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苦难走向解脱,对佛法苦圣谛的重新确认


   日期:2016/7/8 7: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的认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宇宙的规律,其中对于“苦谛”的体认,可以说是佛法认识论的基石。对于人生是“苦”的分析和对于“苦”的原因的解释,在佛法修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学修佛法、出离解脱的基本理论依据。随着现代佛教文化思潮和修行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禅学和禅修方法的广泛传播,“快乐”、“轻松”、“自在”、“解脱”等概念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甚至于浊世“乐不思蜀”。因此我感到对佛法“苦圣谛”有重新确认的必要。

  苦具有逼迫性,是众生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考察。心中的逼迫之苦专指我们精神的不愉快状态,如相爱的人不能相见,乃至永别;相互仇视的人却避不开,所谓“冤家路窄”;希望得到的总是难于满足。如此等等,从古至今,见之于现实或表现于文学作品的例子可以说不胜枚举。这些苦难大多由自身或社会环境造成,受苦的主体是不能自主的,而对于苦的感受却是实实在在的,逼迫性显而易见。身苦是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逼迫造成的身体或感官的不适,如饥寒交迫、疾病缠身乃至死亡等,佛法中概说为身苦。心苦又称为内苦,身苦又称为外苦。如扩展开来,还可分为四苦、八苦、无量诸苦,个体生命的生老病死为四苦,连同社会环境等造成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加上五蕴炽盛苦,即为八苦。在八苦之中,前四苦是所有生命的共相,也就是说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生命都不能违背这一自然规律。其它生灵没有认知这种规律的能力,更没有能力改变、超越这一规律,只有人不但可以感受、认识到这一点,而且能想方设法超越这一规律。无论是用医学的方法,还是修道的方法,如果没有对于苦的体悟,可以说医学也无从发展,修道更无从谈起,出世的学说便失去理论依托。也就是说感受到苦的存在,才能谈得上出离。不断的体验苦迫,道念才会坚固,佛教才能保持其出世的品格。如其不然,佛教便会在世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湮没自己,出家修道会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佛教会蜕变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而远离佛陀出家修道的本怀。后四苦精神因素多一些,而且随着近现代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善,苦的逼迫性有所减弱,但决不会消失,在某些方面还可能表现得更为强烈,这是由生命的局限性决定的:一面是内心贪欲的无限膨胀,一面是物质的短缺;一面是生命的有限、渺小,一面是时空的广大、无垠。生命在这种满足又不满足中、有所能又有所不能中受着折磨和煎熬。生、老、病、死是欲界生命的共相,无能幸免,这是佛陀所体悟到的,也是他亲证的真理,所以称之为“谛”,意即真实不虚、不可改变。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发现佛陀只是发现真实者,他并没有创造真理,即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人生,即使我们不读佛经也能体认到生命的苦迫。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信佛的中老年人居多这一信仰现象。年青人并不是不苦,并不是感受不到苦的存在,对苦的感受有时甚至比老人们来得更强烈,只是由于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对未来强烈的希望与进取心,使得他们容易排遣和忘却痛苦。

  苦为出离之本,因此佛教将八苦譬喻为良师。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改造活动大多和离苦求乐有关。离苦首先要知苦,知苦就是认识苦的根源。这正如良医治病,必先会诊,以确定病情,然后对症下药。一个人如果感到了苦的存在,最有用的办法可能就是省察造成苦迫的原因。造成苦迫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这在佛法中称之为“集”。从因果看四圣谛,四圣谛的顺序应是集、苦、道、灭。集是苦的原因;苦是贪瞋痴等众因所集之果,同时又是修道的原因;道是方法、道路之义,又是烦恼寂灭之因;寂灭是修道的果,即烦恼寂灭之意。无论是一个或多个原因造成的苦迫,我们都要冷静客观地省察其原因,以寻求解决的方法。佛法认为个体生命如同一条河流,苦的感受可能是上游污染所致,也可能是当下的认识和行为所致。上游污染所造之业,不是凡夫当下的力量所能拔除的,只有藉助于修道获得的正定与智慧才能彻底拔除,即所谓“定业不可转”。如果暂且不论往昔所造诸业造成的苦迫,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他们觉察不到也不相信“业力”的作用,仅就现世而言,佛法对于苦的透析,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有了苦迫,不少人下意识的行为就是到寺庙里去,并以种种方式求助于神明。由于对于苦的原因不明,只能得到一时的慰藉,而不能拔除。我一直认为,信仰不是商品交易,我们不能和佛做生意,没有钱花应当勤奋工作,没有工作应该到劳务市场去,有了病应该到医院去,只是不要走错了门、认错了人、拜错了神。只有认识了苦,并用合适的方法去拔除苦根,才有可能离苦得乐。在佛法中,戒定慧三学和八正道等都是拔苦的方法。佛陀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给世人多少慷慨的承诺,而在于他帮助世人认识苦难,并教给我们解除苦难的方法。佛陀是良医,佛法是药方。


  苦是道心之基。人间的生活是五欲的生活,五欲的生活在给人以感官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痛苦。佛法将人的感受分为三种,所谓乐受、舍受、苦受,但终究是苦。《成实论》中解释说:这三种受之所以以苦相摄,是由于乐受易逝,没有自性;舍受虽为不苦不乐的感受,但也是无常的,由缘起的法则所规定;苦受当下是苦。所以佛法认为“诸受是苦”。世间的权力、金钱、爱情等等,无一能超出这一范围。有人说在生活中只要知足就可以常乐,其实这种苦的感受不是仅由个体的差异造成,或由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由缘起的有为法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佛法指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修道者的出离解脱,是一种背尘合觉的行为,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的。可是大多数人都没有面对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尽量去回避这一事实。痛苦使人思考,苦难使人成熟,烦恼催生菩提。从生命界的三大法则我们也不难看出知苦而出离的合理性:一、贪生怕死。从灵长类的动物到蠕动的昆虫,自觉不自觉地都有求生的本能。将一只甲虫放在盆中,它们总是不停地向外爬,直到精疲力尽为止。二、避祸趋福。在山崩海啸、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面前,不仅人类急速远离,所有的动物都尽可能地仓惶出逃。三、离苦得乐。这一法则在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中是随处运用的。冬天取暖,夏天制冷,不一而足。修道就是在确认诸受是苦这一事实的前提下,借助各种方法尽力淡化五欲,直至断除,以出离世间之苦,证涅槃之乐。

  苦圣谛有着确定的内涵和外延,但决不能任意地夸大、演绎甚至曲解。外道和邪教就经常利用佛法中的“苦圣谛”,演绎成“劫难说”、“灾变说”和“末世说”来恐吓众生,敛财害命。在佛教界也有人以“末法论”为由,导众生入邪见,在认识上以偏概全、本末倒置;在修行上以权代实,使不少信仰者在知见上产生偏执,远离中道。世界有其自身成住坏空的规律,但从成、住到坏、空,要经历漫长的时期。人间虽不时有天灾人祸发生,却不能说是神佛的惩诫或昭示。佛陀曾经说过,佛法要经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恰好证明如来化世也遵循缘起的法则,决无例外,而住持佛法的人对佛法的兴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为适应环境,随时调整自己、因机施教,在化导众生方面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应时契机的法门。纵观这些明确的理念、方便的法门,我们还是需要指出:佛教哲学是关于苦难的哲学,这是由缘起的法则所确立的,表现为对苦、空、无常、无我的体证。整个修行的过程,无疑是以戒为师、自我磨练、自我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是漫长而充满艰辛的。如果没把信心建立在因苦迫而出离的观念上,纵使我们把修行说得如何轻松快乐,也是浮光掠影;把体验说得如何美妙诱人,也是不切实际的。众生是病人,生病无疑是痛苦的;戒定慧三学是良药,治病也不是轻松的。在僧团中生活,不但要对世间的苦迫有真实的体悟,也有责任告诫亲近佛法的人世间缘起的道理、人生是苦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劝发菩提心,破除贪恋和执着,自觉修行,迈向解脱。

  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富贵学道难”,难就难在富贵的人往往沉溺于五欲生活的享乐之中,不容易感受到人生的苦迫,很少发起出离心。应当认识到随着社会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苦的层面在由外向内转变。即心苦的感受在增加,身苦的感受在减少,但苦的性质却是永恒的。有人对于发达国家信佛人数比例居高不下充满困惑,原因在于他们想当然地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就可以因享受生活而快乐。

  有人以为有了高学历就可以生活得更好更快乐,所以家长们从小就对孩子们施加过重压力,不曾想造成高分低能、以自我为中心,人格偏差带给自己和家人痛苦和拖累;有人以为爱情会给自己带来幸福,不曾想苦苦追求,得到的却是同床异梦、内战不息;有人以为金钱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宁舍身命,不舍金钱,不曾想竟使自己妻离子散,甚至身首分离;有人以为做官就可以光宗耀祖、予取予夺,不曾想圈套陷井不期而至。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以法眼观之,种种欲求终归是苦的原因,就在于“诸行无常”的法则。无常就是不永恒,把不永恒的东西当成永恒目标去追求,品尝到的必然是苦果。

  佛陀向我们揭示“苦圣谛”的道理,不仅仅是说相对于“乐”的“苦”的感受,而是揭示了“无常”、“苦”、“空”的诸法实相。也可以说是从不同的层面注释了人生宇宙缘起的法则。大乘佛教在劝发菩提心时,不主张修行者仅以得到人天福报为目的,其原因就在于耽溺于人天五欲的享乐生活能障碍解脱道。而人世间的苦痛越是逼迫,所发的出离心也越强烈,行持也越切实。

  苦是菩提之根。菩提心的含义是向上以种种方法求证佛道,向下以种种方便化导众生。求证菩提,是出离沉溺六道之苦;下化众生,是不忍眼见众生受无量诸苦。同情心、怜悯心是人与人之间对于苦境的相互体恤,有了这种体恤,人的爱心得到增上,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理解。“同病相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苦的经验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内心体验,而且使我们认识世界,学会和他人相处。趋向于个人解脱的小乘圣人,因厌离世间的生老病死之苦,发心在泉边林下自修以证圣道。由此可以看出小乘圣人的个人解脱,也是以“诸受皆苦”为认识依据的,并凭借各种方法而达到解脱的目的。菩萨发心求证菩提,虽然不同于小乘,但首先是基于“三界如火宅无处安身”的认识,并由此出发体恤众生之苦,以种种方便,不辞劳苦地化度众生。妙湛法师生前所说的“勿忘世上苦人多”的格言被广为传诵,正是因为这句极其平常的话,表达了菩萨行者的情怀。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知苦、观苦、离苦,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个人解脱的思想基础,是菩萨行者实践慈悲无我的理论依据。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快捷与方便,为修道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身心会不会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里迷失、迟钝、麻木?我们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由出世而转为入世?就象一株春藤,会不会因为枝蔓太多而遮掩了根本?我们会不会被他人和自己编织的理论之网网住?对佛法中四圣谛的重新确认是有必要的。

  作者:妙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苦难       苦圣谛)(五明学佛网:苦难       苦圣谛)  

 仁焕法师:面对苦难的正确态度 

 仁焕法师:苦难的根源 

 吕凯文博士:记那一段美丽与苦难相依的日子 

 道坚法师:苦难的童年——苦谛思维修之三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三章 深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三章 深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章 体会世间苦难 

 传喜法师:面对苦难生起悲心 

 传喜法师:八功德水救苦难 

 传喜法师:众生多苦难大悲施救度 

 传喜法师:苦难之地修悲心 

 真正看透这个世界的人,都会用苦难来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