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寂静法师:这简单的两个字,竟然拥有改变你生命的力量!


   日期:2017/2/1 7: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马克·吐温说,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星云大师说,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别人或许有得罪我们的地方,我们都能以宽容之心待他,能以体谅、慈悲之心包容他、原谅他,如此,自然不会生起嗔恨、怨尤之心。

  关于宽恕,

  请静静地阅读

  这三个也许会改变你生命的故事……

  1宽恕就是给他人机会

  有一天晚上,慧明禅师正在室内读书时,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

  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慧明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呢?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他连钱也没有拿到就跑掉了。这么冷的天气,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办法,只得遵从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到处寻找那个不知躲在哪个角落里的小偷。慧明禅师对小偷的宽恕,缘于一颗平等对待所有众生的慈悲之心。

  又有一位安养禅师,有一天半夜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他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把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之间,被负责巡视的弟子撞见了,慌乱中,他将偷到手的棉被丢在地下。弟子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的房间。只见安养禅师身上盖着纸张,缩着身子直打哆嗦,看到被送回的棉被,他说:“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了呢?既然是小偷拿去了,就是他的东西,赶快!拿去还给他。”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师忏悔,并因此皈依,从此改邪归正。

  反思:

  宽恕他人就是给他新的机会。对待犯错的人,如果能以宽恕的心来对待,那他自然会感动,从而反省自己,改正错误。反之,如果不依不饶,则可能会让其自甘堕落。所谓的救人,不仅在救身,更重要的是救心。

  2接受忏悔,懂得宽恕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一日清晨,佛陀用完斋饭后,至宁静的安陀林中打坐。这时,精舍中有两位比丘起了争执,一人不断责骂对方,另一人则默然不语。开口责骂的比丘事后自觉惭愧,便向对方忏悔,然而静默的比丘竟不接受,于是其他比丘轮着劝谏,以致高声喧闹。

  佛陀以天耳通听到精舍中的喧闹声,出定后回到精舍,敷好坐具,询问比丘们:“我刚刚在安陀林中静坐时,听到精舍中喧闹吵杂,究竟是为了什么事情?”于是比丘们向佛陀陈述刚才发生的事情。

  佛陀了解后,对那位不愿接受道歉的比丘说:“你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忏悔呢?当对方感到惭愧而悔改时,却不接受其忏悔的人,可说是愚痴之人,将受无量之苦。过去世时,三十三天的天人曾起了争执,当时天主释提桓因说了一首偈语教诫大众:

  于他无害心,瞋亦不缠结,

  怀恨不经久,于瞋以不住。

  虽复瞋恚盛,不发于粗言,

  不求彼开节,扬人之虚短。

  常当自防护,以义内省察,

  不怒亦不害,常与贤圣俱。

  若与恶人俱,刚彊犹山石,

  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马车。

  我说为善御,非谓执绳者。

  佛陀告诉比丘们:“释提桓因是统领三十三天的自在王,不仅修行忍辱之法,亦能赞叹行忍辱之行者。诸位比丘皆是正信出家,修学佛道,所以应当效法天主释提桓因修忍辱之行,并赞叹行忍辱之人。”比丘们听到佛陀这番开示,无不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

  反思:

  《佛遗教经》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懂得惭愧,就是愿意真实面对自己的人,而懂得宽恕才是有智之人。和合共处是建立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础点,只有看到众生的佛性,慈悲包容所有不圆满,一切的纷争才得以止息。

  3宽恕行忍的龙

  大海中住着两条龙,一个生性刚直,一个生性慈忍。

  一日,刚直又爱玩的龙说:“在海中,所有可观赏的景物都已经看过了。每天过同样的日子,实在太没趣了。我们一起到陆地上开开眼界,好不好?”

  另一龙回答:“如果不小心遇到陆地上的恶人,一定很难脱逃,太危险了吧!”

  爱玩的龙又说:“我有个好办法,我们可以化成小蛇啊!如果路上没有行人,我们就在道路上游玩;如果看到有人出现,再马上躲到路旁,绝对很安全的,你不用担心。”

  看到爱玩的龙这么渴望到陆上去,于是另一龙便同意牠的建议。两龙一起结伴到陆上,预计到处观赏游玩。

  刚离开海中不久,就在路上遇到了一只毒蛇。毒蛇一看到两只小蛇,不怀好意地竖起蛇身,立即吐出毒液,想加害小蛇。爱玩的龙变化成的小蛇,看到毒蛇竟有眼不识泰山,胆敢想加害牠们,非常地愤怒,欲加以报复。

  正要行动时,立刻被另一慈忍的小蛇制止。慈悲的小蛇说:“我们是要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者,对于不知因果、随顺习气的众生所犯的过错,都应当宽容、原谅他们。能忍众生所不能忍,这是圣者的教诫,我们一定要遵循。”

  于是便又赞颂“忍”:“行贪欲者是狂夫,不怀仁义心。嫉妒心,只会让我们毁犯圣者的教诫,唯有安忍而不动心,才是菩萨行者所当为。”

  刚直的小蛇本已瞋心愤起,听到这段话后,马上对慈蛇升起恭敬心,不再有瞋恶之心,便放弃欲加害毒蛇的恶念。

  慈蛇又说:“我们还是回到海中吧!”于是便一起离开陆地。

  就在此时,两蛇一起恢复龙身,显现他们的威神,天地都为之震动,乌云兴起且大降雨水,令人鬼都为之震惊。

  而原本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毒蛇,看到想加害的小蛇竟是龙所化现,才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差点就断送身命,更是惊惶恐怖,羞愧难安。

  忍龙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刚直又爱玩的龙就是阿难尊者,而毒蛇,则是一再加害佛陀、且不断地被宽恕的提婆达多。

  公案摘自《六度集经》

  反思:

  学习佛陀的慈悲,以宽恕的心来待人接物,不为贪、瞋、痴的烦恼所束缚,我们的心便能时刻自在、光明、清净;心量广大,宽容慈忍,放下执着计较的心,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如果您从这三个故事中受益,

  就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