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人际关系的离合


   日期:2015/10/27 15: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今天再讲马斯洛于《动机与人格》的书中,所论第三种需求─被认同、尊重、和关怀的需求。至于成就感、归属感以及最后的自我实现等需求,待明天再说。

  其实,被认同、尊重、和关怀的需求,就广义而言,即是整个人际关系的沟通、协调也。

  很多人常把人际关系的离合,当作「纯对象的际遇」而已!

  不来电或缘来就是你!

  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中,常把沟通得好、不好,当作是「纯对象的际遇」。怎么说呢?如果碰到好的对象,沟通当就很快,全无罣碍;如碰到坏的对象,那沟通不良,便是理所当然的。

  如中国人有句话:「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不是我有问题,而是他有问题。因为他就是土匪强盗,蛮横无理,所以怎么讲也讲不清。

  反之,沟通好的,即是最浪漫、最唯美的「一见钟情」。或者如时下正流行的术语─来电。这个不来电,那个常来电。我们不太清楚什么状况会来电?什么状况不来电?但是,却常在茫茫人海中,寻求「被电到」的感觉。什么感觉呢?非理性的感觉也。

  或者如有部电影的名字,乃「缘来,就是你」─名字虽听过,内容却没看过。如果缘凑巧的话,那就非你不可了。所以很多人,都把人际的沟通,甚至男女的交情,当作纯对象的问题。今天为寻不到好对象,所以还是孤家寡人;然如那天寻到了,就能跟她白头偕老,厮守一辈子。

  两个人既从不认识、也不了解,怎么可能一见钟情呢?以佛法来讲,很简单,因共业太重,且已超乎理性的范围。所以,没办法再用理智去判断,就直接被业力牵引过去了。

  因此,最初的感觉虽浪漫唯美,然最后却十有八九不得善终。我们听到最典型的故事,就是罗密欧与茱丽叶。当然,我们没办法去问沙士比亚:这个故事是真有其事,还是你创作出来的?但总而言之,最后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却是真实不虚的。

  这也是说:人际关系的好坏,不只是纯对象的际遇而已!因如是纯对象的际遇,那我们都可以不用负责任了,也不能学习成长了。

  其实,在人际关系的离合中,更切要的乃是:我是否有诚意?是否有能力?去作沟通协调。

  故在人际关系中,更重要的是:我有没有诚意去沟通?有没有能力去沟通?如果有诚意、有能力,则相应者,当然会愈来愈多。如果没有诚意、没有能力,而到处找不到相应的人,这乃是「自作孽,不可活」也。

  于弗洛姆《爱的艺术》乃谓:爱的能力,必得经由学习而成长。

  在我大学时,曾看过一本书─弗洛姆所写的《爱的艺术》。不知在座各位,曾看过否?这本书的名字,取得不好,让人看了容易想入非非。就我的认知而言,应该取名为《爱的能力》才适宜。因为里面主要的观点为:爱的能力,必经过学习、训练,才能成长、才能熟练。而不是寻到一位对象,就有能力去爱。甚至就有资格,被人所爱。

  不信,且看父母们如何生儿育女,便明白了。

  不只要有爱心.耐心,且还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巧。

  且不谈男女间的爱情,最浅显的,如父母对儿女的爱。在座诸位,很多都已生儿育女了,必十分肯定:要教养一个小孩,实在不简单。不只要照顾他的衣食、睡眠,还得照顾他的健康、品德。不能小孩子已病歪歪的,还不知道。或知道了,也无能为力。所以,爱心不是一个空泛的名词。不只要付出耐心、恒心,而且还要有专业的知识与技巧。

  事实上,我在大学时,就想过这个问题:小孩子虽很可爱,抱一抱,亲一亲,还可以;但要照顾他到长大成人,就觉得负担太重。所以,即立意:就算结婚,也不要生小孩。

  关于父母对儿女的关爱,这大家很容易明白。故不是只想「我爱你」,就能把爱心发挥出来。而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历练,才有办法把爱心发挥无余。

  同理,对异性的爱亦然

  故对异性的爱,也非只是说「我爱你」或互相亲嘴、拥抱,即可了事的!而是既然爱她,就得去关心她、照顾她,不只帮她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帮她学习、成长。故所需用心、用力者,还多得很呢!

  故第二点,我要强调的是:有了诚意后,还要经过学习、训练、历练,才能使爱心慢慢成熟。

  问:「女朋友跑了,如何把她追回来?」

  答:「还是先把你追回来吧!」

  记得我在农禅寺,有一天于「甘露门」执勤时,来了一位年轻小伙子,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不是他自己愿意来的,而是被他妈妈带来的。

  在他妈妈再三催促下,他才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女朋友跑掉了,当怎么把她找回来?」我心理想:这问题应该去问张老师,或那些爱情专家,怎么来问我呢?可是又想:如果我直接说:「你问错人了!」又太不给情面了!

  所以,我只好说:「且先不要想:当如何把女朋友追回来。而是当先设法,把自己找回来?」他说:「为什么?」「看你三魂六魄,现在剩不到一魂一魄;你这种鬼样子,谁会喜欢你呢?」他说:「好,当怎么把自己找回来?」我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去追女朋友。让她回来倒追你,或者让她后悔一辈子!」「这可能吗?」「所以你当庄敬自强,奋发有为。如果你能飞黄腾达,既不用担心她会跑掉,也不用怀疑她不会重投怀抱!」

  这样讲,有点用「激将法」的味道。但我主要的观点,乃强调:你要先具备被人所爱的条件,而不是一天到晚在设计:如何把她追到手?如何把她追回来?

  因此如何能有被认同、被尊重、被关爱的感觉呢?

  且看你是什么料子吧!

  其实,我会这么回答,乃是因为看过弗洛姆《爱的艺术》这本书,而有这样的观点:她会不会回来?且看你是什么料子!故如何使自己变成这种料子?这才是努力的重点。

  故马斯洛虽曰:「人有被认同、被尊重、被关怀的需求!」但云何能有被认同、被尊重、被关爱的感觉呢?他却未说明白。如果每个人都「守株待兔」地等着别人来认同我、尊重我,那就等到海枯石烂也轮不到你。

  所以如果你不是这种料子,那就摸着鼻子,到一边凉快吧!或者摸着鼻子,到一边庄敬自强去吧!

  你想:「这世界,有这么现实吗?」没错,就是这么现实。如俗话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凭什么要别人来尊重我、关怀我呢?如果我对别人没有一点好处,像只癞痢狗一般;则别人看到我,能不把我一脚踹出去,就偷笑了。还能寄望谁来尊重我、关怀我呢?

  我们不能学小孩子,用哭闹来唤取父母的注意。

  如某些老人,借装病来博取儿孙的关怀。

  或经常聚众抗争,拉白布条;为弱势族群造势。

  至少一个理性的人、一个发心修行者,不能像小孩子一般,经常在那边哭哭闹闹─为唤取父母的注意。这种小孩,如果是我的,先把他毒打一顿,再饿它三天三夜,以免从小就不学好。

  我们也不能学有些老人家,一天到晚在生病,今天头痛、明天胃痛,后天又不知道那里会作怪。其实不是真有病─乃为博取儿孙的关怀而已!所以真正的病,乃心病也。

  我们也不要像:目前的社会中,常看到有些人,到街上抗争、拉白布条。以为「大声就会赢」,这只是无理取闹而已!如果大家都用这种方式,去争取不当有的权益;则整个社会必将是「负成长」,且还会每况愈下尔!

  反之,如我能经常给别人好处,竟会不被尊重.认同和关爱吗?

  所以,要有被认同、被尊重、被关怀的感觉。其实很简单:如果我经常能给他人好处,则不用担心,他人会不关心我、会不尊重我。乃不求而自得也。各位想:世间真有这么现实吗?我可以告诉你:其实,佛教也是这么说的。不信,我们看四摄法:

  四摄法

  诸位都知道,经典上说:菩萨有四摄法,第一布施,第二爱语,第三利他,第四同事。故于布施、爱语和利他中,才能方便摄受众生。摄受众生且先不奢求,至少能赢得别人的认同、尊重和关怀。

  所以,在菩萨四摄法里,早直截了当地指出:要经常给别人好处,才能被别人尊重和关怀。

  我们不要想:凭什么,要我先给你好处呢?因为如果我是等别人给我好处,再给别人好处。那别人也是且待我给他好处,才愿给我好处。则大家就等来等去,永打不开僵局。故我能先给别人好处者,既表示我比别人富有,也表示我比别人有智慧。因此何乐而不为呢?

  在布施中,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首先说到财施:

  或曰:非吝于财施,而是为「贫穷布施难」也。

  其实未必施多,才称为施呀!

  有人说:我也知道要布施啊!可是为贫穷,所以不能勉为其难呀!其实,佛法里讲布施,却没有说:非得捐多少,才能称为布施。而是当有这种心。

  故「贫穷布施难」者,不是为贫穷尔,而是为心有不平也。心想:别人不布施给我,就已够可怜了,还指望我去布施别人吗?

  在这个数位时代,我发觉有一类布施,是「惠而不费」的,因为布施的不是金钱,而是智慧财产权。如我网站上的文字稿,乃可自由流通,而不用花什么钱。甚至如把所有的文字稿全部集中,也区区不到一片光碟而已!而一片光碟,更不到十块钱哩!

  我个人也喜欢照相,今天照这、明天照那。喜欢的,我就送给他。真是施者大方,受者欢喜。所以要布施,其实没有那么难。

  再说法施,未必法师才能法布施呀!

  尤其在目前专业分工的时代中,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作法施的─以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有缘的众生

  说到法施。有人又想:我又不是法师。尤其在佛法上,也不像你那么专精,云何能法施呢?其实也不限是佛法的布施,才能称为法施。

  因为在这个「专业分工」的社会中,很多时候,真是「隔行如隔山」。所以,现代人却比过去人还无知,你相信吗?因为只要跳出你的领域,你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力所不及处。因此,每个人其实都有机会去作法施,就是以自己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去帮助有缘的众生。

  如医护人员、建筑师、理财专员等。

  譬如:一个医护人员,看到别人气色不对时,关心他一下,问问是什么原因?是否需要那些调养?给对方一些善意的建议。虽不必花钱,却给对方蛮大的帮助。同理,一位建筑师,若别人要盖房子时,且把蓝图稍微看看。有问题的部分,稍提醒他一下。就可能省上百万、千万的花费。

  因此,以前我就曾劝一位建筑师道:「叫你去赚个两、三千万,再来布施给佛教,不只是难,而且迂回。但是,以你的专业知识,要为佛教的硬体建设省下两千万、三千万,却是轻而易举的!」他听了,深觉「与我心有戚戚焉」。「法师!有我效劳之处,请不吝吩咐!」可惜,我却执意不作硬体建设。

  所以,我经常跟一些居士强调:其实要护持佛教,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只要拿你专业的技术来帮助佛教,就能于无形中,为佛教省下很多的金钱、人力。因此要作大护法,也不会太难。当然也得看执事的法师,是否有此眼光?

  第三说到无畏施,不只是去帮助别人度过险难而已

  第三无畏施。很多人对「无畏施」的定义是:如别人遭遇到什么困难、险逆,我再去帮助他、解救他,这即是「施无畏」也。言下之意,一定要别人先遭殃,我才能作无畏施。

  其实,所谓「无畏施」者,乃因为人间,经常有畏。畏什么呢?畏的就是你。因为人跟人间,经常不能推心置腹,而是常彼此猜疑、顾忌。如俗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就不敢坦白交心,不能肝胆相照。所以有的人,你跟他讲话,就会觉得他「庭院深深」;讲的话,有如北宜的九湾公路十八拐。跟这种人沟通,不累死才怪。跟这种人交往,可能无畏吗?

  而是当于人间,坦白交心.彼此信任。

  所以,要无畏施者,就得作到「内外如一、坦白交心」。这样,别人对我才能没有顾忌。这样,才能渐赢得彼此的信任。

  所以,理论上欲作无畏施,其实比财施、比法施都还容易。因为既不用花钱,也不需要专业才能。但事实上,它却是最困难的。因为,人与人间,实很难做到「推心置腹、内外如一」。

  尤其有些人喜欢摆出一副很酷的样子,既高傲、又冷漠。这种人,你看到他就像看到罗剎、夜叉一般,不寒而栗。这可能施无畏吗?

  所以最方便的无畏施,是常给人好脸色瞧瞧─一副恬淡的微笑。

  因此,最方便、最现成的无畏施,就是先给人好脸色瞧瞧。这好脸色,不是涂得青红皂白、以至面无人色。而是带着一副淡淡的微笑,让人觉得:至少我对他没有敌意、没有顾忌。

  但如笑得太夸张、太牵强了,又让人觉得有「礼多必诈」的嫌疑。于是又成施有畏,而非施无畏了。

  然而恬淡的微笑,只是最初的印象。尔后,必以「无求于人」才能真让人无畏也。于交朋友中,最痛恨的就是:别人只把你当作满足自己的手段。甚至把你卖掉了,你还忙着替他数钞票。

  于是乎,别人如何能肯定:我不会作这种事呢?如果我一切自足,一切无求于人的话,他们就能放心也。所以无求于人,才能真正做到「推心置腹、内外如一」。

  所以,马斯洛的第三种需求:希望被别人所认同、尊重、和关怀。这只是就凡俗众生而言。因为这即「有求于人」矣!于是以「有求于人」故,即为人所束缚矣!既「有求于人」,即不能施无畏矣!

  个人的心路历程

  从少欲知足,而无求于人。

  到顺结善缘,以「平等互惠」而相得益彰。

  讲到「无求于人」,就回想到:我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心路历程,可提供各位作参考。

  我从小是个比较叛逆的人,所以对于社会风俗、人情事故,给我的束缚与制约,深觉得不以为然。于是我就去参究:这束缚与制约,究竟来自何处?后来,我终于觉悟:这束缚与制约,其实是来自社会的默契。这怎么说?

  比如:我从小不喜欢历史、地理等,偏重记忆的功课。但我还得要念啊!因为希望成绩好。成绩好,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考上理想的大学后,要找工作,就方便很多……,有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制约过程。

  甚至,我希望在家是个好儿子,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所求愈多,即得接受更多的束缚与制约。

  于是,如何能不受束缚与制约呢?如果我能做得「无求于人」,便谁也制约不了我。然云何才能「无求于人」呢?唯有少欲知足!才能「无求于人」。

  所以那时候,我的座右铭,很确认为「无欲则刚」。如果我能无求于人,则何需要再委屈自己,再被社会所制约,再被谁所左右呢?所以,那时在我生活中,其实也没有:如何与人沟通、协调的问题?因为我已习惯独来独往了。甚至,也不觉得有被尊重、被认同的需要。

  在这种心态中,我也经历了蛮长的时间。到后来,才再觉悟:虽能无求于人,但如能顺便结点善缘,不是更好吗?而如何才能结善缘呢?就是秉互惠的原则,最方便结善缘也。故于「四摄法」中,云何为「同事」呢?彼此间,既能平等互惠,即是同事也。

  于是如常能以「平等互惠」而相得益彰,还须担心有不被尊重.认同和关怀的可能吗?当不必担心。但这「平等互惠」而相得益彰的成果,还是得由「无求于人」的前提,才能落实也。

  所以我刚才是说「顺结善缘」,而非「广结善缘」。因为如想广结善缘,便又落入「有求于人」的困境中矣!

  是以菩萨既是「眷属围绕」,也能「独行无侣」。且「独行无侣」又为成就「眷属围绕」的先决条件。

  所以在经典上,讲到菩萨的风范,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第一是「眷属围绕」。大菩萨常眷属围绕,乃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能经常地施舍别人好处,不管是法益,还是布施等。至于,另一点的「独行无侣」呢?菩萨为什么又会变成独行无侣呢?以我的理解,就是无求于人的意思。

  过去,我很肯定:如果没办法先跟自己做朋友的话,也不用寄望能找到好朋友─因为你会变成别人的负担。所以「独行无侣」者,即是先跟自己做朋友。云何跟自己做朋友?默默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如中国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自个禅修、自个深入经藏。等待成就了,终能示现「眷属围绕」的果德。

  所以独行无侣,乃是眷属围绕的先决条件。正如无求于人,是平等互惠的先决条件。因此,从这个角度再去看:人际沟通会有什么困难吗?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因为如果你能从「独行无侣」的基础中,去分享相得益彰的结果。那别人欢迎还来不及,那有什么不能沟通协调的呢?

  这话说来很简单–平等互惠,但是如一个人不能跳脱出以「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便绝没能力去找出平等互惠的平衡点。所以现代人的难以沟通协调,也不过是我见.我慢的必然结果!如所谓的:「自作孽,不可活。」能怪谁呢?

  所谓「应酬」的需求

  再补充一下,所谓「应酬」的问题。

  如从「平等互惠」的角度去看应酬,应有不同的解码方式。比如有人生日、作寿,我会不会去应酬呢?一般而言,我是不会去的。因为吃吃蛋糕、唱唱「生日快乐」歌,竟有何边际效用?或者有人结婚了,我也不会去参与。你结婚,我可以为你祝福,但未必要到现场,才能祝福哩!更何况现场,祝福的人那么多,也不差我一个。

  但如果是别人生病呢?或许我会去!因为我自认:对医学还有些了解。尤其就心理的调适、安慰,大概能帮上一些。然这是我愿意去的,而非为应酬而已!

  这也是说,对于应酬,我是非常理性,非常现实。真有利益之处才去,如纯只是凑热闹、充人头,则不去。然所谓「有利益」,是指对别人有利益,而非对自己有利益也。

  再说到一种现代人非常厌烦、又无可奈何的事–经常开会。其实,很多会都是没有什么效益的。或会而不议,或议而不决,或决而不行。所以如这个会,我确定是没有什么效益的,我也不会参加。因参加了,唯浪费时间而已!反之,若我去了,可以提出良好的建议,可以对最后的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则我会去。甚至,我愿意在会前,即针对所要讨论的主题,而提出我的建议。而非到现场时,才眼花撩乱、措手不及。

  所以,应酬不应酬的问题,对我而言,只是效益而已!我不会有:心里很讨厌,又不得不去的情结。因为这情结云何而有?讲清楚了,也不过是:你有求于人,所以不得不去应酬。

  如果我有求于人,就一定要去吗?也不一定!为什么?如果我在另外的地方,能给对方极大的好处,那也不用担心,他会对此斤斤计较。因此,我的观点很明确:理想与现实,其实是一体的。理想是自利利人,而现实呢?则平等互惠也。

  郎静山的抉择

  我记得有这样的故事:有人去访问近代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他活了一百多岁。郎静山先生,既喜欢交朋友,也常常被朋友骗。于是有人就问他:「俗话说:上当学乖。你为什么总是上当,而不会学乖呢?」郎静山先生却回答:「我宁可被骗、上当,也不愿因此变得很世故!」

  郎静山先生,我对他并不了解。但是,表面上经常被骗、上当,其实是大智若愚哩!因为他很清楚:被骗、上当,损失事小;如果自己因此变成世故、狡猾,那损失才多哩!

  然究竟而言,我们不需要经常受骗、上当,才能维持我们的天真。因为若能从无所求的基础,去寻求平等互惠的关系,即能福慧自增长也。

  总之

  先站稳无求于人的基础,再去寻求「平等互惠」的可能;便能立于「不败之地」也。

  所以马斯洛其实是说错了:因为他再三强调,人有被认同、被尊重的需求。其实人应先站稳「无求于人」的基础,再去寻求「平等互惠」的可能性。这样才能先立于「不败之地」。

  反之,如先从须被认同、被肯定的心结中,再去寻求「平等互惠」的可能性,那眼睛早已瞎了一半。既视野无法开阔,就更不容易寻得「平等互惠」的平衡点。

  所以我今天讲的,其实是从逆向思考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有「不能沟通协调」的心理准备,才能做好沟通协调。我们要有不被认同、不被尊重的能耐,才有办法锻炼出被认同、被尊重的条件。

  尤不可以「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而互相苛求,而互相糟蹋。

  然现代人却刚好相反,都是以「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而互相苛求。如果苛求不到,就互相糟蹋。这最明显的,就是选举时,到处都在谩骂、抹黑。这些人如被选上了,则大家都倒霉。

  这也就说,即使你力争,而能争到一点蝇头小利。但事实上,大众因此而丧失的,绝对多得太多了。

  就佛法观之,一切人际的沟通协调,也不过是从智慧与慈悲的前提中,而能成就于福慧双全尔。

  所以人际关系说到最后,也不过是佛法所谓的「智慧和慈悲」而已。能够不求于人,这是智慧。能够平等互惠,既能慈悲他人,又能兼顾己利。因此,能行之以恒,最后一定能福慧双全。

  这是从逆向思考中,而让大家都能过得既轻松自在,又福慧双全。而不像目前的社会,大家都在抗争、谩骂、抹黑,弄得鸡犬不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际关系       福慧双全)(五明学佛网:人际关系       福慧双全)  

 果煜法师:人际关系的离合 

 露意丝·海:生命的重建 第十章 人际关系 

 白云禅师: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 

 悟演法师:人际关系 

 法藏法师:如何反复的运用「迂回之术」,使修行与人际关系皆 

 嘎玛仁波切:有“个性”的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星云大师:人际关系不好? 

 慧律法师:人际关系不行? 

 嘎玛仁波切:促进人际关系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 

 揭秘夫妻间人际关系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第三者” 

 良好的人际关系依然是佛弟子的必备技能 

 嘎玛仁波切:有“个性”的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