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向佛陀学习慰问病者的技巧:临终关怀所应注意的事项


   日期:2009/5/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普 慧

人人难免一死,我们周遭的亲人朋友也难免一死,日常生活中自己或别人往往难免会遭遇病重而面对死亡。临终关怀因此而被提倡,被实行,期望人人守望相助,今日我送别人一程,他日别人助我一臂之力,坦然赴归程!

  那麽,临终关怀应该注意甚么事项呢?既然学佛,以佛为师,就让我们从佛陀那儿来寻求答案吧!

  《增壹阿含经》第四十卷第七经记载了一段佛陀亲自前往「瞻病」的经过。实际上,作为众生导师的佛陀无时无刻不在教化众生,善用种种机会教育众生,开示熄灭苦恼之解脱道;这一次的探病也不例外,详读经文,此次探望病人的经过即是佛陀对面临死亡的病者进行「临终关怀」的亲自示范。

  佛教中的临终关怀一般称之为「临终助念」,因为特别是在汉传佛教中,诵念佛号几乎是临终关怀中不可少的主要项目,也许有些好奇者会问:佛世时的佛教徒们是否也在面对病苦、面临死亡的一刻称念佛名呢?

  此经一开端便说明:「……尔时,罗阅城中有一比丘,身遇疾病,至为困悴:卧大小便,不能自起止,亦无比丘往瞻视者。昼夜称佛名号。『云何世尊独不见愍?』」这位比丘病得非常严重,行动不自如,躺在床上大小便,又没有其他比丘来探望、照顾他,只能昼夜称念佛的名号,心里想着:「为何不见佛陀来哀愍我、关怀我?」

  显然,称念佛名,心心向往、祈求佛陀的护助、加持,期待来自佛陀的法音开示、接引,是无力自证解脱者遭逢病苦,面临死亡时紧紧系念的紧要「救命索」。今日生在无佛时代的我们,若是心中确实有佛 —— 有佛的形像,有佛所说法的印象,加上对佛的信心,紧紧依靠佛陀「法力」的护助接引,又或是确实能够相信「西方有佛,号阿弥陀」(或于所求生净土主持教化之佛陀),全心忆念,追随教诲,坚定不移,当然能够得到感应道交,获得源于诸佛的加持力,解脱死苦,得生净土!

  且说世尊听闻此位病比丘之「称怨」后,率领众比丘前往探视,进行了一次效果显著,「成功」的佛教临终关怀。让我们紧跟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脚步,学习如何为病人开示及助念?

  首先,是对病人身体所受病苦的感同身受及细心体谅,经文记述:「尔时,病比丘遥见世尊来,即欲从座起而不能自转摇。是时,如来到彼比丘所,而告之曰:『止!止!比丘,勿自动转,吾自有坐具,足得坐耳。』」病比丘想起身欢迎前来探病的一行人,佛陀赶紧劝止他说:「不必!不必!您好好休息,我自己来,瞧!这个座位真好,我坐得很舒服、很自在呢!」

  从佛陀身上我们学习到:不要增加病人(或/及家属)的负担,要体谅他们的苦已经够多了,语气要温和体贴,我们是去分担、解除对方的苦恼,不要动不动就要搬这搬那:又是佛像、又是灯台,东搬西摆的,尽搞一些形式化而又会造成病人不安、家属忙碌不堪的「仪式」,甚至还讥讽对方「很执着」,开口闭口叫别人「要放下」、「不准哭」……用意虽然可能是好的,但是设身处地想想:放下,是用口随便讲讲就可做到的吗?面对生离死别,有所伤感不舍,难道不是任何一个正常有人性者都会有的情绪吗?这难道不正是人类的善良面、光明面?佛法不正是在世间善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吗?无论如何,设身处地去为对方「分忧」,而不是「添忧」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佛陀与病人之间展开了一段谈话:

  是时,佛告病比丘曰:「汝今患苦有损不至增乎?」

  比丘对曰:「弟子患苦遂增不损,极为少赖。」

  (佛陀慰问病人的感受,病比丘陈述病情,诉苦。)

  佛告比丘:「瞻病人今为所在?何人来相瞻视?」

  比丘白佛言:「今遇此病无人相瞻视也!」

  (佛陀通过观察,了解病人情形,再借由真诚的慰问和谈话,逐步让病人通过「诉苦」舒解心中悒闷,同时善巧引导病人自己进入省察因果的状态 —— 请再看下一段:)

  佛告比丘:「汝昔日未病之时,颇往问讯病人乎?」(佛陀以闲话家常中似乎「很自然」的「提问」方式来引导病人自我省察,了解自己今日之果乃是源于昨日之因,消除其愤愤不满的情绪;并且,确认「因果」之真实定律。这一点对于病比丘后来得以随着佛陀的说法开示而得到解脱奠下了基础,关系重大。但是佛陀却以温和、自然,完全照顾病人感受,在循序渐进,全无压力的情况下,让病人自己「证知」了因果的真实性,对佛法也有自己本身的亲切体认,成为自己的「经验」,而并非「佛理知识」。)

  比丘白佛言:「不往问讯诸病人。」(病人回忆往事,自我反省,终于释怀,怨天尤人的焦躁情绪终于得到了平静!)

  佛告比丘:「汝今无有善利于正法中,所以然者,皆由不往瞻视病故也……」(佛陀察言观色,知道时机恰当,於是直接告诉他:「因为你以前不曾探望照顾过其他患病比丘,此时也就没有别人前来照顾你啊!」以被尊重、被信任及被期待的「老师」身份,以「点明」的方式帮助他确认、肯定事实:「如是因,如是果!」)

  然后,「……如来手执扫篲除去污泥,更施设坐具,复与浣衣裳……扶病比丘令坐,净水沐浴…手自授食」:佛陀亲自为他清除不净物,敷坐具,洗衣裳,为他洗澡,还给他端饭喂食。当然,今天我们到病人家进行临终关怀,对方多数已有家属或专业护士、佣人等照顾,然而我们可以向佛陀学习的,是「无微不至地关怀,诚心诚意地照护」。由此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如果临终关怀由家属亲自来做的话,会更理想。至少,也必须尽量得到家人全力的配合。毕竟,亲人面临死亡,与自己即将永别,就让我们陪伴着他,牵着他的手,一起来认真学佛,觉悟人生,为他尽最后的「效劳」和关怀,也可以趁机弥补今生曾经错过、辜负的情义,让我们将今生难得为眷属的深情厚爱凝聚成一股无比的动力,去超越死亡的威胁,彼此皆自在!

  同时,从上述佛陀亲身为病人服务的叙述中,我们也认识到:佛陀理解病人在上述谈话后需要休息,思绪也需要沉淀,以便以更平静的心情去听受后面的教法。最重要的是:佛法并非玄谈,肚子饿需要食物果腹,病人需要清洁、卫生的环境,更需要清楚表现出来的关怀,去让他在绝望中看见一丝曙光,来更确切地深信:佛陀真的是关心他,是一位可以被完全信赖的救援者。在教育(开示佛法)的过程中,教导者真实的履践,以及对被教育者的完全无私真诚关怀,对于被教育者的是否能够打开心门,去接受教诲和引导?关系重大。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完成,教育效果是否能够达到?完全建立在这一份无怨无悔,全心互信互爱的关系上!真诚,真诚最重要!去助念,就是去帮助人,我们要真心诚意,真的关怀这位临终病人!否则叫甚么「临终关怀」?

  接下来,佛陀详细地为病人说明了生、老、病、死的苦处,说明了六道轮回中重复受苦,不知如何解脱束缚的无奈及百般折磨!最后说明了证得圣果,解脱诸苦的殊胜。整段说法非常精彩,对一些接触佛教比较久的同修来说,可能乍看之下是「老生常谈」,但若细细体会,再三玩味,其实蕴含法味无穷;毕竟,这是能令一位临终修行人闻后证果的开示,而且,是世尊亲口的开示!

  「尔时,彼比丘闻如来教已,熟视尊颜,即于座上得三明,漏尽意解。」就在佛陀亲自为他铺设的座位上,病比丘在听闻佛陀的教法后「熟视尊颜」——细细端详佛陀的相好,感受那份慈悲,领会那至高无上、潇洒自在游步於十方世界来去如如的解脱智慧!通过这份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经验与「理解」的彻底交融,比丘证果了!

  「三明」:《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云:「在佛曰三达;在罗汉曰三明。」三明分别为: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详细请参阅佛学词典。「漏尽意解」,依《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注解为:「一切烦恼断尽而心意解脱也。是为小乘阿罗汉之证果。《无量寿经》下曰:『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维摩经》〈佛国品〉曰:『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同注曰:『肇曰:漏尽者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最后一段,也给我们现代人一段启示:「熟视尊颜」,即详细注视佛的相好,端详佛的相貌 —— 即一尊塑造得好的,能反映经典中所说的佛的相好庄严,佛的慈悲安定和自在安祥的佛像,或是恭敬细细读诵经典,去揣摩、观想,感受那跃然纸上,如对目前与自己对面谈心,亲切无比的佛陀相貌,感受越深刻,得利越丰厚,若能时时刻刻萦绕心怀,在在处处无时或忘,如最亲密之师友伴侣,永世紧紧相随,其所得利益又与此位「熟视(世)尊(佛)颜」的病比丘有何差别呢?可听说过:有人「对面相逢应不识」,却有人隔世因缘还是紧紧相牵、影响深刻?

  佛陀离开前,与这位现在已经证果的罗汉比丘还有最后一段谈话,对我们也非常具有启示:

  佛告比丘:「汝以解病之原本乎 ?」

  比丘白佛:「我以解病之原本;去离此生、老、病、死。皆是如来神力所加,以四等之心,覆护一切――无量无限不可称计!身、口、意净。」值得注意的是「皆是如来神力所加」一句,我们进行临终关怀,为病人助念时常说的「佛力加持」不就是这一句吗?「佛力加持」甚么样子,经文中明白显示,值得再三诵读!还有,末后一句「身、口、意净」,我们常说:「心净则国土净」,身不净、口不净,心能净吗?身、口、意,原为一体,修行人当心口合一,身心一致,知行合一,否则作为「依报」的国土如何清净?莫忘了如是因方能得如是果!「是时,世尊具足说法已,即从座起而去。」佛陀说法圆满,达到了说法教育的效果和目的后,也就飘然而去。

  经文的后半段叙述佛陀回到精舍后,集聚弟子,赞叹「瞻病」的功德,等如鼓励、赞叹探慰病者,及进行临终关怀,为病人及临终者开示佛法,解脱忧悲苦恼的功德,并说出「其瞻病者瞻我无异」,爱护关怀病人及临终者的功德与照顾、护持佛陀本身无异!本着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遵行本师佛陀的教诲,在因缘具足时,佛教徒应当积极参与对临终病人的帮助,在自己亲友面临病苦及死亡时,更应当尽力为他们助念及引导他们学习佛法,以熄灭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

  就让我们细细反思,再三吟咏、沉浸在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海中,去吸收其中光华,再好好反射、倒影在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苦难众生身上,彼此共享佛光温暖,皆共脱离苦海,得到清净法乐,倘佯在佛国净土的莲花池旁,感受佛恩无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病       关怀)(五明学佛网:生病       关怀)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临终关怀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陈永革博士:从大乘菩萨道看人间佛教的社会关怀 

 梦参法师:生病的时候,如何发菩提心? 

 林克智居士:临终关怀手册 

 仁焕法师:关于临终关怀的开示 

 严耀中教授:佛教的现实关怀与僧侣使命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净土宗与终极关怀 

 高明道老师:从「阿伽陀药」看佛法的健康关怀 

 道坚法师:“林妹妹”之死,佛教“临终关怀”浮出水面 

 王孺童居士:略述“临终关怀”与“临终助念”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九章 终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