉,也是很重要的。

还有“小”,为什么说小?小并不是卑小,而是真正的平等。只有卑小,我们的狂心,慢心才能收回。所以说这个小,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在所有人面前,我是最小的。每个众生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我们用这种心情,去和大家相处,用这种方式去修行自己的内心。所以说我们永远做一个最小的。宣化上人曾经讲过,他说我是最小的,如同小蚊子。所以说这个小,就是行菩萨道。佛在世的时候,也是把自己变成最小,往昔曾去做常不轻菩萨,礼拜一切的大众。

为什么表情要去掉这些不正常的表现?因为这是一种修行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再攀缘的需要,也是我们知道怎样去修行,怎样去抓住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需要。在佛的圣法律中,叙述歌戏等的无知,《四分律》云:“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嬉笑如小儿。”歌戏,即歌舞的歌,唱戏的戏,犹如哭,种种表演,就像人在哭一般。舞如狂者,跳舞就像一种狂人。嬉笑如小儿,我们的表情,不断地嬉笑,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行为,如同小儿一样。在修行中是很障道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远离嬉笑。

还有一个“相”,小相这个相,因为一切众生都依攀缘心而住。什么是攀缘心?见相住相,就是攀缘心。所以说要远离攀缘,就必须远离一切相,特别是能够吸引我们的相,一定要远离。首先把自己的面,要控制好,这才好,这才能修行。

“不攀缘”,就是为了收回六根。在《清净道论》里有收回六根的例子——这个《清净道论》,在我们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一部论。这里有个记载:“在乔罗达格大窟中,有七佛出家的绘画,”就是有一个山洞,山洞里的顶有七佛出家的绘画。过去七佛,就是从释迦牟尼往前一共有七佛。

这七佛出家的绘画,“非常精美。一次有很多比丘参观此窟”,有很多出家人来到了这个山洞。“见了绘画说:尊者,这画很精美。”这个尊者,就是心护长老,“心护长老说:诸师,我住此窟已六十多年”。这个长老住这个洞多长时间呢?是六十多年。他说我“尚不知有此画。”他说我六十年,都不知道有此画存在。“今天由诸具眼者所说,才得知道。”今天是由大家所讲,我才知道还有这幅画。这是说“心护长老,虽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但从未开眼睛而望窟上。”就是没望过这个洞顶上。

我们想一想,六十年没有望过这个山洞的顶。画了那么美的佛像的画,他也没有去看,这多高的修行。为什么我们不得道?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到处乱看。所以说过去修道得来的,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三句两句话说得道了,必须下很大的功夫来收回六根。

“据说在大窟的入口处,有一株大龙树,他亦一向未曾仰首上望过。”就是说有一个大龙树,非常高,他也没有曾经仰首上望过,往上瞅过,“但每年见其花瓣落在地上,而藉知其开花而已。”他怎么样来辨别这个树开没开花?看它花有没有落地,他就知道开花了或没开花,从不抬头去瞅。

“当时国王慕长老之德,曾三度遣使请他入宫受供养。”就是国王去请他三次,入宫去受供养。“但都遭拒绝了。于是国王便令王城内。”就是国王城内的,“哺乳小儿的小妇们。”就是刚生小孩哺乳期间的妇女,“乳房都捆缚起来,加以盖印封锁,他说:直待长老来此,一切乳儿才得吸乳”。就是说你要是不来,这些小孩都得饿死。所以说呢,就是强行要请这个长老,到皇宫来。“长老因儿,遂来大村”,长老因为怜悯这些小儿,所以来到大村,大村或是那国王的名字,也或是地名。

“国王闻此消息,便对其臣子说:去请长老入宫,我要从他受三皈五戒。长老入宫,国王礼拜和供养之后说:尊者,今天很忙,没有机会,我将明天受戒。并取长老的钵,和王后共同略送一程,然后拜别。”

你想,这个尊者,不光对他坐的石窟上顶没有看,对他的门前的大树没有看过,而且对国王和王后的礼拜,这样的尊重和供养,他也没有去看:谁是国王,谁是王后?他只知道说:祝大王幸福。他把王后也当成大王了。所以说这个长老,就是不用眼根,来修行自己。所以说非常了不起。我们就不是了,离很远就想看看是谁?是男是女?相貌是否庄严?他说话时眼神是否和善?嘴角是否下垂?是否在欢喜?是否在笑?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分别心,越分别表情越丰富,越丰富,我们的心越散乱,所以说生死轮回永无出期。因为这个攀缘心不断,我们的生死不能断。

过去我也这么学过,别人问话的时候,我也不抬头瞅,别人走了,我也不知道他是谁。虽然是这个心,很想看一看他是谁,但是自己硬控制它,不去看,等走了以后还想知道他是谁?又不能去问,但是不能抬头瞅啊,也是很难受的,但是难受以后会很清净。

这个心护长老,在国王那里,过了七天,国王想到:“何必使长老住这里受苦呢”,便让他回去。长老回到了乔罗达格大窟后,夜间在经行处经行。就是我们说的,从这头走到那头,再走回来,往右绕,这叫经行。那住在大龙树的天神,执一火炬,站在一边,这时候天神就出现了,拿了一个火炬,站在树旁,给他照明。“使他的业处”,也就是“定境,极净而明显”,在修行中,他的境界就现前了,他的境界非常清净,非常明亮,晚上就像白天一样。长老心生喜悦,想道:“怎么我的业处今天异常地明显。”就是我今天的定境,比平时要清晰得多了,平时还有模糊的地方,今天比平时还清晰,从来没有过。“过了中夜后,全山震动,便证阿罗汉果。”

就是说,这个心护长老,平时在努力修行,不但石窟上的佛像不看,大树也不看。经过六十年以后,国王那么样的崇拜他,对他那么样的恭敬,他并没有看国王和王后长得是什么样,是男是女他都不知道。就在这种努力之下,回到山上,就很快地证果了。为什么能证果?就因为人家在名利面前也在收回六根,不再攀缘。

我们就不是这样,我们见到谁都是去瞅,去看,去听,所以说我们不能得道。心护长老得道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说,在他经行的时候,就出现了天神,拿个火炬给他照明。他也没有被这种幻境所转,而认为有一个天神在给我照明,而是说自己的业处,自己的定力比以前要进步了。

我们有时候见到一点境界,或做一个梦,就会生起了很大的欢喜,有时候自己止都止不住,到处去讲,到处去说。所以说,攒了点宝贝,都卖掉了。长老没有这样,而且知道是自己的业处比以前要好了,这个时候,就在中夜的时候,就发生了震动。

什么叫震动?我们知道世间有地震。地震是一种震动,当有人成道的时候也有震动。佛每次讲法也都有震动。这个震动一共是有六种,六种震动。分别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

那就是,东没,由东往西;东震动,西没,西没往东涌;南往北,北往南,还有边涌中没等等。一方独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齐涌名普遍涌。

震也有三相:一方独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齐震名普遍震。

动也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这些都是震动。

这种震动,整个山河大地都在震动。但和我们说的地震有所不同的,地震是破坏性的,是我们业力过重所产生的震动。这是修行人,修到了一定的定力以后,所产生的震动。这时候的震动,会把魔宫震动。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情况。

我们看到记载,宣化上人原先在东北修行的时候,也是发生震动,井里冒红光,村民都以为着火了,都来救火。所以说修行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宣化上人曾经在万佛城就发过愿,说我在美国三藩市一天,就不允许这个地方发生地震。由于他不攀缘,眼根的收回,所以能控制这个外境。

下面讲第三句话,“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慢调息就是把呼吸调匀,是为了摄心。为什么要调息?因为我们的呼吸是随心转。我们心如果忙乱了,心乱了,呼吸就会变粗。所以调息和调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呼吸要调匀。我们并不是为了调呼吸,像气功似的,去练身体。不是这个意思,是摄心。气功走错了一条路,就是调息为了锻炼身体,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调息是为了摄心。因为我们知道万法唯心造,只有摄住心,才是它的根本。身体的好坏也在于心理是否健康,是否妄想少而来决定的。所以说我们调息的目的,是为了把呼吸放慢,调匀。

这个呼吸,在修行中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心里清净了,它就没有呼吸。呼吸也是我们众生轮回的一种表现。有的人特别注重在呼吸上,实际上这样做有很多的修行,已经离开了佛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把呼吸调匀,调匀的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而是为了摄心。如果能摄心,健康就在其中了。健康是很小很小一个芝麻粒大的事情,我们不能为了一个芝麻而丢掉了西瓜。

我们一定要知道,呼吸,这是妄想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心摄好了,我们就会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没有呼吸,甚至可以到处找呼吸,自己就感觉到:哎呀!突然地怎么呼吸没有了,我怎么不喘气了。人要是不喘气,该多自在啊,是不是啊!少了多少麻烦事情。所以说不是做不到,是我们不会用心。用心用正确了,我们也可以做到。

过去在印度有这么个事实,有一个出家师父,告诉他徒弟:“你将我埋在地下,埋二十年以后,再把我给挖出来。”他徒弟很听他的话,对他师父很有信心,果然就如他说,就给埋在地下了。给埋了二十年,二十年以后把他师父又挖出来了,他师父和当时是一模一样,还活着。因为他已经把呼吸控制住了。不光呼吸,饮食都能控制。所以我们应该知道,饮食、呼吸都是虚妄的。

所以说,“慢调息摄六根”,慢调息为的是摄六根。六根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为什么有六根?就是有了妄想,就会生出六根。六根是一个粗妄想。妄想分粗妄想,细妄想,微细妄想,还有幽隐妄想,有多重的妄想。六根也是我们的妄想之一,属于粗妄想。

“慢调息摄六根”,目的是达到“心无念”。我们在行道的时候,走着走着,有时候会感觉到憋气,很难受。因为把呼吸放慢了会难受的,会闷。但是慢慢习惯就好了。并不是缺氧气,是我们的妄想心太多,太过重。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走的时候慢慢调息,时间长了,就不难受了,我们呼吸调整好了,我们的妄想心也就降低了。但必须知道,调息是为了摄心,这个是原则。如果我们不知道调息是为了摄心,一个劲儿地调息,那就变成了外道,如同气功一样。

《楞严经》讲:“一根回收,六根寂灭。”如果我们在六根中选出一根,能够回收起来,六根也就灭掉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就因为有了六根。我们觉得六根是很好的东西,实际上我们不知道,六根就是六个家贼。它不断地使我们轮回,不断地盗窃我们的宝贝和财物,使我们在这里受苦,不能成佛。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抓住一根,比如眼根,我们抓住眼根,就不再往外瞅。刚开始也很难,比如走到商场了,眼睛它自觉不自觉地,它就要往那个食物去瞅。比如说这个馒头好,那眼睛就要瞅——就得硬不瞅。有时候眼角也要去瞅,也要把它收回来,绝对不瞅,这才行。所以说我们如果能把一根收回来,六根它都灭了。因为它的根子是一个,表现有六。所以说摄六根,这个很重要。

摄六根很重要。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达到“心无念”。心无念,为什么要心无念?有的人说:“有善念不很好吗?”要知道,善念也是妄想。恶念是妄想,善念也是妄想,有念就是邪,有念就是不正确的。我们有时候往往把念作为我们的一个依靠,那是不正确的,不究竟的。

所以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念应该舍掉,只有一切念灭掉了,我们才会有正念。不是说我们的思维就算正念了,它不是正念。什么是正念?无念就是正念。如果我们这些道理不清楚,在修行中,就不知道这个心往哪使,这个劲往哪使,就找不到这个心。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心,我们就摸到边了。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清楚,有念就邪。不管它是多微小的念,也是邪。

当然了,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善念、恶念之别。佛法是止恶不止善。善念可以利用,但是利用也必须得放下。我们知道,在工作中,比如说,我在药局,当我给人付药的时候,我如果没念了,我会不会把药拿错?这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是不会的。如果你真无念了,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知道的,现在有手工操作,还有一个自动化。无念了就会变成自动化。因为它没有分别心,而更准确地来做一切事情。做而不做,不做而真做。我们就自在了。

这个无念,我们不要以为这是断灭法。说你这无念,你这不如同木头、石头一样吗?如果我们心能够同木头石头一样,就好了。我们要知道,我们修行是和木头石头不相同的,木头和石头它也有一念,有一个邪念。我们修的是正念。这是和那些外道堕落石头里、堕落木头里为身,有所不同的。就是在修行中必须清楚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我们在修行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就会恐惧,不敢修下去,甚至以为自己着魔,失去了修行往上进一步的机会,这是非常可惜的。好,现在就讲到这里。

上午,我们跟大家讲了三句话:第一个,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第二个,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第三个,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这个心无念,正是我们修行必须通过的过程。想了脱生死,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无念是我们成就的关键问题。我们想度众生也得必须无念,我们知道,万法唯心造,因为有念,就有了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和我们六道的轮回,都是因有念而有。如果无念了,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清净——也就是我们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就是根据我们的念多和念少来决定的。所以说,“一念不生,万法庄严”,在修行中无念是我们的根本。

我们都知道在净土法门修行中有十念往生,为什么说临终时要十念往生?就是说要我们将所有的妄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如果你能保持二十四小时内就十个妄想的念头,以十句佛号来消除这十个妄想,必定往生,必定能够成佛的。若一日,若二日,一共七天,如果你能保持每天只打十个妄想,必定能够成佛。所以说有的祖师大德就讲,你用不了七天,你要是四天能保持就十个妄想,那我就肯定,你肯定能够成就开悟,如果你不开悟,我替你下地狱,老僧的舌头便可以割掉。祖师大德给我们下了这么大的保证,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要我们知道修行的路头。如果不知道修行的路头,我们就走了很多的冤枉路。

包括我们念佛也是这样,临终的时候就十念往生。为什么临终要有十念?就是因为要我们的妄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有一念,就有一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有两念,就有两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有十念,就要用十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所以说这叫十念。念佛就是对付妄想的。所以说,我们临终如果能念十句“阿弥陀佛”,必定能够往生。但这个念不是我们嘴上去念,我们嘴上这个能念和所念,还是处在很低的妄想之中,是很粗的妄想。我们还需做一番努力,离了脱生死还有很远的路程。我们需要的是不念而念。就是说我们将微细的妄想,包括幽隐的妄想都要控制到要断绝了,这才能够了脱生死。

所以说这个路程,整个修行就是要无念。只有把妄想控制住,把它灭掉,也就叫无念。所以我们修行中处处要以无念为根本。不管我们是采取念佛的方式,或是修禅的方式,或是修密的方式,目的都是一个——要无念。这个我反复地说,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真正地认识这个问题。因为有念,就有了生死。

我们下面讲第四句:“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两手垂,就是两手下垂。我们都知道人人都有两手,这个两手对我们来说,它能干活,能做工……等等的事情都靠手去做。所以说手对我们人生来讲太重要了。我们从出生的时候就握着两个拳头在出生。因为什么?因为他想抓住什么,他放不下人生,这两手也代表了我们放不下。我们用手不断地追求,从来都是以为手能做很多的事情,能完成很多的事情,来达到我们的所要求的目的。他不知道这两个手的形成,生出来也代表了我们的执著,代表了我们的贪恋。所以说有了两手,它也障我们的道。

我们怎样来修道呢?就要把两手张开、放下。我们从小到老这个手都紧紧地握着,又要抓住人生,抓钱、抓房子、抓丈夫、抓女人、抓食物……一切都要抓,都要变为自己的。所以我们想修道,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把手张开,张开以后什么都不要了,而且把两手垂下来,彻底放下。因为不光人生所追求的是虚妄的,而且就包括我们的手的存在,也是虚妄的。不要执著我们这两个手,应该通过两手下垂,来淡泊人生。因为我们知道人生都是虚妄的,包括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所有的人和人之间只是一场幻境,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可以能追求到的,它只是一场梦。我们大家虽然还没有从梦中醒过来,但我们应该做醒的努力。所以说我们应该把紧握的、执著的这个拳头放开,要垂下去。

这个拳头放下,另外还有一个好处,从养生来讲,它心火可以下降。我们有很多的人不断地执著,脾气大,而心火上升,有时候妄想也比较多。如果放下两手,俗话说就把这个心火下降到肾水,这叫水火既济,可以强壮身体,这也是很好的。所以说在经行中我们能把两手放下,这是很好的。

但是,也有两手不用放下的时候。比如说念佛,他做这个手印,这样行道也是可以的。以前我在五台山,听说这样一件事情,那个时期我在斋堂,听说来了个越南的和尚,他就讲了:“我来到五台山,没看到一个修行人会经行的!”他就给大家讲了经行。他的走法呢,就是这个手作手印,就像我们平时念佛那样的去走。但他不是念佛,他的走法就是说:“快要到了!快要到了!”他嘴念这个来作为经行。

后来,他带来的有三本书、或是两本书的,是赵州和尚的书,因为赵州和尚也是行脚,经行,经常地经行。正好在大殿那个范围内我有个徒弟在那儿,他把他的书送给了他。把书送给他,而他正好也会经行。

那时候我就听到了有人说我们大陆,中国的和尚不会经行,我很生气,我说:“这是不对的!”所以说我们今后一定要发扬这个经行,叫这位越南和尚也知道,中国人,中国的和尚,中国的居士都会经行,而且行得很有自己的特点。

所以说“两手垂”,两手垂这是代表我们放下,我们来放下我们的一切。包括我们身体的感受,冷、热都要放下,甚至饥饿也要放下。还要“少摆动”,“少”,就是减少到越少越好。少摆动,这个摆动多了,说明我们的心在忙、在乱。你看,仔细地观察,人在心忙乱的时候,走路也急,而且也乱,特别是手前后摆动得也快。他在不断地追求,整个身体受着我们内心的妄想,而产生这种行为的表现。所以说我们通过两臂下垂、手张开、少摆动来淡泊人生,不再追求了,人生没有什么可追求的。

因为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人生?人生不是生儿育女,也不是成立家庭,也不是娶妻生子,吃饭睡觉,这不叫人生。那什么是人生呢?人生就是修行的过程!人到这个世界来,不管从地狱、饿鬼、畜生,还是天上,来到人世间,目的就是一个——通过在人世间的努力而来成就自己。这就是我们修行,也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人却忘了自己的修行任务,而迷恋着所有的世间的五欲之乐,追求着不应该追求的东西,把垃圾当作珍宝,逐渐地人就迷了,所以说就有了家庭、生儿育女等等的事情。所以说不认识人生,把人生给弄错了。

我们很多人都想好,都想来这世间修行,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控制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自己把自己给欺骗了。到头来,几十年一过,白白浪费,人还得死,又不断地轮回,太没有实际意义,成天为了吃,为了穿,睡那一会儿觉。所以说我们浪费了人生。            

据佛经说,这个娑婆世界,地球上最初开始有了人类的时候,人是从光音天来的。光音天的天人飞到这个世界以后,看到这个地球上有很多地肥,他就不断地吃。吃了地肥,又吃了地上的东西,就不能飞升了,所以说他就离不开地球了,和地球产生了缘分,这就是人类的开始。

所以说这个人类不是猴子变来的,是从各个星球来到这个世界,才有了人类。人逐渐地忘了,逐渐地堕落,由八万岁最后降到我们现在的百岁,七、八十岁。等越后来寿命越会减少的,一直到人生只有十岁,马如肘,人如拳,就只有那么高!人寿命就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反省,每个人都想修道了。因为那个时候草木皆杀人,就拿一根草就可以把人杀死,到处是武器,活着更痛苦。最后人开始思善,这个年龄又逐渐地增长,一直增长到八万岁。这时候,会有佛出世来度众生。

这个,我们知道人生本来是一场幻境,没有什么可追求的。在我们修行中更应该把人生看淡。特别是行道时,如果我们一个人在雪地里,两手下垂,啊!慢慢地经行,很有一番滋味,很自在,感受到了很清净,也感觉到人生没有实际的意义。或是下雨天,在雨天里不断地行走,是很清净的,很清净,人生是很淡的。这样的行道正是佛菩萨、十方菩萨都会赞叹的。

在过去刚信佛的时候,我有一个在税务局工作的以前的战友,也是朋友吧,特意送给我一个火锅。那时我虽然初信佛,但是我已决定不接受别人任何东西,我就准备送回去。那时就走在雪地里,下着小雪,一手提着小火锅,一手提着兜子,这个兜子里面装的是经书,还有饭盒。这个饭盒是因为吃素,那时到哪儿没有素食,用饭盒自个儿做菜,自个儿做饭,热水烫一烫就是一顿饭。所以说走在这个雪地里,又不贪恋别人的东西,而且自己不管各方面,都保持一种很清净。在路上不断地经行,确实是感觉别有一番风趣,啊!人生非常平平淡淡。

有一次,可能就是这一次的事,我现在有点儿记不太清楚了。正在行走期间,那时候可能快过年了。过年世上的人都很忙碌,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不断地奔波。那时候很少有人在路上行走,而我在一步一步慢慢地往前行走。当走到一个地方,突然出现一个人,他光着两脚,穿着拖鞋,个儿不太高,可能有五十多岁吧,跑到我的前面。啊!他也不说话,就伸出大拇指来称赞我,意思:“你挺好!”(众人热烈鼓掌)

当时他没有说话,我呢,也没有去瞅他,我也没有停步,我也没有理他,我还继续走。他看着我走,也随着我走,不断地伸手来称赞,我也不理他。我想:不管你是菩萨也好,你是魔也好,你是佛也好,我都不会理你,因为我正在经行。当他伸出三次大拇指的时候,看我不理他,他就转过身站在路边,背冲着我,不再理我了。你理我,我也是这样;你不理我,我还是这样,我就继续朝前走。但是心里也是有一种对不起人那种感觉。但是同时知道,是应该这样做,这只不过是刚修行、刚开始。

后来,有一次我请教一位老师父。我问他:“这个跑香是什么样子?”这个跑香,我们知道,在禅堂里有一种跑香。这个跑香,一般的初信佛人是不明白的,老和尚为我做了一次跑香的动作,将样子示范给我。当他做出这种示范动作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一个事情,就是我刚才讲到那个人,称赞我的时候,他每天在一个路上,他天天是这么样走着,就是小跑啊,和那跑香的姿势是一模一样的。啊!我这才明白,原来伸大拇指的人也是一个老修行,他不说话,可能是哑巴。所以说这世上到处都充满了修行人,只是我们不认识。

后来,我那是准备到山上修行了。已经做了准备,还没有完全的上山。有一次在车站,我就碰见这位修行人。我觉得那次对他有点太过分了,就主动地跟他打个招呼。他看见我,好像认识,我过去了,他马上把脸就转过去了。我就过去,也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他很高兴。后来他就用手啊比划一下,就是张开手掌表达意思,用手划一下,我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他反复划了几次,伸出四个手指头,后来又划下,去了两个手指头,我也不清楚。等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修道中,我们刚上山是四个人,后来半路中走了两个人,啊,这才和他所说的相应了。原来他预示到:一上山是四个人,最后还得下来两个人。这个很有点意思啊,当然,也许是我一种猜测。

“两手垂”,刚开始少摆动,也很不适应,时间长了它也很累,也有一定的痛苦,但是坚持下来就好了。因为这样会增加我们的定力,走起来也非常威仪。

在五台山时,我看到这么样一个修行人,他光着两脚,穿着一双胶鞋。这胶鞋没有后脚跟,他光脚穿着这种鞋,可能是冬天也穿这种鞋。走路的时候也是两个手下垂,就像一个傻子,啊!呆呆的一个傻子,而且走道是靠一侧,低着头,慢慢地行走,给人一种和世间无缘的这种感觉,非常威仪。五台山过去有个叫“赤脚罗汉”的,是不是他?我就不太清楚了。

这个人,有时候斋堂有活,他就帮着干,帮着拿东西等等。法会的日子他就去了,帮着干,完了,他吃口饭,也就走了。看到谁他也都是这样,当你走过去以后,在对面时他并不理你,等你走过以后,他冲着你的背后合掌顶礼。

“两手垂少摆动”虽然是一种相,但这个相是性中之相。淡泊到极点了,就和佛菩萨的心相应了。所以说我们不要对人生有着幻想和追求,我们有了追求就有了痛苦。我们想了脱生死,想摆脱痛苦,首先我们就要不追求,不要执著,把自己彻底放开。因为只要放下你自己,放下你的执著,放下你的贪恋,甚至放下你的生死,你就自在了。有时候我们放不下自己,当我们有了错误的时候,也是不肯承认错误,怕批评,怕丢面子,怕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这样我们修道都是障碍。所以说我们应该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要淡泊人生。  

第五句,“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

“下脚”,为什么说下脚,不说“踏脚”呢?因为动作过大会影响心。所以说“下脚”,就是脚轻轻地踢出,轻轻地,哎,又轻轻地落下,“如踏棉云”。因为我们的心,是一种妄想的心,它不断地起心动念,他下脚也会很急的。如果我们控制下脚的速度,和它的力量,同样也可以减少我们的心动。应该是轻轻地落下,如踏棉花一样。脚如果柔和了,柔软了,心地也自然地柔软了。

另外我们有一个缓缓地落脚的过程,有些众生可以从脚下逃生。特别是我们走在山路上,有很多小众生,是从脚下能够逃生的。但是由于我们下脚急,它就很难逃出。你比如说小蚂蚱,你看着路面没有蚂蚱,当你脚快要落在地面的时候,那蚂蚱有可能一下就钻到你的脚底下。虽然是一种业力的牵引,也同样说明了我们业力的深重。我们应该缓缓地下脚,如果发现有一个众生钻进了脚底,我们可以及时地把脚收回,来放掉它。作为我们来讲,应该具备脚下留情,应该有这种慈悲心。同时也有让鬼神从脚下躲过的机会,所以说这是非常好的。

所以说这个慈悲,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因为佛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既要学佛,就要具备慈悲。只有学慈悲才能与佛相应。

比如,我们正在走路,走在一个桥上,这桥很危险,上面有一个众生,你是踩是不踩?如果你踩上这个众生,你就可能过去这个桥;如果不踩这个众生,你就可能掉到这个桥下,也可能摔受伤,也可能死亡。在这种过程中,眼看你脚就要落下了,突然发现脚底有一个众生,如果不踩,就选择的是死亡。在这个生和死的面前,在众生活和死的面前,我们应该采取哪一种态度,来决定自己的一生?过去啊,我就做过这样的思维,我说:如果它是个独木桥,上面有个众生,如果不踩上,掉下去就死,那我就选择死。不管这个众生是个虫子,还是个蚂蚁。我们绝不能有任何伤害之心,我们脚下才会留情。如果你选择的是你自己生存,你就不会脚下留情,脚下就不会生出慈悲。所以说脚也是我们培养慈悲心,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做为佛教徒,应该让别人很好地活着,让所有的众生踏着自己而走,而不是我们踏着所有的众生在走。

我在本溪茅蓬闭关期间,曾经有过这么一个例子。有一天,正在打坐,突然听到一个声音,在喊救命。这个救命的声音就像一个小女孩,又不像是人类,但能听出声音是喊救命的。因为正在一个小房子里闭关,这一看,都没有任何人。当时想啊,这是谁在讲话呢,在求救呢?又好像掉在井里似的。后来我睁开眼睛,就到处找。后来看地上有一个洗脸盆,盆盖着盖儿,把盖儿打开以后一看哪,里面掉进一个小蛐蛐,啊!小蛐蛐。把蛐蛐拿出来放掉了,啊,原来是它喊救命。

事情过去了可能是半年还是一年时间,我记不住了,也是在夏天,这个上午的时候打坐。突然看到在这个炕沿下面,地上有一个小蛐蛐,很小,比原先那个蛐蛐小了很多倍,它就是在地上不断地绕圈。和我的行道是一样的,啊!也是往右绕。我当时很感兴趣,我说:它行的比我行的还好啊。我就把手伸下来,哎,意思叫它跳在我手上,它真就上我手,啊,上我手了。我就托在手里,没想到它是继续那么经行,绕圈走,它那腿也长,它的身子也就有大米粒那么大,很小很小。走的很好很好,而且走了那么长时间。后来我把它放在炕上,因为我还要继续打坐。

等到过了中午,过斋了,用完斋以后。我很欢喜这个小蛐蛐,我说:哎呀,呆屋里多难受,啊,我带你出去一趟。正好我去上卫生间,我就用手托着出去了。它在我手掌也不蹦也不跳。后来出去也就几分钟,它突然从掌上一下跳到地下。我以为它要跑,我觉得它跑就跑了吧,给它自由。但是它不动弹,后来我把它捡起来,发现它就是被太阳晒得已经不行了。因为蛐蛐是不能见太阳的,强烈的光会伤害它。这时候再放阴凉的地方,哎,到晚上它也没有缓过来,后来死掉了。给它做了三皈依。究竟它是不是原先救的那个蛐蛐,我也不清楚。但是众生都会行道,也都在进行经行。所以说我们对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慈悲心,同样众生也会跟你在学经行。

《普曜经》云:“如来过去心净离著,不恼众生,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损。”就是说佛菩萨心里清净,不恼众生。我们都知道,佛的脚是不会埋汰的,不会脏。而且他经行的地方,虫蚁都不会损的,因为证到初果阿罗汉,行走的时候,脚就会离开地面三寸,所以不会伤害众生。我们虽然没有证道,行走时也应该不伤众生。

经中还记载:过去有一个外道,假意在佛教中出家,想寻找佛的过失,加以毁谤。每天随在佛后经行,自己预先杀死飞虫,然后放在佛足走过的地方,想对外扬言是佛踩死的。他这样不怀好心。但不可思议的是,他将杀死的飞虫,只要放到佛行过的地方,死虫又会变成活虫,所以无法诽谤佛。又“佛经行时,足离地四寸高,只有千辐轮相的相纹显现于地,根本不会伤害到生命”。所以说经行是很殊胜的。佛所走过的地方,都成为众生活命的地方了,外道想诽谤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应该学佛,经行时,走路时,都要下脚如棉云,如踏在棉花上,又如踏在云朵里。这样,以免给众生造成死亡的机会,同时又修了我们的慈悲心。又能减少我们的妄想,这是很殊胜的一个办法。

下面讲第六句“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下脚了就开始走,但是走路的速度,有人像旋风一样,这样的人心里急躁。为什么要“缓缓”,缓缓了,就能与你的自性相应。这不是一种教条。有的人也可能刚行道的时期,也很缓,但走一走又停下来,停下来一会儿又开始走。这样的人他有一个放不下,心里老在计较什么,心眼小,很容易着相。所以说这个缓缓不滞啊,是一种勇猛的精神。虽然是缓,因为我们心里淡泊了人生,没有什么追求的。因为没有什么追求,我们又不停留下来。缓缓地往前走,淡泊人生,同时也是一种无我。因为无我了,他就没有什么追求,只有精进和努力。但这种努力行的是中道义,不是今天修了明天就不修。今天特别用功,今天修十个小时,明天就睡觉,不是这样。应该是有十年八年,千年万年,今生来生,永远不断地努力,有长远心。

缓缓地走很威仪。我们知道南传佛教,他穿的袈裟,都是没有扣,就是用这个布和布之间互相拧成的一个条索。还穿着下裙,你想走快也快不了,都是控制住的,不允许那种快速地前进。所以说这个缓缓是很重要的,跑是不允许的。就是缓缓地走,两眼下垂,手下垂,少摆动,这样我们就非常地威仪。如果有了危险,我们也应该这样走,平时没事我们也这样走。有了危险我们也这样走,这样我们的心才处在不动之中,也就是动中求静。

动中求静,这也得有定力。特别是特殊情况,比如下雨天。有的人,一看到下雨,急急忙忙地就跑到屋里去避雨了,他这叫被雨转;有的看到吃饭,啊!急急忙忙地去进屋去抢饭,这是被食物所转。特别被食物转的人多,尤其是集体的生活,有的人一看到开饭了,马上就抢一个最好的位置,端起饭就狼吞虎咽。甚至啊这个饭还没送到口,啊!嘴就张得很大。这都是贪心的表现。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不急。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能够像清风吹来一样,缓缓不滞。为什么说要缓缓不滞呢?因为我们既不要停,也不要快。不允许完全停下来,停下来也是病,急急地走也是病,我们求的是中道义。因为人生啊,没有什么可追求的,没有什么可留恋的。所以说我们不再为人生在奔忙,应该为了修这个心,求无上道在努力。

过去在五台山,行道时,每天那时候一点多钟起床,因为我要在斋堂发心,要去给做饭。去的时候,要经过一个路面。这个路面是个小胡同,正好是中间洼,两侧高,天天有水。因为那时候行道啊有个要求,不允许自己选择路面,走到哪算到哪。踏着水过去了以后,到了斋堂,又开始淘米,淘米时又是水,这两下都是水。天又寒冷,这个晚上休息的时候也没有电褥子,也没有火炕。并且床还短,脚还得露在外面。所以说,几乎每天脚都是湿的。但是每天在这种情况下,鞋是湿的,袜子也是湿的,还不允许脱袜子,出家人睡觉是不脱衣服,袜子也是不脱的。所以全是湿的。

休息一下,等到一点多钟又起来了,再走过那个路面,还是有水,天天就得踏着水走。还不能停留,也不能快点走,快点走过去,也不容许,还得慢慢走。两边呢,还有干路,还能看到,稍稍能向旁边迈出半步都能找到干燥的路面,还不允许找干燥路面。所以说,行道,必须在难中锻炼自己,不要分别。虽然吃了一点小小的苦头,也锻炼了自己。每天煮出的粥,它是很香的,很有点这个感受。

有一次有位师父告诉我:“你今天的粥要煮的一点不剩。”因为这是百十来人喝粥,让我煮出的粥一点不剩,我就问那个标准,那“不剩”是什么标准呢,剩一碗算不算剩?他说:要剩一碗,嗯!这个,意思还勉强吧。这对我下的任务,百十来人吃饭,这个粥怎么能掌握一点不剩呢。第二天做粥的时候,我就把这个事给忘了,我一点也没想起来,米也下了锅了,快做好了,才想起来,哎呀!他告诉我一点不让剩,我可能是一点米没有减少,水还是那么多。实际上我已经很糊涂了,那时这个脑子老用功,想问题很简单,光知道依教奉行,每天就这样的行走。

奇怪的是,当用完斋的时候,这个粥,从把所有的六、七个粥盆都刷在一起的时候,剩的粥底子加一起也就半碗粥,总算是完成任务了。实际上米和水一点它也没少,所以说这个经行啊是不可思议的。

以前,我在一个地方,在学经行的时候,遇到一个水坑。这个水坑,有很长一段距离,还不是刚下雨以后出现的水坑。就是在很热的天,晒着,这个水坑也存在。就是水坑处的道路不好,积水过多形成的。那里面可能有玻璃茬子、碎片,还有屎尿,什么都可能有。正好行道,每天经行的时候,经常碰到这块地方。两侧有砖头,可以踩砖头过去,但是经行就不能这样选择了,就应该走到哪算到哪。当这个脚往水面走的时候,自己原先想的很好,见着水面就往里走,往里踩,踩过就完事了。当脚在一要接触这个水面的时候,这个脚它会自动拐弯,自动拐了,你想往下叫它走,它都不走,它不听你使唤。这个我从来没有发现过,原先我以为我能指挥我的一切,实际上,我指挥不了。连个脚我也指挥不了。那脚它就不听你使唤,它非要停住,而且要拐弯,就是不往里走。当踏着别的路面,心里升起了一种特别的痛苦。

后来怎么办?一定把脚要伸进去,硬伸。你不走,不往下进去,我就不走,咱俩就非对着干不可。最后我硬把脚给伸进去了,伸进第一个脚,第二脚它还不想进去。那也不行,也得进去。进去了,它又想很快的出去,那也不行,还得慢慢走,缓缓地走,也不允许你停留。所以说,当这个两脚都踏进这个水里的时候,心里还有一种痛苦,很不情愿,不情愿也得继续走,鞋不断的灌满了脏水。再往前走,有可能有危险,掉进坑里,也可能有玻璃茬子或是铁一类的,把脚划伤,甚至会进了一些非常埋汰的屎尿里去,那也得忍受。把这个行道的过程坚持下来。等到坚持到最后目的地的时候,心里才能轻轻地生出了一种战胜自己的感受,战胜了脚。看来自己的执著,不光是在眼睛上,手上,脚也有很大的执著。所以说我们生死,处处表现在我们各个部位上。

这种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傻子也不肯做的事情,比傻子还傻。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讲,这种行走,是很有意义的,很能淡泊人生。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自己著在哪儿,也找着了对治的方法。就像我们消灭敌人一样,你不发现敌人在哪,怎么能消灭?你不知道你的病灶在哪,怎么对症治疗?所以,我们应该发现自己的生死的根子,我们才能采取对治。当这样走过以后,会很清净的。而且这种走,不管是三伏天、三九天,都是一样,不允许有分别。

同样,我们知道,经常经行,会给大家带来一种清净,你走这一趟,也就是佛光的普照。给众生带来得度的机会,所以说我们应该常常这样经行。经行的威仪也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应该用各种的方法,采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来降伏我们的妄想,这是应该做的。

 “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这个轻风,并不是你带来的风,这个风就是带来的清净。

在九五年,那年从五台山往回走。走到咱们辽宁的盘锦,有一个芦苇荡,还有油田,加一起有二十里没有人烟的地方,光有几个井队。因为那时候要走,这个中午还要乞食生活,因为过了中午就不能再饮食了,是日中一食。这二十里地,又背着很沉重的包袱,要在上午完成,那时候天气已经很冷。那时我们两个人走着,不可能有水喝,只能不断地走。

因为在二十里地以外才是我们的目标,很远的路程。当走到这段路程的时候,这天可能是北风啊,或是什么风,我也弄不清楚。但是就刮风了,走到芦苇荡,快到中间的时候,风越来越大。最后刮得我,虽然背着包,它推着我走。把我吹起来,脚不落地的走。所以说借着风力,不断地走,出了无人区。日中前,正好到了新生农场那块儿,有村庄,放下包,乞食正赶趟儿。也就乞了饭菜,也吃了一个饱饭。看来这个有时候轻风也会变成北风,推着你走,也很有意义。

《大智度论》云:“出入行来,安详一心,举足下足,观地而行,为避乱心,为护众生故,是不退菩萨相。”安详是为离卒暴故,一心离杂乱故。“不退菩萨”,“旧云初地已去”,即以前有解释,是初地以上的果位。这是《大智度论》所讲的:出入行来,应该是安详一心,心不应该散乱的。非常安详,举足下足,应该观地而行,就是说不应该抬头看,应该低头而行。低头观地而行,就是让我们不打妄想,不是在地上寻找我们的落脚处,而是在不分别。同时为了避乱心,又得维护众生,这两个都得做到,不能说,我不选择就可以随便踩众生,这也不行,必须爱护众生。

还是在九五年,往回走的时候,是走到北京,有个叫十渡的地方。那个地方有水,不少的众生给冲上岸,往岸上爬,在街面上。而人们、汽车不断地在那走,压死的众生尸体如山,那时候想去掩埋,去救护也做不到,只能给它们念往生咒。因为,这个十渡很长的路程,大约得走半天,没有办法,也不能去掩埋,因为太多,最后就念往生咒,念着,念着,往生咒,最后不念了。只要一瞅到众生,那往生咒他自己就念。所以说,这省了不少麻烦。为了护众生,我们应该尽心尽力。

我们下面讲第七句,“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落脚一定要坚稳,不要摆动。虽然我们都说会走道,实际真正地来讲,我们的脚有时候还是不稳的。脚应该是稳,应该坚定不移。而且要稳,不要摆动,而无所挂碍,同时也不要因为有了障碍,如遇到石头而转移。有时遇到小石头怎么办,你脚就踏上去,是硌脚也好,是踢到石头也好,都应该不回避。

因为一个人的脚尖,代表了心平和不平的问题。如果脚翘了,这个心就不平,如果心不平,他将会受很多的苦。在五台山普化寺,我遇到一个师父,他就是也学行道,但他学的行道,就是走一走就停了。停的时候,每次走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脚就上翘。后来我跟他讲了一下,我说:“你这脚最好不要上翘。”他改了一些,但是呢并没有完全改。后来就是到哪去,都很受苦,最后连个道场都很难住下来。这就是因为他的心又想修行,又有他的坚固执著,放不下。而且呢,同时智慧也很少,所以说虽然想修行,也同样要心平,不要有任何自己的打算。所以这里说到不翘,脚平心也平。

我们知道过去有个金山活佛,金山活佛曾经评论过那个洪秀全。有个人就问:“你对洪秀全怎么看的?”金山活佛说:“看这洪秀全就不是个好东西,他走道儿没有脚跟,走路脚跟不落地。”脚不平,所以说金山活佛当时就认定洪秀全不是个好东西。就说明脚不平,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好的。

为什么我们走道有时候脚不平?是我们心里有了执著和慢心。我们知道,我们走路有时候,很容易摔跟头,或是受伤等等,这一个是杀生业重,另外就是我们的慢心。什么是我们的慢心?是我们在修行中,特别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每天进行努力,念佛、持咒、参话头等等,甚至为大众服务,做了很多修行的事情,和为大众服务的事情。但是由于我们贪恋了这种功德,所以说我们走道就不平稳了,就摇晃起来,脚也不稳了。你看要什么事情没做,他还好一点,稍稍做点,他就俗话讲的,已经不知高低。

所以说佛教有一个很好的法门就叫“回向”。为什么要回向?就是要把我们所有一天的修行要空掉,因为任何理由的着相行为,都是障道的因缘。我们要把我们所有的修行,回向给法界所有的众生,那就是一种空相。只有空,才使我们真正的认识人生,知道宇宙的真理,知道人生的真谛,知道任何人生所有的功德不可执著、不可获得,本来就是虚妄的。我们在虚妄上,又执著了一种新的虚妄,是不应该的。如果执著了新的虚妄,脚就会不稳。我们大家可以在诵早晚课后,进行一种空相的观察。

比如说,我们今天上早课啦,上晚课等,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并不是我念经念咒有功德,而是大家给我个机会,来成就我。我十分感谢,而且所有的能做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一场幻境。当你看空的时候,马上这两脚就非常的稳,就和在大地扎根一样,两脚就稳稳当当。当我们脚站不稳的时候,你要想到,你可能起了慢心,这个问题大家自己去观察。

所以说我们可以观察脚是否坚定,因为在修行中我们应该有坚定的心。要勇往直前,不能有犹豫,犹豫将来就有犹豫的果报,因为成佛要毫不犹豫,要拿生命来换。所以说,坚决不能犹豫,有个坚定的心。特别是末法时期,不管多困难,有人修行也好,没有人修行也好,大伙儿去做也好,没人去做也好,我都要走这条佛道,没有谁能动摇我。不管他是家庭的困难,或来源于朋友之间,社会上,或是经济上的困难,都毫不犹豫的去走佛道。

在脚上我们就毫不犹豫的要有坚定的概念,同时还要稳,不急不躁。另外,减少分别,那就是不翘,不翘就是不分别,这样,我们的心平,大地就平。并不是大地有石头,有水,有坑,有障碍,是我们心不平。所以说,我们不要怨外境有种种的困难,因为种种的困难都是我们心不平所产生的。

我们知道《楞严经》有持地菩萨,持地菩萨经过多少年的努力,不断地平道,最后遇到佛,佛给他讲法:“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他从此悟道了。不在于外面去填坑,去平路,而在于我们心平。怎样心平?就是不分别,不分别久了,大地就平。为什么我们走的路上有很多坑坑洼洼,它代表了我们的心不平所造成的。如果我们不分别,逐渐地就把大地平了,所以说我们多在心地上下功夫。

我们讲第八句,“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日晒”指的是日头,太阳,“晒”指的是三伏天的热。过去我在行道时,那时候是三伏天,也照样行道。行道每天要走六七里地,有时候走在马路上,因为现在的马路都是油漆路,有的马路稍稍差一点。三伏天,马路的两侧有树,有房子,都有荫凉。我们是不能往荫凉地走,应该走在哪儿就在哪儿。当走在马路上我们靠着右侧通行,就应该走。

我那时候,低着头,啊,就这么样走。虽然三伏天,在别人觉得是不能行走,走一步,鞋都要粘一下。但是呢,也继续走。等到走到目的地的时候,也没有感觉它特别热,这是没有想到的事情。特别是我们应该克服两边树荫的诱惑,这诱惑力很强。有树荫,还有等等的创造清凉的条件,我们不能应该去避凉。

那我们是不是故意找苦吃呢?也是故意,也不是故意。因为吃苦能了苦。这个苦对我们来讲是太难得的机会,想找你也找不到。我们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修行,来了苦的,就是来找苦吃的。通过这个娑婆世界的苦,来成就我们度众生的愿望,来成就我们修行的程度。所以说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不利用,太可惜了。一个太阳我们都克服不了,还谈什么了脱生死?旁边一点小小的树荫就把我们诱惑走了,就离开了我们的修行,太可怜了。所以说,我们不是故意找苦,而是为了修行的需要。

有的人把这种吃苦精神,说成是一种执著。我的看法,是不对的。因为这种方法是必要的,是去掉我们的执著,是去掉我们更大的执著。只有这么样去苦修,我们才能体会到修行里的深深的意义,也知道妄想心是怎样在欺骗我们。如果说我们不这么走,也能了脱生死,也能达到目的,我看你永远也达不到。因为你所想的啊,就只是想法,佛法来于行,没有行不会有真解。所以说我们应该以行代解、以解代行。只有行了,才会真解。所以光“说”是没有用的。小小的一个困难我们都克服不了,我们还谈什么去成佛,去了脱生死和教化众生呢?就没有其内容了。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定和人生所有的贪心进行拼搏,不能随着它去转。

有时候天气很热,在路上走了七八里,也就是一念的事情。有时候走了七八里,到了目的地,忽然,唉呀!刚觉得只迈出一两步,已经到了目的地了。浑身的炎热,这时候随着念头的一动,一下就从头到底消失掉了。所以说这些是“境界”也好(可以)。本来这些人都能克服的,是由于我们长期的贪心,而失掉了这种锻炼的机会。所以说,我们一念走了七八里,就会感觉到像在三伏天洗个冷水澡一样的舒服,而心里也感觉着很充实。

所以说我们修行,不要修假禅,要修真禅,不应该被骗。特别是下雨天,这个夜间不能被骗,这个风雨都不能被骗。多大的风,不光世间八风吹不动,同样自然风也不能让它吹动,我们不是随着风去顶。而是我们知道,风是假相。

这个风,我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上记载,六祖刚出山的时候,听了几个出家人在议论,这个说是幡动,那个说是风动。六祖就插句话,说:“仁者,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

这句话应该怎么解释呢?我的看法是这样:因为六祖讲的是实相,既没有幡也没有风。啊,如有幡有风必然是心动了。心动就会有幡,有幡就有风,所以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心动!所以当我们感觉到世上起了大风,从表面上我们认为是自然界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业力所产生的,也是我们心动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万物在动,就是我们心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了我们的妄想心在哪里,我们就会认识到了外界皆是幻境,皆是心动的结果。所以说不管外面刮多大的风,我们都应该如如不动,不要被骗。

这个“雨”,我们讲到日晒,还有一个风和雨。下雨天不能被骗,我们不管它下大雨、下小雨,我们都应该缓缓不滞的行,因为雨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也像六祖所说:不是天有雨,是我们心动。

关于这个雨,过去,我有一次行道下雨,这个雨水多深呢?能有一米多,这么深的水。那时候刚信佛,别人要用车给我送回去,我说不用。这七八里地,也同样在水里行走。那时候马路还有井盖,有的被冲走了,有可能这一下就从井盖掉到这个井里去,它也具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为了行道,还是坚持在水里走,包括衣服都湿了,行走完了,也是很清净的,很清净,是很好的。

在五台山,有一次法会,有一个师父,这个师父我见过,他也穿百衲衣。是千僧斋的法会,有很多人,一千个僧人都在殿内、殿外在拜佛。殿内装不下,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院里拜佛。正拜的时候,天就下雨了,很多的人都到了房檐下避雨。拜佛就进行不了了,殿内还继续进行。这时候,只有一个师父在那个雨天里还继续拜佛,袈裟也湿了。后来有一位,嗯,可能他的师兄弟来拉他,说你先避避雨吧,再拜。怎么拉他,他也没动,还继续拜佛。有一个师父(当时还未出家),看到了以后,他跟我讲:“就是看到这位师父这样的修行,我才决心出家的。”

这个雨,也是我们这个修行的一种表现,也是我们业力的一种表现。以前,我在本溪闭关时候,我的几位徒弟,房子很小,他们就在外面上晚殿。有一次,天阴得特别厉害,但这个雨它就不下。一直等到把所有的殿堂的功课念完,至最后一句结束的时候,那个雨就像用大盆往下一倒,倾盆大雨,你走稍慢一步都会浇在身上。有时候这个雨呀,就根据你这修行,来决定它下不下。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不要执著这事情,而是要利用这个来修行。因为我们知道,雨也是我们妄想所化。

“日晒”讲完了,“风雨”,简单说了一下,还有“雪”。这个大雪天哪,是很好的,一个是清白,能锻炼人生。特别是在雪天里,行道,更有特殊的意义。 

我到本溪去了以后,在九五年闭关开始前,每天都要经行两小时。那时候大雪天,本溪本来就冷,在山里再经行,路高低不平。有时候走到一个土坑儿,有时候这个脚哇,它也拐弯儿,不往土坑儿走,我得硬往里走。身体要摔倒,我就顺着它这个坑势,就去倒。因为这个雪,它有保护力,它不会受伤的。就是受伤,也应该下去。

那时候,从门口出来,这个手就应该下垂。但是呢,那时候采取的方式,取决于刚出门口时的姿势,只要这个手是张开的,就张开;握着,就握着。不再动了,啊,不再动,出门就用功。

那时候眼泪、鼻涕,还有流出的口水,等等都流下来了。因为冷,流在这个腮帮子上,和这个衣领上,都冻成冰溜儿。多的时候,可能有十几根儿。嗯,也没数过,反正是一片。也不管它,不理它,手一动不动地去行走。在行走的时候,有时还有老鼠,有的老鼠专门跑来,来看你行走。每天晚上到行道的时间它就过来,蹲在一旁,看你走。

那时候,每晚是行走两小时,这是大约的,因为出家人不带表,大约两个小时左右,这时候,才能进屋休息。等进屋以后,这个冰溜才能扑拉掉。有时候一扑拉,啊,掉一大片,也挺有点意思。

所以说修行中,这个雪,会给我们带来清净,也会给我们增加定力。所以说,“日晒、风、雨、雪”,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的修行环境,因为我们的人生,不可能天天在一定的环境中,各种环境都有。我们应该在各种环境都能适应,都应该掌握它,进行修行,和利用它给我们创造的各种的条件,来增加我们的定力。

下边讲“闹”。 “闹”,指的是闹市,也指的是闹区。在我们鞍山,这个现象就比较多了。因为我们作为在家居士来讲,要经常通过闹区。特别是去市场买卖东西,这个闹区很多,我们在闹区更应该用功夫。闹区怎么样用功夫?就是不看、不听、不闻。如果我们一看,这个我们的心就被外境所转,不管那边是打仗也好,是叫卖也好,喊便宜也好,我们都不能听。因为它绝不是便宜,那就是欺骗。便宜对我们来说,就是“欺骗”。所以说人生想修行,不能贪图便宜。因为有了眼根,就有了闹市,有了闹市,就有了眼根。所以说在闹市里要不看。

但是最难克服的还是一个“听”,这耳朵你不能拿棉花堵住,所以说那个声音哪,它往耳朵里钻。应该把心摄住。如果你觉得摄不住,可以念佛、念咒,都可以。如果能摄住,就是不听,也不听它喊的是什么,也不去分别它说的是什么意思,更不能随着听到的声音而去观察。

同时还有一个嗅,就是鼻子,它要嗅。有时候市场卖菜的气味,还有一些愿意吃的气味,它都会钻进你的鼻子里去,所以说我们应该不闻。

我们这样的行走,会突然增加定力,定力大增的。所以说这是我们很好的修行的道场。

有的人说我想证到直心,证到一心不乱。有时候,这个环境,正是我们想达到目的的最好的锻炼场所。我们如果能够把这三种能控制住,我们就会有一天,突然的,对外界一切不知道了,听不见了叫卖之声,也嗅不到了物质的气味,眼睛也看不见了所有的东西。

但我们走不走?还在走。那就是我们想知道的时候,它就也能看到、也能听到、也能嗅到;当想不知道的时候,也看不到、也听不到、也嗅不到了,我们的心才能叫直心,这样才叫直心。

不是说我们不能得到,也不是我们不能修行,而是我们会不会利用这种方法去修。如果我们掌握它,实际上是很好的一个方式。特别对我们在家居士来讲,特别好,非常适宜。我们每天要行走个六七里地,而且不分别。包括两边的叫卖。有卖冰棍的,卖汽水的,都不要喝,渴死也不要喝,其实这个也很有意义。过去我就嫌这个冰棍啊不干净,水没过滤,还有牛奶等等,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没有吃冰棍,啊,他不一样活着吗,是不是?所以说不要被这种清凉所骗,我们需要的是心地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清凉。不被物质所转,才是真正的清凉。所以说,“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定力增加了,我们自然就会在其中入定的,这才入定。

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这个定力,全靠我们克服才能取得。在这种环境下,克服了才能增加的。

在《四分律》卷五十九云:“经行,有五种利益。第一,堪远行。”就是能远行,能锻炼我们这个长久心,不退道心。这个远行哪,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们可能今天能修行,明天可能就懈怠。因为我们这个心,就像天一样,一会儿晴,一会儿阴天。什么原因?就是没有远行的心。因为这样,经行,可以锻炼我们有个长远心。

“第二,能思惟。”什么叫能思惟?过去我们所想,那是粗的妄想。因为静了才有思惟,不静没有思惟。所以说我们想“思惟”,必须远离外境,克服外境,才能有所思惟。不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就会思惟,那叫妄想,那是粗的。

“第三,少病。”经行,能少病。有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我们运动可以少病吗?它不是运动能少病,是我们心情开阔,放下了,自然病就少了。有的人认为我活动了就少病了,实际上不知道活动其中深深的含义,是放下。所以说经行能少病,使我们心情宽阔,不再深深的执著。

“第四,消食饮。”能消饮食,从表面看,就是说我们吃饱了,走一走,饮食会消化。不是这样的,我的看法,不是这个意思。什么叫能消饮食?因为我们不断地行道,不断地努力和修行,你能对得起这口饭,这叫消饮食。你如果不能去修行,这口饭你就等于吃了个毒药,你就有欠账,早晚得还去。如果你能够常经行,不断地努力,这口饭还是允许你吃的,所以说能消饮食。

“第五,得定久住。”这个得定,因为行道、走路也可以得定的。

以前在五台山,台怀镇,有一次我在走路,走一走啊,也就什么都不知道了。突然有两个声音把我惊醒了,是有人朝我合掌,那个手上带的是念珠。可能是两个比丘尼,我是没有看见她。她在我身边过去的时候,她合掌,这合掌念珠响动的声音,把我从经行中惊醒了。但我没有回头看她,一种感觉,好像是两个比丘尼过去了,究竟是老、是少?是高、是矮?这不知道。但前边不远,就停着一辆大汽车,再向前走,若什么都不知道,也可能和汽车碰上,也可能碰不上。

就是说,在外面,我们行走的时候,可以增定力,也可以入定的。有时候,行走,你可以突然进入禅定之中,能行和所行就消失了。等到你出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在行中,在行走。而且同时会感染别人,凡是看到你的,见到你的,他同样也进入了一种不同程度的禅定之中。

跟大家讲一个有趣的事情。有一次行走,行走到……突然哪,这个停住了。停住的时候,因为什么停住的?正好走到公安局的后门,一辆警车在那停着。当时走到什么程度呢?这个手指头,就差一扁指就摸着这停着的警车的车盖儿上。里面是坐着四个人,连司机四个人,这四人的表情是全是直视前方,眼不斜视,像木头一样往前瞅着。那时候,也不知道有车,一下走到这个汽车的边,要是不醒啊,我估计可能是能从汽车上爬过去,这也说不定。当突然这手指头离汽车一寸的时候,不到一寸吧,也就一扁指,就停住了。第一概念,绕过去,在它汽车前面走。第一概念还是想走。后来一想,这不对,这太没礼貌了。你看,逼人家汽车停下来,完了还想走,后来就赶紧退一步,就低个头,不吱声,就这样。等到这四个人呢,就是目视前方,他们也不瞅你,脖正颈直,很严肃的,也不动, 就那样瞅着。这个是后门,那儿有两个武警,当汽车开动以后,进了院儿,这个武警要关门, 我看人家走了我也走。这俩个武警就突然的仰天大笑,哈哈的笑,笑的就很怪,就是看了很好的一场戏。就是这样,所以说,有很多的怪事。

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以后再讲,就先讲到这里。

 


(请法二)

(第二天上午,一居士请法:“恭请大德,开甘露门,教导我们,如何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刚才大家的请法仪式做得很好,很庄严。这是对佛法的尊敬,对三宝的尊敬,非常如法。因为法,不在于言语,在于我们的恭敬心。如果我们恭敬心到位了,就不说言语,本身也能得法。

昨天,讲了第八句,“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我们同时又讲了,《四分律》云:“经行有五利益:第一,堪远行;第二,能思惟;第三,少病;第四,消食饮;第五,得定久住。”

第一个,堪远行。什么是堪远行?就是说,能够生起长远心,坚固心,而不退转,这叫堪远行。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人修道,积极心很好,很努力。但是努力一段时间,就放弃了,生了退道心、懈怠心,不能堪当大任。但如果经行,就可以有了长远心,这是经行特别殊胜的一个地方。

我们往往都在很短的小境界里,能够走得通,在大境界里,就走不动了。特别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很难有决心、有定力、有智慧地去克服一切困难,转困难为修道的助缘。本来这个世界,充满了种种的矛盾,对于不修道人来看,是一个十分难以忍受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学习佛法,经常地经行,就会把所有的困难,变成我们的利益。

这个方法是非常殊胜的。因为我们知道,成佛不是一天、半天的事情,是长久的,成佛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远的路程,我们怎样去完成?就在于我们是否有长远心。如果有了长远心,三大阿僧祇劫会一念超越。如果没有长远心,修行可能还要超过三大阿僧祇劫,可能无数祇劫,此并不矛盾。所以说这个时间也是空相,关键是我们是否有长远心的问题。有了长远心,就会战胜一切。长远心就是智慧。要想培养长远心,就必须经行,经行是培养长远心最好的一个方式。同时也是考验我们是否能够真持戒、真修行,也是检验我们是否在修行中,还有很多微细的,在平时显露不出来,在特殊的环境才能找出来的各种的毛病和习惯。所以能够远行,也就是能担负如来家业。远行对我们来讲,太重要了。

现在的修道人,往往都是一时的比较多,自觉不自觉地就退道,就走不动了。什么原因?就是不能常常地经行。特别是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汽车到处有,火车、飞机,一瞬间就完成了,但我们的长远心没有了。所以要想修道,就要远离这些现代的工具,应该走我们最朴实的道路,那就是经常地经行。

有时候,我们大家虽然还在世间生活着,没有完全出家。也可以利用我们的工作,不坐车,去来回走,来增加我们的定力,锻炼我们的身心,同时也可体会到生死无常。本来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对我们来讲,可能变成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早晨去工作,提前走一个小时,能走六七里路,而这样既省了车费,又能锻炼我们的身心,又能从中增加我们的定力。这非常好的事情,何不利用起来?

第二个,能思惟。这个思惟昨天我已经讲了,不是想像,是正思惟。思什么呢?我们是思无思之妙。这个思惟不是去想象,我们思的是无为,思无为法。不思而思,思无思的思,思无思之妙,才能叫思惟。

但是我们没有定力的情况下,没有经行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惟起不来。虽然有这个名词叫思惟,但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长远心,又没有这个都摄六根的能力,这个功夫,所以说我们的思惟是起不来的。必须有了定力,和我们在环境得到锻炼以后,我们的思惟才会引发起来,才能进行思惟。进行了正思惟,我们就会速速地体会佛法,来修证佛法,所以这个思惟对我们很重要。

我们知道,佛在世的时候,很多的比丘经过每天的乞食生活,要走很远的路程,然后走到一个静地的时候,再一静静地思惟,很快地就证到罗汉果。我们现在失去了这种条件,而代替它的是汽车等交通工具,我们这个经行的条件已经基本上被破坏了。虽然我们有了经书,但我们的行解不相应,我们的思惟就已经失去了很多,所以很难得道。所以说这个思惟必须有经行配合,有苦行加持,才能作为正确思惟的基础。这个思惟是我们得道的关键。

第三个,少病。我们知道,我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但它总的根子,只有三种,那就是贪、嗔、痴,这是总病。所以说有了贪、嗔、痴,一切病都能生。

我们造了业,有了杀生,必然身体要受苦,而且还有各种的疾病。贪心大了就上火,等等。因为心理会影响生理,生理也反过来又影响心理,互相地影响,就造成了我们心病、身病一起生。所以说这个世界叫“堪忍世界”,是个不堪忍受的世界,就是多病的世界。

这个世界多病,我们都希望有一种去病的良药。虽然有了各种的好药,化学医药物,对我们的身体的病进行调整。但它是有一定限度,什么药物也抵不过业力。业力现前,我们虽然吃了药,也不好,而且又会转化为另一种病。所以说我们就病苦交加,病苦交加。在这个时期,我们知道,有一个最好的良药,那就是佛法。佛是大医王,佛法就是最好的良药。那经行就是良药中的一个最好的良药,经行的利益太大了。

我们经行,你能走一步,必然有一步的好处;走十步,必然有十步的好处;我们天天走,天天有好处。所以说第三个经行利益能少病。特别是我们住在楼房里,小房里,像鸟一样地被关了起来,我们身心已经不自由,而且产生了依靠和贪恋。这种病,可能是叫城市病哪!还是现代化病,我不清楚。但确实给人们造成了心地狭窄,而且贪恋自己的温暧的小屋里。这是一种非常有害的病毒,传染了整个的人类。人们在这里产生了多种的执著,放不下。你叫他出远门,他就更不愿意走了。你叫他出家,他又连想也不敢想。所以说放不下,就因为在他的小屋子里关久了。

如果我们去经行,逐渐地就会远离这种病毒,我们就会心胸宽阔,心胸豁达,不再计较,不再贪恋,而心情愉快、清净。所以说经行能治各种的毛病,特别是现代化的毛病,它是最有效的。还有饮食造成的病。平时我们住在小房子里,因为现在条件不像六〇年(自然灾害)那样,也不像旧社会,饮食比较丰足,就恋吃,吃的东西也贪恋起来,挑三拣四。这毛病很多人有,老年人还差,因为老年人大部分都经过六〇年哪、旧社会啊,等等的困难时期,所以他心里还是能看得开。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就已经没有这种体会了。并且他们也想好,也想得到这种不贪饮食的清净。但是由于我们不给他创造条件,所以说他们很难修正这个错误。如果大人、小孩、老人、中年人都能够去经行的话,这些毛病就会解除了。经行以后,他吃什么都香。为什么?因为他有了正确的思惟,一切物质都在正确的思惟下而转化。所以说经行能治病,能少病。

第四个,消食饮。消食饮即能消饮食。昨天我讲了这个消食饮,有两种意义。第一就是说我们得来的饮食,是不容易的,都是农民汗水所换来的。所以说每粒米,都大如须弥山。第二我们怎样去消饮食?对出家人来讲,要持钵,要用钵,用钵饮食就是消饮食。而且佛在世,都是托钵去乞食。几里地、几十里地去托钵乞食。不断地修禅定,和经行,或诵经、念佛,都可以消饮食。特别是经行,非常殊胜。

因为佛对比丘的要求,是不储备饮食,必须淡泊三界,得乞食生活,所以能消饮食。这个现在比较少啦,现在南传佛教,如泰国,还进行乞食生活。他们是早晨,天刚亮就开始乞食了,向外走,到十里、二十里地以后,才开始乞食。因为泰国是佛教国家,现在乞食比较容易,人把食物都准备好了。因为无论学佛的居士也好,或老百姓也好,在每次做熟饭,第一碗饭就要给出家人留下,要送到一个固定地点,去供养。这碗饭,如果不能被接受,他会很痛苦的,要反复地思惟,为什么我这碗饭没人接受?所以说在泰国,僧人都要去进行乞食生活,还保留着佛教的传统,这是很殊胜的。

而在中国来讲,这条佛法的根本的戒律,已经逐渐地被淡忘。它采取了另一种方式生活,就是接受人家供养。但供养之中,比较起来,还是乞食最殊胜。因为比丘的名字就叫乞士,就是乞食为生,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是上乞佛法,下度化众生。

咱们大悲寺僧团,每年也都要进行乞食生活,要经行。就是出外行脚,去乞食生活,要走。从八月十五到十月十五,在这两个月,要进行乞食生活。佛制同时也规定了正月十五到三月十五,但由于东北比较冷,正月十五到三月十五,乞食可以,住宿就没法住。因为僧人的住宿,选择的地点就是树下,那时候冰还没有化,至现在有的冰还没有化呢!所以说这个乞食有一点困难,我们暂采取八月十五以后,进行乞食生活。

我们从一九九五年到现在(二〇〇五年春季),已经进行了十年乞食了。从这十年的乞食经验中看,确实很殊胜。一个能锻炼我们去掉慢心,另外增加定力。在乞食中,有遇到愿意布施的,很愉快地布施,而给他们种上福田。同时呢,也有不布施的,但能见僧人一面,将来也会种下来生被度的种子。

有的人也骂我们,说我们是骗子。前年(二〇〇三年),我们行脚乞食,走到黑山县,正在路上行走,也就是经行。因为走路可以经行,经行也就是我们每年要走的必修课程。这时候有一辆客车过去,其中就有一人喊:“你们大家看,这是一群骗子。”我没太注意,同时行走的有一位师父,看到这个人。以后啊,这事就过去了,因为我们已经听常了。

后来这个人通过网上,大连居士办了一个网站,介绍了大悲寺的情况。他从网上看到了大悲寺,是正规的团体,不是那种骗子,他生起了惭愧心,打电话与大连居士联系,来忏悔。说将来要到寺院来忏悔,后来他也没来。去年,我们在行脚至阜新的时候,走在一个地段时,这位骂我们的人,就特意赶到那个地方,来忏悔,并护持僧团行脚。这时候,我们知道他是公安局的人员。经过一段的互相了解,他也理解了我们,我们也理解他。

在乞食中,还有各种人,都在说一些这样的话。听到这些话,我们都能理解。因为他骂的不是我们,骂的是那些骗子,打着佛教的旗号,在欺骗信众的人。比如说有的人冒充僧人,在城市里进行所谓的化缘哪!什么建庙啊!都是在搞欺骗。所以说这些人,对这种人起了一种特别的反感心。他看到出家人,就认为是假的,他就这么讲。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概念,他认为和尚就是假的,这样就会影响他将来的投生。因为每个人都要投生,只能往三宝投生,才能得利益。这样就影响了他成佛道,和被救。

所以说,我们能够经行,也就是乞食生活,将佛法、僧相送到他们眼前,就能纠正这个问题。通过我们乞食的生活,不要钱,而看到我们背着很大的包,很多世人生起欢喜心,对佛教生起信心,种下了善根。

我讲一点特别感人的事。就是去年在行脚,过了锦州市,到凌海地带的时候,晚上我们就住在一个空地里,准备休息了。这时候,突然地来了几个人,手拿着汽车的摇把、扳手、手电、还有其它的工具。后面还跟着警察,来了。他们以为是*轮功等等的事情,有人向他报告。

见到我们以后,我们跟他讲明情况,又看了证件,他们很快就离去了。但是过了一会,又回来了,回来的时候,是扛着半篓水果,来供养。说:“实在对不起,不知道你们是这样的僧人出来,我们打扰你们了,给你们送点水果。”

我们说“我们晚上不吃水果,我们每天吃一顿饭”,他们听后也很感动,说什么水果也要交给居士来保管。同时又告诉:“我的家在附近,要热水我们都可以供养你们。”同时又要了佛经,和一些楞严咒牌,等等。少了还不行,因为他说,我的家里坐着一屋子人,都需要。我们很愉快地给了他。所以说这个经行,能利益一切众生。虽然有的人不能进入寺庙,离寺院比较远,对僧人有了误解的人,通过我们的经行,他也会改变的。

当走在凌海的第二天,我们行走到凌海市的大桥前。这时候有公安局的车,就过来了,问了一下情况,就走了。等我们走着,快过凌海市,休息时,他们又回来了,同时带来一个企业家,供养的水果、矿泉水等。他并大声地向周围围观的人讲,他说:“这是真正的出家人,他们很了不起。”同时他也讲到:“我就是公安局里分管宗教的,并且在上午,就抓住两个假和尚。而对这些僧人,我们已经了解过了,确实是真的。”就意思啊,告诉周围的人应该向这样的和尚去学。等我们休息完要走的时候,他的警车在前面慢慢地替我们开道,就给送过凌河大桥。

所以说,我们能够常常地经行,这样我们就对这一顿饭吃得有点心安了。否则的话,这一顿饭是难消化的。想真正地消化饮食,你必须很好地修行,要常常地经行。经行是很殊胜的。我们最长的经行时间,是一九九五年,那是两个半月。最短的时间,也有七八天的,基本都是半个月以上。

这种经行,行头陀行,不仅大悲寺有,现在还有海城道源寺,是尼众道场。她们有近三十人的僧人,也年年进行乞食,经行。

去年她们也走了很长一段路程,也被居士在网上所报导。还有盖县茅蓬,每年也都要进行乞食生活,乞食的历史也将近九年左右。所以说,经行的佛法在中国是有的,是存在的。有经行才能很好地消化饮食。

我们知道,在乞食中,我们有很多的毛病也都改正了。比如说,过去吃久了,可能感觉到饭菜不香,但乞食的生活以后,吃什么都香。包括乞来的食物,有的布施者,虽然是他的家庭环境不是那么干净。可能是乞食时候,他正在干活,可能也没有洗手,这个食物他就拿过来了,我们也欢喜地接受。有的食物啊,正在嘴里吃呢!他一看到你要食物,就把它掰一半,这一半的食物给你。

有的是剩饭,而剩饭普遍比较多。记得九五年的时候,一次乞食,是走到绥中县,当跟一家乞食,他说:“没有食物,你稍等一下。”他到了小卖店,给买了几块蛋糕。我们说:“出家人不吃含有鸡蛋的食物。”那老人就说:“哎呀!这怎么办?”他家有一个孩子,就站在炕上说,就是挺着急的,又跺脚,他说:“这怎么办!很难得的,看到僧人,我一定要布施。”

后来问:“剩的这个粥行不行?”我说:“也可以。”他就把这粥端来了,这个粥就是高粱米水饭,已经剩了的。是早上吃剩的,实际上呢,就剩点水了,就是刷锅水,啊,刷锅水。而且呢,要用勺一盛,只能在底下,能翻出有一两勺的食物,还是碎渣。就把这点食物,盛一盛,放到钵里来。当时那个老人和孩子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特别的高兴。

虽然这些食物,乞来的时候,来源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不同的形态,或陈旧,或新的,等等的都有。但是等到我们食用的时候,都变成一味——清凉,特别的清凉。过去各个家庭做的一切的味道,已经都消失了,都有一种法味在其中。所以说长期地经行,能消饮食。包括不好的,或有毒的,也都能够把它清除掉。所以说,能消饮食的,就是经行。经行的利益之一,能消饮食。

特别是我们在僧团里,供养比较多,有送米的,送面的。但我们每天,僧人都是用钵来吃饭,就是为了常常地思惟这种经行。对这个饮食,还得一钵食,连菜带饭都要倒进钵里。而且还不能分别里面的食物,不能分别好坏,同时还得次第吃,还不能吃得过饱。虽然只吃一顿饭,还要留一口,这才行。

曾经为这个问题,和一位台湾法师也探讨过,他们也参与过南传佛教的乞食生活。对我们的乞食生活,他非常认可。他讲,我在台湾,讲法时也宣传你们寺院,你们僧团。所以说在台湾,他们也知道了有个海城,有个鞍山,有个辽宁。所以说,经行的利益,确实是很大的,是不可言说,难思难议。

第五,得定久住。这个定力,有的是一时的定力。比如说我们打坐,今天打坐一个小时,我们产生了一点定力。但出了定以后,这个定力也逐渐消失了。我们念佛,在集中精力时候,它有定力;不念的时候,定力也逐渐地消失。但是由于经行,我们常常地去思惟经行,它能引导我们,能够得正见。而且我们很长的时间,很多的时候都要经行。我们念佛得定力,坐禅得定力,如果配合了经行,那我们就时时在得定力。

因为经行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或路程的长短,即使走一步,走十步,我也要经行。比如说上卫生间这么一点儿的路程也可以经行。我们一天的活动,很大的部分,都浪费在走上。如果我们把经行学会了,我们就会更加地得定力。这样,定得到了以后,再配合我们其它的修行,这个定就会久住了。那我们时时得定力,处处得定力,我们就会在处处用心了。甚至睡觉,也会用这个心。特别是在行走中,我昨天讲了,也是能够入定的,是非常好。所以对《四分律》所讲的,经行有五利益,大家要记住。

《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讲,俱胝耳童子问阿难:“尊者,云何一向勤求,行三摩地?”这有个名叫俱胝耳的童子,就问阿难尊者,说“云何”,就是如何,“一向勤求”,就是精进努力,来得到三摩地,行三摩地。就这样问阿难。

阿难答:“如佛所言,经行最胜。”阿难回答说:就是佛所说的,讲的,经行最殊胜了。所以说,经行是佛所赞叹的。

“此童子原是大富家子”,就是有钱人家孩子,“习福已久”,因为他生来就被人抱着,双足未曾着地。从小长大,长到现在,这个很长的时间,他都是,脚没有落地过。是有钱人啊,这么样地来照顾他的孩子。后来就出家了。

由于他“双脚从未着地,足下就有金毛,长四指。”脚底都长毛啊!长金毛,长四指。你看看从来不走道,可能比坐汽车还厉害。“现闻言,即去经行”,他闻到阿难尊者告诉他,说佛所言,经行最胜。他就去经行了。

“经行多故”,就是经常地经行,不断地经行,“足下金毛磨脱落”,足下的金毛,就磨脱落了,就没有了。“双足研破,血流于地”。双足研破了,这个血也流于地了,“如屠杀处多”,就是破的口子太多了,像被刀杀了一样,到处流血,地上的好像屠杀以后所留下的一样。而以前他的脚从来没有落过地。在中国可能这样人不太多。

佛看到了以后,“佛见知而故问”,因为佛是一切智,佛对一切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所以在佛经里,佛问都是知而故问,佛都很清楚,但是为了教化众生而故意问的。佛见知而故问:“此是何比丘,一向勤求胜三摩地?”佛就问:这是哪来的比丘啊,这么样的勤求三摩地呀?阿难答:“此是俱胝耳童子经行之处。”佛言:“今许此童子著一重革屣。”革屣就是鞋,佛在世,印度比丘都是赤足的。但现在允许这个童子著一重革屣,就是只有一层皮革底,还是很薄的。

“后此童子即得证阿罗汉”,后来这个童子就证到阿罗汉了。由于他不断地经行,就得道了。

所以说“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我们第八句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第九句,“不别石坑尿水直心去”。

“不别”,就是不分别。“石”,是石头。“坑”,我们知道,坑洼不平的坑。尿,我们知道,脏地。水,也是不净的地方。虽然有这些,但都要不分别,“直心去”。

为什么让不分别是石头和坑等等?因为石头出现于世,是我们业力所现。我们业力大,石头也就多。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见到石头,见到坑,有不干净的地方,有水,我们的脚就要拐弯,就要绕过去。我们已经养成了一个分别心,而且大家都是公认为是正确的,认为它很正常。如果一个人,往石头上走,人认为是傻,这个人精神不正常。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习以为惯性,我们的分别心也就越来越盛。而且我们认为越来越正确,越来越认为合情合理。所以说,现在就是连一块小石头,对我们来讲都不能忍受了。我们的人脾气也就越来越大了,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没有满足过。我们的生死也就越来越频繁,我们的生死越来越坚固,这都是我们的分别心所造成的。

我们想去掉这个分别心,首先就要从所现的物质上下手,来去掉我们的分别心。对它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不能空掉,我们就会被它长期地,永远地欺骗下去。那我们如何得道。比如有神通的人,这个房子的建筑对他来讲没有用处,来去自由。但是我们没有证道的人,房子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障碍。不是房子能障碍我们,是由于我们分别心坚固所致,这是坚固妄想。如果我们不知道世上的一切物质的形成,就是我们的坚固妄想,这是一大遗憾。

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知道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于我们妄想所化成。我们在修行中,首先就要克服这种妄想。因为这种妄想长久以来有它的习惯性,这种习惯成暴流。什么叫暴流?就是说,一个人,用两臂来挡住四十里地这么宽的洪水,你想想,这个暴流会有多么大的力量!暴流的习性啊,叫人难以阻挡。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种习性的危害性。我们为什么不能了脱生死?就因为这个暴流太盛的原因。虽然我们学佛了,修道了,而且懂得一些理论,但是由于习性过重很难克服,又不认识习性,又不知道下手处。所以虽然知道理论,但很难与我们的身心结合起来。

我们想要克服这个分别心,首先就要从我们眼下做起。什么是我们眼下?就是我们在做每件事情时所遇到的一切困难,都要正确地理解和克服,把它利用起来。首先我们知道,经常碰到的是石头,我们脚遇到一个小石头怕硌伤,就转过去。当我们脚转过去的时候,是谁在支配它呢?是它的习性,是它的分别心。有了分别心,它才知道有石头,硌在脚上是会疼的。这个疼的概念也是分别心所创造的。

有的人说,那没有分别心会不会有这种痛苦呢?如果没有分别心,这种痛苦是不存在的。痛苦是分别心所造成的。我们知道,有时候我们大家念佛念咒,虽有病疼痛,这个痛苦马上就会减少。并不是咒能减少了痛苦,而是通过咒减少了分别心,使我们减少了分别心,而减少了痛苦。

在世上,有很多的石头,特别是我们在行走的路程中,有石头。我们应该怎么办?首先不要拐弯。如果碰上,就应该简直走,不要拐弯。因为这样我们的分别心就会减低。如果石头大了怎么办?我们就踏上去走,踩着石头上过去。因为脚踢不动它,那就踏上过去。如果遇到一个像水泥管子,那么大的一个建筑物,我们会怎么办?在行道时,我们应该站上去,走过去。   

过去可能我就干过这种事情,在城市里行走,挺大岁数的人,这一会儿遇到水泥管,站上去,大伙看着挺怪。怪也不理。有时候这个脚趾头碰到石头,也很疼,很疼也就疼去吧。因为它疼只是一时的,如果把分别心去掉了,那是长远的利益。

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人弯曲心是最痛苦的。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个直心,对每个人说话的时候,或办事情老是拐弯抹角,不真诚,做人来讲都不够格,何况修行佛法。所以说我们遇到石头不要躲避,受伤只是一时的,要想得到佛法你不付出一些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付出很小的一部分,都不割舍,怎样才能求无上道。这我讲的是石头,同时石头也是我们的业障,我们对石头越恐惧,这个石头变得越坚固,越大。

还有“坑”,就是有大坑,有小坑,这里我讲的这个坑不是大坑,有危险的地方是不能去的,佛法不允许进入危险地带,那叫难处(危难的处所),那是不允许的。所以说没有危险的坑,一般指的小坑,很平缓,对生命没有危险,我们就应该直来直去,不能绕着走。是,虽然你绕着走,身体保护了,但分别心也就形成了,更加坚固了。所以说坑也是我们心不平所造成的,今天我们就不再有这种概念,说它是坑。而认为是我应该走的道路,应该偿还的业债,那我就下去,从坑里再出来。可能别人认为是精神病,那就精神病去吧!

还有这个尿水,也叫屎水,也就是粪便的意思,如果遇到这样的脏东西,我们脚应该怎么办?我们走在马路上经常有一些牛粪等等,这些东西我们是绕过去还是踩过去?我们应该直走,不应该躲避。《心经》讲了“不垢不净”,实质上没有这个净和不净的问题。不净也是我们心有分别心而产生的。

我举个例子,这是九四年在盖县茅蓬,正建茅蓬的时候。 天天上山建茅蓬,要经过一条小道。因为我每天都要一段时间经行,经行以后这个眼睛啊,看什么问题看不清楚,也不想看,于是就踩到牛粪上去了。踩到牛粪,因为我们同时上山的还有好几个人,他们都说“你踩到牛粪了”,并且哈哈大笑。他们既然说踩牛粪,我就看一看是不是牛粪。当我看的时候,它不是牛粪,看那个鞋,它就是黄土。

事情过去以后,下午我又上山的时候,我的脚又自觉不自觉地踩到这个牛粪上去了,好像和牛粪有缘。这时候周围没有人,就我自己,我就仔细瞅一瞅,这鞋粘这个土是不是牛粪?当我看的时候就是黄土,黄泥。所以说,我们知道一切物质皆因心转,因业力不同而显现不同。当我们有定力的时候,牛粪就会变成黄泥,如果定力不足的时候,黄泥也可能变成牛粪,也可能牛粪就是牛粪。所以说这个事情啊,是有一个秘密在里边的,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我们能够不别屎水,对这个屎啊,也是不分别,看上去是踩上一个最脏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心里可能就变得清净了。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典故,佛印禅师和苏东坡,他们俩在一起讨论,在研究佛法的时候,苏东坡就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你像一尊佛。”等到这个佛印说:“居士你看看我像什么?”这个苏东坡也是居士,说:“你像牛粪。”佛印禅师没再说什么。这个苏东坡很高兴,自以为占了很大的便宜。

最后回到家跟他的妹妹苏小妹去讲,说:“我今天战胜了禅师了,每回都输他,今天我可战胜了。”她说:“你怎么战胜的?”“他说我是佛,我说他是牛粪。”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因为他心里有的是佛,你心里全是牛粪,所以说你嘴里吐出来也是牛粪,因为他心里是佛,张口都是佛。”我们知道,万物万事都是唯心所造。如果我们能够直心去,不再分别了,就会转一切物。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

因为直心就是道场,没有直心就没有道场。那我们现在修道要想了脱生死,必须有道场。那什么是道场呢?直心是道场。我们可以检查一下我们每个人是否有直心,如果没有直心,你怎么能说你在做道场?怎么去修道?所以说什么是直心?就是直来直去,“如木出林”,将木头从森林向外拖,不能拐弯,只能直来直去,才能拖出去。直心才是道场,我们每个人必须把自己的心要变直,要去掉我们的弯曲心。弯曲心是痛苦的,直心是清净的。我们做人来讲,不管是被骗也好,不被骗也好,都应该直心。直心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在。人和人相处也必须直心,不能有算计别人的心。

我们的心,有时候心不直。曾经,也是九四年的事情,有一次坐汽车。因为这个下山坐汽车,我要摄心。在摄心的时候,有个女的乘客她在大声讲话,给周围人讲话。但是她讲话,说出来的语言,和她心里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那时侯我可能摄心的原因,对她心里想的事情能知道:心里想的一回事,嘴上又好像很认真地去讲问题,实际上绝然是两回事,就是心口不一。这有两种原因:其中一种原因就是她养成了一种习性,想说真话,但心不做主,心不配合,嘴上说得很好听,但是心里想的是另外的事情;另一种她完全就是想说这种不真实话,喜欢这种弯曲心。

我们众生从无始劫来,就没有严格的持戒和修行。所以我们的心变得不直了,变成弯曲,要想把这弯曲心改变过来,那就得在处处都要直心。就是说不能因为屎尿就不去踏,这是不正确的,有时候会失去大利益。我跟大家讲一个事情,在九五年从五台山回东北的时候,就是行脚乞食回来。走到山西省,去乞食的时候,进入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刚开始见到一个人在冶炼,冶炼可能是炼银子的,或是炼金子不太清楚,去乞食,他告诉我:“你稍等一会,一会我就给你做饭。”左等右等啊,他也不做,告诉:“你上别人家再去看一看吧!”就白等了半天,最后告诉上别家去乞食。别人家一看我去了,都迎出来,说:“师父你上别家,我们家还没做饭呢!”确实去得早一点,但是要说没做饭,那不现实,因为我看见那烟筒都冒烟啊!

这个村子虽然不大,但人心比较齐。我有时候没等走到他门口,就迎出来告诉我没有饭,你上别地方看看吧!最后走出这个小村子,拐到了另一个路上,到另外一个村子。遇到一个人,他说:“你们做什么?”我说:“乞食。”“这个从哪来,到哪去?”跟他讲完了,他告诉:“我是看家的,做不了主,你上别地方看看吧!”我当时想,今天恐怕是要挨饿了,这么多家都没有乞到。

后来走到一个门口,这个院子里是个养羊的,满院子全是羊粪。我们乞食这是两个人,我告诉那个师父:“你上上边去,这个埋汰的地方我来。”满院子羊粪,如果你要踩上去,首先就是羊粪。如果你离开,到另一家可能没有羊粪,但佛制乞食是不允许分别的。那我就踏着羊粪进去了。

到了门口念声“阿弥陀佛”,里面出来一个五十多岁的高个子男子,腿还瘸,他一看到我问:“做什么?”我说:“乞食。”他马上从兜里掏出钱,来给我。我说:“我们出家人是不摸钱的,是不要钱的。”他听了突然一愣,他说:“你不要钱,要什么?我这里还没有吃的。”我说:“我就乞点食物吃。”后来他寻思一下,说:“那样吧,我这里有土豆你吃不吃?”我说:“土豆也吃的,可以。”他说:“你进屋吧!”我说:“我还有一个道友。”他说:“那你就请他一起来。”

他家早晨剩的,他们山西人爱吃土豆,虽然土豆不大,但人家烀土豆的水平可能挺好。他一共四个小饼,拿出俩给我们,他留俩。他分出的半盆土豆,我们俩把这半盆土豆,俩小饼都吃了,又后来吃的核桃,这吃了一顿饱饭。如果我首先认为他这一家脏,这一次饭就吃不上了。这次土豆吃得终身难忘,太好了,太清净。所以说你想有饭吃,就别怕踏屎尿,不要怕埋汰,才能吃到饭。你总分别这个干净,可能就没有饭,是不是?

所以说不干净,并不是不干净,是我们心里有相。当你克服这个相的时候,你就得到供养,所以不分别是无价之宝。所以我们大家应该平时就对屎水、屎尿不要分别,修道应该从这里开始。

但佛教并不是说不干净,佛教是非常清净的。当做饮食时,手指甲长了一点都是不允许的。手脏了都得洗手,每次去卫生间回来需要洗手,如果特殊的这个,必须洗七次手。洗七次的手,不是说像我们俗人洗一洗就完了。洗七次手还必须这个——用现在的话讲就得用肥皂了,不允许用带有香味的肥皂,这都不允许。包括牙膏刷牙都不允许用带有香味的。同时还要漱口。

佛教非常清净,越是清净来源于不分别,不分别反而更清净,不是很埋汰。这个必须跟大家讲清楚。大家一看,说:“这师父说屎尿也不分别,干脆我以后都不洗手。”啊,那是不允许的啊!这个不允许。但不过我们这个出家人哪,很少洗脸这是有的。大伙觉得这脸没有啥意义,要不要都可以,要也是给别人看的,啊!所以说大家应该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分别心所造成的,本不可得,《心经》里讲“不垢不净”。

下面讲“水”,水有大有小,有脏有干净。我们知道人的生活上离不开水,生活这个水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有时候人认为这比粮食还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什么是“水”呢?它也是分别心,当我们心不清净的时候,就需要水,定力不足的时候需要水。这个水,我讲的是行道时遇到的水,刚开始时我曾讲到这个水。因为我们脚很难往水里走,我们都怕鞋湿,怕脚脏了,怕冻着,这是我们的分别心。

这个水很常见,我们当行走的时候,有时候街面就有人泼水。包括在五台山也有这种现象,出家人刚过来,它这个饭店啊,或是哪的,他拿盆水,也不管你过不过来,就先给路面洒上水。这个水洒的什么都有,埋埋汰汰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经行,也不要分别,也不要生气,要踏上这个脏水过去。而且遇到湿坑,水比较多的,我们也应该踏上去,不要分别。

昨天我讲了那个例子,这个脚啊,往水里踩的时候,它不认可。而且我们心里想往里踩,而这个脚它自动拐弯。为什么自动拐呢?就是说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业力,养成的习性,它是有区别的。有时候你在顺着它的时候,它听你的,你在不顺着它的时候,它也不听你指挥。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的想法能指挥一切,我们的想法并不能指挥一切,他只是一个配音演员而已。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各个都有一定的习性,我们每个都应该克服的,不是脑子想就解决问题的。所以说我们遇到水应该踏上去。我讲了在五台山也是这样,每天,上斋堂,有时候经过的路面有水,我就踩了过去。又是淘米做饭,又有水,也得鞋湿 ,晚上休息的时候不脱袜子,也是湿的。所以说这脚是很难受的,但是为修道,为了脱生死,为培养自己的直心也是值得的。

有一次,碧山寺妙江大和尚跟我们大家讲,说:“过两天就来新受戒的了,不少人要来,你们这些斋堂的人员和工作人员衣服就应该干干净净。”说完了他老瞅我,说:“得洗一洗,哪个人要缺衣服,缺鞋上我那去要去。”我一听这是说我呢。

后来回到室内以后,知客师又给我送来一套衣服。我不要。不要就扔在那里,说“不要不行”。我一想啊,既然如此,我的衣服脏了,那就得洗吧。我只有一套衣服,还有鞋,怎么办?等人家睡觉啦,晚上八、九点钟以后,我就到水池子,用凉水去洗。洗干净了,九点钟洗,那就十点钟睡。十点钟睡,一点钟起来,那衣服根本就不可能干,那鞋还是湿的。那怎么办,还得穿上,继续穿上,还继续干活去。反正衣服是干净了不少。所以说这个水应该是这么去克服,不应该怕,应该敢于接受。

虽然后来我的脚,因为踢石头,接触水,后来从五台山走回来的时候,脚就肿了,不敢落地,两脚都肿。疼得就是拖着脚走,不走都疼。那时是从晚上疼到天亮的时候,快到天亮的时候,才能睡着觉,就是每时每刻都疼。虽然如此,造成了一点小小的伤害,但是自己得到的远远胜于它。而心里更清净了,对佛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因为平时对水不分别。有一次在本溪,出去行脚,也就是经行吧!出去原因,是有个人要见我。我就顺口说:“他没时间,我去见他。”后来一想:闭关以后再去见,又怕他这个人不在了,就见不着,而容易形成妄语。那就闭关前去见他。

那时候止语。也就是不求人,要经行走。走几十里地,中午乞食,也还是不说话。乞来食物吃了,喝点凉水就走了。当再走的时候,下午天热,饥渴难忍,特别地渴。这时候就看到了一个掌鞋的,在屋子里,我向他去要点水喝,乞点水喝。因为我不说话,我拿着瓶子比划一下,意思是要喝水。他也很笑容满面地摇摇手,告诉我“没有”。后来实在渴得难受了。我就想,那边有条大河,不管它干净不干净,我得喝点水去,渴得嗓子要冒烟。

出家人,每次行走,都要带滤水囊的,因为要过滤水中的虫子。滤水囊走的时候,就带得好好的,这时走到河边,怎么找滤水囊也没有。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滤水囊就不见了。所以说看见河,也不能喝水,又继续往前走。

走到后来,遇见一个人,他招呼我过去,我很高兴。寻思这个人招呼我过去,我可以找他乞点水。这人看到我过去以后,他走了,不理我,这个因缘又失去了。后来快要上一座山的时候,遇到一个剃头棚,我想乞点水。又怕这个剃头棚,一般都是女的剃头多,不方便,算了不去了,上山再说。

上了山,走了很远,也没有人家。快到晚上了,见着一个人家,想去要点水。因为晚上,还不能进人家家去。渴得非常难受,这时候就等待这人出来。这里有男的,有女的,有孩子的声音。果然不久,一会男的出来了。出来,我不说话,拿手电站在一旁,拿手电照他。我一照他,他应该发现我,我再给他写字,告诉他我要乞水。这个人,拿手电怎么晃他脸,他像没看着我一样,不存在似的,骑着自行车就走了。我晃了半天,也不行,这会这个房子里,只是剩下孩子和女人了,更不能进去了。

最后,没有办法,寻思:渴就渴死吧!就向前走。后来实在走不动了,就在一个道旁边,一个下水沟,就开始打坐。坐下来,就是要休息,那时候想:渴就渴死,就这么地吧!当然啦,半路中还出现了警察来问,后来也就走了。路边来往的有汽车。

当第二天早晨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没有渴死。但是呢,满嘴是津液,不再渴了。(众人热烈鼓掌)而且对世间的水,没有这种任何想喝的意思和贪恋。而且当再喝到世间这水的时候,它也不如这种清净。为什么能得到这个殊胜的因缘,悟到这个方面?主要就是在平时,见水没有躲,而且不去分别水,而且能够克服水,所以才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所以说佛法修行,你想修证它,想体会它的更深的一切意义,你必须是在见到水的时候不分别,直心去。这样才能够对佛法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我是这么想的。

所以说“直心是道场”。那什么是直心呢?就是不分别。有的人说:“证到初果啦,才有直心。”对这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们不分别石头、坑、屎、水,这样我们就慢慢不被物质所转,心就逐渐地静下来,就会很快地得到直心。当我们得到直心的时候,就没有一切分别的想法,心里只有一种清净。这个“清净”,也是分别心才会体会到的,有直心,连这个“清净”也没有了。我们做任何事情,不用去思惟,也不用去考虑,前面是否有障碍物,也不会被声音所干扰,也不会被眼睛所干扰了。看如同没看,也就是“见如同不见,耳听如同不听”。这便是直心,这才是我们修行的道场。

所以说大家应该寻找我们的道场和直心,这样我们修道才能会有修有证,才能进一步理解佛法。否则,我们就贪恋着一点理论,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都知道“一切唯心造”,那既然一切都是心,我们想悟心,必须克服心理所产生的一切障碍。对它真正地理解,“他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这才正确。

“不别”就是不分别。分别就是生死的根本。当然,不分别,直心去,同时也要选择路线,没有危险的。你比如说,有危险的,影响了生命,或这边正打仗呢,那你不能去。还有屠宰的地方不能去。还有这个就是有妓女的地方,就是不干净的,舞厅啦,不能去,要远离的。还有一些外道的地方,不能去。另外还有一些部队,还有一些监狱啊,等等的,要远离的。还有一些政府的附近啊,也要远离,别给人家找麻烦,都应该远离。危险的地方不能去。

行道,我们还应该不分别。一些小的事情不分别,不光对眼前的不分别,同时对这个身后的事情也不应该分别。

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这也是九四年的事情吧。有一次我在城市里经行。经行走着,突然,后面有一人大喊,喊什么呢?就“哎呀哎呀”的,意思呢赶紧躲开。我下意识认为,可能是有什么东西来撞我。但是我的脚步,还是那样平静地往前走,没有增加一步,也没有停下来,也没有躲闪。这时候,突然一辆自行车撞到我的腿上,撞到腿的时候,我脚步还是没有停,也没有回头去看看是谁撞我,是哪辆车。没有看,还继续往前走。后来耳朵听见,后面的人是摔倒了,是男是女不清楚,但我还是继续往前走。这时路旁的人就突然地大笑起来,遇到一个傻子,这人被撞了连看都不看。撞人的人都撞倒了,他还那么走,这个人可能是没有思维。

过了一会,这个骑车的人又追到了我,到我跟前说对不起。我一听,这个岁数很大,能有五六十岁吧,岁数很大的人。但我也没有抬头看他一眼,他长得是什么样,将来我好记住他,没有。也没有去跟他说话,只是摆摆手,意思:“你走吧!”当时我想:我就死,我也不会找你。

后来我到了休息的地方,当时也考虑到可能腿受伤、骨折、出血,大量地出血。因为我救过这个大量的出血,粉碎性骨折,不断地出血,可能就死亡。我以前在部队做卫生工作的时候,曾经抢救过这样的病人。因为我那时候还用棉衣,给他腿包住,我那整个棉衣都淌满了血。今天他用车撞我,是不是粉碎性骨折,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还能走,那我就继续走。因为我信佛啦,我就不管它!

为了求佛法,为了求这个直心,就得这么做,用生命来换。到了地点,我也没有去看看腿,这个出多少血,受伤是什么样子,没有看。到晚上的时候,也没看。过了可能是两三天,后来再一看,它已经快长好了。碰了一块皮,快长好了。按道理来讲,车撞一下,应该是很重很重的,甚至要骨折的。你想,连车和人都撞倒了,你腿能不受伤吗?我只要脚步一停下来,肯定要受伤。因为我脚半步也没停,也没有快,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直心去行道,一切危险都会化解的。所以这也是因果,我记得,我小时候也撞过别人,可能人家也是来找,来找这个果报。

下面讲第十句:“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

“绕”就是圆满意。以右绕为正,左绕为邪。佛法,都是这么右绕,不允许左绕,左绕是外道左绕,我们都得右绕。绕是圆满的意思。绕行,有时候我们,面积很小,我们应该绕行。比如像念佛一样,我们这屋要念佛啦,就从右往左,这么绕行。我们可以绕塔,等等。这都是我们应该绕行的。

在修行中要不管是遇到绕行,还是直行。“直”行,就是从这头走到那头,有的时候甚至走了几十里,这叫直行。还有室外,在室外行。经行,不管是绕行直行,室外还是室内。室内就是绕屋子以内,外就是到外面。“小”就是面积特别小。小到什么程度呢?就几步距离,也可以经行的。

《四分律》卷五十,佛言:“听作经行堂。可以长行作,作时一切所需,尽应给与。”“听”就是允许的意思,做经行堂,就是做专门经行的地方。佛对经行,非常重视,可以做经行堂,就做一个屋子,专门经行的,可以做长行作,而且做时,一切所需,尽给与。对经行,应该满足供养。

“有上座比丘老病、身体羸弱”,就是有长老,出家年头很长的比丘,有的老了,有的身体病了,身体弱了,怎么办?经行时倒在地上,有时候经行就倒在地上了。佛言:“可以用绳索系两头,循绳索经行,”就用绳子拦上,从那头拉到这头,有的身体弱了可以扶绳子走,经行,对老年人可以这样。我们这里,有很多老年人,将来经行的时候,可以用绳子圈个圈 ,可以扶绳子走。这是佛所允许的。

“若恐手磨破”了,因为老磨这个绳子,手容易磨破。“可以用卷或竹筒穿在绳子上,手捉筒循绳经行”,就是用一个布卷,穿在绳子上可以滑动,或竹筒可以滑动,扶这上也可以经行的。你看看,佛对我们老年人经行,要求得多么详细和照顾。“经行时疲劳,可以两头安床,以便休息”,就是说如果经行累了,两头都可以安床,都可以休息的。佛对经行非常重视,所以说,对老年人给了这么多的开缘和方便。这就是说明经行对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有信心。将来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这种经行。

佛经常于夜里,二到三时经行,印度一时为现在的四个小时。就是大约在两点到六点经行。我们知道,佛在世的时候,佛的休息时间是一个小时。出家比丘的休息时间为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在用功。佛常常都是半夜以后才休息。半夜休息了一个小时以后,佛就起来,开始经行。所以说佛经常经行。两点到三点,我们还正睡觉,正睡得香呢。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不证道?就是我们不能够起来去经行。

“灵鹫山、鹿野苑等处皆有佛经行之(石)基”,就是在印度,有灵鹫山,还有鹿野苑,都能看到佛经行的这个石头,走过的地方。多宽呢?“阔是三尺六”,三尺六宽。“长有二丈六、七。以上石作莲华开势,高二、三尺六,阔一尺。有十四五,表圣足迹”,佛走过以后,都留下了足迹,就是踩在石头上,石头上都有佛足迹的。现在印度这两处,还有佛经行所留下的足迹。有尺寸的。刚才讲了这个尺寸,在佛教里都有记载。所以我们经行是有传承的,从佛就是这样的。

在律中多言可做经行堂。就是说,在律藏中,戒律规定了,很多地方可以做经行堂的。《大比丘三千威仪经》云:“可于五处经行”。我们应该知道,第一个“于闲处”,就是闲静处。没有人打扰的地方,作为我们经行处。第二“于户前”,就是你的房子前,做经行处,可以绕房子走。第三“讲堂前”,讲经堂前可以做。第四“于塔下”。这个绕塔呀,在密宗来讲,特别重要。他们的塔,建塔这个周围,都要建绕塔的基石,便于大家在那经行。第五“于阁下”,就是楼阁下,都可以。以上意思即多处都可经行。戒律开了很多地方都可以经行,我们应该把经行用在一切处。不管走路,或其它的时候,我们都要经行。因为经行可以见佛。

唯除以下地点,是不允许的地方。有什么地方呢?《僧祇律》卷三十五云:“不得在坐禅比丘前经行”。这边有人坐禅呢,你在那绕圈,打扰人家修行了,这不允许经行。“不得众僧、徒众、和尚、阿阇黎、长老比丘前经行”。不得在众僧,就是在僧中,有时候,对大众应该恭敬,不应该经行。在和尚、阿阇黎前,这都不允许经行。长老比丘前,都不允许。所以这几处地方要记住。

同时,不应该在淫女,不干净的地方经行。也不能在摴蒱,就是赌博的地方,不能经行。还有屠肆,就是屠宰的地方,不能经行。还有狱卒,杀人前,就是监狱一类的地方,杀人的地方。比如说,现在要枪毙人,你不能跑那儿去经行。子弹容易碰着你,或人家以为你要抢法场呢,是不是?那个地方不能去。所以说,避免讥嫌。另外避免意外的杀身之祸。所以说这个经行,也是有地方的。

“绕”,我们知道右绕,“直”,就是直来直去。我给大家讲一个直行的事。大约时间也是九四年,我和一个老师父,就是上能下运老和尚。他那时候七十多岁,每天也经行。他在营口,早晨呢,是早早的起来,上盐滩(产盐的地方)。拿着一个方便铲,提着一个蒲团,就去打坐了。盐滩全是海水,搭个小棚子,那个小棚子很有意思,就四个杆,支个盖,周围都没有挡的。他七十来岁的人,要走很远的路程,去那儿打坐。他说,跟我讲:“刚一去了,在那儿打坐,路上汽车声音还能听到,过了一会,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打坐,搭个棚子,就遮遮雨,遮遮太阳,就完事了。

这位老和尚每天中午过完斋,下午他还要经行六七里路,来回得将近十来里路吧!每天都要走。有一天我们俩同时经行,他在前,我在后,就拉开了一段距离。因为经行的时候,大家应该注意,就是长老应该在前,年龄大的在前,岁数小的,应该在后,不应该抢到前面去。老和尚说:“咱俩分开,我在前,你在后。”我说好。他在前面走。

这一天,我就走了很长一段距离。我抬头一瞅:啊,老和尚看不见了。我说这老和尚有神通啊,走得这么快,我是年轻人,走了这么远,也没看见他在哪里。我再回过头来一看,老和尚在后面休息呢。原来在我走的时候,走到他跟前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一直走过去了。

后来老和尚看到我这么用心,非常高兴,跟我讲,他说:“持戒就应该皎如冰霜。”说:“我头几年,(指的哪年我不清楚),要是早遇见你,从九华山我就不回来了。”他们那时候,三个老和尚,都上九华山。后来呢因为那地方很困难,互相没人帮助的,就都回来了。这老和尚对经行很认可,而且对经行的人,他也很称赞。

所以说,经行呀,有时候会把周围的一切都放掉,这个非常好。“绕直室外小行”。这个小我要强调一点,什么是“小”?我要强调一点,就三两步,也可以经行的。有时候经行,可以迈开大步走,迈开中步走,有时候也可以半步半步地走。我在闭关的时候,因为打七,也要有一段经行,要经行七天七夜。就是站着不允许坐着,要七天七夜。这个走的时候,因为我的房间非常小,按现在来讲,也就是一般房间的半间大。再去掉炕,那整个的路啊,有没有这个宽?(讲台的桌子宽度)这个长度,也就和这个桌子差不多,也可能没有这个长。而且宽度也和它差不多少,除了炕沿,也就是这么大的地方。就这么大的地方,也可以经行。这么大地方,也经行了三年时间。所以说,我们大家不要要求环境,应该有什么环境,算什么环境。我们大家在任何地方,就几步,也能经行,这才行。

有时候,我们的人要想修行,需要很多的条件,等到条件来了,你又不做了。所以说这没有意义。修行就是当下就去做。所以说这个小行很重要。大的地方,更应该清楚。为什么我们要直行,要不分别室内、室外,小行目的就是一个无所求。我们知道,有所求,就有了痛苦。众生为什么成众生?就是因为有所求。

因为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

上午讲到了第十句“绕直室外小行无所求”。通过我们绕行和直行,室内行和室外行,或小行,在一切条件中,没有自己所要求什么。为什么要无所求?就是我们在修行中,不讲任何条件。因为我们知道,修行是为了了脱生死。生死在何处?生死在念念之间。不是在室外,也不在室内;也不在大,也不在小。在于我们无所求。只有无所求才能真正的经行。

人这一生修道,怎样来对待人生?怎样去掉人生的痛苦?那就是无所求——无所求品自高。只有无所求才能没有痛苦;有所求的人,不管你是有钱也好,没有钱也好,他都会痛苦万分。

修行也是一样,有所要求的,正是与佛道相反。佛法是无为法,只有无所求了才能与佛法相应。所以说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看开。

我们知道生死在念念之间,不再往别的地方追求,只要是能修心,在什么地方都能修,关键是在我们是否无所求。所以说这个无所求啊,也是我们修行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大悲寺的僧人要求,其中就是不允许化缘、不许求人。冷热不许求,好坏不许求,生死也不允许求。因为有求就有苦,无所求正是“求”。这个有点体会,和大家讲一下:

在九五年从五台山走回来。半路中,有一回突然感冒了。因为住草垛,早晨起来有点头疼,有伤风的迹象,发烧的迹象。那时没有钱,也没有药。当时就想啊,这要是有病,走到半路,病重了怎么办?发高烧了怎么办?最后修道不能到底死了怎么办……想了很多。佛法里又不允许我们求人,除了乞食之外,不允许有任何要求。是否可以乞药物?当时啊,自己想的也很多。但是还是被无所求所战胜,没有去乞药。

在走到一个大石头旁边的时候,坐下休息,突然发现这个草地有几片药。当时想,有药,也不知道是什么药,能吃不能吃?也不清楚。因为药没有名是不能吃的。顺手捡起来一片,一看写着“安乃近”。当时,找一下周围是否有瓶子,没有。看看药片的光洁度就像, 刚放上去的一样,没有经过一夜任何被露水打的痕迹,都没有,也没有损伤。其中有一个是两半的。当时就把它捡起来了。捡了九片药,那两半的没有要。自己就感觉到,如果你能够无所求,佛菩萨都是会护持你的。后来这个药也没有吃,没吃病也好了。后来这九片药,由于时间长,包在纸里也都化成粉末了,也就扔掉了 。

所以说无所求,也正是“求”。有所求是绝对不会满你愿的;只有你无所求才能圆满一切。不光事物能圆满,同时也圆满了你修行的佛道。所以我们修行一定无所求,不要求大,不要求小,求好,求坏,都不要求 。

别人有过这样的事,要和我探讨一下,说:“师父修行,得需要一个好环境。”我说:“好环境也得修,不好环境也得修。”我说:“我这一生,如果有个狗窝能住,我也去住。不要有什么求的,这才是正确的。”

在修行中,无所求是很重要的。前年行脚途中,遇到一个台安的居士。她很孝敬她的父母。她的父母有病,其他的几个儿女都不愿意管。她愿意管但又无法去治疗,没有钱,又不愿意去求人。我说:“你不求就是对了。”她说:“我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告诉她:“你把你的房子卖掉,换间小房住,押地也要供养。”她说:“卖掉,那我住在哪儿?”我说:“哪儿都可以住。”她升起了极大的信心和信任,马上就回去了。她说:“我真正的懂得了佛法的意义。”

后来我又碰到她,我说:“你那事处理怎么样?”她说回去后,通过她的认可,想这么做。但是还没有这么做,她所有亲属的态度就转化了,父母的病情也转好了。

所以说,无所求,这才是转化一切最好的动力。所以我们人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这么多的难处?就因为我们有所求。人和人之间不要有所求,自己跟自己也不要有所求,永远无所求。病了无所求,不管在什么样的困难下,都应该无所求。宁死也不求人,这才是修行的态度。这非常好,不管环境如何,只要无所求我们都能修行;有所求我们就会失去了修行的机会,被境所转。无所求的人,就有一种刚骨。有刚骨的人才会真正有慈悲心。这是第十句。

下面讲第十一句:“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

“月”,就是三十天为一月。“日”,二十四小时为一日。“时”,六十分钟为一时。“念”,就是每一念。“长”,就是长行。长行指的是九十天。这里的长行,指的是无有穷尽。如果我们在不计月、日、时、念,都能够修行的话,久而久之功德就会出现了。

为什么要积年累月地修行?因为成佛不是短时间的成就。所说的成佛,并不是修成的佛,而是去掉毛病和习气,就是现成的佛。无始劫来我们具有佛性,只因为习气毛病多了,遮盖了佛性,而成为众生。如果我们去掉毛病习气就是现成的佛,佛不是修成的,如果佛是修成的,那就与三藏十二部不相应啦!

什么是习气和毛病?就是我们的执著。

应空一切相,积年累月地修行,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天、两天不行,几年也不行。有的说我几年没有得到什么,其实是自己不知道,身在庐山不知真面目,等我们出去才知道,我们的修行和别人已经不一样了。我们想成年累月地修行,就在于每天的坚持,每天的坚持在于每时的坚持,每时的坚持在于念念的坚持。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山的形成起于微尘。我们都得从小的地方开始,不断地积累,才会有成年累月的修行。有因才有果,环境变了更要行。无论自然环境,人为的环境怎样,我们都应该努力去修行。

在以前,九五年在五台山普化寺的时候,住在寮房里。大家每天晚上都要看佛教录像片,那时我是不看的。我认为这个录像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障道的因缘,也是一种魔王,它容易使心散乱。因为我们眼睛外看的时候,就已经错误了。虽然演的是佛教片,对一个要想收回六根的修行人来讲,还是不看为好。那时间他们看电视,我就到外面经行。那时候大约是二月份,五台山比较凉,外面还有雪,还有冰,穿的衣服也比较少,没有穿棉袄。他们看多长时间录像,我就在外面经行多长时间。脸受冻、手受冻,冻得很难受,但也咬牙去坚持,去经行。因为不想看到这种录像,天天这样。但自己并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修行,只是好像有点不随众。但这个众,看电视的众,确实不想随。

有一天,我在回寮房的时候,突然一个修密宗的师父跟我讲,他说:“你是真修行。”我说:“我是假修行。”他说:“久了就会变真的。”当时这位师父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话,突然说这种话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我们修行就得自己去努力。虽然是我们在修行中看着似有一定的执著,但只要我们努力,就会由假变真。我们应该每天抓紧时间修行。

达摩祖师在修禅定的时候,有初夜的修行方式,有中夜的修行方式,还有后夜的修行方式。要看他的修行方式,几乎是二十四小时都没有休息。过去的祖师大德,都这样修行,何况我们连一点成绩都没有,而又放松自己不去修行,找了任何理由都是不正确的。

这个时间,这个时,就是每时每刻都要把眼根、鼻根全部收回来,念念行道,一切时无念、无妄想。打妄想就是六道轮回;不打妄想就是西方极乐,也就是本国本家。一念不生,十方世界就会现前,就是我们本来面目。要想真正得到佛法就要放下一切相,要以无念为归宿,这对我们非常重要的。

虽然现在讲修行法门的书很多,大都是方便教化。我们都知道,大家都不想变成傻子,但傻到一定程度就是可以成就的。我们不想要的东西,那就是贪、嗔、痴;我们想要的,就是戒、定、慧。要想得到戒、定、慧,我们就要真实起来,想到生死无常,我们一定不光从文字上,更应该从行为上去努力,去修行。不能自己骗自己,应该放得下,有时放不下也得硬放,到一定程度,就会奇迹出现。

比如说念念修行,时时修行。过去我在茅蓬修行的时候,突然,这个念里出现了一个不正确的念头,不好的念头。这时候正端碗吃饭,发现了这个念头不正确,当时立刻就顾不得吃饭,马上把这念头要空掉。当这一空掉的时候,整个这思惟也就全都断了。这一瞬间断了,而碗哪,粥啊全都掉下来了。但是可惜的是这个碗没有直接掉地上,掉在腿上了,粥洒了,碗也掉下来了。那虚云老和尚是杯落地了,这个响声使他开悟。我呢,就没有这个因缘,一下掉腿上了。所以说明这个念头,还没有彻底空掉。所以说我们这个念头是可以空掉的。不管什么时间,如果有了不好的念头,一定要想法空掉。空掉了念头,就可以进入无念的状态。

刚才讲了这个长行。我们知道有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专门念佛、长行,这个是指的九十天为一个般舟。打般舟三昧是有条件的,其中除了方便之外,不允许坐下,都必须立着,昼夜经行。

有时候这个长行,这个不坐下,也很有点儿意思。因为我们困了的时候腿就要发软,走时间久了这腿就站不住。过去在本溪茅蓬的时候,打楞严七,其中有七天七夜不坐着 ,昼夜不停地诵咒,等等。后来,就有一天正走着,我人往前走,但这个腿呢,往后蹦,它自动就蹦起来。有时候站着走一走,突然自己就蹿出去了,有时候蹿得很远。那时候有时站不住啦,就用绳子把自己栓起来,吊在房上,休息一会。实在不行,弄个棒子靠一靠,(人靠着棒子一头,令一头支在墙上,若睡着就会摔倒)来休息。般舟三昧要求得要比这严,不允许有弹指之间的想休息的念头,念头都不允许,这才称为般舟三昧 。

我们经行的时候,也会出现这种现象,比如说,我以前行脚走到秦皇岛的时候,在一桥上休息。休息过后,起来走的时候,把三衣包(装僧人三衣——即袈裟的包),就落在桥上了,人就走了。走了很远以后,又回来取三衣包,取了又背着走。这时候才想起来刚才那个过程。落下也不知道,回来取也不知道,等到再走的时候,才知道刚才是把三衣包落那了。这个落下三衣包和取三衣包,整个过程都不用思惟。如果我们用功,都可以得到这种长行的功德。

什么是功德?我们也知道,有时见光见瑞,这都是功德。有时候山河大地变了,也是业力在开始消除。功德就是心里清净了,干净了。

曾经,我在初信佛的时候。有一回在值班,有一个患者他喝醉酒,要偷东西。我发现他要偷东西,我就故意到他跟前不远的地方走一圈儿。他发现我注意了,就不偷了。但一会儿又想偷,发现我在旁边很碍事。后来实在忍不住了,这个喝醉酒的人走到我跟前,他就用拳头,攥起来,一会儿又放下,放下又攥起来,一连能有个四、五次吧!这样,看他的样子是要打人,但是他又放下了。后来这个事情,我就问过上体下清老和尚,老和尚说:“因为他打不了你,才这样。”所以说长期经行,它会有功德的,可以避免很多被伤害的机会。

还有一次正在行走的期间,突然一辆车过去了,掉了一块玻璃下来,从头顶上斜了下去。那时候虽然在很短的路面上,我也低头经行。而这个车上没有玻璃,我也打听了。后来问别人:“这个车是否有人往下扔玻璃,或带有玻璃?”说:“没有。”旁边还有锅炉房,我也看了看锅炉房的玻璃窗上,也没有丢玻璃。究竟这个玻璃从什么地方来,不知道。当时的感觉就是头顶上有一块玻璃要落下来,好像有两只手在托着这个玻璃,就轻轻地落地了。如果要直上直下,肯定要受伤。同时也没有被吓一跳。这些事情都是常经行所带来的好处。

特别以前有一次到盖县后,坐车回营口。有辆车没人坐,我走到车门口,有两个人,就把我硬拉上这车。拉上车,就把车门关上了。这里还有一个卖香烟的老年妇女,这两人就说了很多的,不该说的话,意思叫拿钱,给他买烟抽。我不理他,他就动手。当他动手的时候,我就轻轻地把他手拨开。他那个手, 我的感觉就像面条一样,不用使劲,就一碰他的手立刻就开了,一碰就开。他也感觉到了,可能觉得奇怪吧,就没有敢太过分地去做什么事情。

但后来他就把衣服脱了,亮出拳头,使劲打这个车上的椅子,打得直冒烟,向我示威。意思你要是不给我钱,我就要像打这个椅子一样打你。当时,我也没有理他。稍稍过了一会,这两个人,突然地就像后面有警察追他一样,打开车门,急急忙忙地就跑了。我都不知道什么原因,以为后面来警察了,一看外面什么也没有。这时候又躲过一难。所以说,只要常经行,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本溪有几位居士,在前几年,也是九七年左右,都是常进行经行。他们有时候早晨三、四点钟起来,就到外面经行。有一天,有两个女居士,到外面经行,围着这个街面走。有个男子,看到有两个女人在走,低着头,慢慢地走。他就过去,就问:“你们俩怎么的了?”她俩也不吱声,还继续走。这个男子又继续跟着走,问了好几遍,这俩人也不吱声。突然这个男的,就突然地喊起妈来了,大声地喊妈,就像后面有谁来追他,连喊“妈”跑了,就好像遇到了什么似的。所以说,常行,佛菩萨都会护持和赞叹的。

过去本溪居士常常地,这么样一步步地走。僧人也一步步走,这样看来是很慢,在世间上是最慢的了,如果在法界上它是最快的,它和我们所认为的正好成了反比,是不可思议的。像赵州老和尚,八十岁还行脚,后来他总结了行脚的体会,说“平常心是道”,教育了很多人。所以,常行,这功德不可思议的。

般舟三昧就是一种长行,走着念佛九十天,为一个般舟。打般舟三昧有严格的要求,《般舟三昧经》四事品第三云:欲得此三昧有四事,有四事:

“一,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你想得到般舟三昧不应有片刻之间的世间的想法,这是不容许的,所以说,这个要求很严的。

“二,不得睡眠,三月。”不得睡眠,在三个月之内不能睡眠,不准有世间想也同样是三个月,睡眠也是不容许的,要求得很严。

“三,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三个月经行不得休息。有的走累了,想休息,想坐一会,或躺一会,那都不行,只能立着,得三个月。除了吃饭,可以休息一下。

“四,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可以讲法,但不容许希望人供养。欲得般舟三昧,必须知道这四种事情。

下面讲第十二句,“念佛持咒话头随己愿”。因为我们在经行时,有时候妄想出现了不好控制,手又不让动,但允许我们嘴可以念佛。应该妄想起来,念一句阿弥陀佛,或几句阿弥陀佛,这个妄想消失了,这个佛号就应该放下。也可以持咒,念咒,比如说,有的是在经行中有了淫欲的念头,可以念楞严咒,念几句就下去了,这个非常好。

也可以在经行时,参话头。我们知道禅宗有一种参话头的方式,都在禅堂里,实际上经行参话头更有它深刻的意义。这些方式都随自己的愿力,都可以。无论是修哪个法门,愿意试哪个都可以,都有很大的好处。特别是参话头,很殊胜的,就是念佛以后,再念“念佛是谁”,参念佛是谁。或直接参“念佛是谁”,这样就开始参,不断地参,久了,自然有了疑情。有疑情生起了,就离断生死就不太远了。所以,一定要生疑情的,这很好。特别是紧着走路,紧着参话头,很有意思。

所以唐朝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语”指的是言语,“默”指的不语,“动”是行动,“静”就是不动。就是说我们修行应该学会,不仅在静中能修行,动中也能修行,动静一如,这才是真修行。否则的话,我们修行就有的时候修,有的时候不修,这样我们心用得不是那么全面,就会把修行的时间,要延长了。因此在修行中必须要知道,生死在念念之中,既在念念之中,就要随时随地地了脱生死,不要等。这是第十二句。

讲第十三句,“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

“境现”,因为我们修行了,就会有很多的境界现前。这种境界包括有的见菩萨,有的见鬼神,有的见龙,有的见日月,等等。这都是境界,甚至还有很多的,这个震动的境界。这些境界现前,都是除尘的现象。因为境界是根据我们心里的尘垢多少,被清除多少,所表现出来的。有的人认为有了境界,自己就已经成就了,这只是进步,但并不是究竟的成就,因为境界还终归是在有相之中。但这个相,是清除灰尘的相,是好的现象。但不能做究竟想,如果做究竟想,就会招群魔。《楞严经》讲:若作圣解便招群魔。所以说,我们很多的修行人,都在境界上打了败仗,这是很可惜的。

比如,有一个人,在修行中,身边放了一把斧子来保护自己。正在打坐,突然看到一个年轻人,是个孝子,背着他母亲来到了他身边。这时候,他就把这个看成是一种魔,来干扰他。他顺手就把斧子拿起来,就给这孝子一斧头。孝子背着他母亲就消失了。等这个从定中出来以后,发现斧子正砍在自己的腿上。他不知道这个孝子就是他的腿,他的身子就是他(孝子)的母亲。本来是自己的变化,他认为是外来的,他就不认识了,就给他一斧子。所以这斧子就砍自己腿上了。

所以,境界现前,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起嗔恨心。特别是修行中,经常听说有的人,有听到鬼哭、鬼叫等等现象。这种现象都是清理灰尘的现象。我们不修行反而没有境界,一修行反而有境界。境界就像我们打扫卫生,不打扫这个灰还不起来,一打扫灰就起来了。在起来后,扫起灰,还要端出去,要把它倒掉,这都是一个境界的过程。应该把这个事情看清楚,否则的话,我们就会着相了。我们应该知道,境界现前是个好事,但不可以作圣解,修行境界现前也是正常现象。

还有“光动”,光有白光,有蓝光,有红光。什么是光?也就是逐渐地在破除我们的无明,逐渐地在清除。根据清除的灰尘多少,来决定光的色度和颜色。因为修行的功夫不同,见的光也有所不同。所以说,见光是个好的现象,见光是消业的现象。但不能去想象光,有的人就故意观一个东西,而且观出周围有一层光圈,这是我们自己用眼根所造成的,这个不好。这是我们有了执著。我们所见的光是自然的,是我们修行中常见的,这才行。

过去,听说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憨山大师在五台山经行,有一天晚上他经行的时候,突然感觉到周围的山河大地都亮了,道路看得清清楚楚。这时候他就回来,跟一起同住的一个老和尚讲。也可能是没讲,因为那个老和尚看到他那种高兴的样子,就知道他有境界现前了,见光了,非常殊胜。老和尚就讲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你这种现象,我已经三十年了,天天如此。”就天天这样。

所以说,光现前,有光动,是个好现象,但不能作圣解。因为光还有很多的层次,五阴区还没有破尽,不究竟,作圣解这个心本身就是灰尘,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要作圣解。有的人说:我也没有境界,我也没有光等等,但是我的心里很坦然。虽然是没有见光等相,这也是除尘。只要我们能够去经行,按照佛的戒律去修行,按照佛法所要求的去经行,都是在除尘。没有境界也不要伤心,有的人是因为对境界有一定控制能力,他不愿意往这上使劲,所以说境界就少。有时候有了境界我们也不太清楚。不管有境界没境界,只要我们长久地去修行,自然都在除尘,这是好的现象。

在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法门》中云:相不出四种,

“一,梦中见相。”

就是在睡梦中,做梦见到种种的相。

“二,于行道时闻空中声,或见异像及诸灵瑞。”

“行道时闻空中声”,比如说打坐或行道,有时候突然耳边听到了一种声音。比如像大磬声,像引磬声,像大钟声,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我们在六根收回的过程。通过收回这个声尘,自然它就有一种现象要现前的。那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大磬啊,大钟啊,和引磬等等的声音。所以,佛教往往都用大磬,引磬,还有大钟,就是让我们时时地提起正念,要知道要收回你的六根。所以,维那师打的引磬和大磬都不让我们随便动,就是告诉我们这是菩萨。因为这种声音代表了修行的标志,是六根回收的标志,这个过程也就称为菩萨。

“或见异像及诸瑞”,有时候在修行中,看到了山河大地,出现了彩云,出现变化啦!等等。这都是功德现前,但不可以着相。如果认为这些境界,这种光线是魔的话,同样也进入魔障。

佛法是让我们真实地认识一个问题,要不偏不离。有的人说,境界现前就是魔,就非常害怕这个境界,不能正确地去理解,最后说魔反而自己成魔,这也是可怕的。有的人为了追求境界,到处地炫耀自己,而且追求这些不应该追求的事情,不可得的事情,而同样成为魔道。佛法是中道义,不容许我们做偏离中道的解释,必须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我们才能会掌握佛法,佛法是来源于真实,不是一种偏激。

“三,坐中睹见善恶,破戒、持戒等相。”

就是在打坐的时候,这个境界中,还有见破戒和持戒等相,还有善和恶,这都是一种相。

“四,以内证种种法门,道心开发为相。”

这个道心开发,就是我们破五蕴的过程,破五蕴就是开发道心。《梵网经》云:“好相者,佛来摸顶,见光见华,种种瑞相,便得灭罪。”就是说我们在修行中要见好相。我们忏悔的时候,修行的时候,如果能见佛来摸顶,就是好相。即使佛不来摸顶,见佛也是好相。另还有见光见华,种种的瑞相,这就灭罪。如果忏悔不见这种相,忏悔罪不灭。但我们记住,这种好相并不是我们用想象来的,而是自然现前的,这点大家一定要清楚。

 “功德现”,这个境现都除尘,我们都应该正确地理解。特别是现在,很多的人修行,修一修不敢修了,见到了境界反而生起了恐惧心,这也不正确。有的还生起了大慢心,也不正确,认为自己开悟了,成就了,这也不对。或是说鬼神来了,到我这来了。这种说法,有时候就容易犯了大妄语。没证说证,没得说得,犯了大妄语,这是不正确的。

过去,我在盖县茅蓬打坐的时候。有一天,打坐就看见整个前面的山、水,全变成冰川了。我说我这修行才没有几天,怎么能可以说开悟啊,还是入定呢,这也不可能啊!整个这山都变为冰川了,后来我就仔细地观察,左观察,右观察都是冰川,成一片。我说我也很清醒啊!也没有入定啊!这什么时候来的冰川哪?

后来过了一会,稍缓解了,我才看到,我前面挡了一块塑料布,塑料布前面有一滴水。这个心哪,可能是过于集中,进到那水里去了,通过水看整个世界全是冰川。所以说,这人要是不老实,就会容易犯大妄语。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对自己下定义。

另外有时候,就是有恶境界中,也有善境界。有一次,我出外经行,想经行,刚走出门外,因为下雪天,有冰很滑,突然一下就摔倒了。摔得都起不来了。躺在地上,我是这样思惟的,我说:人都摔倒了开悟,我怎么没开悟啊! 我这么一转念,这心本是恶相,本来是个坏事,就变成了一件好事,所以它也不起嗔心了。还觉得摔得挺轻,再重一点就好了。

有时候我们在修行中也会遇到这种事情,比如说正在打坐,别人这时关门有声音,有人就起烦恼,你看,我刚打坐好好的,你就来捣乱,使劲关门。实际上并不是别人使劲关门,是我们心静了以后,听到这个门的声音,特别清晰,特别重。如果我们不能转念,马上嗔恨心就会起来,就会受伤害。一但受伤害的时候,甚至伤害你一年、二年,甚至吐血,很重的,多少年不敢用功。如果你一转念,说:唉哎呀!这个声音来得太好了,是帮助我开悟的,我看看我自己开没开悟?噢,没开!这说明我的修行还不到位,希望他下回使劲关。你用这个念头,一做解释,这个坏的境界就变成一种善境界。这个方法供养大家参考。(众人热烈鼓掌)

这个行道的方法,是很好的。因为,我刚开始学行道时,也不清楚什么叫经行。那时候,是还没有出家,刚信佛,觉得没有事情,到朋友家。因为那时候怕摩托车丢,所以就不敢骑车,就走着去了。后来发现行走,很能帮助修行,所以就常常地走。后来发现能运老和尚也是如此走,最后才知道这叫经行。

有一次行走,老和尚问我:“你走时候有什么感觉呀?”因为每次行走,都得将近六七里路的路程,而他问得很突然,我答:“我就像刚迈出一、两步。”他听了以后,很点头,但是我还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想起来,他的意思可能是,认为这么走法是对的。

《四分律》卷五十四记载:“第一次结集前,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第一次结集三藏的时候,阿难尊者还没有证到四果。”因为参加结集的罗汉都得证四果,才能参加结集。阿难尊者因为没证到四果,所以不能参加,但他又是佛的侍者,还应该参加。大迦叶尊者就告诉他,你现在没有资格参加。你想他跟佛那么多年,去弘法利生,在结集上都不允许他参加,对于阿难来讲是很大一个打击,阿难尊者就不能参加了。

“这时候,有跋阇子比丘,有大神力,为令其厌离,即说偈言:‘静住空树下,心思于涅槃,坐禅莫放逸,多说何所坐。’”

“阿难尊者,闻偈后,即便独处精进不放逸,在露地坐、缚绳床”,绳床就是用绳子拧成,像渔网似的一个窟窿一个窟窿的。把它一头栓在树上,一头栓在另一边树上,这叫绳床。南方常有,北方不多见。这个是僧人行二时头陀的十八种物之一,都必须预备的。就是在八月十五以后,行脚必须带绳床。我们也都有绳床,后来不用了,因为这种绳床,在东北有点不太适合,树少,而南方树多,有虫子。我们的绳床改成一种带橡胶布的,即能拴树上,又能铺地上,两种作用,铺地上可以隔潮。这阿难尊者在露地铺绳床,夜多经行,夜间他不休息,进行经行。

“夜过,明相欲出时”,就是夜间快要过了,明相要出来的时候。什么叫明相?就是凌晨天要明未明,交接的这个时间。比如现在大约是在四点,将近五点钟吧,就是我们在外边不借着任何的灯光这个情况下,能看清手纹一瞬间,这便是明相。佛教中对戒律的很多判决,都提到了明相,作为头一天和第二天的一个界限,来判断的,所以大家应该清楚这个明相。

在明相欲出时,眼看着明相就要出来了,这时候阿难尊者,“身疲极”,就是疲劳极了,“念言:‘我今疲极,宁可小坐’”,我今天太疲劳了,我一定要坐一会儿,小坐一会儿,就是稍休息休息。“念已即坐”,他想到这里就坐了,“坐已方欲卧”,坐呢,又想到要卧,这时候,“头未至枕顷”,就是头还没有接触他所枕的东西的时候,“于其中时间,得无漏解脱”,就于这要接触未接触的期间,就得到了无漏和解脱,也就是证了四果阿罗汉了。

“此是阿难未曾有法,得阿罗汉已,即说偈言:‘多闻种种说,常供养世尊,已断于生死,瞿昙今欲卧”,因而得以参加佛典的结集。

因为那结集的时候,门都关上,(后来的人)要进入这里,都必须有神通,从门缝里进去,这才能允许参加结集呢。所以佛教的结集,第一次结集是很重要的结集。在这次结集中,顺便提一下,结集有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就是佛讲过:将来小小戒可以开缘。后来经过大家的回忆,佛讲没讲过呢?佛确实讲过,但是佛没有指出什么是小小戒,可以舍,没有说。最后,大迦叶尊者,与参加结集的五百罗汉作出决定,佛的戒律不允许增加一个字,不允许减少一个字。这就是我们末法时期也必须遵守的重要一点,不是说末法时期戒律就改了。因为戒律,罗汉不能制,菩萨也不能制,祖师也不能制,只能由佛制,佛亲口宣说戒律。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知道。有的人反复强调末法时期,有种种的修行的困难而欲改变戒律是不正确的。佛的戒律不允许随便改动,篡改,这个要跟大家说明。

以上所讲的这一段,正是我们要讲的第十四句:“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能行”,它有能所,有能所还是有妄想,所以必须把我们能行的和所行的都要空掉,进入了真行。真行就是空行,空行才是真行。所以说这个呢,不多讲,因为能行和所行必须通过实证,你才能得到里面的体会。但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有点修行就以为是证了,那不对,因为我们还没有修到地方,心力还没到。

过去,有一个居士,有点境界,他就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后来找到我,意思叫我给印证,我说:“你纯粹是个魔!”他说我装相。究竟他是魔,还是我装相,我就不清楚了。后来经过很长时间,他从那个境界中出来了。那时,我以为他最起码这一念,得三年才能好,后来不到三年,两年多,他就从中脱离出来了。因为那时候境界现前,他不认识,未证说证,就着了魔了!自己可以作祖师,自己可以收徒,没出家可披袈裟,什么都不在乎!跟僧人说话都背着手,就是天下高僧大德,在他眼里,那就没有谁了,没有谁了。还找上海那个很有名的老居士,去印证。对方说你理悟了,说理悟也不行,必须得实悟,实证。后来我就说他一句,“你纯粹是个魔!”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还是很感谢的。

现在很好,过去是嘴好讲,现在一句话也不说了。有时候到道场去干干活,干完活就走,从来不再讲,一下把这关过来了。所以说,我们只有能行和所行消失了,才真行,在这里千万不要误认为,把境界当成我们的究竟。

还有一种人,就是好经常说:“我见到鬼了,我见到龙了,我见到神了。”这都是不允许的,这是容易犯大妄语啊!犯大妄语,有时候,你所受的戒体,可能因为这句话,就彻底地失去了。犯大妄语会失去我们的戒体。没证说证,是非常不得了的。你看骂人,这些话很重,很讨厌,但是大妄语要比它利害千百万倍。千万不能犯妄语。

比如,一个苹果,人家问你证没证果啊?他说“有”,拿起这个苹果说:“你看我有苹果。”这便犯妄语,因为他暗示他,他得果了,这也算妄语。(结大妄语的重方便罪)所以说这都非常可怕,我们修行人一定要远离这种贪图名利的想法,认假为真,害处无穷啊,很快就着魔。我刚才讲的那个例子,他才两年左右就缓过来了,这还是不错的,如果长时间,就堕落魔道了。

我们讲第十五句:“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通过讲法能让人大致明白了,境界现前,能够自动处理。听讲后,很多的执著就会破除,很多的境界,有的就不再现前。境界不现前不等于没有,是一种转化。因为我们心里有了执著,会有很多的境界随着我们执著而现前。如果你这个执著破了,有些境界不一定都得现前了,不现前不等于没有境界。以前,有个师父,问我:“什么是道?”当时,我就给这么答的:“无所得。”

无所得时方为道。因为有能得和所得,这就是我们还在修行中,还是不正确的。因为佛法是无为法,我们得的只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我们本有的,所以就不存在得和没得。在没得之前,我们有个得,得的时候没有一个能得和所得,这时候才能真正地见道。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最根本的道,不为小道所迷惑。所有的菩萨为何能成佛道?因为他不求小道,只求无上道。他也不愿意求人天福报,不求声闻缘觉,只求无上菩提。

什么是大愿?那就是无所得时才是大愿。有所得就有所执著,我们无所得才是我们的真愿。平常我们说度众生,等等,什么是度众生?就是无所度时才叫度众生。我们说菩提心也应该分清楚,什么是菩提心?不是我们嘴上说,我发菩提心,就是菩提心了。因为菩提心是应该从自性里流出来的,自动发起的,才能称为菩提心,才能不退转。我们怎样去求菩提心?只有一个,就是严持戒律,去苦修。久而久之,自然这个菩提心就会起来。我们同时也是在发大愿,为了度尽众生,方成菩提,这才能成就我们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嘴上说我已发愿了。有时候,见到有的人讲:“我已经发菩提心。”这一说法并不准确。虽然你的心很好,但是你不知道,发菩提心应该是自动的。是在我们严持戒律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经行后,才发起的菩提心。就是我们应该求这个菩提心才是对的,这菩提心是遍满虚空的,是满法界的,是无相的。

我们下面讲最后一句:“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为什么说“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因为佛也经行,菩萨也经行,罗汉也经行,缘觉也都经行。

僧人经行,而且我们在家居士也应经行。像本溪居士,还有这个辽阳居士,还有沈阳居士,还有大石桥居士,他们常常地经行。现在大石桥居士还坚持经行,每隔一个月或半个月,就有几个人从大石桥要走到大悲寺,多的时候十多人,有时候二十多人。还曾走到千山,他们也是在经行。所以说大家都在经行。因为这种经行是十方如来的家当。既是十方如来的家当,所以菩萨和佛都在护持和赞叹,因为它是成佛的一个捷径,也是真实的道路,是修行中必须要学会的。

关于护持,在这里有很多的例子,简单地说一个。原先行脚,在没有走到秦皇岛之前。有一天,走到下午大约三四点钟,突然就下起雨了,掉雨点。就赶紧地找个地方休息,以便避雨。一看路旁有卖沙子的,看看旁边有没有空房子,找个破空房子。后来有个卖沙子的说:“我这个空房子,炕都扒了,不然我就留你们住,那边有个空房子,没有人,你看能不能住。”后来我们俩就去了,进了空房,一看,炕还有点温和气。他说:“这柴禾你们也可以用。”我们俩人烧烧炕,为了避雨,就在那儿住下了。我们住下了,这一宿也没有再下雨。

第二天,我们行走的时候,走了将近十多里地,二十多里地,根本就没有一处可住宿的地方。如果没有这几滴雨,把我们留住,只能那一宿都要在路上行走了。所以说这些雨也是佛菩萨的护持。所以我们只要真心行道,佛菩萨就不会不护持。这样的事情就太多了,很多的感应,就不说了。我们知道,经行是如来的家当,也是代表了正法住世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要共同来学好这个经行。

 “经行本无话可说,以无念为宗,慈悲为本。”经行也叫行道,慈悲为本,因为在行道期间,要不断地救护众生。

经行,本来是无话可说的,像《佛说阿弥陀经》中讲到,极乐世界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等鸟叫,都在说法,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无话可说。所以你如果无话可说,那就到处都是法音。

宣化上人曾作一说法偈:“佛法妙理本无说,觉后一字更嫌多,唯因众生迷障重,善巧方便来说说”。宣化上人的偈子,把这个佛法无话可说,讲得很透彻,很真实。

“无所求为持戒,无所得为目的,略说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实相,以助道业。”以 “无所求为持戒”,也就是“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为什么要持戒?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人心要灭掉,我们人心死了,道心才会生的。有一念,道心也不会生的。所以应该是以无所求为持戒,本来我们的一切都是具足的,从来没有少过,是我们有了妄想,才认为我们有多有少,这是不正确的。

有人问佛:“当四面大山,向人同时压来的时候,应该怎么办?”佛说:“只有一个忍字。”为何要忍?就是因为人无所求,若无所求,念就不分别;一分别就会给压扁了。所以说“忍”就是不分别的意思。无所求就是不分别,心一动就有所求,心不动就叫无所求,这才为持戒。持戒的目的就是摄心为戒。

还有“无所得为目的” ,什么叫无所得呢?没有所得。有得,就有少,所以我们不需要这个得,因为我们得的是假的。没有得的,无所得,反而真实,那就是大无外,小无内。《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有一句偈子,讲:“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赵州啊,就是赵州和尚,是一代祖师,他八十岁还在行脚。想一想,我们年轻人都不走路了,和祖师大德一比,我们太惭愧。我每年行脚,有时候脚都要受伤,都要肿和疼。但是我一想到赵州和尚八十还行脚,就鼓起勇气,就不怕了,应该跟赵州和尚学。这里讲的赵州和尚八十犹行脚,讲的就是无所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就是说老和尚不断地经行,为了是了脱生死。最后开悟的时候,发现了原来本无一事,没有一事可得。这才知道原先空费草鞋钱。什么是空费草鞋钱呢?原来本有的家当就在你的心头上,不在外得。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道是很重要的。

 “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这行道的功德之大,难思难议,不是用我们这个思惟,和我们的想像能解释得了的。

“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众生欢喜和拥护,因为它是一条解脱的路。因为我们很多的众生都想解脱,都想离苦得乐,需要一个人带头。如果我们都能够起来行道,带好这个头,众生非常欢喜。通过我们行脚乞食生活,就知道众生是需要经行,需要头陀行,需要我们能够长期地行脚。

“如荷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这个行脚,也就是经行,如荷花出水一样清净,虽然在五浊恶世里,但它显出了特别的清净。那就是我们应该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笑话我们,都应该去努力,这样才会得到清净。我们努力的结果应该像虚空一样,无所求,也无所得。那我们人就解脱了,解脱就如同虚空一样无貌自在,就彻底地与生死了了这场官司。

我们知道世间可做之器没有不坏的。什么是可做之器?就是能做和所做的。比如说房屋是人盖的、汽车是人造的。但是,都不长久,都会毁掉的,我们没有看到虚空能毁掉。因为虚空不是人造的,是我们本有的。我们的心应该像虚空一样,无所求,无所得,我们才能真正地自在。

这个经行就讲到这里。这是“惭愧沙门释妙祥,供养参考,不要乱传,免笑行家”。主要是供养大家,能够在修行中有所帮助。因为在王会长,和佛教协会,还有慈善院郭院长一再地邀请下,很惭愧来到这里。我本人呢,不会讲经,平时也很少看书,看书也看得很少,也不明道理,修行也没有什么修,也没有什么证。但是,为了报答大家这一片的信任之心,所以是勉为其难说一说,但只能做为参考。(众人热烈掌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妙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妙祥法师)  

 妙祥法师:二〇〇四年三月十三为居士开示 

 妙祥法师:二〇〇四年行脚前的开示 

 妙祥法师:二〇〇七年春授沙弥十戒后的开示 

 妙祥法师:二〇〇七年六月初五自碧山寺受戒归来开示 

 妙祥法师:放生不会刺激养殖业发展 放生是光明 一灯能除千 

 妙祥法师:无所求即为禅 

 妙祥法师:打坐的方法 

 妙祥法师:参禅中的境界问题 

 妙祥法师:降伏昏沉掉举 

 妙祥法师:念佛与参禅 

 妙祥法师:发心(二十)入厕的规矩 

 妙祥法师:发心(二十一)结束语·千锤百炼始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