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了凡四训》讲记(一):立命之学(下)


   日期:2009/11/1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立命之学

了凡四训(第四卷)
——2001/4/16、档名:19-16-0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云谷禅师教导了凡先生要改过自新,这就是所说的义理之身。今天我们接着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因此都落在数里头,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在佛法里面讲愿力。血肉之身是业力,业力变现的。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乘愿再来。这里面我们必须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不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生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就会常住,众生没有福报,这个身自然就舍离;换句话说,佛家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他引古书作证: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这是假设的。这是天然的灾害,『犹可违』是可以避免。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这个道理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那是无可挽回,无可避免。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自然灾害为什么说可以避免?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了。圣人告诉我们,佛菩萨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随着人心来转。如果这个社会人心善良、淳朴,我们居住的环境它就转好,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仅是人为的灾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灾害也人造的。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共业,一个是别业。共业是大家共同来造作的,这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所造作的,那就变成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个人自己造孽,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我有办法挽回。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的真相。又引《诗经》两句话说: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两句话,『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意思就是说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天到底在哪里?这不是一个有形的,实在讲是个无形的,是个抽象的,所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爱心,无私的爱心;天心是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修养,把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当然,福在其中;不求,福报也现前。这个意思诸位细细去想。下面云谷禅师说: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
天作之孽,这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业,所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功名的分,你也不会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么样挽回?
【汝今扩充德性】
我改过自新。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厚。做一点点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表扬、来赞叹,把你向社会广大群众去介绍,这也是福,这个福立刻就报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体介绍,要报章上能够看到,这不是真的好事。你这个心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你不是真心,你这个善是假善、是伪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让人知道?媒体来报导,应当尽量避免,这样才好。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谓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里头,没有人知道,于是他的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被人发现,他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这里面含藏着许许多多的学问,这些我们都要深思,我们都要会学。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都受到。接着大师又引用《易经》上的话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引用这两句话,让了凡先生加强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好。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换句话说,《易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命运这桩事情活活泼泼。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恶念就减了一分。每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加减乘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为什么世间人命运都被人算定?他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没有离开他的中线太远,所以就算得很准。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他命运就不准了。前面所说,大善之人命运拘束不住他,大恶之人命运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减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祸会变成福,他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这些书,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说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句话说,读那些古圣先贤的书,自己没有办法用在生活上,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运一丝毫不能够更改。云谷禅师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说: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们学佛,有很多人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复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你自己能够觉察出来的时候,你就非常欢喜,佛家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一生都生活在欢喜当中,这个多快乐!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着、没有烦恼,这叫得大自在。经论里头常讲「常生欢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多么幸福!我是为了这个才学佛的。其实,这是早年老师教导的。我在学佛之前爱好哲学,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告诉我:佛学是哲学里头的精华,哲学里头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所以认真学习。我出家,剃头之后再去看他老人家,他非常欢喜。他说:你的路走对了,我跟你说说,没想到你真干。所以确确实实得到老师的指引,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样,「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章嘉大师替我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把我培养起来。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乐,得到自在。
了凡先生明白了,觉悟了,下面真干。
【因将往日之罪】
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的事情,种种过错。
【佛前尽情发露】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
【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写一篇文章,求佛菩萨为我做证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里头没有功名,先求。『登科』,先求考中举人。他命里头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用现在的话说,他没有学位。
【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就真正开始断恶修善,发了这样的大心,这个很难得。云谷禅师看到,当然欢喜,汝子可教。虽然这个时候袁了凡先生已经三十五岁,能够真正回头,断恶向善。
在明朝那个时候,「功过格」很流行。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有成就的伟人,都曾经用功过格这个方法,来检点自己的过失。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学,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说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就用「功过格」来帮助他。功过格,现在在台湾、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够找得到,我们过去也曾经翻印过。每天登记,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记下来。每天做的过失,反省过失,过失也要记下来。善恶对比,我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开头做的时候,一定善恶混杂,可能是恶多过于善,自己的警觉就提高。天天认真努力去改,希望改到有一天,功过格一打开是纯善无恶,你就成功了。这是教他从事上去改,这个方法不是一个高明的方法,但是对普通人来讲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又教他持「准提咒」。佛法里面,参禅、持咒、念佛,方法虽然不同,目标、功效完全是一样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只有佛菩萨、大修行人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之大,我们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坏我们的清净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不良的效果。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简单、吃得很少,我们现在人想「这营养怎么够」?我们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搞清楚,恍然大悟,原来营养是我们体能的补充。
身体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二十四小时都在运作,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心脏还是在跳动,脉搏在跳动,血液在循环;需要有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像汽车一样要加油。但是车我们懂得,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我们身体也一样,身体对于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现在我们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这才明了,为什么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净,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体健康。凡夫妄想多、杂念多,每天补充三次还不够,还要吃消夜、吃点心,一天到晚都在补充,他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于身体决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你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要减少妄念。妄念减少了,你的饮食自然就减少。最健康的身体是不要饮食,为什么?饮食再少,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没有污染。没有饮食,那就决定没有污染,你的身体才真正健康。所以多吃东西不是好事情,多吃东西,脏的东西不能排尽,你身体器官的污染机会比别人多;在现在讲,你生病的机会多。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净心。人决定有杂念,你把念头集中在咒上,你的杂念就没有,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显著。所以你用参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选择用一、两种,帮助你摄心,帮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智慧就现前,真心就现前。这是一种修行的手段与方法。云谷禅师教他念准提咒,又告诉他说: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
画符念咒的专家常说:你不会画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开玩笑,有时候还让你受不了。这里头有秘传。
【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样,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符就灵。
【执笔书符】
我们拿起笔来画符。
【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
【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画符,那个符灵不灵,你去看画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练习,练得很熟。我们从小的时候,那是作小学生也喜欢画符,天天在练,但是我们不懂这个原理。如果在画符里面还有个妄念,这符就不灵。一定是这一道符,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由此可知,念咒亦复如是。念的咒,这里头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长愈难念。愈长,时间长很不容易没有杂念。所以佛家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里头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头不夹杂一个妄念,这一句佛号就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灵。所以这些方法都是摄心的,都是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心里头有妄念,这个心叫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真心里头没有念,所以它没有生灭。如何能够把生灭断掉,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到不生不灭。这个道理,难得云谷禅师为我们说出来。他下面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又说:
【孟子论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
【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这个话说得高明。『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因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别太大,我们用什么心去看?分别心去看,执着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你的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没有分别。有分别,才有二、三。没有分别,哪有二、三?
什么人不分别?圣人没有分别心,佛陀没有分别心,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对立,长跟短对立,善跟恶对立,真跟妄对立,全部都变成对立。这个对立就是科学家所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叫「一真」,那就是说这里头决定没有相对,这才是真的。有相对,不是真的。六道里面是相对的,十法界里头还是相对的,到一真法界相对的就没有了。我们讲,相对没有,是不是有绝对?绝对也没有。绝对跟相对两个互相建立的,相对没有,绝对也没有了。这个境界,佛经里面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你就错了。「议」是议论、说,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
孟子说这些话,不简单。他要不契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所以孔孟虽然跟佛法没有接触到,要用佛法的标准来看孔子、孟子,他们也是大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观察,在佛法里面讲,大乘圆教七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细分之】
那就是把它推广。
【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丰』是丰收,农夫今年丰收,收成好。『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丰富,今年可以过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过得很贫困。如果你能够懂得「丰歉不贰」,那就是贫富不二,你就能立贫富之命。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想做事情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就不能立贵贱之命。我们要问:世间有没有贫富?有。有没有贵贱?有。怎么样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这世间永远是太平,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为什么?知命。这是学问,这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接着说: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这个现象,在六道里面都有。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这里头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会不会贪生怕死?不会。生跟死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通达的人,对于舍身受身,像生死这桩事情,就像我们一个人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做身体,这个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脱掉。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换一个身。所以生死,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一样。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好!如果愈换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体舍掉,来生再得个身体,比这个身体差。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这个身相比我们是愈来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他这个身舍掉之后,他来生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多了。他得菩萨身,得佛身,愈来愈庄严。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是真理。损人决定害己,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个话说得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点小利益,可是几十年之后,你死了之后,你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惨了自己,到那个时候你后悔莫及。所以损人的事情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文人,从事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人,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出版的东西,有很多人送书、送东西给我看,我第一个要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写「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本书我不看。我为什么不看?因为我想他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因为他的心很自私,他没有利益大众的意愿,我不愿意浪费我的时间、精神,所以我不看他的。后面要印的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这个书我会仔细从头看到尾。为什么?他的心量大,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善人,他的东西一定可以读。所以我读东西跟一般人不一样。我自己的,像这些年来,讲经的录像带、录音带数量很多,估计总有几千种,书籍也有不少,我完全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欢迎流通。人家能够流通,翻印我的,我很感激,他总算看得起我。他要看不起我,他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干这个事情?我又何必要限制别人,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那我们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意愿永远达不到。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版权,而且欢迎别人拷贝翻印流通。
因此对于生死这桩事情,参透了,看透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贪生怕死的念头没有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为什么?知道这个身舍掉之后,马上就换一个比现在这个身更好、更殊胜。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是包括。只要能把这一关参透,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里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顺逆,顺境、逆境,人事环境里面善缘、恶缘,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么?不二,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对我们好,照顾我们,这有恩惠;有些人对我们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都有。我们用什么心对待他?用感恩的心对待。对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对我许多帮助;对我不好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么?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说,他用这个手段来对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静,我还有没有瞋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瞋恚,还有一念报复,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一对我,等于说一考验,我及格了。我对他没有恶意、没有报复念头,不但没有报复念头,我感激他,我感恩他。
我的小佛堂,我们这些怨亲债主对我很不好的人,我都给他供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给他祝福,不一样。你怎么样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没有两样。你为什么对我不好?你对我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出自于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那是我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我尊敬,你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帮助,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家说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孟子这些话来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门,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后我们再仔细观察,世间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在我心目当中全是不二法门。所以我学佛,我进入其它宗教的教堂,我礼拜,我恭敬,有许多人见到觉得奇怪。我说:一点都不奇怪,一切众神是一不是二。好,今天我们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第五卷)
——2001/4/17、档名:19-16-05
诸位同学,大家好!云谷禅师接着说: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一段话是讲到修身。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过失、有恶的行为,必须要把它永远断掉。「俟」是等待,所谓「水到渠成」。这里面最忌讳的是不可以有一丝毫侥幸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让心里面的念头乱起乱动,『将迎』就是念头的起灭,都要把它断绝,『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到这个地位,那就完全恢复性德,这个境界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即此便是实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什么?妄想、杂念、分别、执着,能够把这些东西断掉,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完全能够恢复到自性,恢复到本心。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得真实的原理。原理真实,我们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依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法无一求不得的。下文又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个道理,诚则灵矣,诚则明矣。我们是凡夫,凡夫没有能做到无心|就是无念,凡夫都有念。如何把这个念头控制住?如何把这个念头消灭掉?那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读了这本书,听了我讲的这些话,回过头来问我:「法师,我们要不要念准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问这个话的人还不少,由此可知,学习不善用心,你没有听懂意思。前面不是跟你讲过吗?画符、参禅、念咒、念佛异曲同工,方法、手段不一样,目的、原理完全相同;他念准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但是底下这几句话要记住,这是共同的原则。『无记无数』,这要看什么样的人,中上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行,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所以我们用念珠,念珠做什么?记数。一天一定要记多少数,这个样子能够把妄念消除,功夫能够做到精进而不懈怠,这是初步功夫。诸位要记住,用上几年之后,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了,你就不要记数了。为什么?记数还是分心。这是在初学时候不得已的一个方法│记数,一天一定要念几万声佛号,念五万声、念十万声,这是初步功夫。功夫纯熟不记数,就是不分这个心了,佛号一句一句接着念下去,无记无数。这个样子,你的心念念在佛号里头,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门,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所以我们用念佛、念咒都是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自己一定要晓得。我们今天决定要用「记数」,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那是第三个境界。诸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灵验』你自己会得到。灵验的原理是「诚则灵」,灵是讲感应;「诚则明」,明是讲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教导他的,到这里告一个段落。下面就是讲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经历,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真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
我们从他的「号」也能够看出了凡之为人。他喜欢读书,好学,但是习气很重。「学海」,这个口气很大,很明显的,我们能够觉察得出贡高我慢,他确实是这样的人。
【是日改号了凡】
从这一天起,接受云谷禅师教诲之后,他就改号『了凡』。他把他的号改了,不用「学海」两个字,改作「了凡」;「了」是明了、了脱,「凡」是凡夫。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今天明白了,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是可以能够突破的,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要想超越,所以把号改成「了凡」。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个是修持功夫才得力的现象。我们自己要常常勘验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今天这一天有没有空过?」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这一天空过了。古时候谚语常讲,光阴非常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回。真正成功的人,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没有不爱惜光阴的,没有不珍惜光阴的,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能够空过,这种人决定有成就。了凡从这个时候才算是认真用功了。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战战兢兢。于是觉得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过日子是『悠悠放任』过去的,没有留意到,现在感觉到自己有战战兢兢的功夫,有一点不同的气象;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情,他有这个警惕的念头了。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些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的能够看到低维次的,低维次的见不到高维次。譬如我们看到蚂蚁、小的爬虫,它们生活的空间是二度空间,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我们了解它,它不了解我们。同样道理,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是我们今天讲的天地鬼神。有人问我:「天地鬼神真有吗?」我也不跟他讲真有、假有,我跟他讲,因为他们现在学科学,他相信科学,「科学家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就是中国古人、佛经里面讲的天地鬼神。他生活的空间维次比我们高,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以,真的有,不是假的有。这些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清净,我们也能突破空间的界限,跟他往来、跟他沟通,不是做不到。
我们在三度空间,跟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打交道往来不是难事,更高维次空间的,那就不容易了。正如同我们是一个平民百姓,我们跟一个乡长、里长打交道很容易,常常见面;如果我们跟部长、跟总统打交道就难了。为什么?他太高了,我们不容易见到他。跟这个道理一样。所以,四度、五度空间跟我们近,就好象我们的乡长、邻长一样,容易接近。像天神,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个高了,我们跟他往来就不容易,那要更深的定功,普通的定功是做不到的,经上常讲「甚深禅定」。在如来果地上,确确实实达到一念不生,清净到极处,于是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全部都突破了。所以他的生活空间就大了,太大了;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一句话是实话,决不是赞叹,决不是夸大,实实在在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有这个能力,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佛说统统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这个能力,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是因为你现在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着,这个障碍你自己。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放下,你的智慧现前,你的能力现前;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种不同维次空间,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来,都跟他见到了。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能力,心还是动乱的,没有能力突破,但是要知道,天地鬼神看得到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他们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恶念自然不敢起来,恶的行为自然会舍弃,达到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效果。下面举例子,「遇到有人憎恨我、讨厌我,有人毁谤我」,在从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绝不甘心饶过人的,他决定有报复;现在他懂得了,不报复,心平了,能够『恬然容受』,心量慢慢拓开了,可以包容,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到明年】
诸位要记住,他是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的,『明年』就是三十六岁。到明年。
【礼部考科举】
『科举』,这是礼部的考试。
【孔先生算该第三】
他参加这次考试,孔先生给他算命,他应该考第三名。
【忽考第一】
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考第一名。
【其言不验】
孔先生给他算的命,头一次不应验。
【而秋闱中式矣】
同一年秋天,这是去考举人,他中了举人。考中举人,他命里没有的,这是改造命运效果非常明显的应验。诸位记住,一年!大凡改过自新,总是开头那个心勇猛,我们佛门也常讲,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就没有了。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说是很勇猛精进,以后也退步了。虽然退步,他的警觉心常常提醒,还是很努力,进步得很缓慢,不如头一年,头一年进步快速,往后进步缓慢。后面他有反省,这是他难得的地方。
【然行义未纯】
他自己反省:我断恶修善做得不纯,夹杂太多了。
【检身多误】
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很多。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知道是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的,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是他自己的反省。早年修行,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正常的,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经历的。不要灰心,不要害怕,不可以退转,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就好。总是在进,进得不多,只要进就好。诸位要晓得,不进则退,那就可怕了。不可以说,「我今天没有进步,但是也没有退步」,实际上你已经退了。
【自己巳岁发愿】
「己巳」是三十五岁,就是遇到云谷大师之后,他就发愿断恶修善。
【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发愿做三千桩善事,整整十年,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三千桩善事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么难行。但是,他天天是在做;十年,三千六百天,平均算起来,他一天还做不到一桩善事,好在他天天在做。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希望我们能够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三桩,那就更好了,天天不要间断,我们的效果决定超过了凡先生。下面接着说: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这是叙述,他前面三千桩善事求功名,他考取了举人,应验了,但是用了十年时间,接着再许愿行三千桩善事求儿子。很难得,他是四十六岁的时候,庚辰是四十六岁,回来之后,请性空、慧空这些出家法师在东塔禅堂回向,十年把三千桩善事做成功了。回向之后,他又求生子的这个愿望,也「许行三千桩善事」。这个效验也很快,到第二年,辛巳是第二年,了凡先生四十七岁生第一个儿子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因为断恶修善有这么好的效果,信心就增长,行善就愈恳切。换句话说,断恶修善是愈来愈顺利,效验愈来愈显著。他每天修持还是用功过格,记在功过格里面。『汝母不能书』,这是说他的太太,太太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做一件好事,她就用鹅毛管沾着朱砂,朱砂是红色的,在日历上印一个圈,这一天做了一桩好事,用这个方法来记。下面则举例:
【或施食贫人】
这是好事情。看到贫苦的人,自己布施一点饮食给他。
【或买放生命】
『放生』是机缘,不要特意去买。每天到市场去买菜,看到很活泼的这些动物,买了之后它确实可以能活得下去,你就买;如果看它这个样子,买下去放生它也不能活,那你就不必买。所以,每天遇到的时候就随便买一点,买了之后就放生。像这样的好事。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可见得他做得很勤,很认真去做。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
癸未年,了凡先生四十九岁,于前面庚辰发愿到癸未四年。前面三千桩善事十年完成,第二次发愿做三千桩善事四年就完成,可见得是愈做愈顺利。
【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
他做得很如法,也很认真,按照规矩去做。这三千善事做好了,请法师这一次在家里面回向,诵经回向。
【九月十三日】
这是同年九月十三日。
【复起求中进士愿】
他的口味也愈来愈高了,这是希望『中进士』,「进士」在古时候是学位里面最高的。
【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
「丙戌」,又过了四年,许这个愿四年之后,果然登第,考中进士。这一年了凡先生五十二岁。
【授宝坻知县】
中了进士之后,朝廷就分发他到宝坻县去当知县。他在宝坻任职的期间有七年,就是一五八六年到一五九二年,这七年他作宝坻知县。上任之后,他说: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篇。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了凡先生做得确实不错,很认真,很如法。做了知县之后,他就准备一个本子,这个本子是空格的,题名叫「治心篇」,对治心里头的恶念。每天早晨起来坐堂,「坐堂」就是现在讲的上班,办公的时候,他的随从就把这个本子带去,交给办公室里的人员,伺候他的这些人,把它放在办公桌上,他每天所做的善恶,全部都记下来。晚上在庭院里面设一个案桌,仿效赵阅道。赵阅道是宋朝时候人,宋仁宗的时候他作御史,为人公正无私,所以当时称他作「铁面御史」。他每天晚上都在庭院当中摆香案,向上帝祈祷,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都写成疏文,好象报告上帝一样。由此可知,这个人的大公无私,绝不隐讳自己的过失。也用这个方法断恶修善,天天如此,这个很难得。换句话说,如果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不敢向上天说的事情,他决定不敢做。不但不敢做,念头都不可以生。因此,他到晚年,断恶修善的效果愈来愈殊胜。他说: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这是讲天启的母亲,就是他太太,看到在这个县衙里面,「县衙」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县政府,在县政府里面没有什么善事可做。从前在家里面常常跟街坊邻里走动,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知县的夫人走到哪个地方都有人接待,换句话说,没有机会给你做善事。于是她很忧愁、很忧虑:「你现在许做一万桩善事,到什么时候才能做得完?」这是提醒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听了这个话也很懊恼。他有感应: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这是感应,心真诚就有感应。他晚上睡觉梦到一个神人,梦到一个天神,他就向天神说:我许做一万桩善事,恐怕很难满愿。这个神人告诉他:你的善愿已经圆满了,就是减粮这一桩事情,『万行俱完』,你就圆满了。天神提醒他。确实有这桩事情,他下面说:
【盖宝坻之田】
这就是田租。
【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他觉得这个田赋太重,他做了县长之后,把这个田赋减轻了。
【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
确实有这桩事情。这是他作县长的时候做过这桩事情,梦中天神知道了。
【心颇惊疑】
这个事情,天神怎么会晓得!告诉他:就这一桩事情,你一万桩善事已经圆满了。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知,且问此事宜信否?】
五台山的幻余禅师,他们相识多年,到宝坻跟他见了面。他就把梦中的事情向幻余禅师请教,并且问天神讲的话可不可以相信。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这是依据经典理论来说的。为什么?『善心真切』,真心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今天讲做三千桩善事、一万桩善事、十万桩善事,都是从分别执着里头变现的境界,你还是有范围的。如果是真心去做,真心没有界限,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极小的善也遍虚空法界。很少人懂这个道理。所以菩萨极微细的善,那个小善他能变得无量无边,变成大善。世间人往往像了凡先生,许一万桩善事,做得那么辛苦,小善。为什么?你没有脱离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有妄想分别执着,他行的善有量,有限量;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他修的善极小的善都没有限量,变成无量无边。所以说『一行可当万善』,这是对他讲的。其实「一行」是无量无边的大善,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拓开心量非常重要。我们在世间做的善事大小与自己心量有关系。心量愈大,小行变成大善;心量要是非常狭小,大行变成小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这两句从理上讲的,然后从事上说:
【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你这一善,万善就圆满了。你能够减收田赋,你这一县的人,农民都受惠。你这一县不只一万个农夫,何况农夫他还有家口,他家里头还有父母、妻子、儿女,统统都受惠。你这一桩事情,所以说公门好修福。从前的人为什么要希求科第?为什么要希望去作官?作官容易修善。像平民,要想修一万桩善事多么艰难。你这个县长,就一桩事情,你万善就圆满了,公门好修善。反过来,你要作恶也容易。如果你嫌这个田租太少了,我还要加重一点,多收一点税。好了,你这一念就造成了万恶。道理在此地,善恶就在这一念之间。
在古时候,只有作官的人有这个地位、有这个权势,他容易,为恶、为善都方便、都容易。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代修大善、造大恶,在许许多多行业里头都能做得到。而最容易做到的,无过于现在所讲的娱乐界、影剧界、传播公司,操作的这个权,超过帝王,超过国家的领袖。尤其是现在的卫星传播、网络传播,如果我们传播是正面的、善行的,能够启发众生、广大的群众,让他能够觉悟,让他能够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你这一个小时的播出,超过袁了凡先生的万善。如果我们播映的节目是负面的,教导人杀盗YIN妄,你这一个小时的罪过,就是阿鼻地狱。由此可知,现在的人不必去求功名,不必要去做大官、掌大权,不必!哪一个行业里面断恶修善都比过去方便太多了。这是我们要懂得。现代的科技发达,在这一方面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方便,但是这个方便有正面、有负面,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吉凶祸福确实是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个事情说清楚、说明白了,了凡先生也非常高兴。
【吾即捐俸银】
捐他的薪俸。
【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供斋。这是好事情,请一万个出家人来接受他的供养,以这个福来做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只到五十三岁,五十三岁这一年他要死了。
【余未尝祈寿】
他并没有特别的求寿命、求长寿,他没求。
【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五十三岁这一年,他平平安安的度过,他没有求寿命,今年他已经六十九岁。这个时候已经从宝坻知县退休了,退下来了。从这一句我们就懂得,这四篇文章是六十九岁时候写的,教导他的儿子天启。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
这是引用《书经》里面说,「天道难信」,为什么?「以其命之不常」,也就是说,定数是会变的,不是恒常的。又说『惟命不于常』,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些话都是真实话,决定不是妄语。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他对于这个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于是要接受圣人的教诲,自己要知道改造命运,要知道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个人是英雄豪杰。决定不能跟一般凡人一样,一生听命运的主宰,那就大错特错了。尤其不能造作罪业,造作罪业损自己的福,折自己的寿,这是愚痴到极处。纵然你是大富大贵,你的富贵可以久享,因为你造作不善,你的福折了,寿也折了,这是世间很愚痴的人。因此,人不能不受教育,尤其不能不受圣贤的教育,唯有受圣贤教育才能够明理,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提升自己的境界。今天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第六卷)
——2001/4/17、档名:19-16-06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了凡先生,孔先生算他五十三岁有灾难,这一年他平安的度过了。对他儿子讲,总结:凡是祸福自己求的,这是圣贤人的教诲;如果讲祸福是命中注定的,这是一般世俗之论,是不可靠的。接着告诉他的儿子:
【汝之命未知若何】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即使你命中有富贵荣华,但是自己要常常当作不得意的想法。
【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就是做事情很顺利,还是当作不称心的想法。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寠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教他儿子要学谦虚。《易经》里面说的,六爻皆吉只有一个「谦」卦。《书经》里面说得更好,「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好的环境也好,不好的环境也好,都要谦虚,万万不可以傲慢。这一段话意义非常深刻。然后教他: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六个「思」就是「想」,你要常常这样想法,这六条确实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正思惟」。人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这六条是标准。第一个,要常常想到光大祖宗之德,这一条是根本。我们的祖宗是谁?我们民族的祖宗,历史上所记载的,从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是我们民族的祖宗。我们每一个家庭的祖宗,都是承袭古圣先贤道统而来的;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说,要常常想到发扬光大中华文化。这个文化历史非常悠久,这个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人与天地鬼神都应当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要常常想念着,如何把祖宗之德落实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能够利益现前的社会大众。
『近思盖父母之愆』,这是说到近处。中国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家丑不可外扬」。为什么?家里面有一些不善的事情,这也是难免的,如果常常说给外人听,外面人对你这个家庭自然就轻视,甚至于引起他不善的企图,来破坏你家庭和睦,谚语所谓「祸从口出」。家庭如是,社会也如此。今天社会为什么会这样的混乱?这个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细细思惟,我们违背古圣先贤的教诲。古人所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眼前吃了大亏!「老人言」是什么?老人教给我们对社会、对人群应当「隐恶扬善」。看到别人不善的地方不说,绝不宣扬,也不把它放在心上;看到别人的好处,我们应当要赞扬。这种作法,使不善之人会感觉到自己惭愧,「我做恶事,人家都能够包容,都能原谅我;我做一点小小的善事,人家表扬我、赞叹我」。能够激发大众的廉耻心,激发大众的惭愧心,这个社会才会有安定,世界才会有和平。
现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在中国、在外国,看到的恰恰相反。现在这个社会是隐善扬恶,恶的事情特别加以报导,善的事情往往提都不提。这种作法,让行善的人灰心,对那作恶的人是莫大的鼓励;社会动乱、世局不安,其来有自。这是讲到家庭,父母、兄弟有过失都要遮盖。一味的遮盖,也是错误的,必须要劝导,劝导父母、兄弟改恶向善。这个劝导只是在家里头,决不是在有外人在的这个场合当中;只要有外人在,我们决定是隐恶扬善。记住古人的教诲,这样做就对了。
『上思报国之恩』,要常常想到报恩。佛教导学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佛弟子天天念这个回向偈,虽然口念,但是没有落实。所以我常说,不能把佛的教诲落实,我们用什么回向?只是口头上回向,没有实质的德行做回向,这是自欺欺人,这是错误的。「四重恩」:第一个是父母之恩,第二个是老师之恩,第三个是国家之恩,第四个是众生之恩。我们生活在世间,衣食住行都要仰赖大众,人不能脱离人群独立生活。人与人之间都有恩德,我们要常常怀念。怎么报答?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德能,为国家、为社会服务,这就是具体报恩的行为。
『下思造家之福』,这就是儒家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造家之福」,这是齐家,家里头要整整齐齐。整齐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伦理」,伦理是一种天然的秩序。我们知道,社会有秩序,这个社会安定;国家有秩序,国家强盛;家庭有秩序,这个家庭一定兴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这是齐家天然的秩序,决不是孔老夫子制定的、古圣先贤制定的,那就错了。人家制定的,我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走,一般人讲「被人家牵着鼻子走」?不是!孔老夫子绝不牵人鼻子走,释迦牟尼佛也绝不为难人,他们所说的是自然之道。用佛家术语来说,就是自性里头,你的真心、你的本性本具的德能,本有的秩序,是天然的,是自然的,决不是人为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才真正肯随顺圣贤的教诲。他之所以称为大圣大贤,原因在哪里?他并不是教我们永远听他的教诲,不是的。听他教诲是初学的一个阶段,到你学到一定的程度,你的境界提升了,「原来跟他一样!」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当作佛」,他们是平等的。《圆觉》、《华严》里面说得更透彻,它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比「应当成佛」更要亲切!所以佛法是平等的;儒家讲的,也是平等的;道家讲的,还是平等的。古今中外大圣大贤所垂训的教诲,无一不是清净平等的,这个道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深入,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下面两句,『外思济人之急』,对外要常常想到众生苦难的人多,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常常想到一些苦难之人,我们如何去帮助他。自己在生活方面一定要懂得节俭,「我能够省一块钱,我就能够多帮助别人一块钱;我在一天生活当中能够省两块钱,我就能帮助别人两块钱」,要有这个心,要有这个愿。遇到别人有困难、有急需的时候,就应当全心全力去援助。
『内思闲己之邪』,对自己、对内,「闲」是防范,就是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见。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大家都崇尚民主自由开放,这是世界潮流,无可厚非。过去,说这个话大概也有十年前了,我到新加坡讲经,那个时候我还没有长住新加坡,每年去一次,在那边讲一个月。演培法师,这是我的老朋友,有一天请我吃饭,问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你是赞成君主独裁,还是赞成民主?」我说:「我赞成君主。」他说:「你落伍了。」我说:「我并不落伍。」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君主时代,皇帝,你说他有私心也可以,我们就不辩这个,有私心也好,他希望他的子子孙孙都作皇帝,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他对于继承人的教育就非常严格。这是好事情。如果他的继承人,要是把事情做错了,人民起义反抗,他的政权就被推翻了。所以我们在中国历史上看到,开国的帝王培养继承人是用最大的心血,去礼聘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这个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辅导太子,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圣王、贤王。他有责任在,他想得长久。民主政治不负责任,他在位,选上了,三、四年,下台,他就没事了,他想得没有这么长远。所以古时候帝王常常想自己的过失,如何改过自新,如何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很可爱!我读了这些书,非常尊敬。所以我一生赞成君主专制,我不赞成民主。
中国的革命,我非常佩服孙中山先生,他的思想确实是集东西方的精华。他虽然推翻了专制,他主张一党专政,这就是结合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他知道君主的长处,也知道君主的缺点,他懂得西方民主的优点,也知道民主的缺点,所以想出来一党专政,这是非常高明的一个见解。因为过去皇帝是一家人,政权是在一个家族,这是君主制度的一个缺点。一党专政,这个党就不是一个家族了,集合全国的精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组成一个政党来管理这个国家;党内就有民主,专制就负责任。
负责任里头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倡正知正见,防范邪知邪见。一定要提倡伦理道德的教育,才能够防范邪知邪见;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邪知邪见决定不能防范。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邪知邪见充斥社会,这个不得了,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灾祸的根源。我最近这三年住在新加坡,我对新加坡政府很佩服,他们对于人民是个负责任的政府。我最初到新加坡讲经,受严格的监督。我们去讲的经本要报备,所讲的内容也要报备,经过审查,他许可了,我们才能够开讲。听说我们讲经的时候,每一堂课政府都有便衣人员在监听。如果说的是邪知邪见,破坏社会的团结,破坏种族的团结,造谣生事,立刻就禁止。这好事情!现在一般讲民主的,「这个言论不自由,出版不自由。」诸位要晓得,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决定造成社会动乱,那就是邪知邪见没有人防范。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到今天,还没有被灭亡,我觉得这是历代帝王保护人民的正知正见,这个功德大!「防范邪知邪见在社会上流行」,这一点现在能见到的人愈来愈少了。所以我分析给演培法师听,演培法师听到最后,也不得不点头。这里提出六个思惟的纲领,这是正知正见的思惟。下面了凡先生接着说: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这个话对我们来讲,比什么都重要!佛门里面常常讲「开悟」,有人问我:「什么叫开悟?」我告诉他:「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你就开悟了。你能把你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这叫真修行。」『务要』是务必要,非要不可。天天去检点、去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学佛的同学们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不着重形式。早课的用意在提醒自己,希望这一天处事待人接物,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早课用意在此地。晚课是反省,反省我今天一天对人、对事、对物,有哪些做的是对的、正确的,有哪些是做错?晚课是反省。做对了的,明天继续要保持,做错了的,明天一定要改正,这个早晚课做得就有功德了。决不是敲着木鱼念着经,念给佛菩萨听,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跟自己的思想、言行毫不相关,这样做早晚课,不但没有功德,造罪业!造什么罪业?佛菩萨又不在面前,你顶多塑一个像或者画一个像;对着塑像、画像,你都忍心早晨去骗它一次,晚上又骗它一次,你这个心太残忍了,这是莫大的罪过。今天学佛的人多,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不多。特别希望同修们,要懂得早晚课之精神、意义所在,就是此地讲的『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天不知道过失,你就『安于自是』,自以为是,这是大病。一天没有过可改,你就没有办法进步。不能进步,换句话说,你决定退步。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
了凡先生后面这几句话感叹!不是没有聪明俊秀之才,有!
【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这是给我们提出警告。为什么这些人道德不能够天天在增长?德业为什么不能够天天在扩张?都是『因循』两个字害了。「因循」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努力。在德学功业上,没有认真努力去做。最后: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这是这一篇最后的结论。特别强调云谷禅师教导他立命的学说,这种学说精纯到极处,『至精』,『至邃』,「邃」是深,深到了极处;『至真、至正』,「真」是决定没有虚妄,「正」是决定没有丝毫的邪僻。他自己一生努力的修学,改造了命运。命里没有功名,他得功名;命里没有儿女,他得了儿子;命中只有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多活了二十一年。这是足以证明,云谷禅师的教诲正确没有错误。
了凡先生这几篇文字,原来是教训自己子孙后裔的。他的后代也不错,知道这些宝贵的理论与方法,他不自私,他公诸大众,希望社会大众都能明了立命之学,都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我们这一个地区、这一个国家,乃至于扩展到这一个世界,人人都能够依照这个教诲来修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全世界的人民幸福。这是中国古圣先贤他们的心量,他们的德行。这一篇就介绍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