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令身边人趋入佛道可默默做的事


   日期:2012/12/13 16: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把善业功德回向对方趋入佛道时,倘若对方过去生已与佛法有缘,只是这阵子暂时受到遮障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法便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在业障消除后,他很快就会接触到佛法。但若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的种子时,我们的做法便无法让他做太大的改变。不过由于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很多人都苦于身边的人不信佛或这些人邪见很大,学佛环境违缘很大。因此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难道这些人的真的是断了善根的人,无药可救了么?《经庄严论》里面说:所谓现在的一阐提,是暂时没有成佛的机会,时间比较漫长而已,犹如贫瘠的土地需要培育和播种,实际上最终还是有解脱的。

     内道佛教的方法首重利他心,因此,通常它都以温和的方式向众生显示出安乐的道路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感化别人趋入佛道?曾经看到益西堪布一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

   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当自己遭受违缘时,应该转为道用;当别人遭受违缘时,应该观悲愍心,不要幸灾乐祸。梁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据记载,他一生造了484座寺院。有一次他在逛街时,看见有个人在卖瓜,一个人来买时,他说什么也不卖;另一个人来买时,他很高兴地卖给他,钱不多也没关系。梁武帝见后大惑不解:“这两个人都与他素不相识,为什么态度有天壤之别呢?”于是去问国师志公禅师。志公禅师用宿命通一观察,原来那卖瓜人前世是死囚犯,当他要被处斩时,很多人都在旁边围观,那两个人也在场。第一个人认为:“这家伙罪有应得,活该!”第二个人却觉得他很可怜,对他产生同情心。以这个因缘,卖瓜人今生不把瓜卖给前者,而愿意卖给后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莫名其妙讨厌一个人,不管他吃饭、说话、走路,做什么都看不惯,这可能也是源于前世的因缘吧。

以下为咏给明珠仁波切,帮助众生需要缘起上的哪些条件问答: 

有时看到自己的亲人挫折连连,出于不忍,希望他们学佛,消除业障。或有时并不见得有什么障碍,只是出于爱心,希望他们也学佛,有一天能解脱。但有些人有善根,有些人则无。因此在度化他们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连自己的父母都一样。因此,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他们趋入佛道?
    答:内道佛教的方法首重利益众生,因此,通常它都以温和的方式向众生讲述安乐的道路是什么。但释迦牟尼佛亦曾经说过,众生内心的想法是非常多样的,所以在讲述时,亦当顺着众生的想法来做,这样会较容易为对方所接受。若父母本身有学习佛法时,他便可以直接向子女讲述佛法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佛法的主要内涵是什么呢?当然是慈悲与空性。同样的道理,倘若子女想向父母、或我们自己想向朋友介绍佛法时,也都应顺着他们的想法和习性,而将佛法的利益和好处向他们讲述。如此就算他们不相信或不接受,也不会因此受到伤害,或生懊恼心。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将佛法的内涵和功德利益做如实的讲述,而我们自己本身也应对佛法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
    总之,内道佛教是一种使众生离苦得乐的宗教,而佛法则是一门消除痛苦的法门。轮回众生皆有苦,所以不论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等,也都有一定痛苦的存在。而去除痛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慈悲与空性。可是当我们向他们讲述这些东西时,一定要依种种不同的场合做适时适性的讲述,如此渐渐的,他们便会有机会接触佛法。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可是众生的根器和福报不同,因缘也各相异。有时我们顺着他的性子去讲,但他还是很难听进去。像这种情形,我们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或为他累积一点福报功德,或做什么的?
    答 :会欢喜,也不会相信佛教的。像这种情况,连佛陀也没有办法。所以一个人的缘分和业力是非常重要的。当因缘俱足,善业成熟时,他自然就会接触到佛教。不过现在我们可先为他与佛教结下一个缘,等到善业越来越强,同时也除掉了以前的逆缘时,他便会有机会慢慢接触到佛法。否则在因缘业力都不成熟的情况下,任凭我们再怎么费尽口舌或强迫。或修持法事仪轨,也都无济于事。


但我们平常是否可请上师修法,为他们累积一点福德?
    答:一般来说,请上师修法最主要是一种缘起关系的建立。首先,对方和我们自己必须要有一种密切的关系存在。好比有人死了,然后有一个弟子来请上师做法事,这个弟子就是功德主。他向上师禀报他的某某人死了,请求上师为他做超度等。因此,首先这是一种心的关系的建立。其次弟子献上供养,这是一种物的关系的建立。也就是说,由于功德主与亡者之间的因缘,因此,他对上师生起强烈的信任以及渴求之心,这是一种心缘的建立,而所献上的供养则是物缘的建立。之后,上师便开始做法事,观想亡者,并生起空见与慈悲,以此发心来修仪轨。
    上面所说的是一种缘起条件的俱足。好比天上挂着一轮明月,而地面上则必须要有一处干净的水,月亮才能由水中浮现出来。所以这就是一种缘起关系的俱足。修法的上师观想亡者,生起空性的智慧与慈悲,而请法者本身也俱足信任和渴求之心,并献上供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心的关系建立了,物的关系也建立了,而亡者与功德主之间又有因缘存在,所以以此种状况来修法做回向时,便会有效益显现。这样的因缘可以改变许多事,而亡者之所以能得到利益,原因也即在于此。又好比我把某人杀了,杀了之后心中感到非常后悔。因此,马上向上师忏罪,并请求修法回向,同时发愿永不再造同样的业。由于我的罪行而与被害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的因缘,虽然上师与被害者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存在,但由于我的信心与渴求之心而请求上师等诸大菩萨来为被害者修法回向,并献上我的供养。而上师亦以慈悲之心观想亡者,为他做法事。所以,在所有的人都互有因缘存在的情况下,在做完这个忏罪的法事后,我所犯下的杀业便能真的减轻,甚至净除。因为互有关系存在的缘故,所以它便称为是一种缘起。
如果有关系存在,有一个缘起的话,修法便会有效益出现;若没有任何关系存在,没有一个缘起的话,修法的力量将大为失色。
     一般来说,悲心有很多种,譬如说,恒时的悲心。诸佛菩萨在法界之中恒常对一切众生慈悲,永远没有间断过。这是一种恒常存在的悲心。另外一种则是因缘聚集,突然涌现的悲心。好比一个受调伏的众生或弟子碰到一个特别的逆境,有这个特殊的因缘出现后,虔诚的向诸佛菩萨做祈请,而诸佛菩萨由于突然生起的悲心而做种种的化现加持他。为了调伏众生,诸佛菩萨可以以各种殊胜的化身示现,譬如,噶举慈悲仁波切和锡杜仁波切等。当弟子遇到恶缘现前,再三向这些诸佛菩萨的化身做祈求时,他们会突然现起大悲之心而给予加持。好比某人陷入痛苦之中,没有一点安乐可言,因得加持,而得安乐,或是本来持有邪见,由于上师的加持,而突然间充满信心,或是受到疾病、邪灵魔障的干扰,而突然间消失,或是对上师信心强烈的关系,死亡时,神识立即投生西方极乐净土等。这些情形都是因为过去生已与诸佛菩萨和上师结下深缘,过去生已有一些关系存在,因此,在这个一切因缘条件俱足的情况下,一刹那间就获得极大的改变。不过要将一切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事,只籍由一个加持,便希望能全然改变是很难的。


那么这是否代表我们便没有希望了?当然刚才仁波切也说这个与他的因缘福德有关。在此情况下,我们是否仍可实际上为他做些什么,以便可以帮助他、度化他?

    答:我们可以常向三宝祈请,为他做回向,或者是供护法和护法食子,将这个事业托付给护法,这会有一些帮助。当然要完全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主要是由于各人的因缘业力所造成的,所以完全要依于其个人自己的作为而定。好比他到今天的九点五分会死的话,就算他在这个时候接受长寿佛或药师佛的灌顶,或修金刚萨缍的除障法,也无法让他在九点五分免于一死,因为他的业力已经到那个地方,所以就不能改变。但修法当然可以得到广大的福报,或许他本来就跟佛法有缘,只是暂时被障蔽住。所以修一个法把障碍除去后,他自然而然就接触到佛法。在修法的过程中,不论修哪个法,只要请法者的动机和发心是纯净的,便都有效益产生,也都能帮助对方。 


除了修法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他累积福德资粮?好比放生,或用他的名字做布施等?
    答:在我们做放生和布施,然后把此善业功德回向对方趋入佛道时,倘若对方过去生已与佛法有缘,只是这阵子暂时受到遮障的话,那么这样做的法便会产生很大的效益。在业障消除后,他很快就会接触到佛法。但若前生没有种下这种因缘的种子时,我们的做法便无法让他做太大的改变。不过由于我们现在的发愿和回向,下辈子他也会有机会接触到佛法。
 

来自:德格•宁玛嘉绒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道       亲友)(五明学佛网:佛道       亲友)  

 大寂尼师: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如何对往生的亲友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惟觉法师:佛道与医道 

 妙莲法师:护国护仁 四、奉行佛道护民心净心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一、宝贵人生修佛道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海空法师:佛道三根本的修持要义 

 杨维中教授:从隋唐佛道论争看道教心性思想的形成 

 妙境法师:维摩诘经讲记 佛道品 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