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生的意义与追求


   日期:2015/5/22 16: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意义在哪里?人生目的是什么?科学无法回答,科技只能改善物质生活,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也测不出人具体的心理活动,测不出具体的梦境,科学无法证明人有精神现象,对于人类精神境界的提升根本无能为力,如,不能解决人的存在问题,人类对快乐与幸福的体验、感受,人类对美的感受、欣赏,心灵对自在的向往及追求,对一些重大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判断以及情感等方面的问题。科学能建造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却不能“建造”心灵高尚的人民,不能建造道德高尚的社会。

  穷人因衣食愁苦,富人为贪欲煎熬,男男女女被欲火燃烧,人都活在自我的牢笼里,活在自己的妄想、感受、情绪、习气里,活在自己的习惯思维模式里,活在自己造作的因果里,被七情六欲所折磨,烦恼不已。在业力的牵引下,表现着各自的习性和命运,完成各自的角色,匆匆穿过生命的舞台。

  人需要用有意义的行为,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方向和价值。

  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人的主要动力是竭力要理解生存的意义。动物寻求快乐与征服,但却不懂得生存的意义。人的本质是探明意义。

  思想家贝格尔认为:人是一种精神动物,他不只是寻求生存的手段,他也关注生存的意义,而且是在最深层次上寻求生存的意义。

  哲学家尼采说:谁懂得了为什么而生活,谁就能承受任何一种生活。

  要明白人生目的与意义,必须对人自身、对人性有清楚、正确、深入的了解。

  人是感情、理性、社会性、精神性的高级动物。

  人性,从性质上讲,分为善、恶、中性。

  人性从构成方面讲,著名学者、复旦博导王雷泉教授指出:“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可以下堕为畜生,也可以提升为圣贤。”

  老子曰“吾之所以大患,为吾有身。”人受与动物类似的肉体的束缚,就有吃喝拉撒睡、玩乐、性欲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马斯洛称其为匮乏性需要。弗洛伊德概叹“人是一个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费尔巴哈愤言:“人是一团欲望待满足的血肉。”儒家警示说“食色,性也。”这就是人的动物性,动物具有的本能。西方传过来的性解放,释放的就是这种最低级、粗劣的动物本能,将人降格,混同于畜生。

  个人离不开群体而独立生存,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性。

  在终极的层次,人最深刻的需要是要摆脱死亡和毁灭的焦虑,王雷泉教授说:“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永不满足的精神追求,不断地超越自己的自然、社会层面,使相对、有限、有缺陷的存在趋向绝对、永恒、完美。”

  人最重要的是“人生的方向”。这一生当中,你到底追求什么?应该怎样活着? 为什么要这样活着?

  如果不作出确凿无疑的、奋发向上的答复,人就会限入绝望和虚无的境地。

  人们从形体看,生理构造相同,在精神上却层次分明:有人内心如地狱般黑暗,有人胸襟像饿鬼一样阴险,有人是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有人高洁超逸像神仙,有人慈肠热心为活菩萨,有人放射着佛陀的智慧光明。

  人的生活分三个层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丰子凯喻为三层楼。

  大多数人住在一层,追求财色名食位,满足感官与虚荣心,挣钱,生儿育女,吃喝玩乐,糊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间,麻木地、醉生梦死地活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人生的意义、目的,别人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大家怎么过,自己就怎么过,最后还是糊里糊涂地、怀着恐惧与遗憾离开这个世间,一辈子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

  各行业的能人、艺术家、学者、科技人员、部分知识分子等,不愿只有物质生活,不愿意一辈子都活在动物的层次上,于是沉浸于自己的兴趣领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中获得快乐和精神寄托,爬二层楼。

  还有一种人,不肯做本能的奴隶,一心探求“生从何来,死向何去”,思索人生的意义,探讨人生终极的目标,追寻永恒、追寻无限的自由,想彻底解脱自己,他们努力向第三层攀登。这就是超越性,这就是宗教信仰存在的基础。

  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信仰,而其它动物没有。道德的源头是信仰。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底线。信仰是一个人活着的精神寄托。

  信仰指向的是“意义”,并赋予人的生命以意义。因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义的。

  信仰不是现实的,而是超现实的;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

  信仰是人对于无限、永恒、生命的终极价值与意义的追求。

  信仰涉及的是相对于经验科学而言的超验真理。

  信仰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因为人在本性上总是在探寻意义,挣脱有限走向无限,趋向超越。

  如果人类只有动物性、社会性,没有超越性,没有信仰,那么人生确实没有多大意义,一辈子满足于吃喝拉撒睡,追求升官发财,满足那一点可怜的虚荣心,满足这个短暂的肉体的需要。肉体这一百多斤肉,只是一堆化学元素,只是接受色声香味触法产生反应的有机物,只是满足感官刺激的载体,比一般动物复杂的是多了一点绞尽脑汁争来的名利地位,死了,烧了,只剩下一堆灰,名利地位也成了过眼烟云,人生意义在哪里呢?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入世思想、官本位思想浸透了民族的精神,注重现实生活、追求物质享受、热衷于名利地位是国人的人生取向,爱虚荣、讲面子、喜攀比成为国民的劣根性。

  过去,中国普通老百姓信的是人格神意味的“天”,他们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在他们悲痛绝望的时候,往往向着苍天呼喊,向上苍那里讨回公道,安慰自己这颗破碎的心。但一百多年来,这种朴素的信仰也被唯物主义击垮了,于是社会乱相纷呈。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信仰淡漠的国度,信仰模糊的国度,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到百分之一,是全世界现在仅存的四个无神论国家之一。

  我们不知道怎么关心自己精神的渴求,我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心,我们不会面对自己的心,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我们用琐事、用忙碌将自己封闭起来,许多人不打麻将、不玩棋牌、不看电视、不上网……就觉得空虚无聊,时间难以打发,觉得无法活。我们对于“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不感兴趣,对于人生目的、人生意义懒于思考,对于灵性问题、“终极关怀”一脸茫然。

  我们不敢直面死亡,竭力用声色娱乐等麻醉自己,只管这一世,只管这个短暂、脆弱的肉体。我们不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跟着时尚走,“享受生活”,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被盲目的欲望引向深不可测的黑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但常人的目光往往只是局限于个人或家庭,而且追求的不过是这一世的财色名食位。

  迷信眼睛、迷信常识、迷信物质实有、迷信科学,是绝大多数国人的思维状态、精神境界,超不出这个范围,跳不出这个档次。

  费尔巴哈有句名言:“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动物,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才是人。”

  一般普通人,如果能兼顾动物性、社会性、超越性,和谐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协调家庭、事业、信仰,平衡感情、理性、社会性、精神性,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完整、圆满、幸福的人生,并能真正提升生命质量,为今后向高层次生命进化奠定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建立正确、高尚的宗教信仰。人类渴望精神境界的升华、生命内在本质的开发,寻求生命延续性的存在,希翼一种永恒状态的来临——这便是宗教产生并长存的真正原因。因宗教所欲解答的实为人类最关心、却一直无法用科学加以阐释、解决的命运归宿问题。没有信仰,人生就没有目标,没有中心,没有依靠,就会感觉空虚、无聊,就会在灵魂最深处充满恐惧,就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它是教育——智慧的教育、人生的教育,着重教育人类向善向上,指导人们面对自己的心,认识了解自己的心,指导人类趋向真、善、美、圣。它不仅能让人通过自知其心、自净其心而战胜各种身心痛苦,也能引领人们因了达心的本质而最终直抵快乐自在的解脱胜境。佛法不是神话,是一种活法。

  学佛,就是让人们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明白前因后果、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法尔如是”的自然规律,在利人度生的过程中,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行,逐渐改变多生累劫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一切以我为中心”,破我执、破法执。

  懂得了佛理,在让人迷惑的物质世界面前你能把握自己,没有什么人、事让你烦恼痛苦,一切痛苦烦恼全都来源于自己的贪心与欲望。佛法讲看破、放下,看破不是灰心、失望,是要看明白诸法的真相和真理,不再糊涂。放下不是放弃,是放下错误观念和错误认识,不恐惧,不着急,不执著,不牵挂。你真能放下的时候,样样都可以处理,对家庭、对社会尽职尽责,心不为境转,这是生活的大智慧。(详见博文《略知佛教》及知识分子与佛法系列)

  其次要明白,人是由三度空间的物质人壳与四度空间的无形灵体合成,人死后,精神这种特殊的能量不会消灭,而是依其生前行为等的因,下一世的缘,续生必然的果,必有新的身心生灭相续。只要是身口意所造作的善恶业,都会像计算机一样,在业的仓库里储存下来,等到因缘成熟了,一切还得自作自受。因必生果,不可能有因无果、有果无因。同类因必生同类果报。

  现代科学研究濒死体验,已经收到了死者发出的信息,证明了死后自我意识还存在。许多西方科学家已经录到了上万种灵界的声音,其中包括与已经死亡的人的对话。

  当代脑科学权威、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理教授在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勾通,这就是灵魂的构成……在肉体大脑死亡之后,(它)仍然存在并仍能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美国史蒂文森博士对灵魂不灭和转世轮回调查了二十多年,出版了多部专着:“有确凿的科学实验和现实事例的证据,证实东方古老的灵魂转世轮回的理论是真实的。”

  瑞士医学博士兼物理学博士伊利沙白.卡柏勒露斯在加拿大温哥华演讲,引述爱因斯坦遗稿中之数段,说明爱氏亦相信因果轮回,相信死后还有生命。她有专著《死后生命与轮回》。

  (详见博文《破除迷信》《灵魂存在吗》《破迷信稿——给兄长的一封信》、视频《美国濒死体验采访记实》《台大教授证明神佛灵界存在》)

  第三,人的命运,既受过去世的影响(因),也与这一世主观的努力状态、发展趋势(缘)相关。命运是因与缘结合的产物,是业因果报的体现,“人生酬业”。子夏曾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也认为富贵不可强求。有些人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发了财或当了官,以为这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其实这是他命里种有这个因,即使是偷来、抢来的还是命里有的,譬如你命里有一个亿,你用不正当的手段,你顶多只能得一半,五千万,因为其中作恶已经折损了,你的手段愈恶劣,亏折的比例就愈大。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一切业因恶果,都是自己造作的,也可以由自己来改变。贫富贵贱,皆不出自己一念心性。要想交好运,首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坏习气、坏性格,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命运就会逐渐改善。“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损人决定害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这些小事,是塑造人格和积累业果的关键。(详见博文《深信因果》《千古不变的真理—因果定律 ——CCTV主持人陈大惠访问净空老法师》)

  第四,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人痛苦不堪,有人却快乐无比。为什么?因为各人生命素质不同,心境不同,对境界所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世界上没有快乐的地方,只有会快乐的人。”只有内心安详了,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敌人。”

  佛说:幸福就是自知其心、自净其心,就是“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奉献。人只有在奉献中,才能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感觉到生命之花的开放,感觉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第五,知足常乐。爱虚荣,讲面子,喜攀比,就会导致烦恼与痛苦。其实人无可比性,各有各的业力因果,幸福不是通过比较得来的,只有自己知足常乐,才是最大的幸福。不比不争,心情舒畅,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贫也安然,富也安然,名也不贪,利也不贪,能忍自安,清净无为。现代人时常心为物役,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因此错过了许多的快乐和幸福。与其汲汲营营,不如淡淡品味人生。

  第六,做合格的人,具有人格。一个人能按伦理规范约束自己,净心、明理、临事不受诱惑,坚决不做杀盗YIN乱妄语等恶业,才能具有人格,下一世才能保住人身。

  第七,众善奉行,培养慈爱之心。相互间的坦率、信任、诚实、缺少敌意,能使你的生活平静下来,使你的心不再被仇恨、嫉妒这些严重损害健康的阴暗心理纠缠。佛说:“做善的事情,生活在善当中。这将把你引向自由,以及真理……”泰瑞莎修女说:“在这一生中,我们无法做什么伟大的事,我们只能怀抱着大爱来做小事情。”爱是付出,也是得到。爱护众生的人有福,慈悲的人有福。

  第八,活在当下。不沉缅过去,也不奢望未来,当下就有幸福,当下是决定命运的关键,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的心进入什么频道,用智慧与力量将心较多地定格在美好的频道上,那么结局一定是光明的!

  第九、最简单方便的修行法门。过马路、等车、坐车、做不需动脑的事、睡前就反复默念一句“南无(namo)阿弥陀佛”、四句“阿弥陀佛”。此法门易行难信,信者得度。信愿行是净土三资粮,行之既久,于身心、来世均有益。

  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享受、感官刺激、虚荣心满足,而是如实认识生命秘奥,掌握超出生死轮回之道,戒恶行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消除烦恼,自净其意,获得心灵真正的安宁,不断提升生命境界,既安度此生,又会有更加美好的前途——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形态为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这是人应有的奋斗目标和生命进化的终极归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情绪       物质)(五明学佛网:情绪       物质)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居士:情绪的四放 

 惟觉法师:禅与情绪管理 

 惟觉法师:禅与情绪管理 

 黄夏年教授:佛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论 

 妙祥法师:若能转物即能仁——关于不被饮食、物质所转的开示 

 洪修平教授: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林国良教授:《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 

 仁焕法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仁焕法师: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 

 仁焕法师:精神生命与物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