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富在知足 贵在知足福在受谏


   日期:2011/1/23 9: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富在知足 贵在知足福在受谏  (共一集)  2004/5/22  澳洲净宗学院(节录自华严经12-17-1265集)  档名:29-29-0001

  诸位同学,请看「光明觉品」,光照十方百万世界,偈颂第六首看起:

  於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

  这十首偈前面五首是赞叹「佛法难思」,后面五首是「示入方便」。从第六首这讲方便。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为我们提示的,「上来说佛,不离功德菩提」,就是前面的五首偈。「上所说法,不离教义,次第令入」。这个令入,这不是八,这是出入的入,次第令入。「初偈令念菩提」,这是第六首偈。这四句说四桩事情。第一句「善决性相」。念菩提也就是念自性,也就是念真心,也就是念第一义,我们通常讲正念真如,或者加上一心正念真如。这首偈特别是对我们念佛人来讲,重要!我们确实要好好的来学习。

  第一句是先决条件,『於法无疑惑』,正念才能够生得起来。清凉在此地把这四句都给我们说出来,我们在此地把这个文念一念。「次二句」,就是第二句、第三句「契理绝想」,想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断掉了。「以生分别想,即戏论故。具斯二义为念菩提」。具足这两个意思,契理绝想这两个意思就是还要离一切戏论。「故大般若云,觉法自性,离诸分别,同菩提故。又心绝动摇,言亡戏论。又瑜伽九十五」,就是《瑜伽师地论》第九十五卷,我们知道《瑜伽师地论》总共有一百卷,第九十五卷里面有讲「六种戏论,故名为诸」。这是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我们来细细的看看清凉大师的讲解。

  「善决性相」,著重在这个「善」字,这个字非常活泼。决是决断,就是说你对於性相,性相后头还有理事、因果,我们常常在讲席当中提醒同学,这六个字把世出世间法包括尽了,世出世间一切法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六个字。性是体、本体,相是现相,体性现相,这是讲宇宙、众生的来由。宇宙从哪来的?世界从哪来的?这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星球、星系。星球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众生,这都从哪来的?这是性相,性能现能生,相所现所生。佛在大经里面告诉我们,能所是一不是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华严》这部经讲得透彻。就现相上来讲有事、有理、有因、有果,虽然非常复杂,经论上常讲无量因缘,无量因缘总归纳起来不出理事因果,这就都包括了。

  善决,这讲到这个善字。佛常常跟我们讲「佛无有定法可说」,这就善。法如果是一定的,不能改变的,那这个法是死的,不善。譬如方位,我们讲东南西北,说东南西北,你总得有个座标你才能说,不然的话,这东南西北是戏论,毫无意义。哪里是东?哪里是西?我们以现在住的这个地方澳洲,以这个为座标,澳洲的东面是南美洲,澳洲的北面是印度尼西亚,西面也是印尼,南面是南极。如果我们以新加坡为中、为座标,东南西北就变了。所以,法怎么能有定法说。佛经上讲得很清楚,以我们娑婆世界为中心,阿弥陀佛的世界在我们的西面,西方极乐世界。如果再往西面去,从阿弥陀佛就是十万亿佛国土再往西面去,那边的世界称什么?阿弥陀佛的世界在东方不在西方。极乐世界上方有世界,上方看极乐,极乐在下方。下方有世界,下方世界看阿弥陀佛在上方。它到底在哪一方?一定要有个座标。懂得这个道理叫善,不晓得这个道理那就不善。

  所以世出世间法不是定法。又何况这个座标它还会变,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地球在空中运转有个轴心,南极、北极,这个轴心不是固定的,它振动,振动的时候也稍稍有差异,若干年它有个周期,这个稍稍学一点天文的同学们都知道。这从小的。我们知道太阳系是绕著银河系转的,银河系是个大的旋转的星体,也是围绕著一个中心在旋转,那个中心也不稳定。银河究竟绕著什么圈子在旋转,现在科学家还没证实,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发现,因为它太大了。这些事,《华严经》我们前面讲过,「世界成就品」里都说过。

  无论世界多么大,无论微尘多么小,总不出性相、理事、因果。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在人事里面,这一句话显得更重要。我们对於一个人没有疑惑,对於一桩事没有疑惑,你真的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这个疑惑才能断。如果没有搞清楚、搞明白,你怎么能不疑惑?试想想看,不想别人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对於什么没有疑惑?对宇宙、对天地、对大自然,对一切人、对一切事、对一切物,可以说没有一样不疑惑。为什么会有疑惑?没有一样我们是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所以有疑,惑是迷惑。有怀疑、有迷惑,於一切法统统都有疑、都有惑,这是凡夫,六道凡夫。四圣法界里面有没有疑惑?还是有疑惑,比我们少一点。六道里面的疑惑他清楚了,他没有疑惑了,他超越了。四圣法界、一真法界他有疑,他有惑。所以他还不能超越十法界,还不能够证得一真法界,什么原因?疑惑。所以佛经上常常讲「断疑生信」,生信就除疑,这是大事,这不是小事。

  「於法无疑惑」,我们就现前来讲两种人。一种人上根利智,他确实於法通达明了,这种人在佛法里面称为法身菩萨,他没有疑惑了。法身菩萨就是一般人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对於性相、理事、因果通达明了,他证得了。没有见性的那些修行人还有疑,所谓是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疑要是断掉了,彻悟。大彻大悟,华严会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於法无疑惑,十法界里面於法统统都有疑惑。所以这个偈子不是对普通人讲的。

  在我们这个世间,刚才讲了两种人,一种人是上根利智,虽然他不是明心见性,没达到这个境界,他对一切法虽然不知道,他也不疑,他也不迷惑,这是什么原因?善根深厚。他对於经教里面所说的,他能接受。虽然对於佛所讲的这些性相、理事、因果不甚明了;不能说他不明了,不甚明了,能了解个几成,百分之二、三,十分之一、二。其余的呢?其余他不疑。为什么不疑?相信老师,对老师具足了信心。所以对於老师的教诲,他肯定是依教奉行。这个人善根深厚。

  另外一种人他完全不知道,对於性相、理事、因果,他完全不通,但是他有福报。什么叫福报?佛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他也不问什么道理,绝不追究,他没有疑问。佛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那还会有错吗?什么道理不懂也不问,依教奉行。佛叫你万缘放下,他真放下;叫你一心念佛,他就准一心念佛。这个人念几年佛,真的站著、坐著预知时至往生了,福德深厚!这不是普通人,大福德,我们常讲下愚。所以「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人好教。

  下愚是有福,上智是真有智慧,麻烦就是当中这一截。当中这一截人数特别多,既非上智又非下愚,他对於宇宙之间世出世间一切法充满了怀疑,对佛、对菩萨信心生不起来,这是我们常常讲的业障深重,障碍了他的福德因缘。这没有法子,这就是佛法里面讲「无缘之人」,佛不度无缘之人。佛也没有办法叫他相信,必须等待他的业障消得差不多,生生世世修积的这些善根渐渐成熟,这个时候他才能生起信心,那个时候佛菩萨会来教他,会来帮他忙。「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些事跟理我们都要明了。所以清凉在注解里头,善决性相。

  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学上智学不到,学下愚也学不到。早年我年轻的时候跟著李老师学,李老师就给我讲过好几次,他说他想学愚,学了几十年都学不像。学愚不是容易事情。古德常常这样劝人,这上智是你没有办法勉强的,下愚可以学。不管能不能学到,对自己肯定有好处。为什么?你能学下愚,你一定会谦虚,你对一切人事物会恭敬、会尊重,会降低你的贡高我慢,这对你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真正那个愚叫愚不可及,在这个世间自古以来,就在现前我们也看到不少,老实人,真干!你问他教理他不懂,他没有听过经,甚至还有不认识字的。他们真的相信,一门深入,真的是长时薰修,他的光阴不空过。

  我相信我们同学许多都听说过倓虚法师所说的,谛闲法师有个徒弟锅漏匠,那就是愚不可及,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你看看他就是相信老师,他的老师是谛闲法师,师父教他放下万缘专念阿弥陀佛,他就真念,他真放下。师父教得好: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告诉他:将来准有好处。他也不问什么好处,他就听话,他没有疑惑,这一点难得。死心塌地念了三年多,果然有效,他站著往生了。预知时至,站著走的,走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待谛闲法师来替他办后事,不得了!这个事情距离我们还不算太远,半个世纪之前的事情。念佛往生的,在近代这种人占大多数,而且那个成就、往生的瑞相不可思议。我们仔细再看看这些人,多半是很苦的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吃尽了苦头,怕苦不想再吃苦了。所以遇到一个善知识、遇到一个好老师教他,他百分之百的顺从,一丝毫疑惑都没有,真的是如大经所说的「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他信。

  我们今天学佛岁月时日不少了,有人学了七八年、十几年、二十几年,我学了五十三年,为什么没有他们这样成就?不说跟别人比,跟锅漏匠我们就比不上他,他三年都成功了,我们搞了五十三年。原因在哪里?他百分之百的信心。我们今天搞这么多年,说老实话,对佛法能有百分之五十的信心,不错了。百分之五十的信心,那功夫稍稍能得力;要是不到百分之五十,功夫不得力。到什么时候你才有成就?最低限度要有百分之五十九的信心,你才有成就。在百分之五十,不错了,这得力了,加速度向上提升,一点都不怀疑。经论上所讲的,我们每天在读诵,有些我们能懂,很好。不懂?不懂也不怀疑,也无须去研究,研究没得用、没用处,读过就好。一遍一遍读过,阿赖耶识里头种子落下去了。等到哪一天信心清净了,则生实相,就豁然大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定能开慧。

  二、三句『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这两句清凉大师给我们提示的是「契理绝想」,说得好。契是契入,理是什么?理就是诸法实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你体会到了,你契入了,你明白了。契入是个形容词,真的有没有入?没有出入,有入就有出。老老实实说就是觉迷。长时间在迷,一旦觉悟,那个觉就叫做契入,不是真的有个入。你要真的讲找个入找不到,那你就错了。前面一首偈讲到「无性无所转」,无性,哪有出入?所以没有出入。在自性里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一法不立,一法不生,法尔能现,这不可思议。法尔是自自然然它能现(能变现)一切法。虽变现一切法,你不要以为这一切法是真的,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果有能入、有所入,它就不是虚妄的。所以虽然给你讲入,入不可得,那真的入了。

  我们凡夫最难的,对这个大乘佛法,尤其是向上一著没有办法体会,什么原因?我们不离分别心,我们所用的都是分别,都是在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怎么学习都没有办法觉悟。因为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妄想,妄不能破妄。一切妄相是从妄生的,妄怎么能破妄?离了妄,妄才没有。所以这个事情总得要离妄想分别执著。你要不能离这个,你怎么会契入境界?你怎么能契理?所以契理,想就断了。这一个想就是我们讲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没有了,这契理了。

  下面说的,「以生分别想,即戏论故」。戏论,我们一般讲开玩笑,不是真的。戏论就是不是真的,说著好玩而已。佛给我们的示现,给我们说的一切法,我们要是在形色、言说上起了分别执著,错了,你永远不能体会它的真实义。开经偈上所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永远不能够理解它的真实义。什么原因?因为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的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你没放下。如果放下?放下就是。那个真实义你自然就明白,这个时候叫豁然大悟、豁然贯通,这个时候「於法无疑惑,永绝诸戏论」。因为什么?不生分别心了,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了。所以分别执著都是戏论。

  「具斯二义」,前面讲的一个是无疑惑、一个是无戏论,无分别这叫念菩提。念,有没有念?有没有天天去念菩提、菩提,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这不是念菩提。菩提也没有。菩提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觉。佛是觉者,菩提是觉,佛菩提,觉者之所觉。怎么个念法?不是口念,不是心想。你看「念」这个字,中国文字了不起,智慧的符号。念是什么?念是今心。现今这个心就是觉者之所觉,这叫念菩提。你懂得这个道理,念阿弥陀佛也不例外,现前这个心就是阿弥陀佛,这叫念阿弥陀佛;现前这个心就是极乐净土,这叫离念。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有没有念在口上?没有。有没有念在心上?没有。因为念在口上是戏论,念在心上是分别执著。这个事,难!现在的心,心是什么?心是法界虚空界。念佛念菩提,就是觉心遍法界虚空界,觉心遍一切刹土众生,这真的在念佛。心行跟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合成一体,这叫契入,此地讲契理,所有一切妄想戏论都绝了。

  这些觉者示现在九法界,行大慈悲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他有没有违背菩提?给诸位说,没有。何以没有?他的示现有无不二,现即无现,无现即现;他的说法,说无说不二,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怎样契入他的境界?至少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个话意思很深,而且很容易误会。一误会,那就完了。听而无听,听就是不听,不听就是听,那我就不听,不听就是听。这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完全不了解真实义,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万里。

  大师在此地引用《大般若经》,这段话说得很好「觉法自性,离诸分别,同菩提故」。《大般若经》里面有一个小故事,《钞》里面注出来了,也很不好懂,可是我们把它念一念。这段经文在「文殊分中」,前面所讲的「心绝动摇,亦是此经,次后那伽室利分」,那伽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龙。那伽室利,室利是吉祥,完全翻成中国意思是「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欲入城乞食」,那个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到外面去托钵乞食。文殊菩萨入城乞食。「龙吉祥问云,我欲入城,为有情故,巡行乞食」。巡行就是沿门托钵,龙吉祥菩萨看到文殊菩萨去托钵去了,他也要去托钵,我们两个一起去好了。他们两个这一问一对,什么叫念菩提就显现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这个公案我们留在下一堂课再讲。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大般若经》里面这段小故事:

  两位菩萨去乞食,这两位菩萨,一位是妙吉祥就是文殊菩萨,一位是龙吉祥菩萨,他们两个人去乞食。龙吉祥菩萨就问,我想入城「为有情故,巡行乞食」。有情是有情众生。说这个话、有这么一个念头,我们想想他有没有分别?执著我们不谈,我们只谈他有没有分别。为有情故,巡行乞食。其实菩萨在演双簧,表演给我们看的,让我们在觉悟。

  他问这句话,文殊菩萨就告诉他,「妙吉祥云,随汝意往」,你要去,随意。「然於行时」,这下面所说的我们就很不好懂。你可以随意去,但是你於行时「勿得举足」。但我们想想,你要走路,走路你不把脚抬起来你怎么走?抬起来之后要下足,你不可以举足也不能下足。「勿屈勿伸」,你走路的时候这个腿一定有屈有伸,这什么意思?这三句讲的是身体,总不出身语意三业。讲得再多,用身语意就全部把它概括了。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必定落身语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应化在世间,他决定不落身语意,差别就在这里。他走路,走路的念跟真如相应,跟佛菩提相应。与真如、与佛菩提相应,那就是说与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相应。才起心动念就错了,著了身相。举足、下足、屈伸,身相,著了身相。

  什么叫不著相?这一段文实在讲是提供我们很好的参考,看看菩萨是怎样应化在世间的。我们对这个身太重视了,念念都没有把身体忘掉,著相,所以这个身体老有毛病。病从哪里生的?病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身体不会生病的。维摩居士生病了,维摩居士我们知道是佛示现的,示现生病让大家来看病、来问候,他来说法。装病,装病是引导人来问他,他来说法,不是真的。「一切法」包括身体、包括依报环境,「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哪来的病?病也是一法,那病也是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叫善巧方便,这叫善知善行。

  再看底下,「勿起於心,勿兴戏论」。这把三业都说到了,勿起於心是意业,勿兴戏论是语业。你看身、语、意三业,三业清净。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永远保持著三业清净。怎么保持法?念念跟菩提相应。我们再往下看,这是讲三业,下面再讲依报。「勿生路想」,不要生起来这是路;「城邑想」,这个勿生是连到的,这个地方是城,这个地方是村庄,这里是小镇,物质环境。下面人事环境,「大小男女想」,这是大人那是小孩,这是男人那是女人。你去托钵就托钵,你可不能,这是妄念妄想。你看依报正报,依正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文殊菩萨如是,龙吉祥菩萨又何尝不如是?今天两个人唱双簧,一问一答,让我们明白这些事理,教我们怎么学习,我们要懂这个意思,才不辜负这两位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这事说出来了。

  下面说,「所以者何」,为什么要这个样子?「菩提远离诸所有想」,这把道理说出来了。佛弟子、大乘弟子发菩提心,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道理就在此地。菩提心,菩提离念,真心离念。真心里面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粗念。极其微细的动念都没有,所以没有一切想,想就是分别,没有一切分别。这是解释经上讲「不生分别心」。你怎么还有分别?你有分别,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有执著,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大乘人,这两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於一切法依报、正报,决定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你的心永远是定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不是盘腿面壁在那里端坐,那叫入定;无时无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今天上午你们在讲堂,朱居士入定了,实际上他是在那得清净心。许多同学来给我说:不得了,朱居士坐在那里,气色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我们在他耳朵边敲引罄也没有反应。我告诉大家,过去在华藏图书馆他常常有这个现象,我们是看了多次,所以不见怪。此地同学大概没有看到过,都看到很奇怪。真正入定,不一定要坐在那里,走路、言谈甚至於歌舞都在定中,动静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大定,真得受用。龙吉祥菩萨跟文殊菩萨两个人出去托钵在定中,他这个定没有出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下面说,「无高无下,无卷无舒」。无高无下是平等。前面所讲的,於依正都不分别、都不起心,那是清净,清净平等。「心绝动摇,言亡戏论,无有数量」。心绝动摇,动摇是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你心动摇了。动摇就是动、震动,你心动了。这心一动就是无明、就是迷惑。心无动摇,常觉不迷。言亡戏论,言是什么?言语没有了,戏论就没有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绝动摇是心行处灭,言亡戏论是言语道断。

  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会有言语。这个境界里头无有数量,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世间人所讲命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你家庭有家运,国家有国运,世界有世运。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数量。起心动念就落在数量,不起心、不动念没有数量。十法界都有数量,一真法界没有数量,不落在数量里头。这桩事情《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的开示就讲到了。人何以有命运?你有数。所以你会被孔先生算得那么准确,因为你落在数量里头。一个人真正做到忘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超越数量。算命的给你算就算不准,看相也看不准,算命也算不准,为什么?超越了。只要你执著这个身是我,或者执著这身是我所,都在数量里头。你果然觉悟,我没有,哪来的我所。

  身没有,身不是我,身是我所。这是说什么?这对初学凡夫方便说。要是给你说真的,说真的你不懂,只有随顺你。随顺你能够理解的给你说,你不能理解的不能给你讲,讲了,你会觉得奇怪,你不能接受,你不得利益。这就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你是什么样的程度就给你说什么法,决不能超过,超过你不懂,不能接受,你还会反驳,你会排斥。所以一定要在你程度、领悟能力范围之内给你讲,你才会欢喜赞叹。不知道佛法深妙无涯,你现在这一段觉得很欢喜;再过一个时段给你说,又提高一层,更妙了。

  一切诸法其广没有边际,其深没底。所以说我们非常感慨,这样好的学术,在世间学校里头不能开课,真的是太可惜。无上甚深微妙法,今天这个世间尖端科技都不能够超越。现在尖端科技的发展两个极端的方向。一个方向是走无限大,太空物理,《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这是讲无限大;一个阶段是无限小,量子力学,佛法里头讲微尘世界,比科学家讲得更微细、更不可思议。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其深无底。你能契入几层?对於人生,无论对於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方面面有绝对的利益,有真实的好处。

  具体来说,人生第一个是健康长寿。你没有健康的身体,你什么事都不能办。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健康第一,长寿第一。第二是聪明智慧,第三是财富能力。这三样东西,这是非常现实的,现在社会大家追求的,你到哪里去求?你能求得到吗?在佛法里面,真的,这三桩东西叫小事一桩,有求必应。我在年轻的时候真正是贫穷下贱。贱,社会上没有地位;穷,没有财富,明天有没有饭吃都是打问号。幸亏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佛法,佛法对我的帮助太大。首先让我怎么样?不想有明天,只有今天,决不想明天。所以虽然穷、贫贱,我很快乐,那就是我没有欲望、没有奢想,安分守己,读经念佛,自得其乐。以后跟李老师学会讲经,不但自己得乐,而且能跟别人分享,往后是乐此不疲。我在这讲台上,今年是四十六年了,天天讲,真的是人生第一快事、第一大乐,与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来学习经教、来探讨真理,落实经典的教诲,得到真实的受用。

  第一个大受用改善了我的身体、生理,身体健康。我在年轻的时候,念小学身体就不好,贫血,这是我记得的。战乱期间那个生活非常苦,天天逃难。中日战争,这八年抗战,逃难的时候走路,没有交通工具。距离战场近的地方连机关枪都听得清楚,那炮声更不必说。所以那个八年,抗战八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在中国走了十个省,东南十省走遍了。所以诸位想想,生活不安定怎么读书?那时候正好是读书的年龄,所以我童年失学,对於求学非常羡慕。没有学校读书,没有钱读不起书,虽不能上学,我不离开书本,自己读,自己学。有一些老人、长者时时刻刻向他们请教,接受他们指点。一生都在流浪,所以以后出家了,实实在在讲家这个观念对我非常淡薄。我从十四岁离开父母,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外面,一直到现在,依然是居无定所,依然是寄人篱下。所以佛家讲「出家」,出家对我来讲不是难事,已经习惯。但是佛讲得深,要出烦恼家,出妄想分别之家,这才是真出家;出这个居住田宅之家,这不是真的,这些义理我们都要明了。

  所以我们诸位同学在这里仔细来看看这些大经大论,所说的总不出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大菩提心。可是这些名词意思很深很广,要不通过这些大经大论,我们的理解解得很浅。换句话说,我们所得到的受用就有限。你要真正是深入经藏,对於大经大论能深入,你理解得愈深受用愈广,受用无穷。前面说了我们第一个受用身体健康长寿,第二个受用智慧增长,第三个受用福德现前。福德就是物质生活上不再欠缺,衣食住行不要操一点点心。这就是世间所讲的大福报,圆满的福报。我们不需要多,多了没有用处,够用,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出门,现在交通工具很方便,不缺乏。物质精神都过得美满,人怎么会不开悟!

  「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无争无求在佛法上讲就是富足。「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受谏」,受谏就是能接受别人的劝告。我们每天读经,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真正大福报。一生,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都在学习。诸位想想看,世间还有什么福报比这个更大的。教也是学,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人说得好,「学所以治己」,把自己的灵性向上提升;「教所以治人」,帮助别人提升;「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自学化他,精进不懈,这是勇。什么叫智、仁、勇,这不就明白了。智仁勇在中国古代称为「三达德」,达是通达无碍,大德大能。

  这里面说了这么多,清凉大师说「今唯用后一对耳」,这后面一对就是心绝动摇,言亡戏论,用这一句来解释这首偈「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用这两句来做解释。这是把《般若经》上这段话都引用出来。下面《疏》它有引用《瑜伽师地论》九十五卷所讲的六种戏论,这属於佛学常识,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六种,第一种「颠倒戏论」。颠倒是与事实完全不相符,这我们要明了,我们不能够犯这个过失,不可以违犯这个过失。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恳,要言而有信,所以我们提倡诚信。这几年我教人四个字,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针对我们现前毛病来说的,「诚、敬、谦、和」这四个字,要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一定要从本身做起。学院,我们是过的团体生活,通常在一块儿生活的有四、五十个人,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四个字,这个团体是和合僧团,真正六和敬的僧团。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才对得起祖师大德、对得起我们的护法,要对得起自己。

  颠倒,实在讲颠倒戏论我们常常犯著,这就是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的误会,误会就是颠倒戏论。误是错误,会是体会,你所体会的是错误不是正确的。对人也好,对事也好,我们想错看错,於是怎么样?就做错、说错。这做错、说错,不是说就没事,它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人。我们对人要是看错、误会,我们常常批评这个人、说这个人,让大家对他都产生误会、都产生误解。这是很好的一个修行人,因为我们对他的误会、误传,而让许多人对他也产生误会,我们就有过失。这个影响的面要是愈大,过失就愈大;影响的时间愈长,我们的过失就愈深。如果他真的是个好人,他对於一切大众是有利而无害的,那我们的过失就犯得很重。

  与人交往,观察一个人非常不容易,这个知人是大学问。一个人说是没有过失,那太难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里面,《疏钞》里面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真的讲没有过失,那只有佛一个人,等觉以下还不免有过失。又何况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有权有实,有时候他装错误,不是真的。像前面我们讲的龙吉祥菩萨,他的言词里面说「为有情故,巡行乞食」,这个话就有过失。为什么?没有离开分别。龙吉祥菩萨是等觉菩萨,文殊也是等觉,文殊跟他这一番话是因龙吉祥菩萨引起的,所以我说他们两个在唱双簧、在变把戏,是来教化我们的。这一问一答我们才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念佛菩提」。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心正念真如,这在念佛法门里面叫理念,理一心不乱,这个太高太高了。最高的念佛方法,没有形式。大权示现里面,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误以为他破戒了、他犯罪了,是我们对他产生的错觉,於是我们就有意无意的颠倒戏论。害人不浅,害自己更深。

  害人害自决定成正比例,这句话义理也很深。你害人多深,你害自己也多深,你害别人多广,你害自己也多广,决定成正比例。这是什么道理?因果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如果你伤害的是一个觉悟的人、是个明白的人,那好,为什么?我们自己受的罪报会减轻。要伤害一个一般普通人的,那个罪报不得了。伤害觉悟的人,因为觉悟的人他不会受你伤害,就是说他不会被境界所转。你毁谤他、你侮辱他、你陷害他,他决定没有瞋恚心。他要有瞋恚心,还会起心动念,他迷,他没有觉悟。如果真正觉悟,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会有这个念头?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笑了之,他怎么会把这个放在心上?怎么会计较?你这个地方排斥他,他那里还有路,所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讲「条条大路通长安」,这个路走不通,那个路走通!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你拦不住它,这个地方挡它,那边流了;那边挡它,那边流了。所以跟觉悟的人好相处,跟迷惑颠倒的人不好相处。迷惑颠倒的会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解决争端要从自己,不在外面,我要把自己内心所有一切怨怼化解。自己心开意解,生智慧。自己心里头有怨恨、有对立,就是有情有欲、有分别有执著,你永远不开智慧,你说这个损失多大!学佛的人要想得真实受用,要从这个地方下手,把自己内心里面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误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统统把它化解,恢复到真诚清净平等。用大菩提心、正觉之心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就走向菩提道,跟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他们在前面,我们在后面,决定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这个颠倒戏论我们要远离,那就是言语造作小心谨慎。有疑不能说,怕说错,一定要搞得很清楚才可以说。尤其是谣言,决定不能够传,谣传是不可靠的,要有智慧去判断。

  第二种叫「唐捐戏论」。唐捐是完全没有利益的,这虽然说损害不大,但是什么?浪费了我们时间,浪费了我们的精神,浪费了我们的体力,还是有损失。所以这种事情觉悟的人不会干的,菩萨们决定不会做这个事情。也就是念念於自於他都有利益,不可能说是有一桩事情对自己没有好处,或者行,对别人决定有好处,损己利人,这是菩萨的行为;损人利己,这是凡夫。凡夫里面,你看看雍正说的,小人不是君子。君子不害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这世间小人。我们不能不学,尤其不能不谨慎。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没讲完,这段很重要,说说对我们都有好处。好,我们下一堂课再接著讲。

选自净土法门法师专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知足       受谏)(五明学佛网:知足       受谏)  

 惟觉法师:如何过知足常乐的人生?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知足惜福谈衣着 

 仁焕法师:知足常乐 

 仁焕法师: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圣旭法师:学弥勒佛知足常乐 

 仁焕法师:健康来自知足常乐 

 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六章 知足感恩 

 正如法师:要快乐 要知足 

 宽运法师:知足常乐 惜福感恩——新年新愿望