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许智铭居士:谈六身修习 |
||
日期:2023/5/28 17: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谈六身修习 智铭 六身,是由六根而来,若六根不缘,即无六身。因六根缘于六尘生六识,即戍各个六身。例如眼、色二法,相缘生眼识,即是眼识身,他如耳、鼻、舌、身、意,各随声、香、味、触、法而缘,即各生身,合之即为六识身。若各二法各不相缘,就不可能有六身了。这好比两手相拍才有声,若一手不与他手相应,则他手无论如何挥拍,也不可能有声。 六识身并不就此止住,而会更加敷演开来,如眼缘色生眼识以后,又生出触,由触而生受、想、思、……这些的所生法,都成为六身,由于有这些的因缘所生的六身,才有生、老、病、死等等的忧悲恼苦生。这就有如滚雪球,越酸越大。 其实这些的六身,都是无常的、非我的、变易的,没有一样能把握住。既然如此,就应该舍弃。唯有能舍内六入处,才能求得长夜的安乐。所谓舍弃,并不是挖去其眼,凿聋其耳、斫去其鼻,割断其舌、毁坏其身,错乱其意,若是以如此的方式行舍弃,岂不成了一个肉团,肉团是不能学修佛法,悟开智慧,逮得涅槃的。 、 真正的舍弃法,是关闭根门,例如眼见色,若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则不为眼色所生法而苦。眼之见色其处理的方法,佛认为有不律仪与律仪二法,所谓不律仪者,就是对眼之见色不加防护。不防护的结果,则无明合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等等,就会漏进到道心内面去。使无漏的道心成为有漏,有漏即是忧悲恼苦的根源,所谓律仪者,就是于眼之见色加以防护,防护就能防堵无明合障,世间贪爱、恶不善法等等漏不进道心内面去,道心无漏,当然能长夜安乐,而无忧悲恼苦。 因防护而关闭根门的行者,对外六入处都会知所节制,例如舌之于饮食,必知量而食,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如实观察之所以要饮食,那只不过为支持身体,聊止饥渴。因为人身的目的,不是为吃、喝而生,是为学道而生,就如同运载货物的车子,只要涂一点油膏使它润滑能供运载就可以了。同样的道理,饮食也只要能维持修道就可以了。若不是为修这,只是为贪口福之欲,就会带来恼苦,其他五根,也应作如此的防护。 所以安善防护内六入处,在“止”的方面说,是关闭根门,使恶不善法不生。在“观”的方面说,却又要利用这内六入处作正观察,唯有正观察,才能如实知内六入处是无我的。同样,以正观察外六入处,也是无我的。既然内六人处与外六入处都是无我的,则二者缘生的六识身。当然也是无我的, 由此而进,以正观察的结果,即知. —眼绿色、生识,即眼、色、识三事和合而生触。他如耳、鼻、舌、身、慧,亦各三事和合生触,即戍六触身。如实观察的结界,六触身是无我的。 —由六触缘生而生六受,即是六受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受身也是无我的。 —由触缘生六想,即成六想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想也是无我的。 —由触缘生六思,即成六思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思身也是无我的。 —由触缘生六爱,即成六爱身。如实观察的结果,这六爱身也是无我的。 为什里这些的六身都是无我的呢?可以用譬喻来说明,例如灯是由油、炷、器三者和合而成,缘油、炷、器才有灯的功能,而油、炷、器各是无常的。而三者之中若缺其一,那末,灯就会立刻熄灭。则灯即不存在,所以灯是无常的。同样,内六入处、外六入处、六识各个是无常的,所以各个六身都是无常的。佛陀在这里立下了一个思惟法则,那就是: “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缘法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 这一思惟法则,简直就是一条定理。唯其“彼彼生法随灭息没”,才能得到“寂静清凉”。行者要防护六根、关闭六根,是要有决心的,这决心来自于智慧,须以智慧的利刃,下定决心,斩截一切由内六入处缘外六入处所生的结缚。解除烦恼盖缰,那末,由内六入处缘生的可乐法,心不贪着。断限了贪着,于生嗔的事不再生嗔,断除了嗔,于生痴的事不再生痴。断除了痴,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系心四念处即住七觉分。修七觉分成就,于欲漏心不缘着,心即得解脱;于有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于无漏心不缘着,心得解脱。 为了使心不缘觉、得解脱,又得修“律仪”。所谓修律仪,就是要使眼、耳、鼻、舌、身、意有所节制,儒家对于眼、耳、舌、身也有四律仪,如孔子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就是对眼、耳、舌、身所行的四大律仪。佛陀则有六律仪,而这六律仪又有内六、外六之分的二个层次。佛陀认为:若眼根不依律仪所摄护,眼着色生识、生触、生受,此受乃是苦受。又因其是苦受,乃不能专一其心;因其不能专一其心,就不能如实知见;因其不如实知见,所以不离疑惑;因其不离疑惑,乃被其所误,以致常住于苦中。其如如耳、鼻、舌、身、意五根,亦复如此,这就是不律仪这一层次的结果。 若眼根因修律仪而知摄护:眼识色,心不染着,因心不染着,心常乐受住;因心乐受住,常能专一其心;因能专一其心,即能如实知见;因其如实知见,即离诸疑惑;因离诸疑惑,即不由他所误。乃能常安乐住,其他如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此,这就是修律仪的这一层次的结果,这种思惟法则,较儒家更为进步。 由不律仪与律仪的二个层次,对行者即产生退法与不退法的两种现象: 退法者,是眼识色生欲着,执取系着。随顺欲觉而回转,如此,本来修得的善法,即行退落,所以叫做退法。若眼识色缘,不生欲觉的结缚,也不生喜、不赞叹、不执取,不系着,不随顺欲觉回转,则所修得的善法不退落,所以叫不退法。 由于内六入处不因外六入处而生欲觉,不被所染、所结、所缚,则内六入处即成二八胜入处”,得了六胜入处的行者,贪欲结断,嗔恚、愚痴结断,无结缚即是解脱。反之,若于内六入处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修习,必生欲觉,并随顺欲觉回转。欲着乃是恶不善法,有恶不善法即是苦因,有苦因,当然有苦果报。所以凡是眼见色,执受相、又执受随形好,任眼根趣向,行不律仪执受,生世间诸贪爱法,由此恶不善法以漏其心,这就生生世世,无法出离了。 有人说,四阿含经是小乘法,不是大乘经典,但在听受了佛陀二八胜入处”说法以后的婆罗门却赞叹佛陀说: “奇哉世尊!不自誉,不毁他,正说其义,各各自于诸入处,分别染污、清净,广说缘起,如如来应等正觉说:“譬如士夫,溺者能救,闭者能开、迷者示路,合处燃灯。”世尊亦复如是。” 看了这段赞语,不就可以看出四阿含经与大乘各经没有什么分别了。 佛陀并且告诉目犍连尊者,要他将这种果报的痛苦或福利,多多为人转说,尤其七觉分、四念处、三妙行,要劝告修习多修习: 所谓七觉分,就是: 一者,择法觉分:要以智慧简择一叨法的真伪,不要为伪法所误。 二者、精进觉分:以勇猛精进之心,劝导众生离邪行而行正行。 三者、喜觉分:心得善法,即生喜乐,专一其心,不使退失。 四者、轻安觉分:又名除觉分,断除身心尘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五者、念觉分:常明记定、慧不忘,并使定、慧均等。 六者、定觉分: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七者,行舍觉分: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荡,更不追忆。这是行蕴中所摄的舍心所。故名行舍。 以上七法,若心浮动时,即可修轻安觉分及定、舍觉分摄伏。若心沉没,智慧不开,即修择法、精进、喜三觉分开启。念觉分是常念定、慧应随时保持不失。只要修七觉分成就,即能速得解脱、清净、满足。 所谓四念处者,就是: 一者,身念处:观身不净,身之内外,污秽不堪,无些净处,故观身不净。 二者,受念处:观受是苦,受乃是苦、乐所感,乐是苦因缘而生,而又生苦乐,世间法无实乐,故观受是苦。 三者、心念处:观心为无常,所谓心,就是内六入处缘外六八处所生的“识”,此心识念念生灭,无有常住之时,故观心无常。 四者、法念处:观法为无我,缘生一切法,无自主、自在的自性,故观法为无我。 以上四念处,是由一苦谛如实观察的结果,由苦谛所依的身,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因内六入处缘外六入处所生的识,随顺欲觉,执取系着,乃将原本的常、乐、我、净予以破灭了,所以是颠倒法。若修得此四念处成就,即成就了慧体,有慧即得解脱。 所谓三妙行,又名三“牟尼”,“牟尼”是寂默、寂静的意思,即理、事俱寂三二牟尼就要使身、口、意三业,在“事”的方面说,是要寂诸烦恼、恶不善法;在“理”的方面说,是要寂诸戏论,证得真理,能寂能证,即为妙行。 佛陀再告诉阿又一个修习内六入处的方法,方法是: —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见色生出眼识以俊,而生欢喜、乐着之心,这时应该修如来厉离法,而以正念,正智如实观察。观察已,知所可意之色,是无常、无我、变易法,不常在。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绿色生眼识,不生欢喜、乐着之心。既未生欢喜、乐着之心,就不必硬立一个心去再行厌离,所以应修如来不厌离法,而以正念、正智观察,缘生法本来空寂。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绿色生眼识,有时生欢喜,乐着之心,若生欢喜,乐着之心,应修如来厌离法,而以正念、正智观察,因缘所生法,无常,无我,空寂;若不生欢喜,乐着之心时,则应修如来不厌离法,而以正念,正智如实观察,因缘所生法,本来空寂。 —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 这一句的意思,与上一句正好相颠到。是依行者所生颠倒法,以如来的不厌离、厌离,正念、正智如实观察,因缘所生法,本来空寂。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这意思是说。眼触色生眼识以后,生,不生,生不生欢喜,乐着之心,悉修如来的厌不厌俱离舍法,以道心法于正念,正智,如实观察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是空,则所住正念、正智之心亦空,一切空己,长夜安乐,自在,解脱。 以上是佛陀告诉阿难修内六入处的“五句法”,其中仅以眼,色为例,他如耳,鼻,舌,身,意,可依这“五句法”敷演,其结论是一样的。 总之,行者对内六入处缘外六入处,所生的各个六身,都要用如来的正念,正智,对各个六身,生出惭,耻,厌恶之心。依此方法修习,即是圣贤法律,修断六身成就者,当然就成为圣贤了。 七四年一二月十二日撰于净室 摘自《内明》第16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