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证严上人:恭敬奉养勤精进


   日期:2015/4/24 17: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人就是因为后天的生活,生态不同,所以使人心散乱了。不过,也是有心想要如何来供养。入佛塔、寺院,看到佛像,他虽然心散乱,却也是要表态他的供养,所以『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这么简单,只要生起了恭敬心,轻轻举个手,双手合掌,点个头,这样也是供养。

有的人觉得:『我不是佛教徒,我去见你们的师父,若要我和你们一样顶礼,我不行喔!因为宗教信仰不同。』但是,一起来了,大家在顶礼,他站在那里也不由自己合掌、低头行礼。看到人家这么虔诚,他也有随喜的心。只要有这念心,这样的虔诚态度,也算是供养。

『以此供养像』,就是在佛像前,或者在僧伽的面前,这样的合掌、低头,这都算是供养。因为他内心有尊敬,所以『渐见无量佛』。

看看,『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举手的动作,或者举足动步,或者开口动舌,皆是由心动念。他的心若没有动念,你要他合掌是不可能。因为他的心动念了,大家在顶礼时,看到佛像,虽然他认为自己不是佛教徒,站在旁边,却也不由自己合掌了。

就像我年轻时自己在修行,经常到山上捡柴或拖竹子,会经过佳民村。山上有好几间教堂,有长老教会、有基督教、有天主教。从那里经过,我也会站在教堂前面,向教堂点个头,表示恭敬。既然是有宗教的教主,那就是他有德行,值得我们尊重。即使只是一个十字架,这既然是一个宗教信徒所尊重的,我们也要尊重,这都是从心起的恭敬。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举手动作、举足动步、开口动舌无不皆是由心动念,乃至低头虔诚礼敬。相从心生,外表礼敬,举手低头动作,即是内心虔诚表敬供养;承此善因缘,即得渐见无量佛。

所以『相从心生』,我们的形态,这个相,那是相从我们的心生。有的人在顶礼,不是只有合掌,要五体投地礼拜。还有一种是真正的五体投地,整个身体都拜下去,这在藏传的佛教,在喜马拉雅山那个地方,有的人一辈子就是只绕那个山,就是这样五体投地在礼拜。这也是从心生的虔诚。或者像我们是跪拜,这样在礼佛,这也是从心生,这个相就表达出来。

所以说,『相由心生』,外表的礼拜,不论是我们的动作一切,都是内心虔诚所表达出来的供养,这都叫做供养,这就是善因缘。我们既然要学佛,我们要恭敬礼拜,这也是在培养善的因缘,这个因缘要不断培养,种好因、得好缘。你动一念初心,要敬重佛法,所以你就是要礼拜、念诵佛的经典。所以前面也说过,诵经要念出声,很美妙的韵律,将每一句偈文念出来,这是虔诚。这是我们的初发心,藉文字、藉声音来表态我们的恭敬。

所以,『内心诚意表敬供养』,我们的虔诚,表态我们的敬心来供养,这全都是成佛之因。因为你一心向佛,而我们要学佛,所以我们用虔诚的恭敬、礼拜、歌诵,这全都是善因,成佛之因。也是造成这分的缘,我们能有这样的环境,让我们礼拜,让我们赞诵经文,这全都是善因缘。若能够这样,就『渐见无量佛』了。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敬心奉养,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理心、怜惜之情、爱护的意思,即心是佛。

所以,『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这是我们的敬心奉养,我们用心来供养。供养的是敬心,『奉』就是恭敬的意思,不是说:『给你。』就把它丢过去;不是。东西要给人家,我们要捧高高的,这是表示尊重的形态。

看看我们慈济人,那分『感恩、尊重、爱』,五个字在行动中都同时表达出来。那分的大爱无国界,不分种族,哪个地方有灾难,人间菩萨对众生还是恭敬。『你将来同样会成佛,现在受苦难,我就在这个时候,藉这个因缘来供养。』抱着这种心,所以给他东西时,要弯腰、鞠躬、捧高高,这表示布施是一种供养。

所以说,这个『敬心奉养』。对长辈,也是『奉养』。我们侍奉长辈,就是要用虔诚的心奉养,不是说:『帮你准备好了,你自己去吃。』同样是在养父母,但是这样的态度,这有在『奉养』吗?不敬!若是养其他的动物,『快来,快来,很好吃。』还摸一摸牠的头,甚至抱到身上。但是对父母,竟然说:『准备好了,你自己去吃。』这就只是养而已,没有恭敬。不敬,跟养动物有什么差别呢?

所以对父母,或者对师长,都要用恭敬心。对平辈也一样,布施出去都是用恭敬心,何况对我们周围的同修者,也要恭敬心。对我们的长辈者,更要奉养。这个『奉』字,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就是很恭敬的心去付出,这叫做『敬心奉养』。

我们对长辈、对师长,要敬心奉养。以前的人当学徒,必须帮师傅做事,三年四个月,帮忙打扫家里、烧茶水等等,杂事很多。以前的人要学师傅的功夫,就要去亲近、奉事,何况我们要求佛法,要成长我们的慧命呢?我们希望道理能够入心,所以就要用这种恭敬、亲近、奉事,这分态度。

若是对晚辈,我们也要有同理心;或是在救济、帮助他人,我们也要有同理心,要有尊重心。这种同理心、怜惜的情,这一分心就叫做『爱护』。

看看我们慈济人,看到老人就赶紧去搀扶,这是我们在帮助的人;不只是搀扶,还要帮他洗濯、清扫房子等等,这就是同理心。虽然我们是帮助他的,看到这样的环境,将心比心,所以会帮他清扫得很干净。用这个同理心,我们来怜悯、疼惜他,这就是爱护。你爱他、你保护他,这念爱护的心,即心即佛。

我们若能常常用这念心,对上奉事,对下有同理之心,有怜惜之心。同体大悲,就是同理心——他的感受、我的感受,合而为一体。我们要怎么样的生活,我们想要怎么样的感觉,对方就是同样要这样的生活、要这样的感觉,他与我们一样。

他的痛苦,我们也要有这分心,与他一样,『这种的环境苦不堪』,他无力去整理,我有力,我要将环境整理到我所要的干净程度,这样来给他。这都叫做同理心,这叫做怜惜之情。用这分爱来保护众生,那就是佛的心,佛心是大慈悲心。

各位菩萨,学佛本来就是为众生而付出,所以我们必定要有这分用爱、用敬之心,这对大地众生与佛平等的这个道理就会合了。这个心会合,佛、众生都平等,这就是道理。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就是道理,我们本性的道理——佛与众生平等,我们如何去付出,这样就对了。

所以,『发心如初,成佛有余』,我们要顾好这念心,『好修行勤供养,乐福田勤精进』,这都是我们心中所表达出来的所有形象,所以大家时时要多用心。

来源: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