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修道前先完善人格


   日期:2014/11/4 6: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要入道,其实是不容易的事情。现在人喜欢学佛,拿着书本,或者祖师大德的论,在学习。这个只是学习的部分。还不能算入道。怎么样才能入道呢?

我们不建议刚学佛的人,马上去精进修行,去闭关,工作也不要,家庭也管不好,就想着去解脱。佛教不赞同这个做法。那要怎么样,首先要把人格和心态摆好,这个很关键。修行讲的是持久战,是恒心,他是比赛耐力,不是比赛爆发力。你可能可以持续一周不睡觉的念佛拜忏,但能持续一年吗?想要一辈子修的好,首先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是基础。这也是法华经说的,人相具足。这个是最基础的。

修行要一步步来,去实践中来,但末法时代众生,尤其是知识分子,他喜欢从文字中去获得。去听开示,去研究。所以他也会得到一些智慧,但不是大智慧。这类人,可以称之为老师,却不能称呼为修道人。修道人首先他的心,就要入道。这个不关于知识。

中国有两个神奇的人,一个是六祖慧能,他不识字,但他入道。另一个是王凤仪,他也不识字,是个农民,但他开悟了,他也入道。王凤仪为什么能入道呢,他一心要救杨柏,命都不要了,就要救他。杨柏是个好人,却入监狱,他觉得好人没有好报,不可能。他一定要救他,那他要学习谁呢,学习羊角哀。路上就遇到一个境界,黑夜中见到大光明,他就开悟了。

本来文字是好东西,但一旦执着,就坏了。毕竟凡夫的大脑能力还是有限的。他没有办法去思维。那比如二十四孝,讲到有个出家人,他父亲去打仗,但死在战场上,他母亲日夜思念丈夫,就让他去找。那战场上都是骨头,要怎么找得到呢。他就用诚心,把手指划出血来,滴在地上,终于他父亲的骨头跳了出来。他就背着骨头回来。他母亲就梦见丈夫回来了。这个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学佛法,可以用思维。但你修道不行,一定要用心去感应。我们讲的,和佛的感应,叫做感应道交难思议要重在这个感应,就是抛弃了思维,而产生的感应。再比如说现在人看到二十四孝中,有王祥卧冰求鲤,鱼真的跑出来了。他用思维,说怎么可能。但其实,凡夫是不可能的。但因王祥那一念强烈的孝心,他就入道了。入了道后,他的境界就不同了,对于王祥来讲,是可以的。

已入道和未入道,那两个境界是不同的。好比说,你落入大水,你真心拼命求观音,那时的心就是入道的心,那你要得到感应就很容易。这个就解释,观音菩萨救度八难三途的原因。首先心要在道上。那没有入道,你去思维分别,你说,我用火烧烧看,试一试菩萨,那样子烧死了菩萨也救不了你。

心要入道,有多种方式,按照通俗来讲,就是起码要具足一种美德,而且去发扬他。比如说,关公很讲究忠义,宁可舍弃生命,都要忠义,所以他就以忠义入道。那孝子,有的人割自己的肉来治父母的病,这个孝心也能入道。有个妇人,她婆婆生病,听说要用胸部的肉作药引,她真的把割下来,一直流血,快要昏死过去时,来了一个老婆婆,教她用香灰一抹,她的血就止住了。病也好了。这个至诚恳切的心,就是入道的心。真的要发起这个心,很不容易,布施金钱都不容易,何况色身,又何况生命?

那你践行慈悲,你也能入道。这个跟识字不识字不关键。有许多老居士,他们不识字,一辈子辛苦,但他们对三宝很用心,很有信心。虽然不识字,却能背诵普门品,阿弥陀经。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已经入道,对佛有信心,他就入道了。入道后,你再想要了解真理,就很容易了。就像王凤仪,他一入道,许多真理都是他自己格出来的。

所以,只有先入道,才能谈学佛,谈修行。没有入道前,先把人做好,人格健全起来,品格培养好,福报培养起来。不要急着成就,急着看破放下,不要立地成佛。踏实一些。

转自:福安观音寺 新浪博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修道       完善人格)(五明学佛网:修道       完善人格)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1.修道与降魔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陆、居家修道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修道须开般若慧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修道观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道必然会有境界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生理与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自我反省就是修道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法与修道的区别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修道与观想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见道修道证道 

 成观法师:唯识三十论颂义贯 第五章 唯识修行五位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