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子然:佛法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


   日期:2010/10/5 13: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常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六祖慧能也曾说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些话常被不解其真意者,当作论证佛法是唯心论的依据。当然,这里的唯心论,就相对于唯物论来说的。那么佛教到底是唯心的呢?还是唯物的呢?为释此疑,现略解数语。

 

  既然谈到唯心或唯识,那么先看看心或识是怎么回事。在佛教《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谈到八种心法,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由此来看,在佛教的观念里,心与识是通义。这八种心法里面,又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前五识,二是第六识(意识),三是第七识(末那识),四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用平常的语言来描述,前五识对应人的感性认识;第六识对应人的理性认识;第七识和第八识则深藏于人们的感性与理性认知之中,或说属于潜意识,因其行相深细,故通常情况下难以觉察。由此分法,应知心其实是有层次的。因此,当说到“唯心”的时候,应知此处“心”当在何等层次。

  从根本上说,佛法并不是要在前两个层次的心(即前六识)上否定世间,而是要在后两个层次的心(即第七识和第八识)上认识生命。举个简单的例子,晚上睡觉做梦,会梦到各种影像,在梦中会感觉非常真实。可是醒来后,才发现只是一场虚幻不实的梦而已。人在醒着的时候情况也类似。人在醒着的时候,主要是前六识在起作用。感性的人,前五识作用强;理性的人,第六识作用强。但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都是在感受思考这个世间,其状况都让醒着的人感到那么真实。而这个时候,第七识和第八识因潜藏于深处,就如同在睡梦中一样,完全没有觉醒。等这两个层次上的心觉醒过来,才发现,原来看似那么真实的宇宙人生,其境况也不过如同一场梦境。如能以觉者的眼光经营自己的人生,就像是醒着的时候做梦,这种状况下梦中的情景该如何演变,还不由着自己来做导演?此即是在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层次上,来觉悟生命的真相。从这个层次上来看,佛法确是唯心的学说。

  但如果从前两个层次的心来看,情况则有所不同。佛法认为,前两个二个层次尤其是第二个层次的心,也就是第六意识的主要作用,即是正确的分别世间。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正确地认知客观世界的真相。很明显地,在这个层次上,佛法是承认物质的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的,也就是说佛法是唯物论。在佛法看来,正确分别世界的结果,最后就是一个结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也就是所谓的缘起论。这也是佛教看待世间法的总相,其他世间各门学科所认知的真相,即是别相,与此总相总不相违。否则,定是世间认知出了偏差。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自然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所归纳的极其精炼的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即不断变化的、普遍联系的特征,即是此缘起论的最好写照。恩格斯在了解了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后,不禁感叹到:“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现在看来此一评价,确有其根据。

  有了上面的认识,再来看看佛教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其实这里的心和识所指,主要是指后两个层次尤其是第四个层次的心。而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更可了知慧能所说,亦不局限于前两个层次的心上来认知世界。因此,当用这两句话来作为佛教是唯心论的证明的时候,当谨慎,此处唯心之心,并不是就第六意识所讲的。否则,人们所认为的佛法,早已不是佛法的本意。因此对佛法的评判,亦与佛法本无关矣。

  了知了上面一关键,现更附带说明佛法如何在改善生命上做功夫。在佛法里面,常讲两种执着: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常讲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分别我执,即是在第六意识的作用下,错误地分别前五识所摄取的世间影像而产生的结果;俱生我执,则主要是在第七末那识的作用下,错误地执取第八阿赖耶识为我的结果。分别我执相粗易断,俱生我执相细难除。更进一步地,因为分别我执的存在,而产生了遍计所执性;因为正确地分别世间,而产生依他起性;若是远离分别,圆融无碍的观照世间,则是圆成实性。而修学佛法的目标,无非是为了断除俱生我执,证得圆成实性。

  然欲断俱生我执,先须除分别我执;欲证圆成实性,先须修以他起性。既然分别我执,产生于错误的分别世间。那么欲破除分别我执,亦须在正确的分别世间上下功夫,而不是马上在无分别上下功夫。否则,错误分别不但不能破除,反而更加稳固矣。因此,亦可将破除分别我执行,看作断除俱生我执的前方便。破除分别我执,即是修得依他起自性,了知世间万法无非因缘,并无常一主宰之我存在。随着此一认知不断加固,则渐具趣入止观之资粮矣,而行相深细难察的俱生我执,亦须在止观之境中,方易断除。俱生我执破,则圆成实性遂成。

  通过以上略述,当大体得知佛法与世间法相通之处,以及不共之处。知道相通之处,方能圆融世间;知道不共之处,方能超越世间。学者当知两者不可偏废,否则易使世人深垢佛法,而己亦不得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