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恒传法师:出家人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解释这种遗憾?


   日期:2015/9/11 8: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出家人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解释这种遗憾?

  恒传法师:阿弥陀佛,首先不能把这两个问题对立起来,不能分裂讲,这两个问题是一不是二,我们看问题不能仅从事相上来看,还要从事性上了解事情的本质。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佛教也是提倡孝道的,遍览佛经,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且亦常赞叹父母恩重,难于报答,教诲四众弟子念父母恩,报父母恩!

  说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关键是怎样来定义这个“孝”。在印度,出家修行不会受到来自社会的阻力。因为印度的哲学宗教氛围浓厚,在印度传统观念中,人生分为梵行、家居、林栖、遁世四个阶段,所以到了一定年龄出尘修行是十分必要和常见的行为,所以事相上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而中国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深受“养儿防老”概念的影响,而“养儿防老”的概念又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生养后代子孙是生存的保障,且普遍观念认为供给父母衣食之需、延续宗嗣传承、赡养父母、为父母送终等才是孝。可是出家人虽剃发染衣,离开了世俗的家庭,但并不逃避对父母的赡养。亦常于奉养父母,念念不忘。佛陀特别在戒律中做了细致规定。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宋长芦宗赜禅师,少孤,29岁出家,深明宗要,后往长芦寺,迎母亲于方丈东室,劝令念佛求生净土,历时七年,其母念佛西逝。隋敬脱法师一头担母,一头挑经,云游四海,随缘度众等高僧大德孝养双亲的故事感人肺腑。所以并不是出家了就不孝养双亲。《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在佛教看来,孝它有更深的含义,不仅仅是尽孝道供养父母。更重要的是死后追荐供养。否则,即使能令他们衣食无忧,或成就一番“光宗耀祖”的事业,也不过是短短几十年。当他们要离开这个世界时,我们无力挽留;当他们不幸堕落恶道时,我们无力救拔。所以,惟有令他们生得安养,死入善道,才是为人儿女应尽的孝道。正如明代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不论给予什么物质馈赠都无以为报,当他们究竟离苦得乐时,才是孝道的圆满成就。《地藏经》中,婆罗门女在母亲死后,为使其母永离地狱等三恶趣之苦,而发广大誓言,愿度脱一切众生。其母因其广大之悲心,瞬间解脱地狱之苦。所以这一方面说明出家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另一方面也说明出家人有更广大的智慧与悲心,更不同于世俗所定义的简单的感情。佛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莲池大师曾说:“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僧人的孝道,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发大弘愿,誓成无上之忠孝节义,其所谋之远,立心之诚,为“至孝”。念及三世父母,普及六道众生。僧人之孝,以出离心为摄持,乃彻底、完整的报恩之法,不止予父母以现世之福,更导父母永趣解脱。佛门之中,从佛、菩萨至历代祖师、大德,乃至平常僧众,无不重视孝道。其孝思,竖穷三世,横遍十方。即对三世父母、六道众生,皆以报恩之心,孝养之、劝导之,令一切众生远诸苦,共发菩提心,共证无上道,实乃以至道追求彻底究竟之孝道!

  红尘百戏,牵绊实多,居家窄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此而生。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著,谛观在家多过失造诸罪业无有边,营生贪求恒不足,犹如大海难可满......”传宗接代,结婚生子,孩子结婚,然后自己老了,生生世世无有出期。贪著越深,依赖越深,由此带来的伤害就会越大。出家,就是从这种彼此束缚的关系中超越出来,将有粘性的贪恋净化为法缘,升华为大爱。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

  虚云老和尚剃度染衣,出家修行后,他的庶母在老和尚的父亲去世以后,带着两个儿媳辞亲割爱,了俗出家。其庶母出家后,精进修行,一心持名,命终心不颠倒,跏趺而坐,留偈而逝。偈曰:

  人生养子有何益,翼硬展翅便冲飞,怀胎命若悬丝险,既生得安谢神只。

  乳哺不倦尿屎苦,如狮捧球不暂离,待得稚雏成鹏去,慈亲衰老犹靠谁。

  兄薄弟寒父亡故,弃我婆媳竟何依,痴情难解鞠育念,益相益悲令人啼。

  欲作鬼母寻子去,举目云山万重围,汝能志办生死事,不见庞蕴把道违。

  俗情法爱何殊义,山禽尚晓栖落晖,虽获同愿奉佛寺,日洗寒山冷翠微。

  儿既早为空王子,世尊昔曾度阿姨,恨兹娑婆尽烦恼,休心今向极乐归。

  又一偈云:

  每因恩爱恋红尘,贪迷忘失本来人,八十余年皆幻梦,万事成空无一人。

  今朝解脱生前累,换取莲邦净妙身,有缘念佛归西去,莫于苦海甘沉沦。

  佛门以勤苦修行,达到无为至道,为真实的报恩,为真正的利益父母、孝养双亲。有时,如果单单以世俗的眼光看,一定会产生误解。岂不知佛法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有不可为外人道之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七情六欲       恒传法师)(五明学佛网:七情六欲       恒传法师)  

 恒传法师:去寺院或法会立个牌位,是不是就能消除所有业障? 

 恒传法师:人生最可怜的事是什么? 

 恒传法师:“杀生业重,该怎么做,才能消除业障、不影响后辈 

 恒传法师:“诵经不是补阳气” 

 恒传法师:如何戒除邪YIN? 

 恒传法师:善调身心 

 恒传法师:众生附体后怎么办? 

 恒传法师:当孩子有出家的意愿时,只要他是真心慕道,我们当 

 恒传法师:精进修学 

 恒传法师:在家祭拜已故亲属和寺院超度亡灵的关系 

 恒传法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恒传法师:仙姑与助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