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道要越来越简单


   日期:2014/7/24 11: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个时代,大家都要谈养生。要怎么样呢。首先就是要淳朴,内心要淳朴,生活方式要简单,六根要清净,这个才是最高的养生方式。内心不淳朴,人的许多能量,都消耗在妄念上。一边想着吃好的,看电影,享受,这个也在消耗能量。也尤其消耗能量。所以说,欲望重,本来就是不适合养生的。

修行也一样,也要纯,不要把自己搞的很复杂,别人都不懂,才叫修行。大道在于简。比如说,你穿衣服,每天换一件,觉得很漂亮,很花。换来换去,会发现没有自己喜欢的。道是淳朴的。或者每天换口味,但会发现,人类最喜欢吃的,还是五谷,只有大米小麦每天吃不腻,其他都会吃腻的时候,包括肉。那喝饮料,哪一种饮料都会喝腻,唯独水。说明人类最喜欢的,还是最淳朴的。

那修行也一样,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拜那一尊佛等到了一定境界后,会发现,修行一定会越修越简单的,这才是合于道。你看修净土宗的,到最后,一定只是念一尊佛,修一部经。而且越修越简单。不要认为,老人了,不中用了,看不懂经典了,才会去念佛。不是的。要知道大道至简。

所以修行的法门,一定很简单,如果故意弄得很复杂,很高深。这个法门都不长久。中国八大宗派中,最早消失的,是唯识宗。为什么,唯识宗太高深了,越学越复杂,这就是偏离道了,时间一到,唯识宗就被淘汰了,名存实亡。所以说,不要小看简单。

现在人都喜欢复杂,感觉复杂一些,才有品味。这就是错误了。禅宗说,即心即佛。简单吧。当我们不敢承担,所以就越来越复杂。搞了一大堆出来。真的修到很简单的时候,是进入境界了。

禅宗中有句话,看不懂禅时,以为禅是黄金,谈到禅,谈到修行,就好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等看懂了禅,才知道禅是大便都不值。为什么,哪一样不是禅,吃饭屙屎都是禅。觉得修行很高贵,说明我们还看不到修行的真面目。

比较一个法门,一定要越学越简单,思想也要越来越淳朴。比如九华山大兴和尚,成就了肉身,他一辈子就一句话,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这个是大兴和尚的话语,很简单吧。但是这句话,能用到,一辈子就够了。这就是大道至简。

那学佛也一样,我们学观音菩萨,就什么事都求观音菩萨,有信心,一定灵。你学地藏菩萨,就什么事都求地藏菩萨,一样灵。不要感觉不够,什么都来,多多益善。相反的,越多选择,越痛苦。就会怀疑,到底那尊菩萨更灵。好比选衣服,一件衣服,不用选择就很简单。要是两三件,看看这件好看,试试还是那件好看,这就是很耗神。许多人学佛,都在法门中耗神,觉得这个好,那个好,都在分别中作怪。而且没有信心。

那有些知识分子,就喜欢研究,为什么佛菩萨会灵呢,是什么原理呢。就在一边研究,这样子也解脱不了。人的六根毕竟有局限的,怎么能研究出来呢。这个是超越思维层面的东西,怎么能思维出来呢。那要怎么样,就是感应。所以说修道,也要有一种信心,就是感应的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修为,德行,和有没有文化没有关系。这个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老太婆,不识字,就会念佛念佛,结果能背诵金刚经了。大学生都背诵不下来的,他能背诵了。为什么,这个就是信心。

修道人一定要越来越简单,才能趋向道。万事万物,都是很简单的。复杂的结果,都是分别念在做怪。包括生活也有简单,思想也要简单,简单的力量远远胜过复杂。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道       简单)(五明学佛网:修道       简单)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1.修道与降魔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陆、居家修道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修道须开般若慧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生理与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自我反省就是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法与修道的区别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道与观想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见道修道证道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