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道要有生命体验


   日期:2014/10/23 7: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学佛是要有生命体验,不是说某某老法师怎么讲,然后你觉得对,然后就去做,结果别人说看破放下,那我们也看不破。极乐世界没有去成,娑婆世界的责任也没有尽到。这个很不好。娑婆世界责任不仅没有尽到,又认为夫妻儿女都是讨债还债,这个更不好。所以修行很不容易,你单单听讲座,没有自己去体验,你怎么能修的上去。

有的人一听说学佛好,就马上辞职了,然后老实念佛。念了半天,极乐世界也去不成,烦恼也是重重,坐立不安,出家也不是,在家也不是。这个很可怜。这样子越学佛越没有福报。所以说,建议你不要听的太乱。某某大德讲的都是对,但不一定适合现在的你。因为根器不同。所以这个时代,资讯太发达,对修行是伤害。不仅是外界的乱七八糟的社会资讯,更重要的是佛门的资讯。每个法师都讲他自己的一套,都卖自己的产品好,你要选择,就很痛苦了。

我不喜欢讲学佛,喜欢讲修道。你去体验生命。在家人去体验家庭生活中,儿女的烦恼,夫妻之间烦恼,还有婆媳妯娌种种关系的烦恼,你去体验它。儿女真的是来讨债吗?夫妻真的是善缘恶缘吗?钱财真的是毒蛇吗?或者你真的要看破放下吗?你去体验它。

不要把学佛,听讲座,当成了修道。学佛不是学习佛的知识,哪怕你懂了道次第,就一定能成就吗?不一定的。那个是知识,不是你生命的基因。佛陀在世时,他的弟子听了四圣谛,马上证果。那我们也听了四圣谛,也听了十二因缘,有证果吗?这个问题很关键。不要把修道当成上佛学班来讲。

道是什么?人各有道。你只要体悟了一点,就很受用无穷。九华山的大兴和尚,他一辈子就念“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他也成就了,这十个字,也是大道。大家好好去体会。你体会了,这个道,就能起作用,转化为生命的因子。那中国人普遍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也是道。或者中国人认为,不能糟蹋任何东西,尤其是粮食,不然就会没有福报。这个也是道。我们要去体会,去体验它。而不是当成一种知识。

修行是一种生命体验,不是上佛学班。入海算沙图自困,你要真正去体验它。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老太婆,不会字,但他能背诵佛经,《大悲咒》,《普门品》,《金刚经》。不会字,为什么能背诵?要知道,大道是不关乎文字的。大道是一种生命体验,佛经也是佛的一种生命体验,他只是把生命体验告诉他人而已。

许多人要问,我要如何学中医,学艺术,考试要怎么考好。我就统一答案:你去念《地藏经》。念《地藏经》和学中医有什么关系。很有关系。一个东西,你发展到最高境界,就是入道的境界。念《地藏经》,可以让你先入道,你入了道了,你有了道的境界,你学任何东西,都比较简单了。中医也好,艺术也好,语文数学也好,都一样的。

佛经说,人的六根是互用的。比如说,对音律很精通的人,他做事情,就比较得体,甚至煮饭都比较好吃。那人际关系也会处理的好。这个叫做不可思议。所以佛门中,很重视音乐对不对。早晚课,就是唱赞,唱音乐,也能入道。有人说,怎么修行,我说,去念《地藏经》,把早晚课的唱诵给学会。慢慢就懂了。这是个秘密。现在许多弘扬人间佛教的,很少会扯到学习梵呗开智慧这一块了。因为太多的用在思维上,拿着佛经,然后来解释,用大脑去思维它,这个是对修道很大的障碍。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道       生命体验)(五明学佛网:修道       生命体验)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1.修道与降魔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陆、居家修道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修道须开般若慧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生理与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自我反省就是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法与修道的区别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道与观想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见道修道证道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